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棒棒》,是一場使人潸然淚下的生命展示。我們的「華北首席影評人」史航公公,如此賣力推薦他,我可不相信他老人家是收了錢的。成千上萬的觀眾,「看10分鐘就決定打五星了」,它是有這份魅力的。
文景之治賣兒女,貞觀之治有野人,開元盛世住草屋,大宋百姓吃草根,永樂盛世人造反,康乾盛世吃紅薯。這部紀錄片,也一再提醒我們,無論再怎樣的盛世,都不是只有蘭博基尼,不是只有搶購LV,還有無數底層小人物,是如何掙扎的。「老黃」、「河南」,可以是重慶解放碑下的苦力,也可以是你和我。
這部紀錄片,有著奇蹟的意味。它是最低成本的製作,簡陋到難以想像。這是導演何苦,2014年1月從部隊轉業之後,「臥底」重慶市渝中區51路自力巷53號,「斥資」1300元,自導自演自剪輯自唱主題曲的這麼一部紀錄片。但他也是是我閒逛豆瓣多年,所見影像中的最高評分。足足9.7分,比你我談電影言必及的《教父》、《霸王別姬》、《肖申克的救贖》還超出不少。他們沒花一分錢宣傳,靠的是口碑。
這部紀錄片,所有的裝備,無非一臺低端攝像機、一個轉業軍人的突發奇想、一個被鼓搗來臨時學攝影的21歲小年輕,當然還有一份善心,一種悲憫。就靠這點菲薄的資本,重慶渝中區解放碑街頭的苦力棒棒們,這些「這個時代即將消失的一群人」,得以被重新講述他們的人生。
《最後的棒棒》,雖然攝製簡陋到不堪,但它內裡是蘊藏著極大的深刻性的。如果有一天,有人評選中國最優秀紀錄片,我會力挺這一部。
片中棒棒們的人生,那些在大城市中專門給人挑重物賺取菲薄飯錢的人們,那種五味交纏的「麻辣燙」生活,對於絕大部分觀眾而言,只怕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即便是同在「底層」,可「底層」也跟電影《飢餓站臺》裡所隱喻的,也分幾十幾百個不同層次的呀!
如果裝逼升華一番,我是覺得,《最後的棒棒》最核心的人文意義,在於它是生存艱難的「另類表述」,更是「民間精神」最本質的格物致知之理。這個社會的最底層,不管是三和大神,還是橫店「牛鬼蛇神」,亦或是重慶棒棒,確實是淤塞到難以見底的。太多真實而棘手的社會問題、人生困惑,得以真實呈現。光是活下去就得拼盡全力的螻蟻,在那絕境中的人性依然是有光芒的。
那裡面,充斥著荒蠻瘴癘,有太多的不平不解不義不公令人難以咽下,讓看客為之動容不已。但那底下,同時又很奇怪的,有著「人性本善」與「堅強御之」的東西在蠕動,因此有了一股特別溫暖的、晴朗的,柳暗花明的,悲憫睿智的色調,讓人倍感熟悉親切,更覺久違。
100斤的貨物,挑兩公裡才掙10塊錢;老黃為了賺20塊,很高興地「接私貨」,徒手在廁所下水道裡幫人撈鐵勺;老杭拖曳著疼痛的腿,踹著粗氣一步步扛著棒棒,半輩子好不容易攢下1100元。儘管如此,他們從不會覺得自己低賤,「拿棒子要飯的人是乞丐,我們不是,我們拿棒子掙錢養家」。這真是一場皮開肉綻的、殘酷荒蕪的生活真相。只是,有人看到絕望,有人卻看到微光。
物有遷異,緣有異時,而情感一旦相應則可如新。《最後的棒棒》也因此讓無數人感同身受。老黃他們是重慶解放碑路上的棒棒,而你我又何嘗不是人世艱辛旅程上的棒棒?大家只是走的路道不同而已,精神之艱難並無二致。
《最後的棒棒》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俯視的,而是同理的。有所悲憫,也如同可憐我們自己。
和太多貌似「平等」的紀錄片不同,《最後的棒棒》明顯不曾有消費弱者、稱頌苦難的意思。它講述生存本身,壓根無意講「勵志」,卻成為最好的勵志指南。他的勵志,不是打雞血,是對謀生之艱有很多話說;對陽光,對美好,對劫難,對汙濁,對痛楚,能平視而不落空。
弱者,道之用。能徵服,是堅強;能順從,也是堅強。《最後的棒棒》中,所有生命,這些當代中國最底層人物群體,似乎就剩下生存這麼件事情,但它沒有人性的汙濁,連煽情都克制的很,拆遷房廢墟下的鈔票、理療店中的殺招與暖意、一張假鈔的奇異結局、荒誕的奪妻之恨與買兇殺人,竟都被一種種善良所化解,令人感慨萬千。
生存,真是另一種形式的「人間排隊」,所有人都爭搶地站在前面,但單單努力又是遠遠不夠的。太多不平,早就先天設定。這趟列車,是形象化的現實世界縮影。站票、硬座、軟座、硬臥、軟臥,普快、動車、高鐵,秩序井然,層級分明,鐵門一鎖,持啥票就座啥級別的位置,只許安分,逾越不了,除非加錢,才能換得更高階層的門票。棒棒無能為力的,我們這些表面境況稍好者,又何嘗僥倖過?羅素說,現實世界中,只剩死亡這件事才是真的平等的。
片中,某個深夜,老棒棒老黃,因疼痛忍不過,又沒錢去醫院,終於倒在飄雨的重慶繁麗街頭。鏡頭中的他,這位其實早到了退休年紀的苦力,終於丟掉「體面」哭訴、控訴。他說,自己老實一輩子,從不虧欠別人,從沒對不住過別人,為啥好人沒有好報?此刻,「有誰在世上某處哭」,我們看到了這樣可悲的生命現場,如此最真實的生存圖像,如何不會潸然淚下?
我媽一直有個原則,就是菜市場買菜不講價。過去不太理解,後來則慢慢明白了其中的深意:對社會、對底層之人,對那些勤勞的人們,要有尊重。這種尊重,其實就是尊重同為底層的我們自己。
作為一部無比優秀的現實主義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實有它的啟示錄意義。不誇張地說,它為當代中國歷史留下一份偉大記錄。
它一點都不精緻,剪輯和旁白都很主旋律,所直戳的也是世俗大眾的口味。但是,這批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棒棒們的命運,那些直面現實與人性的展現,既是很私人的生活體驗,又是很普適的人生百態,為之感動是分不清彼此貴賤的。史航說,「它的成功在於它太容易讓人受騙了」,深意也在此吧!
正如一位網友反饋的觀後感,「這一年心情浮躁焦灼,看完後突然覺得自己好幸福」,看這樣的紀錄片,看他人生命的剝落流失,實能增強我們內心的寬厚、體己和謙卑之意。這大概就已經看一部電影所能獲取的最大勝利了。 重慶這座城,還真欠他們一座「解放碑」。
是地,看待苦難,最急切的是伸出援溺之手,這無需討論。但是它更為重要的意義,難道不是促使我們,每隔一段時日都回頭反省找尋,那些可以經過再認識、再發現、再思索得以重獲得更大的世界嗎,難道不是得以撿拾回那些日漸麻木、冰冷、沒咋使用就棄使蒙塵的東西,比如寬厚、體己與謙卑的心嗎?
這些,固然都屬於空話,可文明的自覺、人生的修行、人性的砥礪,還有人心的重建,不如此只怕永遠都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去修補現代社會、現代文明、現代人心的斷裂與崩塌之狀。這個社會,有太多的生命,猶如一本殘破的書籍,總在特定的關鍵處被撕走幾頁,令人揪心不已。
《最後的棒棒》的導演何苦,以及老黃、老杭、老石這些棒棒們,還有更多看不見的人們,都是在默默從事修補之人。世界是否還會更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她)們是否真的被生活祝福,被愛意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