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洪興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陳浩南永遠是我大哥。」
這是電影《古惑仔》中,山雞說的一句話,也是讓人感受到他那種為兄弟兩肋插刀情義的一句話。《古惑仔》影響了很多人,或者說是80後一代很多人,沒看過這個電影的,應該比較少。
陳浩南是誰?他是銅鑼灣的話事人。
後來我去到香港,到了銅鑼灣,卻發現這裡其實並沒有什麼話事人。心中隱隱有種落寞,那是對青春已經逝去的失落,也是對自己少不更事的訣別。
多年以後,南昌有了一座廣場,銅鑼灣廣場。
2009年9月,周華新聯合香港銅鑼灣集團,以185萬/畝的價格,拍下了南昌八一橋頭的這塊地。號稱投資30億,要做全南昌最大的商業綜合體,最牛的寫字樓,還有最好的住宅。
一時之間,大家既疑惑香港銅鑼灣集團,又高興南昌商業與國際接軌。
香港銅鑼灣集團,並非源自香港,而是來自於深圳。它的老闆,是陳智,號稱「中國摩爾之父」。摩爾就是英文MALL的中文,他或許也確實是這種MALL類型的開創者之一。
早在陳智在深圳一家國營公司做會計,讓他鬱悶的是,財務室十個人,九個是女的,就他一個男的。1992年鄧公南巡後,很多人都下海了,陳智也是成千上萬中的一個。
他從自己熟悉的商業方向入手,當時的深圳商場都是百貨店,他學習香港的經驗,另闢蹊徑,開服裝專賣店。很快,生意就爆火,加之服裝利潤高,他很快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只是這種紅火,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多人都效仿他,開起了專賣店。此時,他由轉型做起了批發市場。這時他不但只做本地生意,還做外地的生意。畢竟不知道的情況的人,自然而然就會覺得,批發市場肯定比專賣店要便宜,貨源也多。
當市場又開始泛濫的時候,他又做起了城,服裝城,電器城,越做越大。
但是市場總有一個上限,陳智明顯感覺到市場起來後,自己的天花板也到頂了。後來,他去美國出差,第一次接觸到了美國的shopping mall,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回來後,他在深圳華發北租了三棟廠房,開始了「造摩行動」。對於這個摩爾的名字,他想了很多,把深圳的很多地方名和香港的地方名都寫了出來,最終選擇了「銅鑼灣」。
經過將近3年的改造,銅鑼灣廣場華發北店於2000年底正式開業,一亮相就給深圳市民帶來了船新的體驗。這種船新的MALL,開始風靡全國。
翻閱中國的商業零售史,是一個逐漸探索發展的過程,各個公司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像這樣的MALL,國內最先出現的地方,也是改革最前沿的地方。後來自帶中心屬性的萬達廣場,也是三年後才出現的,更不要說銀泰、天虹、萬象城、吾悅廣場等。
華發北的銅鑼灣廣場開業不到半年,陳智就迅速擴張,以合作的方式,開了近30家銅鑼灣廣場。他每天不是在開業,就是在開業的路上。
授權和合作,比自己單獨做開發,快了不止10倍。
到2003年,全國掀起了大建MALL的熱潮,公布的投資金額高達1700億。要知道,2003年的時候,龍頭房企萬科的全年業績才60億。
如此的「MALL熱」,引來了國家高層的關注,根據當時的國情,對MALL建設進行了降溫。由此,導致了MALL的經營開始出現了問題。
從2004年開始,銅鑼灣在全國的建設,開始出現了一些開發商的資金吃緊問題,而已建成的經營業績也逐漸下滑,畢竟民眾的消費水平還沒有達到對應的層級。
拖欠貨款、發不出工資、業績下滑、部分門店歇業,讓大家開始覺得銅鑼灣快要倒閉了,攤子鋪這麼大,但是實力又不允許。陳智的這種經營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譴責,「超級大忽悠」、「空手套白狼」、「只會收錢的二房東」。
如果不是2006年來自印尼的力寶集團,在關鍵時候注資一個億,銅鑼灣也許就徹底告別歷史舞臺了。
起死回生之後,陳智並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更是大舉擴張。這次,他只做商業品牌授權和運營,不參與任何建設。這樣的一個好處就是,他可以輕資產運營。
不管是當地任何一家房地產企業,陳智都敢坐在他們對面,侃侃而談。有時候開發商會想,這個人哪來的底氣?資產都沒自己多,還敢提各種要求。也有一些開發商不搭理他,自己搞商業開發,發現建設是沒問題,但是招商運營,還真是不行。
陳智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商業運營上,他可以左手跟開發商要場地,右手跟商家要資源,確實妥妥的「二房東」。
渡劫之後的銅鑼灣,繼續在全國攻城略地,在07、08年的時候,機緣之下,陳智到南昌認識了周華新。自此,南昌銅鑼灣廣場就提上了日程。
時光回溯到1994年,那時候,周老闆還只是一家施工單位的業務經理,這家施工單位是叫南昌市海威實業有限公司。後來,公司業務慢慢做大。
因為公司一些業務上的事情,周老闆接觸到了建國後江西第一個被最高檢判定槍決的胡姓領導,送了一些現金和禮物,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只是好景不長,胡領導東窗事發,被判了死刑,據說開了5槍。周老闆被牽連,判了一年的牢獄之災。
出來之後,周老闆又幹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搞起了房地產開發。
苦於沒有機會,周老闆在南昌房地產市場一直不溫不火,直到遇見了號稱香港銅鑼灣集團的陳智主席,頓時醍醐灌頂、如夢初醒。
商業的綜合開發,很契合當地的招商,於是雙方很快握手,達成合作協議。
2009年9月,南昌銅鑼灣廣場投資有限公司零溢價以單價185萬元/畝拍下鳳凰洲A-12地塊,宗地面積共125.029畝,其土地用途涵蓋辦公、商業金融、居住用地。
對紅谷灘稍有了解的話,應該知道,2012年以前,紅谷灘是江西省金融商務區,其綜合商業氛圍仍較弱,直到2012年8月24日,紅谷灘萬達廣場開業,才開始填補紅谷灘對這種綜合商業體的需求,一年後的2013年11月29日,南昌世茂廣場也迎來開業。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當時銅鑼灣對於紅谷灘的巨大意義。
不過銅鑼灣的建設,一直非常緩慢,幾度傳出資金鍊斷裂的「謠言」。在開發銅鑼灣的時候,周老闆還在青山湖那邊,開發了一個樓盤,叫陽光嘉苑。
陽光嘉苑的建設,也是建建停停,時常處在爛尾的邊緣。不過好歹,陽光嘉苑賣的還算湊合,多少能回籠一些資金,所以能給到周老闆續命的「血液」。
表面看,周老闆同時開發了銅鑼灣廣場和陽光嘉苑,像是一個「資本大鱷」,其實能調動的資金,著實有限,經常捉襟見肘。
迫於一些壓力,周老闆不得不挪用一些陽光嘉苑的資金到銅鑼灣上。就是在這樣拮据的情況下,周老闆還敢去撫州搞投資,可見那個時代,真的是「清華北大,都不如膽子大」。
比周老闆晚拿地的萬達,用兩年多就建成了紅谷灘萬達廣場。同樣晚拿地的世茂,三年也建成了紅谷灘世茂廣場。
但是銅鑼灣,差不多用了七年。紅谷灘的方方面面,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形勢逼迫著他們,不能讓銅鑼灣爛尾。
為了幫助周老闆,緩解他的資金壓力,在商業沒建成之前,紅谷灘發了所有樓的預售。
誰能想到,本以為能熱銷的銅鑼灣大平層,結果還賣的不如一般住宅。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做產品上,周老闆還是差點意思。豪宅,大平層,不能簡簡單單的定義為面積大,而是需要各方面都很突出才行。
我至今還記得,銅鑼灣的廣告語:「從維多利亞港灣到贛江之濱,只有一個銅鑼灣的距離。」這句看上去吸引人的廣告語,真是唱的比說的還好聽,只是斷斷續續的建設,讓一切都看上去虛無縹緲。
許多年過去,一直宣稱世界級綜合體的銅鑼灣,卻終未有「真容」面世。周老闆的「捂地」方針,是對時代的豪賭。他應該感謝,感謝每一個推高紅谷灘房價的人,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否則,他真可能因資金鍊徹底斷裂而讓自己身陷囹圄。
當大家都已經忘記銅鑼灣的時候,當陳智跟周老闆多次交涉之後,當紅谷灘方面強力敦促之下,周老闆終於在2016年11月,開放了銅鑼灣廣場。
一時之間,鑼鼓喧天,試營業當天,廣場車水馬龍,人滿為患。南昌人愛湊熱鬧,每個廣場的開業,都會是萬人空巷。
(南昌銅鑼灣廣場試營業盛況)
紅谷灘萬達廣場、世茂廣場、丁公路IM盈石廣場、高新吾悅廣場,無一不是開業當天人頭攢動。甚至當初八一廣場百貨大樓下面的肯德基開業,排隊都排到了江西省婦幼保健院。
可是開業不到一個月,南昌銅鑼灣就臨時歇業了,原因是南昌消防支隊判定它消防不合格。
真是一出鬧劇。
後來正式開業後,人氣卻並不好。所幸,地鐵開通,給了它巨大的人流,加之一些網紅店的加入,人氣逐漸回升。到現在,已經是紅谷灘人氣最旺的商場。
如今,距離周老闆從開始拿地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多年。
銅鑼灣的成功,也帶著周老闆成功,他現在已經是江西房地產協會的副會長,跟博泰的章老闆,一起左右江西房地產的發展。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代表著他對這個市場有清晰的認識。
商業地產的開發,其實是政府對土地的運營,是由他們在託盤,開發商只是代為開盤。商業地產從規劃到土地使用,到銀行貸款,風險有60%以上都在政府。
「香港」銅鑼灣這種貼牌方式,最終靠的是當地政府,靠的是當地的經濟發展實力。如果繼續在實力不夠的地方做貼牌,將會拖累當地的財政,搞垮自己的品牌。
我們跟香港維多利亞的差距,還真不是只有一座銅鑼灣廣場這麼簡單。
南昌房地產市場,發展了將近20年,老派「四大家族」中,洪客隆熊家和世紀王家已經銷聲匿跡,恆茂周家也是日薄西山,出走上海的築城任家(中奧地產),也是前路荊棘。
後起之秀,新力已經上市,東投地產、九頌山河正在努力爆發中,贛電集團、新旅地產、鴻海地產還在壯大之中。周邊,贛州嘉福、萍鄉潤達、撫州碩豐、上饒四安、吉安浩城、九江信華環伺南昌,共同組成了江西房地產版圖的前20強。
但是哪一家,才能真正扛起江西房地產的大旗呢?又有誰,能扛起江西商業綜合體的重任?前路漫漫,其修遠兮。最後逐鹿贛鄱、笑傲洪城的,必是潛心做產品的地產商。
未來,我們拭目以待,我們一起見證。
全文完,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