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170多天後,影院終於在7月20日迎來復工,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看新上映的電影《第一次的離別》呢?
這部由青年導演王麗娜執導的新疆兒童題材電影,成為唯一在復工首日登上大銀幕的新片,也曾斬獲了多個國內外獎項。
導演王麗娜,更是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三項金雞獎提名: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導演處女作。
影片講述了新疆三個維吾爾族兒童的故事,透過兒童的視角,用平淡細膩的敘事風格,帶我們感受了新疆廣袤壯闊的風景和一次次離別帶來的憂傷。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部電影裡提到的三種離別,感受下不同的童年裡你我共同的回憶:
維吾爾族男孩艾薩的夢想是長大後做醫生,治好媽媽的病,另外掙很多錢,順便給自己買個玩具。
他的媽媽小時候得過腦膜炎,一直神志不清,後來又被毒蜘蛛咬過,耳朵失聰,也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艾薩上課之餘的任務,除了幫家裡幹活之外,就是照顧媽媽。
每天從破舊的櫥櫃裡拿出暖水瓶,倒出熱水,掰碎買來的烤饢,給躺在炕上的媽媽餵飯;幫她梳洗,和哥哥一人一邊,嫻熟地給媽媽編整齊的辮子。
哪怕是短暫的出門,艾薩都要鎖上房門,以防媽媽發病離家出走。
影片中有一個場景印象深刻:
有一次,艾薩把媽媽鎖在家裡,忍不住出去和玩伴一起給他們養的小羊羔搭房子,但是不久就傳來哥哥的呼喊聲:艾薩,媽媽不見了!
哥哥著急地大聲訓斥他:
「不是讓你看好媽媽嗎?艾薩,你怎麼就知道玩,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
艾薩在一旁低著頭,背影裡充滿了愧疚。
他一個人在夜色中跑遍了鄰居家、沙漠和樹林,聲嘶力竭地叫著「媽媽」,直到吼破嗓子。
害怕失去媽媽的恐懼和內疚,浮現在這個孩子身上。
我們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是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依賴,同樣超乎想像。
艾薩一直希望媽媽的病能被治好,可以像別人的媽媽那樣,溫柔地和他說說話。
但是沒有等來這一天。
迫於生活的壓力,爸爸在和親戚商議後,把媽媽送進養老院。
艾薩曾經威脅爸爸,如果要把媽媽送進養老院,他就不再上學,在家照顧媽媽。
但是發現媽媽不見後,艾薩沒有哭鬧,只是難過地爸爸:
「為什麼不和我們商量一下?」
因為他懂家裡的艱難,媽媽身邊不能離開人,他和哥哥要上學,爸爸如果在家照顧媽媽,就沒法出去幹活掙錢,這是無可逃避的事實。
況且爸爸已經堅持照顧了媽媽很多年。
那天晚上,艾薩含淚寫了一篇日記:
「哥哥,如果我們都沒有上學,一家人就可以像以前一樣,一直生活在一起,永遠不分離。」
艾薩沒有在家人面前表現悲傷,但是想起媽媽的時候,還是會淚流滿面。
在生活上,媽媽需要艾薩的照顧,無疑在「拖累」艾薩和整個家庭;
但是在心理上,這個一身病躺在床上,會砸碎東西離家出走的女人,是他最親的母親,是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
父母俱在,生活才完整。
和艾薩相比,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或許要幸福許多,從小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下,無憂無慮的長大,直到第一次離開家,獨自去面對外面的社會。
此後便是在一次次離別與重聚之後,拉開了與雙親生死相隔的幕布,這場離別,就再也沒有重逢。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如果可以,希望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有父母陪伴;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陪父母走得遠一點,再遠一點。
艾薩有兩個形影不離的好友:凱麗和她的弟弟艾力乃孜。
他們一起輪流照顧剛出生的小羊羔;一起長途跋涉,幫著艾薩找離家出走的媽媽;一起快樂地暢想長大後的生活。
但是凱麗的漢語成績一直不好,期末考試更是只考了20分。
重視孩子教育的媽媽一次次和爸爸爭論,要去城裡打工,多掙點錢,讓孩子去城裡教育質量比較高的漢語學校。
凱麗和弟弟都不想去城裡,他們捨不得離開這個從小生活的地方和朋友,但是也左右不了大人的決定。
凱麗問媽媽:能不能把好朋友艾薩也一起帶走。
凱麗的媽媽說:「我們沒辦法帶走別人家的孩子,也照顧不了那麼多孩子,你可以把他畫下來,這樣你們永遠都不會分別。」
於是,凱麗畫了一張畫,上面有她和弟弟,還有艾薩。
沒有送別的場景,就這樣凱麗一家搬走了,留下孤零零的艾薩。
有一天,他們之前共同養的那隻小羊羔突然不見了。
那隻小羊身上,承載著他和好友之間太多快樂的回憶。
他們曾經為了搶著養它而爭吵,一起給它搭房子,餵它吃它最喜歡的葉子。
廣袤的原野和枯黃的樹林裡,艾薩騎著驢子焦急地四處呼喚尋找……
李銀河在自傳裡提到一句某個兒童電影的評論:「人一生真正的朋友都是十二歲以前交到的。」
她說可能只有在天真無邪的年齡,人們才能有僅僅出於好感的朋友,而不摻雜其他目的。
小的時候,我們總會有兩三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大家一起沒頭沒腦地瘋玩,一起闖禍。
但是,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各奔東西,漸行漸遠。
我們總說:離別是為了更好地重逢。但是多年過去,有些童年好友早已經失去了聯繫。
但是兒時的快樂回憶,會一直留在心底。
搬家前一天,凱麗問媽媽:我們可以把房子也搬走嗎?
媽媽耐心地說:房子是搬不走的。
當搬家的麵包車停在凱麗家門前,弟弟艾力乃孜是哭著被爸爸媽媽帶上車的。
就在前幾天,他還興高採烈地和艾薩說他不在乎功課,他要留下來,和艾薩開心地玩耍。
孩子不懂什麼是前途,在他們的眼中,城市的繁華遠不如熟悉的家園和童年的玩伴重要。
而凱麗則趴在車的後車窗,一雙大眼睛久久地凝視著生活過的這片土地,像是把它深深刻在腦海裡。
記得小時候,老師講「家鄉」和「故鄉」這兩個詞的區別。
「家鄉」是你現在生活的地方;
「故鄉」是你之前生活的地方,但是現在生活在別處。
看完這個電影,這兩個詞的區別突然湧入我的腦海裡。
何謂故鄉,那是兒時生活過的地方,不管是貧瘠還是富饒,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熟悉的地方。
有的人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地方,但是有很多人,半路離開,去了遠方,於是故鄉成了一抹美麗的鄉愁。
人為什麼對故鄉有難以磨滅的情懷?
因為那裡有尚且年輕的父母,有天真的玩伴,有我們無憂無慮回不去的童年。
我們終其一生,會經歷無數次離別,在一次次的離別中,學會了成長;也在一次次的離別中,期盼再次的重逢。
就像導演王麗娜說的一樣:「希望這部影片能給到大家一些溫暖,也在離別中盼望重逢」。
-END-
文字 | 米粥
圖片 | 《第一次的離別》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