娛樂至上的時代,如何保持清醒?

2021-02-22 乾貨幫

點擊藍字關注 後臺回復「100

限時免費領取,100張世界頂級電影海報

作者丨嘻嘻

 來源丨 乾貨幫(ganhuobang)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中午吃完飯,往公司走的路上,總能在路邊的馬路牙子上,看到幾個人蹲在一起打王者榮耀;

晚上下班回家的公交車上,總能看到上班族舉著手機,外放著家庭倫理劇;

周末外出的地鐵上,也總能聽見年輕的男孩女孩們,討論著哪個明星的花邊新聞....

是啊,現在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

 

《反全球化》著作中寫到,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柴契爾、老布希、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等等。

 

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全球化。

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邊緣化」。

那麼,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精英之間的衝突?如何消解這80%人口的多餘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方法,是給這80%的人口,塞上一個「奶嘴」。

讓他們安於,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信息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他說:「公眾們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去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最終他們會期望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並作出判斷。」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Tittytainment」戰略,由Titty(奶嘴)與 Entertainment(娛樂)合成。

「Tittytainment」戰略共兩點:

 

一、發展發洩性的產業。

具體而言,包括色情業、賭博業,發展暴力型影視劇、遊戲,集中報導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等等,讓大眾將多餘的精力發洩出來。

 

二、發展滿足性的產業。

包括報導連篇累牘的無聊瑣事——娛樂圈新聞、明星花邊、家長裡短,發展廉價品牌,各種小恩小惠的活動,以及偶像劇、綜藝等大眾化娛樂產業,讓大眾沉溺於享樂和安逸中,從而喪失上進心和深度思考能力。

一言以蔽之,那些被邊緣化的人,只需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作,讓他們有東西可看,便會沉浸在「快樂」之中,無暇進行深度思考,更無心挑戰現有的統治階級。

這個戰略目前來看,挺成功的。

缺乏深度思考的人

總是「想當然」

 

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的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

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

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

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100名被試中,只有2人答對。

後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

「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

這就是「想當然」的思維定式:按照成人的經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個心理定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很多人依賴經驗,在有的時候,經驗確實非常管用。但世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微博網友柴門人語,就分享了一個自己的經歷:

一次,我與一位朋友一起出差,住進了一家三星級賓館。晚上洗漱,朋友在衛生間裡鼓搗了好長時間,後來高興地出來對我說,我終於擠出牙膏來了。原來,賓館的一次性小牙膏是封口的,朋友不知如何打開,就費了老大勁將牙膏管底部折斷,從牙膏管屁股裡擠出了牙膏。我當時就哈哈大笑起來,我說,牙膏蓋的頂端有一個尖錐,用它來開封易如反掌,你就沒有發現嗎?朋友細細一看,登時弄了個大紅臉。

這樣細小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微不足道,但它告訴我們,遇到問題一定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不要按照老經驗輕下結論,否則,就會貽笑大方。

由此可見,缺乏深度思考,你就會過於依賴經驗和思維定勢,限制自己的思維寬度,難以走出困境。

沒有深度思考的努力

是低效的

 

有人說,我每天很忙,忙得焦頭爛額,但依然沒有成果,感到很迷茫,不禁想問:努力真得有用嗎?

很明確地說:努力有用,但有一個前提,你的努力必須是高效且有方向的。

很多人每天喊著自己很忙,但是當你問他每天忙什麼的時候,他又回答不上來,就一句話:反正挺忙的。

而且,這樣的人往往還有些症狀,就是不太喜歡目前正在做的事,也不太願意離開做出改變。

很忙,卻不知道為什麼忙,忙什麼,這種奇怪的狀態就是因為思想上的惰性:懶得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懶得直面自己的內心需求;懶得與自己對話。

曾讓一位實習生做一份表格,結果過了大半天都沒做好,我過去一看,他的excel操作基礎很差,一百多行的數據需要算一個總和,他竟然一個個算過去。

 

其實兩秒鐘就可以解決,一個求和的公式一拉就出來,但他足足算了半個多小時,結果還不一定準確。

你能說他不努力嗎?

不能,他很努力地在算,但是方法不對,這種努力是很低效的。

 

懶得去思考和總結,這對一個人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當你發現自己忙而低效的時候,應該停下來尋找更高效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埋頭苦幹。

不愛動腦是人的本性,但你要克服這種惰性。

我們的大腦也是用進廢退,不動腦子,能帶來短期的輕鬆,但長期來看,它只能導向空虛和無聊。

沒有深度思考

就沒有質疑和進步

 

我們總是會產生一種誤解,閱讀了一篇文章,看了一個科普,聽懂了一個道理。就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了解了其正確的內涵。從不質疑也不深究。

 

猶記得高三刷題那段時期,爭分奪秒的做試卷,到後期老師已經無法每張試卷都講到,便讓我們做完了參照標準答案給自己打分。

我們班的同學,無論是學霸還是學渣都對標準答案深信不疑。

有道題,怎麼算都與標準答案對不上,即便如此也沒有人懷疑答案是錯的,於是只好去找老師解惑。

 

老師在講題之前說道:這道題,整個年級,只有三個班有學生堅信自己的答案是對的,標準答案是錯的。而我們班,沒有一個人提出質疑,但事實證明,標準答案確實錯了。

那時候我才意識到,我們學了這麼久,學到的竟只是答題模板,我們就像工廠統一加工的產品,標準化、機械式,死板且毫無思想可言。

 

反觀歷史上那些取得成就的人物,都是在「深度思考-質疑-探究-繼續思考」的過程中發現真理。

 

159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同時落地,由此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此前亞里斯多德認為的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歐幾裡的《幾何原理》中的一條定理: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

兩千多年中,人們一直以為這是天經地義、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科學家對這一定理的真理性更是深信不疑。

德國數學家須外卡爾特在研究中,質疑該定理。德國數學家黎曼從須外卡爾特的思路中得到啟發,使非歐集合破土而出。

黎曼指出,歐幾裡得幾何並不是在所有空間都適用,例如在地球面上,三角形的內角和就大於180°。

 

17世紀下半葉,世界的科學權威是牛頓,牛頓認為光是一種微粒流,並用它解釋光的直線傳播、鏡面反射、界面折射等現象。

但是,惠更斯卻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微粒說不能解釋更複雜的繞射、幹涉等現象,主張光是以太波,而且講得頭頭是道。

由於牛頓的聲望高,多數人支持微粒說,惠更斯成了孤立的少數派。

但他並不隨大流,不迷信權威,堅持獨立見解。隨著研究的深入,到19世紀初,波動說戰勝了微粒說。

 

非典剛出來時,中國許多醫學權威都認為是衣原體病毒,但鍾南山院士另有發現,他大膽質疑,屢次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是冠狀病毒,為當時快速確診,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勞。

 

種種案例都充分凸顯了深度思考的必要性。只有進行深度思考,我們才會去質疑、去深究,思想和觀念才會更新進步,人類的認知才會得到發展。

深度思考的養成——記住這兩點

 

一、給自己安排深度思考時間

 

時間是進行慢思考的前提條件。有人以星期為單位進行安排:

領英公司的CEO傑夫·韋納,每天留出90分鐘到兩個小時,進行深度思考,他將這段緩衝期視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

路創公司董事長兼聯合CEO蘇珊·哈卡琳說,「我通常利用步行的40分鐘進行深度思考,同時我會在每天早晨喝咖啡時,讀一些提升自我的文章。」

達爾伯格全球管理合伙人雅納·卡卡爾,每周要進行三次深度思考,每次持續兩個小時。她說,「思考這件事是指派不了他人代勞的。即便還有一堆重要的電話、會議、郵件等著我,我也要守護住我的思考時間。」

還有一些人,是單獨花一天的時間進行集中思考。

布裡恩•斯丘達莫爾是易城通品牌的創辦者。每周他都會騰出周一這一整天的時間,用來思考以及安排下一周的一系列會議。

他還給自己創造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環境,進行深度思考,所以每個周一他都不用去公司上班。

 

所以,無論多忙我也建議你,抽出一點時間,不受外部幹擾,摒棄所有雜念和瑣事,專注在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去深入地思考和練習。

 

很多人認為,上班就是為了掙錢,下班後還動腦子,多累啊,休息娛樂不好嗎?

但我要告訴你:你的一天裡面,其他的時間都是被動的,只有這段真正聚焦、專注的時間,才是你這一天最有價值的部分。

二、多觀察,多問為什麼,質問真的嗎。

 

懶得思考往往又跟懶得觀察,聯繫在一起,從來沒有孤立的事件,每一個社會新聞都有前兆。

就像每次地震前都有徵兆,水異常、氣象異常,生物異常;鯰魚瘋狂遊動,雞停止下蛋,蜜蜂離開蜂巢、老鼠搬家等等。

在觀察後,我們要針對一個點,不斷地追問「為什麼」,直到沒法再繼續深入為止。

 

例如:

為什麼今天的工作沒有做好?

因為沒有事先弄清楚標準流程。

 

那麼你就應該繼續追問:為什麼沒有事先弄清楚標準?是因為沒有時間,還是自己不夠重視,還是不知道如何獲取相關信息?

 

如果是不夠重視。那麼為什麼不夠重視?我在執行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我是通過哪些因素來判斷優先級的?是這些因素不正確,還是我對這項工作的理解不到位?

 

諸如此類,一步步深入,剖析自己的信念,這樣你才能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最後,質問真的嗎?

儘可能從相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斷去消解、解構自己的認知框架,減少偏見和盲區。

有時候,一個深刻的真理的反面,可能是一個更深刻的真理!

 

堅持這幾點,並逐漸內化成為習慣。你會發現,深度思考是有力量的。它將穩健而堅決擴大你的認知邊界,不斷推動你上升。

 

努力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

答案是——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

 

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思考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亞聖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裡的勞心者就是動腦子的人。

願大家都能多進行深度思考,成為勞心者,治人而不受治於人。

— END 

約稿微信:y13261141142

一直以來,阿幹都非常歡迎原創作者的投稿。寫作不止提升短期收入和個人IP的打造,也代表了開啟新一段人生可能的勇氣。如有興趣,請在後臺回復「投稿」,查看具體需求後,將投稿發送至微信:y13261141142即可,期待你的參與。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相關焦點

  • 「娛樂至上」的時代,網絡綜藝何去何從?
    事實上,綜藝類節目是時代的文化產物,它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輕鬆、閒適以及娛樂化的選擇。對於普通人來說,文化心理需求得到重新釋放,而這也正是社會生活正常化回歸的表現。可惜的是,一些人似乎又失去了對娛樂度的把握,因而出現了「娛樂至上」的文化心態。就像《牛蛙》一書中所言:「在我一件事也沒做成過的人生裡,從十歲開始,就想著搞砸點什麼。」
  • 保持憤怒,保持清醒
    畢竟整個社會已經在各種奇形怪狀的話題顯示出一種死氣沉沉的氣象,保持憤怒中者投入的炸彈不會驚起一波漣漪,只會成為一個巨大的話題,被剖析,被分解,被以各種衍生的話題來層層解說,被各種引流者以各種刺激的角度來塑造,於是保持憤怒者成為這個社會的神秘存在,成為一個有多種面具的雕像,成為一個被販賣的角色。保持憤怒者,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太常見了。
  • 保持清醒,保持獨立.
    現在網絡碎片化的時代,太容易讓一些剛剛接觸社會的年輕人被一些設定好的東西洗腦了,在資本控制下很容易造成全民娛樂和全民狂歡,年紀越小越容易偏執。看待問題切記要全面,看待人也是,應該好好了解後再下定論。最怕的就是盲目跟風和隨波逐流。
  • 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
    今天弘禾師兄就和你聊聊,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的話題。 崇尚娛樂,正在讓你慢慢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刷抖音,看娛樂新聞,甚至是玩遊戲,總是停不下來呢?
  • 《外貌至上主義》:在外貌至上的時代,比外貌更重要的是什麼
    伴隨著大半個娛樂圈明星的宣傳轉發,網劇《外貌至上主義》開播了,不知道你的愛豆幫忙轉發張大大微博了嗎?由張大大,王子璇,樸所羅門主演的《外貌至上主義》是改編自(我最喜歡的一部)韓國漫畫《外貌至上主義/看臉時代》,原著漫畫評分高達9.5分以上,深受中韓粉絲的熱捧。
  • 伊能靜回應爭議:娛樂至上年代,不要奢望被理解
    但在上次引發爭議的採訪中竟然是一個短板的露出,是她自己沒有想到的,但她也釋懷了,稱這是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做綜藝節目就是為了給別人娛樂,就不要奢望在這裡要被了解。伊能靜在節目中談及了自己的年紀以及對抗衰老的話題,坦然表示自己並不對抗衰老,自己堅持運動保持身材並非為了對抗衰老,而是希望健康地活到年紀很大的時候,不給孩子帶來負擔。
  • 崔雪莉的自殺,刺痛的是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
    一直致力於寫情感,也需要獲取更多的關注與流量,畢竟,這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但是?什麼是情感?我不知道。寫的最多的是,別人的愛情。直到我路過水果攤,看見粉粉嫩嫩的桃子,想起那個被稱為&34;的姑娘。小時候的她就長的很好看,清純可愛的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參加了SM的選拔,2005年,崔真理加入韓國SM娛樂有限公司成為旗下練習生
  • 《黑鏡:1500萬裡程的價值》娛樂時代的到來,敲響群體盲從的警鐘
    生活已經被電子屏上各種娛樂節目塞滿。這種生活就像《娛樂至死》這本書中提到的那樣:印刷術時代步入沒落,而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務領域的內容,都不可避免地被電視的表達方式重新定義。電視的一般表達方式是娛樂。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 保持清醒!你眼中甜蜜的戀愛可能只是「殺豬盤」
    保持清醒!你眼中甜蜜的戀愛可能只是「殺豬盤」金羊網  作者:馬燦  2020-04-20 在婚戀網站平臺交友該注意些什麼?
  • 被人溺愛,也不會被寵壞的星座女,時刻保持清醒,恃寵也不驕
    因為她們屬於寵都寵不壞的類型,時刻保持清醒。那麼這種不會是恃寵而驕的星座女是哪幾個呢? 此外,你的這份寵愛和關心對他們來說也是比較難得的, 在感受到了久違的安全感之後,巨蟹座會更加珍惜你的這顆真心,同時也保持清醒,不讓自己迷失方向。久而久之,你也會發現他們是一個越寵愛越值得寵愛的人。 02天蠍女 要知道天蠍座的人,最不缺的就是理性和自律性。
  • 娛樂至上的時代,如何沉浸式體驗嚮往的生活?
    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綜藝類型,對品牌來說,下一步則是如何將品牌元素自然融入進節目內容裡,規避綜藝營銷的痛點。從節目配置來看,《嚮往的生活》本身擁有強大的明星班底,節目常駐MC是王牌主持何炅、著名演員黃磊,以及乖乖牌新人張子楓和彭昱暢。這幾位常駐嘉賓的個人特質與節目本身「慢悠悠」的狀態相似,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 樂華被罰,「娛樂至上」的風氣確實該治治了
    ,同樣是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樂華娛樂每次發文都會對相關事件表示抱歉,但致歉之後卻沒有加強對藝人的管理,或許這也是導致樂華娛樂再次成為眾矢之的的原因之一。作為娛樂公司,樂華娛樂在第一次旗下藝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後,似乎沒能意識到公司應該立即整改的現狀,所以才造成了今天的困局。
  • 娛樂至上的時代,千萬別跟著娛樂至死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娛樂至死。可是許多人忘記了,這個年代最不缺的就是下一任網紅,更新頻率比翻書還快,而習慣賺快錢卻一無所有的他們,沒落後還有什麼路可走?這個時代很好,同時也很壞。好在機會眾多,壞在惡人藉機猖狂。
  • 如何在分裂時代保持理智
    在How to Stay Sane in an Age of Division(《如何在一個分裂的時代保持理智》)中,Shafak認為,如果你不能講述自己的經歷,就不會願意去聽別人的故事。那些感到自己被排除在社會主流之外、不被重視的人們,也不會去試圖理解那些與他們衝突的想法。
  • 疫情過後是否依然娛樂至上?一如兇手《22年後的自白》讓社會忘卻
    影片雖然是犯罪懸疑片,但我從對於兇手的追星上看到了我們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大部分日本人記憶中的1995年應該是阪神大地震,這次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由於神戶是日本關西重要城市,人口密集(當時人口約105萬人),地震又在清晨發生,因此造成相當多傷亡。
  • 從「韓雪哭了」感嘆:娛樂至上,也是藝術之死
    忽然發現,現在的娛樂節目,都是想著如何把觀眾逗樂,而能把觀眾弄哭的的節目,已經不多了。現在的娛樂圈,是以收視率為王的天下,各電視臺各欄目拼收視率,各藝人拼知名度拼熱搜。節目是層出不窮,但是也良莠不齊,藝人是八卦不斷,但是喜怒哀樂的都是自己的私生活。
  • 茅臺高衛東:保持清醒理性,保穩定促發展是首先工作
    高衛東在對茅臺酒2020年市場工作進行總結時指出,茅臺酒市場穩中趨優,取得的最大收穫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市場布局更具層次,全年實施非均衡集中投放,在社會渠道管控統籌上持續發力,精準投放,把控銷售節奏;二是營銷服務更有溫度,繼續把服務消費者至上落到了實處;三是改革發展更富成效,緊盯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在夯實基礎、補齊短板上取得紮實成效;四是深挖茅臺文化內涵,
  • 在「後真相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馬未都也曾提到:「一個新聞事件出來,不反轉三次都不能表態。」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病毒營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尋找到準確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 管櫟真的清醒又努力,保持趣味性,超新星拿下射箭獎盃絕非偶然
    有人覺得是實力有人覺得是顏值,而我覺得這一切的前提其實是清醒,愛豆在娛樂圈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時刻的清醒,因為愛豆更新換代實在是太快了,競爭力如此之大,只有保持清醒始終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不被淘汰。,就是因為他一直都活得很清醒,對於自己的現狀還有娛樂圈愛豆的現狀都看得很清楚,清醒又努力,自然能走得更遠。
  • 秦霄賢被德雲社力捧,郭老師點撥保持清醒勿要膨脹
    不能說如今的德雲社變成了娛樂團體,但德雲社最近幾年力捧的幾位,已經在各大綜藝,節目中頻頻刷臉,這是郭德綱對德雲社定位的一次重大改變。正因為這個變化,德雲社偶像型相聲演員,成為郭德綱手中的香餑餑。偶像型相聲演員的作用,目前已經逐漸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