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獨立電影,是一次影像生產方式上的革命,它實踐了國家電影體制與商業電影體制外的個人影像生產方式。然而在市場流通環節,早期的獨立電影仍然沿循著由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人開闢出來的海外送展、海外發行的道路,沒能建立起與獨立生產相匹配的相對獨立的展映渠道與發行機制。
隨著上半篇文章提及的「商業化浪潮」的到來,中國的獨立電影也不斷發生著改變以求更好地生存。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繼續討論當下中國獨立電影從本土獨立影展發端的商業化之路。
抵達觀眾:從本土獨立電影節開始
從完全封閉的私人空間進入到小範圍的公共空間,對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是歷史性的一步。電影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作品在接受美學意義上的完成,是一部電影獲取再生產成本與利潤的最終環節。回溯中國獨立電影發展歷程,上世紀90年代,西方國際電影節一度成為中國獨立電影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展映與發行渠道。西方國際電影節扶植了尚處於萌芽期的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具有文化影響力與國際輿論導向力的西方國際電影節讓中國獨立電影擺脫了邊緣文化形態的桎格,並逐步被納入主流媒介視野的考察範疇之中。
隨著雲之南紀錄影像展、慄憲庭基金會支持的北京獨立影像展及近年來大受關注的FIRST青年影展等本土獨立電影節相繼創立,本土獨立電影節成為了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和傳播的最主要依託。以FIRST青年影展為例,它一方面效仿歐美藝術電影節展,建構藝術電影標準,支援青年影人發聲,以全國巡展的方式培篩選、組建一個具有自主性的影迷群體,在年輕一代中培養起美的、藝術的影迷文化,達到創作者與受眾之間共同的精神狂歡。另一方面,FIRST青年影展中「主動放映」等展映形式試圖將藝術與商業有機融合,促成電影展期間影片交易,而商業資金的融入支持,則成為鼓舞青年電影人創作的重要推手。
▲部分優秀的中國獨立電影 來源:豆瓣
今天這些不再能用代際標識的青年一輩,不同於經歷了由西方至中國、由邊緣至中心的角色轉換的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他們從創作之初就要在與國際電影節建構的藝術電影評價系統對話的同時,直面本土觀眾對中國社會更為內在的理解。從FIRST青年影展走出來的青年影人們,如李睿珺的《夏至》、《老驢頭》、《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馬凱的《中邪》、忻鈺坤的《心迷宮》、《暴裂無聲》、張大磊的《八月》、王學博的《清水裡的刀子》、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畢贛的《路邊野餐》都贏得了國內國際的重要獎項。其中,大部分人的影片已經或將要在國內的商業院線發行,其中一些更引發了現象級的討論:製作經費僅7萬元的恐怖電影《中邪》以近40倍的價格被騰訊影業收購版權;《大象席地而坐》6項入圍金馬獎,畢贛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跨年場預售場場爆滿。
他們的發展路徑或許能讓我們窺見,中國獨立電影正在到來、卻又尚未明晰的諸多可能。
獨立電影的產業化嘗試
獨立電影始終是相對小眾的藝術。在中國電影市場快速發展、電影產業結構逐步完善的驅動下,即便獨立電影放映平臺、體系逐漸擴容,但相比於主流電影及主旋律電影所佔據的宣傳、放映資源,獨立電影在排片、受眾、反饋等方面仍顯得十分局限。在不能抵達更為主流觀眾的情況下,談論獨立電影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多少有些無力。
▲《大象席地而坐》 來源:豆瓣
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認可,通過規模化的製作最終向市場出售獨立電影,獲取經濟回報投入再生產,成為了獨立電影不可迴避的選擇。事實上這與青年電影實踐社當年「堅持電影思考的權利,推動影像民間化表達」的主張並不矛盾。獨立電影常包含「與現實的對話」以及「與以往拍過的電影之間的對話」①,然而如果不能獲得面對觀眾的機會,這樣的對話也將淪為空談。對於這些渴望直面國內觀眾的青年導演,當下正是一個浮現著可能性的關口。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曲高和寡的狀況:取得合理的回報率,形成良性循環系統,為中國獨立電影提供多渠道、多層次的發展空間。包括「慄憲庭電影基金紀錄片項目支持計劃」、「草場地青年紀錄片訓練計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等在內的中國獨立電影支持計劃,它們都是以扶持青年導演紀錄創作為主。
▲《中邪》 來源:豆瓣
除了為所選擇的項目提供一定資金與技術支持外,也要適當兼顧宣發,幫助青年影人們在進行藝術表達的同時以積極的姿態面對市場。第九屆FIRST青年影展首映的影片《黑處有什麼》,製作成本300萬,2016年上映後取得761.2萬的票房成績;2016年,製作經費僅7萬元的小成本恐怖電影《中邪》騰空出世,獲「最佳藝術探索」後以近40倍的價格被騰訊影業收購版權;影片《八月》在第十屆FIRST青年影展展映之後,由愛奇藝影業有限公司發行,最終票房收入434.6萬。這些來自市場的反饋都直接鼓勵了獨立電影的再生產,極大的增強了青年導演繼續藝術創作的信心。
▲《八月》 來源:豆瓣
在繼承早期獨立電影關注現實、注重自由表達的基礎上,商業化的轉向趨勢正顯現出中國獨立電影新發展的必然性。獨立電影的商業化運作並不代表其獨特風格的弱化,與主流文化的適當融合有助於獨立電影與主流意識形態及大眾審美的對話,進一步幫助獨立電影的產業化道路步入正軌,擁抱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結
正如王小帥所言,「曾經我們的理想是把獨立影像做到市場上去」。在用「個人化寫作」或「作者電影」等關鍵詞去描述90年代早期的中國獨立電影時,正如法國「新浪潮」將先鋒或藝術電影帶入主流商業院線一樣,中國獨立電影從最初就懷有一種以新的電影樣式改革電影現狀並佔據主流電影市場的願望或衝動。
追根溯源,電影作為所有藝術門類中「自由度最小的藝術」②,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獨立電影進入商業化的「後獨立時代」是其必然的回歸之路。當前高速發展的電影產業環境對於獨立電影來說,既是難以逃離的困境,也充滿處處逢生的希望。市場的繁榮、投融資方式的多元化、傳播渠道的開放化、觀眾審美意識的提高等種種可能性都促使獨立電影面臨危機與機遇並存的現實境況。早期中國獨立電影長期流連於體制外,海外運作的經驗導致與中國本土市場常年「水土不合」,與中國觀眾缺乏溝通。
如何在創作中考慮到中國觀眾的觀影體驗及市場的接受度,這將是每一個獨立導演需要重視的問題。電影是作者創造的與世界溝通的語言、和大眾互動的夢境,是他們用攝影機書寫的歷史與現實。而中國獨立電影是否能通過從藝術表達到商業運作各個維度的努力,最終實現與當下的大眾真正的對話,則仍有待未來做出解答。
引用及參考資料:
①郝建.硬作狂歡.上海三聯出版社.88.
②華明.(2010).代中國先鋒派電影的文化闡釋.藝術百家,224.
③程青松,黃鷗. (2002).我的攝影機不撒謊.國友誼出版社.
④沈曉平.(2013).當獨立電影遇到產業化:一個偽命題.電影藝術,28-34.
轉載須知
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