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電影(下)|「後獨立時代」

2021-02-21 華誼兄弟研究院

產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獨立電影,是一次影像生產方式上的革命,它實踐了國家電影體制與商業電影體制外的個人影像生產方式。然而在市場流通環節,早期的獨立電影仍然沿循著由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人開闢出來的海外送展、海外發行的道路,沒能建立起與獨立生產相匹配的相對獨立的展映渠道與發行機制。

隨著上半篇文章提及的「商業化浪潮」的到來,中國的獨立電影也不斷發生著改變以求更好地生存。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將繼續討論當下中國獨立電影從本土獨立影展發端的商業化之路。

抵達觀眾:從本土獨立電影節開始

從完全封閉的私人空間進入到小範圍的公共空間,對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是歷史性的一步。電影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作品在接受美學意義上的完成,是一部電影獲取再生產成本與利潤的最終環節。回溯中國獨立電影發展歷程,上世紀90年代,西方國際電影節一度成為中國獨立電影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展映與發行渠道。西方國際電影節扶植了尚處於萌芽期的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具有文化影響力與國際輿論導向力的西方國際電影節讓中國獨立電影擺脫了邊緣文化形態的桎格,並逐步被納入主流媒介視野的考察範疇之中。

隨著雲之南紀錄影像展、慄憲庭基金會支持的北京獨立影像展及近年來大受關注的FIRST青年影展等本土獨立電影節相繼創立,本土獨立電影節成為了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和傳播的最主要依託。以FIRST青年影展為例,它一方面效仿歐美藝術電影節展,建構藝術電影標準,支援青年影人發聲,以全國巡展的方式培篩選、組建一個具有自主性的影迷群體,在年輕一代中培養起美的、藝術的影迷文化,達到創作者與受眾之間共同的精神狂歡。另一方面,FIRST青年影展中「主動放映」等展映形式試圖將藝術與商業有機融合,促成電影展期間影片交易,而商業資金的融入支持,則成為鼓舞青年電影人創作的重要推手。

▲部分優秀的中國獨立電影 來源:豆瓣

今天這些不再能用代際標識的青年一輩,不同於經歷了由西方至中國、由邊緣至中心的角色轉換的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他們從創作之初就要在與國際電影節建構的藝術電影評價系統對話的同時,直面本土觀眾對中國社會更為內在的理解。從FIRST青年影展走出來的青年影人們,如李睿珺的《夏至》、《老驢頭》、《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馬凱的《中邪》、忻鈺坤的《心迷宮》、《暴裂無聲》、張大磊的《八月》、王學博的《清水裡的刀子》、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畢贛的《路邊野餐》都贏得了國內國際的重要獎項。其中,大部分人的影片已經或將要在國內的商業院線發行,其中一些更引發了現象級的討論:製作經費僅7萬元的恐怖電影《中邪》以近40倍的價格被騰訊影業收購版權;《大象席地而坐》6項入圍金馬獎,畢贛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跨年場預售場場爆滿。

他們的發展路徑或許能讓我們窺見,中國獨立電影正在到來、卻又尚未明晰的諸多可能。

獨立電影的產業化嘗試

獨立電影始終是相對小眾的藝術。在中國電影市場快速發展、電影產業結構逐步完善的驅動下,即便獨立電影放映平臺、體系逐漸擴容,但相比於主流電影及主旋律電影所佔據的宣傳、放映資源,獨立電影在排片、受眾、反饋等方面仍顯得十分局限。在不能抵達更為主流觀眾的情況下,談論獨立電影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多少有些無力。

▲《大象席地而坐》 來源:豆瓣

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認可,通過規模化的製作最終向市場出售獨立電影,獲取經濟回報投入再生產,成為了獨立電影不可迴避的選擇。事實上這與青年電影實踐社當年「堅持電影思考的權利,推動影像民間化表達」的主張並不矛盾。獨立電影常包含「與現實的對話」以及「與以往拍過的電影之間的對話」①,然而如果不能獲得面對觀眾的機會,這樣的對話也將淪為空談。對於這些渴望直面國內觀眾的青年導演,當下正是一個浮現著可能性的關口。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藝術電影和獨立電影曲高和寡的狀況:取得合理的回報率,形成良性循環系統,為中國獨立電影提供多渠道、多層次的發展空間。包括「慄憲庭電影基金紀錄片項目支持計劃」、「草場地青年紀錄片訓練計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等在內的中國獨立電影支持計劃,它們都是以扶持青年導演紀錄創作為主。

▲《中邪》 來源:豆瓣

除了為所選擇的項目提供一定資金與技術支持外,也要適當兼顧宣發,幫助青年影人們在進行藝術表達的同時以積極的姿態面對市場。第九屆FIRST青年影展首映的影片《黑處有什麼》,製作成本300萬,2016年上映後取得761.2萬的票房成績;2016年,製作經費僅7萬元的小成本恐怖電影《中邪》騰空出世,獲「最佳藝術探索」後以近40倍的價格被騰訊影業收購版權;影片《八月》在第十屆FIRST青年影展展映之後,由愛奇藝影業有限公司發行,最終票房收入434.6萬。這些來自市場的反饋都直接鼓勵了獨立電影的再生產,極大的增強了青年導演繼續藝術創作的信心。

▲《八月》 來源:豆瓣

在繼承早期獨立電影關注現實、注重自由表達的基礎上,商業化的轉向趨勢正顯現出中國獨立電影新發展的必然性。獨立電影的商業化運作並不代表其獨特風格的弱化,與主流文化的適當融合有助於獨立電影與主流意識形態及大眾審美的對話,進一步幫助獨立電影的產業化道路步入正軌,擁抱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結

正如王小帥所言,「曾經我們的理想是把獨立影像做到市場上去」。在用「個人化寫作」或「作者電影」等關鍵詞去描述90年代早期的中國獨立電影時,正如法國「新浪潮」將先鋒或藝術電影帶入主流商業院線一樣,中國獨立電影從最初就懷有一種以新的電影樣式改革電影現狀並佔據主流電影市場的願望或衝動。

追根溯源,電影作為所有藝術門類中「自由度最小的藝術」②,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獨立電影進入商業化的「後獨立時代」是其必然的回歸之路。當前高速發展的電影產業環境對於獨立電影來說,既是難以逃離的困境,也充滿處處逢生的希望。市場的繁榮、投融資方式的多元化、傳播渠道的開放化、觀眾審美意識的提高等種種可能性都促使獨立電影面臨危機與機遇並存的現實境況。早期中國獨立電影長期流連於體制外,海外運作的經驗導致與中國本土市場常年「水土不合」,與中國觀眾缺乏溝通。

如何在創作中考慮到中國觀眾的觀影體驗及市場的接受度,這將是每一個獨立導演需要重視的問題。電影是作者創造的與世界溝通的語言、和大眾互動的夢境,是他們用攝影機書寫的歷史與現實。而中國獨立電影是否能通過從藝術表達到商業運作各個維度的努力,最終實現與當下的大眾真正的對話,則仍有待未來做出解答。

引用及參考資料:

①郝建.硬作狂歡.上海三聯出版社.88.

②華明.(2010).代中國先鋒派電影的文化闡釋.藝術百家,224.

③程青松,黃鷗. (2002).我的攝影機不撒謊.國友誼出版社.

④沈曉平.(2013).當獨立電影遇到產業化:一個偽命題.電影藝術,28-34.

轉載須知

本文系華誼兄弟研究院出品。轉載須在文首署名華誼兄弟研究院(微信公眾號:HBresearch)。如有侵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採取相應行動的權利。

相關焦點

  • 電影《獨立時代》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獨立時代》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影評一:《獨立時代》 1994 中國臺灣 楊德昌    看完洪尚秀作品集我曾一度懷疑《豬墮井的那一天》和《恐怖分子》在結構上有接近相似,或者說洪尚秀受了楊德昌的某些影響。
  • 中國獨立電影(上):從邊緣轉向民間
    90年代,張元導演的《媽媽》、王小帥導演的《冬春的日子》,最早把「獨立電影」的概念從國際電影節帶回中國,宣告屬於中國電影的全新一代已經到來。其後的數年間,獨立電影快速發展、成熟,構建起完全不同於第五代神話的話語體系與影像風格,成為當代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先鋒。
  •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還會繼續引進國外獨立電影嗎?
    不可避免的是,隨著2016年「Flat fee」(一筆固定版權費引進內容,不做分成)和buyout」(買斷)業務的蓬勃發展,全球獨立電影業務開始將中國視為重要市場,雖然這樣的說法還有待觀望。但是,世界範圍內,中國的電影市場正在進入後疫情時代,與1月23日停產前的市場明顯不同。
  • 中國獨立電影迎來「黃金時代」
    自此,在傳統的商業公司投資的大製作電影之外,興起了一批不可忽視的小眾電影人,他們的電影或常年巡迴於電影資料館、獨立電影展,抑或從海外電影節的獎項開始為人所熟知。很多時候,他們也被業界稱之為中國的第一代「獨立電影人」。
  • 中國獨立影像展「斷代史」
    十二年前,基於某種不可名狀的思想衝動(青春的、焦灼的、混沌的),我和數位志同道合的同仁,在南京共同發起了一個民間電影節——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英文縮寫為CIFF,即今日更名後的「中國獨立影像展」。這一歷史的開端,始自1980年代末期的地下電影浪潮,在經歷了1990年代漫長的黑暗蟄伏階段後,地下影像生產的原始積累呈現了溢出狀態,那些貧瘠的產品在集中後卻呈現了一種超倍的疊加影響力,駛向新千年之始的一個起義時代,起義的標誌就是獨立電影節場的崛起——在2003年,三個重要的獨立電影節分別誕生在昆明、北京、南京,基於此,我後來在不同場合的演講中,把2003年稱之為中國獨立電影的元年,而發生在其之前的歷史
  • 後粵語歌曲時代的香港獨立音樂
    今天主要是講「後粵語歌曲時代」。我在這裡做一個總結,就是現在所謂的獨立音樂其實有一種是回到香港70年代的狀態。這裡要講一下,香港粵語歌曲一度很流行,甚至整個東南亞市場,韓國、日本也很受歡迎。曾經一段時間所有韓國人都知道張國榮是誰,甚至到現在,張國榮的《寵愛》仍然是最好賣的華語音樂。到70、80年代,中國市場開放後,慢慢也引進香港歌手。
  • 中國獨立影像年鑑2018
    我們處在網絡時代,十天前發生的事,十天後很快就被忘記了,因為有更大的事把它壓了下去,但是它並沒有消失。這是關於景觀的電影,也是關於空間的電影,是關於景觀如何引發了我們棲居的(物理的與精神)空間的異變的電影。它意欲成為這個時代的空間電影,成為一部史詩劇,成為對這個時代的總體地質構造的一種考察。
  • 看了這些碉堡的中國獨立電影,我跪了
    最近這幾年,中國的獨立紀錄片在國內外的電影節上都能取得一些成績。今天魚叔就來推薦那些真實而又蓬勃、充滿著力量的中國獨立影像。剛才魚叔提到周浩善於和底層遊民打交道,說起這個,不得不提徐童這個導演。影片公開放映後,質疑聲紛至沓來。他們抗議徐童沒有尊重被拍攝者的隱私,給當事人的生活造成了影響。徐童迫於壓力,不再公開放映這部電影。而現在網上的資源,也由於各種原因,無法觀看到最後的30分鐘。雖然備受質疑,但他並沒有停下腳步。
  • 在「後真相時代」,如何保持獨立思考?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說:「人類其實一直生活在後真相時代: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只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實。」馬未都也曾提到:「一個新聞事件出來,不反轉三次都不能表態。」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病毒營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尋找到準確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 發聲:獨立電影《鬱川浮遊》
    然而《郊區的鳥》作為三部作品中最早的一部,至今還未上映,《漫遊》尚未走完全部的影展,本計劃在2020年春天上映的《春江水暖》也因疫情原因擱置計劃,再有機會看到影片公映,可能要等杭州下一個春潮了;杭州13個區縣中,距離杭州主城最遠的淳安,最近出現了一部獨立電影:《鬱川浮遊》,而這部影片所投射的水文化,正是杭州市最大的水域,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的上遊——千島湖;最重要的是,影片導演邵然已經在微博公布了電影下載觀影連結
  • 中國獨立遊戲「圖解」:活下去!
    電影《頭號玩家》劇照,圖片來源:豆瓣電影「謝謝你玩我做的遊戲。」當綠洲製作者哈樂迪滿懷欣慰地說出這句臺詞時,《頭號玩家》導演史匹柏再次登上神壇。2018年上映的《頭號玩家》是一部收穫票房與口碑的商業佳片,而它至今仍被中國遊戲愛好者們封為神作,埋藏在中國玩家內心那份不被承認的感情在這部以遊戲為主題的電影中體現無遺。
  • 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契約精神
    被囚禁在紀錄片裡的人  本文即將涉及的,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目前正在遭遇的幾個問題。它包括創作倫理、真實是否該被紀錄片超越或者如何超越??這其中還將涉及中國獨立紀錄片業已形成的傳統,對這個傳統的超越是當下創作者的群體性意志,人們要進入一個「後直接電影時代」,他們認為二十年來,直接電影美學統治了獨立紀錄片的創作。
  • 匯嘉時代:獨立董事關於續聘會計師事務所的事前認可獨立意見
    新疆匯嘉時代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關於續聘會計師事務所的事前認可獨立意見        根據中國證監會《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規則》和《公司章程》等有關規定,作為新疆匯嘉時代百貨股份有限公司
  • 論書|《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一種文化社會學的視角
    他們回鄉拍攝、返回工作站、進行「身體工作坊」的訓練、集體交流與討論、剪輯素材、放映自己的影片、再回鄉拍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同時下流行的詞語——「匠人」——一般工作。儘管草場地工作站的實體空間,已因為高漲的房租而被收回,但這個計劃仍然在繼續。 吳文光的《流浪北京》完成於1990年,它與張元同年完成的劇情片《媽媽》一起,成為中國中國獨立電影的起點。
  • 美國獨立電影和聖丹斯的曖昧史
    聖丹斯學院和電影節為一心想進入電影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另外的途徑,也為渴望新片的電影發行商們提供了選購的空間。但聖丹斯電影節真正綻放出全國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還要等待一部轟動性作品的出現,這便是1989年的《性,謊言和錄像帶》。
  • 森田芳光:獨立時代的影像先鋒
    獨立時代的影像先鋒作者:任知 公號:任性之日(renzhijp)授權發布Cinemania / 第12期出品2011年歲末名導森田芳光因急性肝功能不全在東京某病院去世,起日本影壇震動,眾多影星紛紛而來弔唁
  • 沒落的實體書時代,他用紀錄片為獨立女性吶喊!
    紀錄片《獨立時代》劇照 10月12日,一部名為《獨立時代》的紀錄片在北京碼字人書店公開放映,或許這部紀錄片的出現多少能回答這些問題 導演黃文杰曾在出版社工作十餘年之久,作為一名資深圖書編輯,他出版過《映像中國》、《香港新浪潮電影》、《戲緣》、《許鞍華說許鞍華》、《香港電影血與骨》、《迷影文化史》等多部著作。
  • 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的春天真的來了!
    SKP 是品牌創始人兼設計師張卉山在國內的核心線下銷售渠道。因為疫情的緣故,過去半年都只能被 「困」 在國內的他,得以有機會到訪不同的國內城市,他決定下一步的戰略便是深耕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除了藉助於 SKP(已在北京、西安開店,即將進入昆明)的高端零售定位,他也在其它城市物色可以與其品牌定位匹配的買手店資源。
  • 張獻民:獨立電影是一種集體治癒
    對於國內紀錄片,相信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舌尖上的中國》,連範立欣以快男為題材,商業味十足的紀錄片《我就是我》都無人問津,又有多少人知道國內獨立紀錄片的存在,既然沒人看,那這些獨立導演還為什麼要拍,現在獨立紀錄片界生態到底如何,懷著這些疑問,時光網對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老師進行了專訪。
  • 樂夏阻礙了中國獨立音樂?來看看獨立音樂的神助攻!
    前有「被五條人笑死」上了微博熱搜,後有很多不知名樂隊有了展示風採的舞臺,即使被淘汰賽,樂隊也讓樂迷們揪心惋惜……樂隊似乎迎來了他們的夏天。但著名民謠歌手周雲蓬卻連發9條微博怒斥《樂隊的夏天》,並稱「樂隊的夏天,會過早消費和透支剛剛好的中國音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