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一直搞不明白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喜歡在10月份扎堆結婚
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小長假期間
有人說是因為十代表著滿,有美滿的寓意
也有人說只是因為國慶大家都比較有空
在國慶節小編就見證了兩場婚禮
唯一的感觸就是覺得結婚真的很勞神費財
從婚前購置新房、家居裝修、新車、彩禮...
再到婚禮布置、司儀、攝影跟拍、晚宴...
處處都是燒錢的點啊!
難道結婚一直都是這麼燒錢的嗎?
其實並不是的!
在我們爺爺奶奶輩那時
結婚其實非常簡單質樸,成本只要10元
10元放在今天的話,真的難以想像了...
小編這就帶媽友們回到以前那些年代
看看過去人們結婚都是怎麼樣的!
1.聽從組織安排
第一部《婚姻法》在1950年頒布
從此「一夫一妻」制正式確定
這個時候人們一切都是聽從組織安排
連結婚對象也是由組織進行分配的
領證需要單位領導籤字批准
兩位新人直到婚禮前都從未見過面
只知道彼此的名字
婚禮也由組織操辦,來賓多是單位職工
與其說是婚禮
看起來更像是一場熱鬧的聯誼會
2.艱苦樸素路線
先來看50年代新婚夫妻之間的一段留言
▼
靈芝同志:
望你經常回憶自己幼時貧苦生活,保持自己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
更望你永遠保持努力學習的精神,爭取做一個布爾什維克式的中國共產黨員。
你的愛人,良
於1952年10月15晚
來源於黃新原《真情如歌》
從以上留言就可以看出
當時結婚含有濃厚的革命色彩
夫妻像革命戰友,相互督促
如果顯得鋪張,容易被批評
所以置辦婚禮越簡單越好
結婚證上印著紅旗、五角星
基本上家裡準備一床新被子
貼好喜字、掛個紅彩
再把結婚三大件
吹響嗩吶、坐回轎、撒把糖準備好
就可以接新娘子進門啦
再邀請親戚街坊四鄰湊堆吃頓飯
和和美美熱鬧一番
就算是結婚啦
3.結婚成本
10元
網友分享
▼
「婚禮只有兩三桌客人,那時雙方的家庭條件都較差,一切從簡是那個年代的風尚。」
訂婚那天,兩家人圍桌而坐,桌上只有七八個菜,肉食僅有豬肉,而且素菜居多,兩人互相交換一塊紅手帕,就算正式訂婚了。結婚那天也只請了兩三桌客人,男方拿出一套紅布衣服作為彩禮,整個過程十分簡單。
彩禮是紅布衣服,交換的是紅手帕
可以看出,那時人們生活比較質樸
對物質的要求也比較簡單
賓客們也不需要苦惱該隨多少份子錢
結婚賀禮準備一張早生貴子年畫就好
當時年輕人工資二、三十元
結婚花費十多元左右
大約半個月工資就能搞定人生大事
1.聽從父母安排
60年代已經開始實行婚姻自由了
但不少年輕人還是習慣聽從父母安排
組織不包辦婚姻,全靠父母來牽線搭橋
雙方家長都有意要結為親家的
先開個家族會議,拍板後定好良辰吉日
就可以開始操辦婚禮了
2.低調實在路線
困難時期加上是由父母操辦
結婚一切都向實在看齊
條件一般的,準備幾床鋪蓋陪嫁
甚至可以借用招待所當作新房
都是可以接受的
同樣流行的還有「四個一工程」
一張雙人床、一個熱水瓶
一個臉盆、一個痰盂
這雙喜牌四件套因為夠實用
變成最常見的彩禮
湊齊就可以結婚啦~
條件好的家庭會找木匠訂做家具
木床、衣櫃、桌子、椅子...
60年代的結婚照一如既往的質樸
男女軍裝胸口都印有毛主席的頭像
結婚證都印著國徽、紅旗
滿滿都是對祖國的尊敬和熱愛
牡丹玫瑰、石榴玉米齊都用上了
包涵了當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
樣子像獎狀,很是喜氣~
100元
60年代的物質要求有些許改動
都想湊夠「36條腿」
備齊兩口子生活必用的家具
有條件的還會準備臺電視機
全村人都會過來圍觀
聘金不貴,也就幾元錢
但是加上家具、婚宴
合計要100元左右
大約是當時普通人一年的工資
1.含蓄忠貞
有句話媽友們一定聽過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這是70年代婚姻的真實寫照
人們對婚姻很慎重,不擅長甜言蜜語
但會用行動踐行「一生一世一雙人」
2.略微講究路線
70年代結婚略有講究
籌辦不只考慮實用性
還重視配置新鮮東西
例如手錶、自行車、縫紉機
收音機、照相機等等
別笑,當時「拖拉機」是最拉風的婚車
結婚照的笑容比從前更生動
突破千元
70年代雖然沒有婚房概念
但是國貨名聲響噹噹
買到其中一樣就不得了
例如「蜜蜂」牌縫紉機
「上海」牌手錶
「飛鴿」牌 或「永久」牌自行車
以及當時是先進電器的收音機
這些新鮮玩意非常貴
一臺收音機要400元
當時禮金才2元—5元
結婚集齊這四件東西
雖然不能召喚神龍
但能讓周圍街坊羨慕得不要不要
加上服裝、家具、婚宴等
結婚費用分分鐘突破千元
1.自由戀愛萌芽
80年代社會環境逐漸放寬鬆
年輕人戀愛不再小心翼翼
遇到心動的人
會約在一起去爬爬泰山
幾次約會後
就該向父母請示結婚啦
2.改善生活路線
80年代出現了很多家用電器
例如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
現在看這些款式感覺很low
但在當時人們眼裡都是時髦產品哇
從這時開始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
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留意到沒?新郎改穿西裝了
結婚證顏色也變得濃墨重彩
結婚照也從黑白照變彩照
為圖喜慶,還會在新人臉頰抹兩坨腮紅
各方面細節都越來越突出個性
3.結婚成本
5000元
雖花2角錢領2張登記表就能辦結婚證
但80年代結婚開始講究排場
結婚的費用翻了不止一倍
拍攝婚紗照之風也在此時盛行
接媳婦要用自行車長龍,才夠過癮
加上電器、衣物、家具等
林林總總得花個5000元
要知道,那時候村裡出個萬元戶
已經是不得了的事啊
可想而知這個結婚成本已經算高了
1.愛情之火燃燒
90年代年輕人看了不少
濃情蜜意的港片
或者是浪漫夢幻的國外愛情片
受此薰陶,戀愛之火熊熊燃燒
如今秀起恩愛,殺傷力也hin強
▼
@丸子:我爸喝醉酒,我和我媽進門,我爸攔住我「你誰,你來我家做什麼,老婆趕快進來!」把我媽拉進家,「咚!」門關了,我媽大笑「我是你的小情人啊」
@Ryan:老夫老妻二十年還跟談戀愛似的。我媽出去喜歡挽著我爸的小臂,balabala說不停;我爸爸比我媽高一個頭,時不時使一記摸頭殺。
@蛋黃酥:在家吃狗糧不帶停。飯桌上互相餵很常見,我爸很嚴肅說讓我不能惹媽媽生氣,因為媽媽生我不容易,我爸還說媽媽不開心他會心疼。
2.舒享型路線
90年代操辦一場婚事
能讓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要黑白電視要彩電
空調也是必買清單
當然,摩託車才是C位王者
BEYOND、四大天王的粉絲
為了玩音樂
十有八九加買一部錄像機
結婚證從紙張變成證書,更易保存
3.結婚成本
30000元
當時是單位分房,買房子的錢省了
裝修費用也不貴
10000元能把新家搞得很漂亮
不過別的方面支出越來越大
接媳婦改用4個輪子的花車
酒席越辦越熱鬧、越辦越隆重
還要購置三金—金項鍊、金戒指、金耳環
加上電器、衣物等
全部置辦下來
粗略估算30000元不誇張
1.婚姻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
現代人婚姻觀念出現了差異化
對於一些人來說
結婚不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只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選擇
慢一點無所謂,自己快樂才最重要
2.結婚成本
如今結婚花費更多樣啦
買房成為結婚的大前提
在泰安買房加裝修,最少也得80w+
購置家電、家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冰箱、彩電、洗衣機、沙發、床等一算下來
最少也得花個5-10萬吧
嫁妝彩禮肯定是不能少的
雖然泰安彩禮對比全國來說算少的了
但也要2W+
婚紗照找個本地婚紗店拍,最少2k
鑽戒不買大牌,買個普通點的起碼也得1w
婚禮現場找個普通點的婚慶公司, 起碼得1w
婚宴以中等酒店算20桌,每桌1k
加上酒水、紅包、香菸...
辦個婚宴起碼得5w
蜜月遊節約點的話,也要2w
這林林總總加起來
在泰安結婚起碼得準備100w+
如果不買房的話,也要差不多20-30w
這對於多數年輕人來說
無疑是一個巨大負擔
所以很多年輕人結婚都要靠爸媽贊助
短短幾十年,隨著人們生活條件越來好
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結婚費用從剛開始的10元
演變成了現在的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
因為禮金問題而談崩的戀人也越來越多
真是讓人唏噓而又無奈
但是,無論在哪個年代
結婚的成本是多少
遇到那個真正愛你的人才是最好的結局
你是在哪個年代結婚的?
那時候花了多少錢呢?
來源 / 上海全接觸、廣州印象、最廣州、網易新聞、微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