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象山文化廣場位於象山南路中段,地處老城區,原住民佔七成以上,屬社區型休閒活動的場所。
為適應形勢發展,前段時間,象山文化廣場進行了升級改造。現已全面交付使用。聽說變化挺大的,品質提升了,但人氣淡了,原因何在呢?
改造後的廣場分為地面地下工程。地下工程有兩層,其中停車場還是蠻大的,可泊車位290餘輛。這在老城區車位緊缺的情況下,向地下延伸,也算是便民之舉。
廣場綠化工程的西側為生態休閒樂園,設有老年活動場地、兒童活動場地,廣場兩個主要群體都兼顧到了。地面景觀綠化設計,以中式園林為主題,有景觀走廊,有平臺,有綠化和雕塑供人們欣賞。放眼望去,還是賞心悅目的,頗有都市生態公園的味道。
筆者記得十多年前,這裡是人流人氣很旺的地方 。逄年過節,名優持產品展銷在此」安營紮寨」,集中展示;愛牙日、口腔日等紀念日,醫生專家來此座診,為市民答疑解惑;盛夏夜
晚,電視臺舉辦進社區接地氣活動,與市民面對面互動;反正」你唱罷來我登場」,都會將此視為打卡必選之地,廣場一年時時有節日的感覺。
夏日傍晚,筆者站在廣場中央,望著略顯冷清的廣場,三三兩兩的市民,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腦海裡也在找尋當初熱鬧非凡的印記。
經過筆者在與住在附近的,幾位正在散步的居民交談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其中一位熊師傅說:我在此居住了30來年,見證了廣場的興建與改建。我覺得由熱轉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文化廣場周邊老城拆遷,一些原住民都搬去了新城區,周邊新蓋的樓盤,樓房在建,何談入住?目前尚末形成新的人流,廣場也缺乏人氣支撐,這是不爭的事實!
2、改建後的廣場,難覓改造前栽種的高大茂密的樹木,烈日炎炎可遮陽。不知是未保留下來,還是移往他處了。現在栽種的樹木偏矮小,附近居民夏季只能選擇早上或晚上,來廣場散散步,溜達溜達。原來可是全天24
吋,就有16小時可在此休閒。不知此話是否有點誇張。
3、現在廣場劃分了幾個活動區,增加了地下停車場,以功能上來說,井然有序,合理實用。但從廣場整體上來說,由於條塊分割,失去了原有的大氣開闊,要想舉辦一場大型活動,恐難有」容身之地」,」施展拳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