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101》《奇葩說》《吐槽大會》《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說起這些熱門的綜藝節目,你一定不陌生。近年來,在眾多網際網路文化產品中,網絡綜藝迅速發展,脫穎而出,與電視劇、電視綜藝、新聞等媒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根據《2018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顯示,網絡綜藝節目創作十分活躍,相較以往上線數量大幅增長,從197檔增加至385檔。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發展革新,網絡綜藝的發展模式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期大咖說,思響哥請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陳宇飛,帶你一起了解網絡綜藝節目是如何「霸屏」的。
1
綜藝節目的誕生
綜藝類節目的出現以及逐漸火爆,是與社會發展相伴相隨的。同時,綜藝類節目的發展也要藉助於科技的進步。電視機由少數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品逐漸轉變為家家戶戶必備的文化工具,不過就是短短數十年間的事情。1983年第一屆央視春晚,還原了人們生活本來的面目,給中國人帶來了難得並久違的快樂和輕鬆。從那以後,綜藝類節目迅速成長。當前,我國傳播平臺已經延展至網絡空間,電腦、手機特別是智慧型手機的存在,為綜藝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根據工信部統計,2018年我國淨增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49億戶,總數達到15.7億戶;4G用戶總數達到11.7億戶,全年淨增1.69億戶。事實上,綜藝類節目是時代的文化產物,它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輕鬆、閒適以及娛樂化的選擇。對於普通人來說,文化心理需求得到重新釋放,而這也正是社會生活正常化回歸的表現。可惜的是,一些人似乎又失去了對娛樂度的把握,因而出現了「娛樂至上」的文化心態。就像《牛蛙》一書中所言:「在我一件事也沒做成過的人生裡,從十歲開始,就想著搞砸點什麼。」在「搞砸點什麼」的隱喻背後,是少年意氣對現實秩序的挑戰,是突破文化積習的衝動,也是文化創新的初始動因。這樣一種生命的力量反映在綜藝類節目裡,就會有些插科打諢的味道,但其隱藏著的卻是對世俗生活本意的重新尋找。就娛樂功能的實現方法來看,綜藝類節目有集大成和引領性的意味。因形態多樣、形式活潑,所以尤為引人關注。尤其是在日韓等國家綜藝類節目的帶動下,加之網絡的普及和助力,綜藝類節目呈現出爆發式的活躍狀態。所以,綜藝類節目的興起和興旺是文化生態趨於多元的象徵。事實上,只有教化、娛樂和審美功能齊備,才能算是健康的文化生態。文化是人類生存經驗和勞動成果的集中體現,為了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文化的第一動能是教化。沒有教化,文化就失去了對人們生存意義的傳遞。而教化的程度如何把握,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教化過度和教化缺位,都會使文化的基本功能缺失。
2
首次蛻變:網絡新空間效應
網絡的發展為綜藝提供了一次重要的蛻變機遇,藉助網絡平臺,綜藝類節目迅速發展,甚至可以說是「無事不可以綜藝,萬般都可以娛樂」。為了博取觀眾眼球,早期的網絡綜藝節目大多都是短平快的風格。比如,在電視完全普及之後,網絡綜藝節目迅猛崛起,許多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公司,比如優酷、愛奇藝、騰訊等,都緊抓視頻節目的高人氣機遇,搭建並容納了大量短視頻節目平臺,提高了人們的關注度。複雜多樣的社會為網絡綜藝的發展提供了土壤,促使節目狀態的迅速改變和綜藝節目行情的暴漲,真人秀類綜藝節目應運而生。它們對接人們的歡樂需求、刺激需求、差異化需求,從多方位、多維度、多層次產生不同的產品。一般而言,真人秀類綜藝節目首先是以流量明星做引子,吸引人們的關注度,然後通過製作使節目呈現方式更加完美,增強可觀性。當前,不同形態、不同形式的真人秀類綜藝節目正在被人們接受。人們需要通過這樣的節目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聽到更新奇的故事,獲得對人生意義的探討。顯然,綜藝類節目已經突破了最初疆域,開拓到更廣闊的空間。以《國家寶藏》為例,其運作了一批國家級一線博物館,將其鎮館之寶盡情展現,讓人們深入了解文物的故事。雖然當前多數原創綜藝類節目的衝擊力已然消失,人們對其的歡迎程度也逐漸減弱,但這並不影響製作方為延伸並保持觀眾的關注而繼續投入人力、物力、財力。
3
再次蛻變:真內容時代的要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綜藝類節目的新鮮感逐漸減弱。在習慣了一些口味和旨趣後,人們對節目的結構類型和內容支撐要求愈益提高。於是,節目製作者被迫作出了一些應時反應。但不能忽視的是,過度的壓力促使節目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回應觀眾需求時,過多地關注成功經驗,卻忽視了創新;過多地關注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導致形式主義出現,等等。對於某些綜藝類節目,一旦過度表現,很可能就會陷入低俗。還有一些綜藝類節目高度重複地邀請那些觀眾熟悉的明星,使得製作成本用於明星出場費的比例越來越高,降低了節目的內容質量。對娛樂的追求,使得中國的一些電視節目和電視人一路狂奔。拼明星、秀下限、編噱頭、炒緋聞,為了吸引眼球和所謂的娛樂性,無所不用其極,最終深陷「泛娛樂化」的泥潭難以自拔。無疑,綜藝類節目的未來需要新人。追求「大流量」、偏愛「小鮮肉」並無原罪。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只關注肥水快流,過度消費,「小鮮肉」的功效終會被消耗殆盡。事實上,興奮點的強度維繫、興奮度遞減效應的規避,都有一個前提,即提升內容質量。簡單地說,文化常識要準確,不能為了某種偏好而刻意篡改;文化資源使用要基於尊重原則,不能任意塗抹亂畫真正的文化故事。保持文化底蘊的首位要素就是準確運用文化信息。歷史不能隨意篡改,文化信息一定要精準。此外,要堅持文化創新。能花錢買的就不自己創造,能輸入人才的就不自己培養,這種想法會埋下嚴重的隱患。要想站穩腳跟、夯實根基,就要努力增強原創力,大力培養原創人才。
4
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網絡綜藝?
當前,受眾其實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評判尺度,更沒有一個明確的操作準則。文化旨趣、文化興奮點的分布,與整體的社會文化環境有著密切關係。人們對生活狀態關注點的差異,時勢與生活挑戰性問題的變化,都可能對人們的娛樂需求造成影響。因此,在討論綜藝類節目是否發展乏力時,首先應關注如何為人們的娛樂活動找尋更好的文化傳輸方式。內容的重要性永遠居於核心地位,形式的變化是為內容服務的。由此可知,網絡綜藝節目的困境不僅在於低俗的文化取向,更在於自身發展缺乏內容支持。因此,綜藝類節目必須要加強節目呈現和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度,以更紮實的文化資源支撐節目類型和內容的拓展。綜藝類節目貴在創新,創新是其吸引力的根本所在。但創新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則是問題的關鍵。為了創新而創新,難免有拼湊勉強之感,讓人覺得是一群人在自娛自樂、插科打諢。正應了「娛樂至死年代」這一判斷的核心點,綜藝類節目為娛樂而娛樂的軟肋逐漸明顯,而真人秀類綜藝節目又似乎更為明顯。「娛樂至死」不僅指出了某種文化的時代特性,也蘊含了社會主流價值對某種文化現象的不滿。這種不滿又充滿了無奈,似乎我們正面對一個無解的文化困境。因此,延續綜藝類節目的強大生命力需要更加巧妙和自然地融入文化的內涵。文化本來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地經驗積累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始終參與人們的生活過程。如果說1983年第一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開啟了綜藝與人們心靈和生活需求相呼應的歷史,那麼後來奔湧而來的綜藝大潮則是更好的時代性文化價值的呈現。而今天,在依然洶湧的娛樂潮流中,只有內容的逐漸充實和信息的更好傳遞,才能使綜藝類節目獲得更好的未來。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12月中
上文略有刪減
原標題 |網絡綜藝節目的文化追求與蛻變機遇
原文責編 | 孫渴
原文美編 | 楊玲玲
歡迎加入人民論壇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