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奔跑吧》,原本和和睦睦的錄製現場,卻因為一場嚴肅的「打頭事件」,使得沙溢近乎崩潰,李晨現場落淚。
團員之間分崩離析,氣氛一度陷入尷尬,網友卻紛紛評論說:節目組用心了。
節目一開始,所有成員們在待機室裡寒暄,突然停電了,屋子裡一片漆黑。
燈光再次亮起之後,只見李晨和沙溢都倒在地上。
李晨說在停電期間,有人狠狠地打了自己的後腦勺一巴掌,並指認沙溢為最大嫌疑人,因為他離自己最近。
溢連忙否認,還原了自己在停電期間的動線,以證清白。
但李晨堅持認為是沙溢打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媒體蜂擁而上,劈頭蓋臉就是「蓋棺定論三連問」。
沙溢百口莫辯,開玩笑說:早就看李晨不順眼了。
頗有屈打成招的意味。
接下來,成員們開始第一次立場選擇,大部分成員還是願意相信沙溢。
兩支隊伍要在稍後的遊戲中進行比拼,贏的隊伍可以獲得更多關於線索,分析出事件的真相。
當得知導演組曾夜訪沙溢
成員不再像剛開始那麼堅定
沙溢在採訪中說李晨是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
甚至出現了「一邊倒」的局面
當沙溢拿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時
大家的反應是……
最後仲裁大會的環節,節目組不僅請來了辯論專業人士,還有一百位觀眾會根據兩隊的自述進行現場評判。
從搜證,到仲裁,成員們搖擺不定,觀眾們反覆跑票,像極了現實世界中,頻頻被輿論帶節奏的吃瓜群眾。
最終,大多數觀眾選擇相信李晨確實被沙溢打了。
這場信任爭奪戰,李晨贏了。
觀眾剛離席,李晨就繃不住,在遠離所有成員的地方默默流淚。
疑惑了一整天的真相,在夜視攝像機的記錄下被還原。
停電後,沙溢出於害怕,始終緊緊抓著李晨,李晨數次想要擺脫沙溢的手。
在被沙溢絆倒的瞬間,李晨瞅準機會,狠狠打了自己的後腦勺。
「打頭事件」的真相是:李晨自導自演。
這意味著,有超過50%的人「冤枉」了無辜的沙溢。
回顧整個錄製過程,沙溢幾次喊冤,含淚求饒,只落得百口莫辯的下場。
李晨之所以忍不住當場落淚,就是因為大眾選擇相信了一個錯誤的事實,卻不自知。
這只是一期節目嗎?不,這就是現實啊。
信息泛濫的時代,信息的獲取也變得非常便捷。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從一張圖片,幾句採訪,一篇文章,一段視頻,去相信一個所謂的「事實」,甚至給一個人貼上標籤。
在接受這些碎片化信息的時候,大多數人往往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只是隨波逐流地被牽扯著、推搡著。
有時,在不明真相前落井下石地嘲笑;有時,在主觀濾鏡的渲染下繼續傳播。
躲在鄭愷背後的蔡徐坤,也曾經站在輿論風波的中心。
蔡徐坤剛火的時候,因為一段花式運球的視頻,成了全網籃球愛好者們群嘲的對象,b站up主紛紛製作各種鬼畜視頻調侃他。
直到今年的《青你2》,在迎新會上,一位訓練生在履歷表上寫到自己的特長是打籃球。
蔡徐坤說:曾經我也以為打籃球是我的特長,後來我才知道,這只是我的愛好而已。
用調侃的方式去面對自己最大的黑點,將曾經磨難和心裡負擔自我消化,最終轉化為光和熱輸出給周圍的人,蔡徐坤扭轉大眾的刻板印象用了兩年。
造謠、傳謠的成本有多低,當事人要想要闢謠、澄清就有多難。
看客可以義憤填膺地站隊,肆無忌憚地在網絡上攻擊輿論的當事人,甚至有的人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只是看見名字就跟著罵了。
真相是什麼,從來不重要。吃瓜,吐籽,扔皮,圖的就是逞一時口舌之快。
哪怕事後知道自己的立場有誤,言辭不當,也只是淡淡地說一句「害」,然後不了了之,從未想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殊不知,很多信息往往是被有意或無意地預設了立場,經過包裝後,才餵給我們。
我們接受的信息,從源頭開始就是有偏差的,我們卻誤以為「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是一條可以節省思考時間,提高認知效率的捷徑。
人云亦云,最終欺騙了自己,傷害了別人。
信息泛濫的網絡時代,讓人們不知不覺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發聲的門檻卻一降再降,孕育出一窩接一窩鍵盤俠。
碎片化的信息無法還原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隻字片語中更不能創造一個臆想的事實。
我們不能過分依賴外界替我們作出思考,喪失分辨真假的能力,溺斃在信息洪流裡。
就像這位網友說的:
我們能做的,就是放下偏見(擦亮眼睛),學會尊重(優雅吃瓜),獨立思考(做個人吧)。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8089健康家(ID: jkj_8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