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上」的時代,網絡綜藝何去何從?

2020-12-22 人民論壇網

《創造101》《奇葩說》《吐槽大會》《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說起這些熱門的綜藝節目,你一定不陌生。近年來,在眾多網際網路文化產品中,網絡綜藝迅速發展,脫穎而出,與電視劇、電視綜藝、新聞等媒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根據《2018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顯示,網絡綜藝節目創作十分活躍,相較以往上線數量大幅增長,從197檔增加至385檔。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發展革新,網絡綜藝的發展模式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期大咖說,思響哥請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陳宇飛,帶你一起了解網絡綜藝節目是如何「霸屏」的。

1

綜藝節目的誕生

綜藝類節目的出現以及逐漸火爆,是與社會發展相伴相隨的。同時,綜藝類節目的發展也要藉助於科技的進步。電視機由少數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逐漸轉變為家家戶戶必備的文化工具,不過就是短短數十年間的事情。1983年第一屆央視春晚,還原了人們生活本來的面目,給中國人帶來了難得並久違的快樂和輕鬆。從那以後,綜藝類節目迅速成長。當前,我國傳播平臺已經延展至網絡空間,電腦、手機特別是智慧型手機的存在,為綜藝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根據工信部統計,2018年我國淨增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49億戶,總數達到15.7億戶;4G用戶總數達到11.7億戶,全年淨增1.69億戶。事實上,綜藝類節目是時代的文化產物,它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輕鬆、閒適以及娛樂化的選擇。對於普通人來說,文化心理需求得到重新釋放,而這也正是社會生活正常化回歸的表現。可惜的是,一些人似乎又失去了對娛樂度的把握,因而出現了「娛樂至上」的文化心態。就像《牛蛙》一書中所言:「在我一件事也沒做成過的人生裡,從十歲開始,就想著搞砸點什麼。」在「搞砸點什麼」的隱喻背後,是少年意氣對現實秩序的挑戰,是突破文化積習的衝動,也是文化創新的初始動因。這樣一種生命的力量反映在綜藝類節目裡,就會有些插科打諢的味道,但其隱藏著的卻是對世俗生活本意的重新尋找。就娛樂功能的實現方法來看,綜藝類節目有集大成和引領性的意味。因形態多樣、形式活潑,所以尤為引人關注。尤其是在日韓等國家綜藝類節目的帶動下,加之網絡的普及和助力,綜藝類節目呈現出爆發式的活躍狀態。所以,綜藝類節目的興起和興旺是文化生態趨於多元的象徵。事實上,只有教化、娛樂和審美功能齊備,才能算是健康的文化生態。文化是人類生存經驗和勞動成果的集中體現,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文化的第一動能是教化。沒有教化,文化就失去了對人們生存意義的傳遞。而教化的程度如何把握,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教化過度和教化缺位,都會使文化的基本功能缺失。

2

首次蛻變:網絡新空間效應

網絡的發展為綜藝提供了一次重要的蛻變機遇,藉助網絡平臺,綜藝類節目迅速發展,甚至可以說是「無事不可以綜藝,萬般都可以娛樂」。為了博取觀眾眼球,早期的網絡綜藝節目大多都是短平快的風格。比如,在電視完全普及之後,網絡綜藝節目迅猛崛起,許多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公司,比如優酷、愛奇藝、騰訊等,都緊抓視頻節目的高人氣機遇,搭建並容納了大量短視頻節目平臺,提高了人們的關注度。複雜多樣的社會為網絡綜藝的發展提供了土壤,促使節目狀態的迅速改變和綜藝節目行情的暴漲,真人秀類綜藝節目應運而生。它們對接人們的歡樂需求、刺激需求、差異化需求,從多方位、多維度、多層次產生不同的產品。一般而言,真人秀類綜藝節目首先是以流量明星做引子,吸引人們的關注度,然後通過製作使節目呈現方式更加完美,增強可觀性。當前,不同形態、不同形式的真人秀類綜藝節目正在被人們接受。人們需要通過這樣的節目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聽到更新奇的故事,獲得對人生意義的探討。顯然,綜藝類節目已經突破了最初疆域,開拓到更廣闊的空間。以《國家寶藏》為例,其運作了一批國家級一線博物館,將其鎮館之寶盡情展現,讓人們深入了解文物的故事。雖然當前多數原創綜藝類節目的衝擊力已然消失,人們對其的歡迎程度也逐漸減弱,但這並不影響製作方為延伸並保持觀眾的關注而繼續投入人力、物力、財力。

3

再次蛻變:真內容時代的要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綜藝類節目的新鮮感逐漸減弱。在習慣了一些口味和旨趣後,人們對節目的結構類型和內容支撐要求愈益提高。於是,節目製作者被迫作出了一些應時反應。但不能忽視的是,過度的壓力促使節目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回應觀眾需求時,過多地關注成功經驗,卻忽視了創新;過多地關注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導致形式主義出現,等等。對於某些綜藝類節目,一旦過度表現,很可能就會陷入低俗。還有一些綜藝類節目高度重複地邀請那些觀眾熟悉的明星,使得製作成本用於明星出場費的比例越來越高,降低了節目的內容質量。對娛樂的追求,使得中國的一些電視節目和電視人一路狂奔。拼明星、秀下限、編噱頭、炒緋聞,為了吸引眼球和所謂的娛樂性,無所不用其極,最終深陷「泛娛樂化」的泥潭難以自拔。無疑,綜藝類節目的未來需要新人。追求「大流量」、偏愛「小鮮肉」並無原罪。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關注肥水快流,過度消費,「小鮮肉」的功效終會被消耗殆盡。事實上,興奮點的強度維繫、興奮度遞減效應的規避,都有一個前提,即提升內容質量。簡單地說,文化常識要準確,不能為了某種偏好而刻意篡改;文化資源使用要基於尊重原則,不能任意塗抹亂畫真正的文化故事。保持文化底蘊的首位要素就是準確運用文化信息。歷史不能隨意篡改,文化信息一定要精準。此外,要堅持文化創新。能花錢買的就不自己創造,能輸入人才的就不自己培養,這種想法會埋下嚴重的隱患。要想站穩腳跟、夯實根基,就要努力增強原創力,大力培養原創人才。

4

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網絡綜藝?

當前,受眾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判尺度,更沒有一個明確的操作準則。文化旨趣、文化興奮點的分布,與整體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著密切關係。人們對生活狀態關注點的差異,時勢與生活挑戰性問題的變化,都可能對人們的娛樂需求造成影響。因此,在討論綜藝類節目是否發展乏力時,首先應關注如何為人們的娛樂活動找尋更好的文化傳輸方式。內容的重要性永遠居於核心地位,形式的變化是為內容服務的。由此可知,網絡綜藝節目的困境不僅在於低俗的文化取向,更在於自身發展缺乏內容支持。因此,綜藝類節目必須要加強節目呈現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度,以更紮實的文化資源支撐節目類型和內容的拓展。綜藝類節目貴在創新,創新是其吸引力的根本所在。但創新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則是問題的關鍵。為了創新而創新,難免有拼湊勉強之感,讓人覺得是一群人在自娛自樂、插科打諢。正應了「娛樂至死年代」這一判斷的核心點,綜藝類節目為娛樂而娛樂的軟肋逐漸明顯,而真人秀類綜藝節目又似乎更為明顯。「娛樂至死」不僅指出了某種文化的時代特性,也蘊含了社會主流價值對某種文化現象的不滿。這種不滿又充滿了無奈,似乎我們正面對一個無解的文化困境。因此,延續綜藝類節目的強大生命力需要更加巧妙和自然地融入文化的內涵。文化本來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地經驗積累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始終參與人們的生活過程。如果說1983年第一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開啟了綜藝與人們心靈和生活需求相呼應的歷史,那麼後來奔湧而來的綜藝大潮則是更好的時代性文化價值的呈現。而今天,在依然洶湧的娛樂潮流中,只有內容的逐漸充實和信息的更好傳遞,才能使綜藝類節目獲得更好的未來。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12月中

上文略有刪減

原標題 |網絡綜藝節目的文化追求與蛻變機遇

原文責編 | 孫渴

原文美編 | 楊玲玲

歡迎加入人民論壇VIP會員

相關焦點

  • 暑期檔綜藝:娛樂至上 不僅是「江湖之爭」
    7月10日晚,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第三季和深圳衛視的《極速前進》第二季齊齊開播,正式拉開暑期檔綜藝混戰的序幕。這個假期,可以看到娛樂至上的各類挑戰真人秀,除了湖南和浙江之外,東方、江蘇、深圳等衛視都拿出了新題材的作品加入PK戰局。受益的當然是觀眾,可以看到不同類型的節目,以及各類的明星,你能想到的漫咖啡四大神獸和PPT之神們都被集聚在這個暑假,等你來看。
  • 崔雪莉的自殺,刺痛的是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
    一直致力於寫情感,也需要獲取更多的關注與流量,畢竟,這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但是?什麼是情感?我不知道。寫的最多的是,別人的愛情。直到我路過水果攤,看見粉粉嫩嫩的桃子,想起那個被稱為&34;的姑娘。小時候的她就長的很好看,清純可愛的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參加了SM的選拔,2005年,崔真理加入韓國SM娛樂有限公司成為旗下練習生
  • 娛樂至上的時代,如何保持清醒?
    是啊,現在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 《反全球化》著作中寫到,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柴契爾、老布希、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等等。 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全球化。
  • 觀點:橫空出世的「綜藝大電影」何去何從
    橫空出世的「綜藝大電影」何去何從?
  • 與其較真,不如享受曝光丨娛樂至上時代的綜藝生存法則
    所以片方大多會在角色上做文章,綜藝則不是這樣,邊看邊吐槽,爭議越大熱度越高。這就是綜藝的特點之一。內容出圈必定需要有大量的戲劇衝突,電視劇裡的衝突是虛擬的角色帶來的,而綜藝是真人秀,角色就是演員自己。所以,綜藝節目上線後,觀眾常能看見大量帶著演員大名的不算友好的熱搜,粉絲們喜歡稱之為「黑熱搜」。
  • 伊能靜回應爭議:娛樂至上年代,不要奢望被理解
    最近半年的時間伊能靜因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以及《婆婆與媽媽》兩檔綜藝節目引發諸多爭議,「強勢、話多、愛作……」等諸多標籤在她身上被固化,越解釋越被黑,她身上那些負面評論也越來越多。近日,伊能靜再次接受媒體的採訪,回應最近的一系列爭議。
  • 《少女學園》收官2016直播綜藝,火貓開啟直播娛樂「小時代」
    2016年被譽為網絡綜藝的井噴之年,各大視頻網站攜專業製作團隊,紛紛推出多達幾十檔的網絡綜藝節目,加入激烈競爭的大軍裡。如優酷播出的《火星情報局》、《小哥喂喂喂》,騰訊的《拜託了衣櫥》、《約吧!大明星》,愛奇藝的《奇葩說》、《大牌對王牌》等。
  • 娛樂至上的時代,千萬別跟著娛樂至死
    這些主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扭曲的三觀,被網絡傳播出去,甚至被人模仿。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娛樂至死。可是許多人忘記了,這個年代最不缺的就是下一任網紅,更新頻率比翻書還快,而習慣賺快錢卻一無所有的他們,沒落後還有什麼路可走?
  • 新時代農業頻道電視綜藝節目的特性
    然而,網絡時代百舸競渡的叢林語境令人心生惶惑;多頻時空的多元價值導引如風浪搖擺著舟船的航向;娛樂至上、消費為王的偏獨傳播迷亂著受眾的心智。我們該如何發聲?要怎樣引領?我們與新時代同頻共振的通途,要怎樣走好? 作為一名在農業頻道主管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管理者,《鄉村大世界》、《陽光大道》都是我分管的欄目。
  • 娛樂至上的時代,如何沉浸式體驗嚮往的生活?
    每天的微博熱搜上總有與熱門綜藝相關的話題,青你、創3、浪姐等選秀類綜藝的陸續亮相,為節目組帶來了比電影電視劇更高的關注。不管是小仙女集結的青春類選秀還是臉熟的女明星們鬥豔,選秀類綜藝總是將激烈的競爭、火爆的賽制,甚至通過剪輯手法將成員之間的矛盾進行「升級」從而引起熱議,讓自身關注度不斷升溫。
  • 改編漫畫的純愛年下文《娛樂至上》《馴養》
    1、《娛樂至上》作者:一條大鹹魚簡介:假戲真做的娛樂圈童話愛情故事。「在這個輿論殺人、娛樂至死的世界裡,我只願純粹熱烈地愛著你,直至世界的盡頭。」圖源於網絡。
  • 臺綜藝節目揭少女時代性醜聞 SM娛樂公司討說法
    臺綜藝節目揭少女時代性醜聞 SM娛樂公司討說法 時間:2010.11.05 來源:騰訊娛樂 分享到:
  • 樂華被罰,「娛樂至上」的風氣確實該治治了
    ,同樣是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樂華娛樂每次發文都會對相關事件表示抱歉,但致歉之後卻沒有加強對藝人的管理,或許這也是導致樂華娛樂再次成為眾矢之的的原因之一。作為娛樂公司,樂華娛樂在第一次旗下藝人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後,似乎沒能意識到公司應該立即整改的現狀,所以才造成了今天的困局。
  • 綜藝大爆炸的時代,人們究竟在綜藝裡面看到了什麼?
    這幾年的綜藝曾出不窮可是仿佛綜藝的影響力卻沒有那麼大了,或許是種類太多人們已經看花了眼,又或是千篇一律讓人感到厭煩!如果說國內最早的綜藝節目那就是央視的《正大綜藝》節目創辦於1990年。要是最長青的節目那可能就是湖南臺的《快樂大本營》了。《快樂大本營》首播於1997年,有人說它的出現改變了內地對於娛樂綜藝的定義。我覺得也確實是如此的。
  • 綜藝快銷時代,《超強音浪》小火慢燉熬製「情懷娛樂」湯拓展綜藝藍海
    音浪小隊集體亮相如果說熱鬧的周末季播檔中的大部分都構成了這個綜藝娛樂快銷時代的縮影,那麼《超強音浪》就是用小火慢燉的方式去熬出一鍋「情懷娛樂」的靚湯,觀眾細細品味之後,必然無法忘懷其中的滋味。作為山東衛視深化改革後的標誌性節目,《超強音浪》已經成為其品牌節目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
  • 網絡大電影:定製娛樂時代
    近兩年,投入小、周期短、回報率遠超院線電影的網絡大電影越來越令人難以忽視,這些為小屏幕量身定做的娛樂產品脫胎於網絡文化,隨著付費習慣的養成和支付手段的日益便捷,它們勾勒出一個超出人們想像的電影市場。網絡大電影:定製娛樂時代編輯/張大海 採訪、撰文/康怡每天清晨,當國內各大視頻網站的內容負責人們揉著惺忪的睡眼,就著猛烈的咖啡打開工作郵箱時,總會收到N封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網絡電影自薦書」——網站在成為容量無限的新院線,相比實體影院,越來越多的「小片方」選擇瞄準網際網路投放內容。
  • 花椒直播+芒果娛樂=萬萬不可錯過的直播綜藝新時代
    花椒攜手芒果娛樂 直播真人秀爽翻天花椒直播素來內容多、質量高,各類明星駐場、「個人IP」、直播熱門影視首映禮和盛典,布局VR,這一波波都為花椒直播做了乘法,招攬了大量人氣,吸引更多的粉絲和參與者入駐花椒直播。
  • 《外貌至上主義》:在外貌至上的時代,比外貌更重要的是什麼
    伴隨著大半個娛樂圈明星的宣傳轉發,網劇《外貌至上主義》開播了,不知道你的愛豆幫忙轉發張大大微博了嗎?由張大大,王子璇,樸所羅門主演的《外貌至上主義》是改編自(我最喜歡的一部)韓國漫畫《外貌至上主義/看臉時代》,原著漫畫評分高達9.5分以上,深受中韓粉絲的熱捧。
  • 疫情過後是否依然娛樂至上?一如兇手《22年後的自白》讓社會忘卻
    影片雖然是犯罪懸疑片,但我從對於兇手的追星上看到了我們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大部分日本人記憶中的1995年應該是阪神大地震,這次地震是日本自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來規模最大的都市直下型地震。由於神戶是日本關西重要城市,人口密集(當時人口約105萬人),地震又在清晨發生,因此造成相當多傷亡。
  • 《德雲鬥笑社》遊戲大於相聲,傳統文化也難逃流量至上的命運
    其實《德雲鬥笑社》用節目的大部分時間來嬉戲打鬧是在迎合觀眾市場,人們觀看綜藝的目的是休閒娛樂比賽終歸是比賽,如果已打鬧為主,那麼相聲的意義何在,打著相聲的名義卻做著綜藝的內容,二者不可兼得。最後,相聲佔比少,並沒有達到相聲比賽的規模,實質上只是追求流量的綜藝而已。本以為德雲社是娛樂圈一股清流,可以遠離浮躁的資本市場,專心踏實的鑽研相聲這一行。但最終還是進入了流量至上的時代,不能改變市場,便迎合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