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電影(上):從邊緣轉向民間

2021-02-07 愛上紀錄片

獨立電影的關懷既是基於人性與人道主義的基本關懷,也是在知識分子立場之上對社會生活的冷靜分析與批判。
90年代,張元導演的《媽媽》、王小帥導演的《冬春的日子》,最早把「獨立電影」的概念從國際電影節帶回中國,宣告屬於中國電影的全新一代已經到來。


其後的數年間,獨立電影快速發展、成熟,構建起完全不同於第五代神話的話語體系與影像風格,成為當代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先鋒。從張元、王小帥到婁燁、賈樟柯,再到近年受到業內大範圍認可的畢贛、忻鈺坤及已逝的胡波,獨立電影雖然由於自身特質不可避免地處在整個電影工業的邊緣,但其成長也是令人矚目的。


《媽媽》海報 來源:豆瓣


今天,華誼兄弟研究院將從獨立電影的發端開始,解讀中國獨立電影在當代中國電影發展中的特別位置。


 「獨立電影」的發生與後殖民語境


 獨立電影的產生背景


90年代之前,電影生產由國家分配指標並且實行統購統銷,其基本架構和內部經濟關係都維持著高度計劃性。在這樣的體制下,張元、王小帥、何建軍等最早一批獨立電影導演離開體制,個人籌集資金拍攝電影。他們的第一部作品通常都是朋友籌集、小成本製作,採用當代題材、黑白影像、紀錄手法、單純的人物關係、簡單的調度手法,這都是經濟限制現實下做出的美學選擇。


張元 來源:豆瓣


新的技術給電影帶來新的可能,DV作為價格低廉的攝錄機器在中國流行起來,這使得一些創作者從經濟壓力中解脫,投入更自由放鬆的創作狀態,為實驗性電影以及更個人化的獨立電影拓寬了生存空間,使獨立電影的形態走向多樣化。


 後殖民語境下的敘述


 「影片是社會的再現,儘管這種再現是間接的、隱晦的。電影的影像和聲音、主題與故事最終都是從他們的社會環境中派生出來的。」①中國的獨立電影發端於一個急劇變遷的時代,獨立電影的現實主義創作取向和批判精神使其成為這個時代的一份有分量的文化紀錄,這一份文化紀錄既將目光投向現實生活,深入到社會變革的各個層面、普通人群的內部世界,同時也記錄了文本、作者、文化和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


獨立電影創作者一開始就遠離「第五代」導演的電影形式,從宏大敘事中游離出來,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八九十年代,經濟轉軌的社會環境以及藝術走入日常生活的文化轉向都在獨立電影中得以投射,但這種投射又是以個人化的方式體現。在第五代打破了意識形態神話之後,獨立電影打破了集體神話,風格各異的獨立電影導演在不同的場合都表達過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書寫歷史的意圖,他們的理想是做中國「作者電影」的實踐者。「


部分國產優秀獨立電影 來源:豆瓣


而不完備的國內市場、電影院線的缺席狀態,導致獨立電影只能向其它途徑尋求出路,其中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即進軍國際電影節。在進入國際市場與西方藝術電影體制的過程中,獨立電影不可避免地也進入了一個西方中心的文化觀念的世界秩序。


作為「文化他者」,獨立電影在題材選擇與敘事風格上都做出了應和。《北京雜種》、《周末情人》中的搖滾樂、《東宮西宮》、《男男女女》中的同性關係、《郵差》中的窺視,有著許多西方電影經典片段的重現。這些影片對亞文化群落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是從西方表達形式的機制上發展起來的,他們將西方電影中的「母題」移植到中國土壤,重新解構中國社會,又最終返之於西方視野在這個意義上,每一個獨立導演,或許每一個中國導演都無能逃避回答「為誰拍片」的問題。

《北京雜種》 來源:豆瓣


《周末情人》 來源:豆瓣


獨立電影內容轉向:從「邊緣」到「民間」


獨立電影從內容上來看大都出自創作者自身、或所觀察到的個體的內在經驗,呈現在影像中的地理空間又往往來自於創作者的成長經歷。創作者不同的個人經歷使他們選擇了相互差異的關注面,婁燁反覆講述一個關於「上海」的城市故事,而賈樟柯始終將目光凝聚在他熟悉的山西故鄉。早期獨立電影多以城市和邊緣青年的精神危機作為關注對象,注入導演自身的情感體驗,而後期獨立電影延伸到社會底層的打工者、礦工、歌女等被隱蔽的人群,從他們的生活觸到一個民族生活的疼痛末梢。


婁燁 來源:豆瓣


伴隨著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讓穩固的城鄉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鄉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度在加大的同時,城鄉衝突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尖銳。獨立電影從對個體命運的關注出發,呈現了轉型時期這一兩極分化的社會問題。獨立電影既有各自描述城市或鄉村生活的作品,也有將城市與鄉村構築在同一部影片裡,呈現其不可交流的隔膜與尖銳的衝突的作品,如王小帥的《越南姑娘》和《十七歲的單車》都觸及了城鄉衝突的現實。


《十七歲的單車》 來源:豆瓣


如果說早期獨立電影還體現了某種先鋒意識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批判態度,那麼賈樟柯則為中國的獨立電影帶來了真正的「民間」精神。賈樟柯將觀察的角度對準中國社會轉型期人際關係的變化,從世俗場景中折射時代灼痛,書寫被銀幕輕視的當下中國現實,「我看了無數的國產電影,沒有一部能夠與我的內心經驗直接對應。」②對個體經驗的尊重包含著對電影藝術中的偽飾、空洞現狀的不滿。


賈樟柯 來源:豆瓣


以導演的故鄉汾陽縣城為地理空間,以他經歷過的八、九十年代為時代背景,賈樟柯的幾部影片都講述了時代背景中的個體生命經驗,汾陽小城的小偷小武、歌舞團演員崔明亮、遊蕩少年小濟等,他們動蕩的成長經驗與整個國家的加速發展交織在一起。《站臺》跨越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最初的十年,影片中的時代標示是流行歌曲、電影和電視片斷的更迭。不同於精英文化以「啟蒙」為歷史記憶的依據,賈樟柯選擇了大眾文化作為記憶依據,在主流之外建立了一個民間的、個人的立場。與那些遠離現實的寓言相比,獨立電影的確提供了更多真實生活的信息,也觸及了更真實的社會生活面貌。


《站臺》 來源:豆瓣


商業化浪潮


作為藝術形式的獨立電影充滿著強大的生命力,然而題材的敏感性與經濟的限制導致了獨立電影發展之初在大眾視野中只能處於一種「不可見」的狀態。資金的匱乏與市場的缺位,既賦予了獨立影人進行區別於市場化運作與藝術創作的特殊語境,又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獨立電影發展的桎梏。為了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獨立導演們在獲得認可之後通常都選擇了漸漸融入主流。


無論是從《頤和園》到《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的婁燁,還是《心迷宮》之後獲得相比前作6.7倍的投資規模製作《爆裂無聲》的忻鈺坤,亦或是曾拍出小成本製作《路邊野餐》,如今又拍攝了即將上映的藝術愛情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畢贛,我們能夠看到曾經徘徊於邊緣的獨立電影已經開啟了一種自然而然的回歸。被主流所接納,獲取資源,以更積極的姿態進一步擁抱市場,意味著對「獨立」的策略性放逐。


《地球最後的夜晚》 來源:豆瓣


在商業社會的浪潮中,與現實謀皮是這一代電影人們不得不面對的難題。獨立電影專題下期將繼續講述,看時下的青年導演們給出了怎樣的屬於他們的答卷。


引用及參考資料:


①羅伯特•C•艾倫,道格拉斯•戈梅裡.《電影史:理論與實踐》.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②孫健敏.《經驗世界中的影像選擇——賈樟柯訪談》.《今日先鋒》第12期.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③程青松,黃歐.《我的攝影機不撒謊》.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年5月第l版





商業合作 請聯繫微信/電話:18401570960


 關注「愛上紀錄片」,用紀錄片看懂世界



相關焦點

  • 中國獨立電影(下)|「後獨立時代」
    抵達觀眾:從本土獨立電影節開始從完全封閉的私人空間進入到小範圍的公共空間,對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是歷史性的一步。電影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作品在接受美學意義上的完成,是一部電影獲取再生產成本與利潤的最終環節。回溯中國獨立電影發展歷程,上世紀90年代,西方國際電影節一度成為中國獨立電影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展映與發行渠道。
  • 邊緣題材,港臺獨立電影人的精神「圖騰」
    實際上,回顧港臺電影市場,聚焦邊緣群體的作品一直是難以忽視的一部分。《三夫》《陽光普照》《誰先愛上他的》等都是近幾年的熱門代表。而這些作品背後,也多是「本土獨立電影人」的身影,與北上到內陸發展,更多傾向商業片創作的電影人儼然形成一道「分水嶺」。 與此同時,這些作品也是各大電影節展以及頒獎典禮上的常客。
  • 社會場域中的獨立紀錄片
    1、難以界定的概念    獨立紀錄片自在中國誕生,就與複雜的政治意識形態、文化價值標準以及市場經濟衝擊發生碰撞,不僅在創作本體上隨社會發展表現出不同表象。「新紀錄片」、「邊緣紀錄片」、「地下紀錄片」、「先鋒紀錄片」、「民間影像」等都曾被命名過獨立紀錄片,獨立紀錄片至今在國內還未形成嚴格的概念界定。
  • 中國獨立影像展「斷代史」
    十二年前,基於某種不可名狀的思想衝動(青春的、焦灼的、混沌的),我和數位志同道合的同仁,在南京共同發起了一個民間電影節——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英文縮寫為CIFF,即今日更名後的「中國獨立影像展」。其時,我作為一名從事獨立影像工作的藝術家,剛剛掙脫媒介工具束縛的桎梏,一手握DV之槍,一手持PC之盾,自由創作的前方似乎一片光明,茫然四顧,另一種孤獨卻已經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那年早春二月,我獨自赴北京做了一次短暫旅行,黃亭子、花家地、環鐵、宋莊⋯⋯走訪了剛剛聚集起來的獨立電影工作者群體,觀片、讀本、分享、爭辯,午夜回到賽特附近一間地下室旅館,在筆記薄上寫下當日的所見所得
  • 中國獨立電影迎來「黃金時代」
    近兩年,小成本電影《看不見的客人》《調音師》《何以為家》等開始靠評分在國內完成票房逆襲,而劇情不足的好萊塢影片、大製作爛片在市場上屢遭遇滑鐵盧,中國電影受眾已逐漸走向成熟——重視口碑、審美多元化,這也為獨立電影生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論書|《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一種文化社會學的視角
    吳文是中國獨立電影最早的實踐者之一,其處女作《流浪北京》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獨立紀錄片。當時,他帶著一群年輕人,正在進行一個名為「民間記憶計劃」的項目,試圖以影像口述史的方式,紀錄中國農村老年人關於1949年到1978年間所經歷的苦難的記憶。我看到一群將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的人。
  • 看了這些碉堡的中國獨立電影,我跪了
    去年的金馬獎上,導演周浩讓許多人記住了一部紀錄片,叫《大同》。大同,是山西省省轄市。這部紀錄片有另外一個片名,叫《中國市長》。它通過極其客觀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普通老百姓在電視上看不到的中國領導人形象。
  • 獨青|齊放2016第十二屆中國獨立影像展 短片電影展映--石家莊站【第三期】
    自2003年在南京誕生以來,CIFF已經成功舉辦了12屆,其選片和評獎的權威性,在國內外的專業領域內產生了重要影響,已經成為發現中國新銳電影和新銳電影人的重要平臺,是按國際慣例運作的電影節。       CIFF下設劇情長片競賽單元,短片競賽單元,紀錄片十佳單元,實驗電影單元,「廣闊天地」單元以及其他特別單元,將當年度最好的獨立電影聚集在一起分享給大家。
  • 中國獨立影像年鑑2018
    海是洋的邊緣,溼漉漉的地球上,蝸牛的嫩觸角一次次被擊打迦羅沙曳 The Cassock沈蕊蘭/中國/2018/64分鐘/彩色/漢語/實驗本書收錄了中國第六代導演特別是獨立電影導演對自己電影的剖析、對社會與人的價值觀的暢談,以及對自己從事導演生涯的回顧等等。所談之電影,雖然多為小眾、小投資電影,少有上映之作,但堅持獨立電影的理念、不為票房所主導、反映時代特色、個人精神和底層人物生活的觀念,傳達了中國獨立電影獨立之精神。
  • 上線2周年的企鵝直播,打算把重心轉向民間賽事的制播 | 創業熊
    2017年《中國有嘻哈》第一季的微博總話題量達到了100億,在這個數據上唯一有可能與之抗衡的體育賽事,目前只有NBA。當依靠傳統直播平臺收入方式難以取得較大突破時,企鵝直播選擇的是轉向民間賽事制播服務領域。「我們為民間賽事提供了從賽事製作到包裝、從直播再到分發的一整套服務體系。同時,我們也幫助他們做一些營銷和推廣。」企鵝直播商務事業部總經理葉覺明向懶熊體育表示。
  • 困境與出路,12位電影人關於中國獨立劇情片現狀與未來的看法
    能夠在敘事上特別平衡的電影非常少,但是好像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聲譽大部分來自於他們對於本土深層的一種關注,關注那種內心的聲音。  記:那麼總結一下,您認為在中國獨立電影裡出現最多的倆個現象:一是題材比較單一,多是現實題材,第二個是在製作上沒有特別有新意的作品出現。  鄭:對,不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內容上都沒有新的東西出現,就像是一波潮流來了,另一波潮流還沒有到來。
  • 從酒吧、城市轉向雲端,這一代獨立音樂人的成長軌跡
    李志把燒專輯的過程拍成視頻放在網上,畫面中,專輯封面上《我愛南京》四個字格外顯眼。在此之前,他去過北京,不適應;也待過成都,時間不長;最終還是回到了屬於他的南京。從酒吧、城市轉向雲端,這一代獨立音樂人的成長軌跡正在改變。同樣是南京的獨立音樂人,上月底,24歲的木小雅通過數位音樂平臺發布了她的作品《可能否》。
  • 模糊的身份: 西班牙民族電影的轉向 |《當代電影》
    然而, 我們依然能在國際電影節、西班牙電影票房排行榜以及中國的電影院裡看到諸多西班牙民族電影的身影,體現出這些影片在全球化的商業市場以及文化批評環境中的鮮明特徵與卓越價值。結合考察西班牙歷史上的民族影片文本,我們從中能夠看到關於此類電影創作的轉向動態。在展開論述之前,有必要對「民族電影」的概念做一下梳理。
  • 2017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競賽單元倒計時!
    中國獨立動畫電影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是中國內地首個非營利、由民間機構策劃的動畫電影藝術項目。2011年起由獨立動畫導演皮三首次發起。2015年論壇實行策展人制,藝術總監易雨瀟。過去的五屆獨立動畫論壇展現了獨立動畫生態的各個面向。本屆,我們將關注到獨立動畫人的精神內核——從染色體入手,在雙螺旋結構上的DNA序列裡,探究動畫基因的秘密。競賽單元作為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社會徵集優秀作品。本次徵集依然本著開放和多樣性的原則,對題材、類型和形式不做任何的限制,歡迎一切有趣味、有想像力、有創造力,具有獨立思考的動畫作品。
  • 美國獨立電影和聖丹斯的曖昧史
    1984年當美國電影節陷入財政危機時,聖丹斯學院便直接接手了電影節的運營,並將電影節定位於針對獨立電影。聖丹斯電影節這一定位既契合了學院原有的目標,也契合了1980年代好萊塢的變革潮流,因此很快顯現出價值。
  • 深圳民間電影放映史:一座新型城市的文化崛起(二)
    為了保證曝光度,他們常常要提前一個月就把活動海報張貼好,等待有緣的文藝青年經過,然後在小本本上抄下時間地點。他們先後嘗試過在無心快語酒吧、老竇酒吧、物質生活書吧等場地做活動,最後固定在了澄蓮閣書吧。2003年,向陽花來到深圳,加入了獨立電影社。他早些年在青島時就是一名電影發燒友,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擁有了一定的鑑賞、選片能力,同時,他對電影的熱情有增無減。
  • 中國經典電影海報 民間收藏展開幕
    9月17日,「鄭州遇見百花」——中國經典電影海報民間收藏展在升達藝術館開幕(如圖)。本次展覽展出鄭州民間收藏家高萬忠收藏的200張中國經典電影海報,帶觀眾在電影海報中徜徉流金歲月,為電影節的成功舉辦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本次展覽由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執委會主辦。
  • 【CAC·活動】齊放第11屆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短片展映 第三場
    作為齊放民間放映聯盟的成員之一,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CAC)將於8月9日-8月29日進行第11屆中國獨立影像展(CIFF)短片展映,為大家帶來
  • 民眾轉向本土語言電影!賈玲成中國影史票房最高女導演
    《你好,李煥英》逆襲的背後,是同檔期電影不乏質量上乘、口碑不俗之作:觀眾期待了1年的《唐人街探案3》,小說改編、大咖雲集的《刺殺小說家》,有穩定國漫觀影群體的《哪吒重生》,劉德華加持、翻拍日本口碑之作的《人潮洶湧》,以及孩子愛看的《熊出沒:狂野大陸》……也因如此,今年的春節檔被一部分網友稱為「最強春節檔」。
  • 王小帥:我很珍惜「獨立電影」這個稱呼
    [摘要]「獨立電影」涵蓋了太多的意味:獨立地存在、獨立地表達、獨立的觀點。但這一切我認為我們好就好在並沒有因為獨立而顯得失衡。第六代獨立電影包含普世價值關懷。8月3日,著名影評人王小魯、導演王小帥、演員王宏偉做客騰訊書院,回顧中國當代電影的敘事軌跡。在發言中,王小帥對中國百年電影史的脈絡進行了梳理。王小魯認為雖然同為第六代導演,但賈樟柯和王小帥、張元等在電影中的關注點其實頗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