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2021-02-08 元影網

13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在愛奇藝播放,觀眾在豆瓣上給影片打出了9.7分。不少網友給出五星好評,真實才最打動人,這是我看過的觸動最強烈的紀錄片。樸實的剪輯,滿滿的誠意,導演身體力行,透過鏡頭讓我們更加了解「棒棒」這一群體,對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層的感悟。

「棒棒」指的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在地形獨特的山城,他們靠一根竹棒挑重物為生。改革開放初期,「棒棒」行業一度達到頂峰,從業者高達數十萬人,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這一根根竹棒。時至今日,重慶街頭的「棒棒」大概只剩數千人,且平均年紀在60歲以上,越來越多「棒棒」正在離開或即將離開這個行業。

重慶山城,這座依山而建設的城市因此得名,然而這座城市的活力、喧囂、經濟卻是由在山鄉中的幾十萬農民湧進這座城市所帶來的。在19世紀末以「水運生意」為主的山城有著大量的貨物,貨品需要轉運。就是這群裝備著幾根綁繩,一根扁擔,憑藉著雙肩雙腳還有毅力的腳夫,挑夫扛起了以水運生意為主的山城,為現代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挑走了幾十萬棒棒大軍汗水浸泡的歲月,這就是棒棒大軍。

在2014年1月初,何苦帶著他心中的理想,為了紀錄下這些從青少年到老年人,依然還在山城十八梯舉步維艱的棒棒,何苦帶著每月2100元的薪水並且同吃同住的攝影師,懷裡揣著僅僅1300元生活費,開始了他為期一年的棒棒生活。

 

最初的何苦來到重慶渝中CBD解放碑深藏著的拆遷區自力巷53號。這裡裸露的電線,紙糊的報紙畫板牆,腐爛的木板樓梯,長滿青苔的牆體,還有滿牆角的蜘蛛網,黑暗狹窄的過道。這裡到處都在暗示著曾經扛著重慶的經濟往前馳騁三十年的幾十萬大軍棒棒這一行業的沒落,這也是何苦師傅們「華麗」的住宿,也是何苦的住宿,這裡最高房租最高不超300元,最低只有60元。

 

何苦以第一個月賺的工錢全部歸於他的師傅老黃為代價談定師徒關係。65歲的老黃,重慶江津人,是一名已堅守崗位20多年的資深棒棒,但也有他不為人知的故事,老黃早些年因為家庭複雜,被認定為地主人家被打倒後,沒有手續沒有證明的娶了同村帶著兩個孩子的寡婦生下現在的孩子黃梅後因為超生被罰款1070元,為了孩子來到了重慶做起了棒棒。因為距離家裡太遠,幾年後當老黃再次回到家裡的時候,家裡早已住進了另一個男人,失魂落魄的老黃帶著黃梅只好離開了家,老黃曾經忍受不了生活的壓迫想一度尋死,但是看著手邊只有幾歲大的女兒黃梅,只好再次奔赴回歸棒棒行業。十幾年來被親戚帶大的黃梅,未婚先孕,升級做起了外公的老黃至今從沒見過女婿一面。因為回家太少,一個土地賠償,一個房產證,辦了二十年都沒能辦理下來,難得有空回家一次,不是領導不在,就是領導有事。老黃迫於無奈為了女兒跟孫子只好就貸了款買了房,已經年過半百的老黃說過這輩子就希望著能夠把房款給還清,然後回家養老。「回家」這個詞聽起來卻太過於心酸跟蒼白感。老黃愛乾淨,每隔十天八天必須洗一次澡,有時候水不夠,洗不到部位會留著下一次洗。原本回家一趟車就能到,但他會多轉車五六次車,多耗時一天就是為了能節省6塊錢,而老黃此時已經有疾病纏身。

被一個女人和2個小偷左右人生的老甘,老甘25歲被已經交往了五年的村裡大隊長的千金悔婚,為了能把千金小姐娶回家門而來到了重慶發奮圖強。結果卻陰差陽錯入了棒棒行業。 

老甘的頭個五年已經積攢了10000塊存款,準備籌備開個麵館的老甘從銀行回來路上的時候卻被小偷把存放現金的包順走了。第2個5年的時候積攢了25000塊錢存款,準備租個雜貨店自己當老闆,卻被缺德的小偷再次摸進了家門給偷走了。此後已經66歲的老甘相信了命運,還專門的找了山城中十八梯比較有名的李神算算了一卦,說他會在60歲大壽的時候就會轉運。相信命運的老甘早已為他60歲生日做了準備,希望今年能存個10000塊風光的回村裡辦個壽宴,最好能在娶個老婆,但是目前只有700元存款。老甘是個求變的人,影劇中煮菜的電飯煲插頭找不到,但絲毫不影響老甘從市場買來改善夥食的五花肉的蒸煮,劇中何苦說生平第一次見識到電熱棒還可以用來煮肉。用電熱棒煮肉,這或許就是代表著社會底層的人們的求變與堅強的舉動。老甘曾經說過,人是餓不死的,也許老甘就是求變的代表吧。

打牌沒有彈藥了的河南,年輕的時候打架被砍斷了腳筋導致了行走不便,偶像是賭神周潤發,卻是個沒有過初戀,也沒有身份證的人,一直在棒棒圈徘徊的河南,卻有著不一樣的追求,因為他覺得做棒棒沒有出息,想做大事。劇中感覺他是精神糧食最充足的人,但從他嘴巴裡讀出的報紙文章顯得是那麼的滑稽。賭博是河南的新出路,在街頭吃著泡麵喝著啤酒打著牌的時候從來不接棒棒業務,顯得是那麼的舒坦瀟灑隨意,但此時的他好像忘記還欠著大石几個月的房租,最後還是因為大石跟大石老婆的寬容才沒有讓河南掃地出門。經歷過幾次賭博失敗的河南,可能是受不了生活的壓迫找了配件廠的雜工,但沒過多久,由於沒有身份證籤不了合同,平時形象也不按公司標準就被辭退了,也許他早就習慣了街頭的那種隨意拖拉。有著4個人飯量的河南最後還是回到了曾經因為攤位不掙錢還要求吃2個雞蛋被辭退,傷過他尊嚴的路邊攤老闆店裡,老闆還是再次收留了他,給了他生活保障。發工資的時候河南還是守信的把這借的600塊還給了當初只有1300元生活費的何苦。當劇中河南說欠別人的錢連覺都睡不好的時候才發覺河南是個守信的人。

老杭是個老實巴交的人,患病在身的老杭,無法承擔龐大費用又回到了棒棒圈子裡。十年前,忍受著奪妻之的老杭第一次買了一把西瓜刀,他說他想殺了這個男人。隔了幾年後第二次買了把三菱刀,說只想在那男人的屁股上捅個縫不好窟窿。幾年後第三次買了把摺疊刀,說僅僅只想把那個男的給閹了。也許時間的磨石早就把老杭的仇恨給磨平了,如今的三把鏽跡斑斑的刀被他收藏在角落的抽屜裡。看到劇中何苦跟老杭一起去路邊攤神醫看病的時候,神醫說老杭的腿疼是因為腿裡的毒血太多,只要每天過來排出80毫升血,連續一個月腿就不疼了,何苦掐指一算說,神醫沒有在吹牛,連續一個月每天排出80毫升的血液能把一個人的全身血抽光,一個沒有血液的人當然不會感覺到疼。這裡著實讓我笑得不輕,也為老杭感到心疼。 劇中自力港被拆遷的時候,他們的行李被廢墟掩埋在裡面,無論是房東還是拆遷處都沒有為這個群體做過考慮才導致,當看到看到老黃跟老杭半夜三更揮汗如雨,偷偷摸摸的把東西拿出來的時候,老杭手也受了傷,老黃留著汗,顫抖著手數錢數不清,還是何苦幫忙數的錢,老黃還是很講義氣的硬塞給了老杭幾百元錢。看到這裡莫名的心酸,也看到了自力港的有情意的存在。

劇中還有對河南寬容的大石棒棒,大石與其他棒棒不同,大石有著完整的家庭,有著不錯的收入。儘管大石家庭條件不錯,兩夫妻卻依然能上工地幹活,這可能就是中國人的樸實。

還有大金,大金經常在美食城撿拾別人吃不完的燒烤串與老甘分享,曾經跟在一個女孩子後面半天就為了女孩子手上喝得差不多的飲料瓶子,為此女孩子的男朋友還差點動了手。大金說希望夏天快點到來,因為夏天喝水的人多,能多撿幾個瓶子貼補家用,老杭耍著往空瓶換水增重的把戲,但大金做不來。希望大金能多變通,希望下個冬天他不在冷。

《最後的棒棒》,真實的反應出了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真實拍攝的一部記錄片,豆瓣評分9.7分,但何苦的這部紀錄片最後只賣2萬5千元,到手的只有一萬多塊。真心推薦大家去看看。

《最後的棒棒》是何苦自編自導自助拍攝真實勵志紀實影片,前後有13集,在2018年8月17日在全國影院上映。

何苦執導的《最後的棒棒》於2018年獲得第1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短紀錄片獎。

 

如果喜歡我們的話請長按下方圖片,掃描我們二維碼,有更多驚喜等著你呦!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棒棒》:何為紀錄片客觀性
    隨著時間推移、口碑發酵以及該片電影版的全國公映,這部豆瓣評分最高分9.7分的國產紀錄片,卻在其電影版上映首日僅獲票房16.1萬,豆瓣評分截至目前僅為6.7分。至此,對於該片(劇版與影版)在拍攝製作、結構設計、價值導向等方面所產生的爭議已見端倪。若將《最後的棒棒》單單定義為「紀錄片」或許是片面的,我們可從符號學的伴隨文本理論視域出發對此加以理解。
  • 何苦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紀錄片帶給觀眾的是希望,不是絕望
    導語:《最後的棒棒》是全國首部自拍體勵志紀實片,2018年8月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上、中、下(高清)
    《最後的棒棒》上《最後的棒棒》中  《最後的棒棒》下『
  • 豆瓣評分9.7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2014年,導演何苦親歷一年棒棒生活拍攝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時隔兩年記者與何苦再次探訪劇中的主人公們。
  • 活著,總得用一種方式——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推薦
    最近看完了一部小製作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紀錄了導演本人深入重慶市棒棒群體體驗一年的經歷帶著一個攝像師拍攝的,據說整部紀錄片只用了1000多塊錢和一部攝像機。整部紀錄片分為十三集,每一集大概二十五分鐘。因為沒捨得一下子看完,整部紀錄片花了我大約五天的時間。這部紀錄片優秀之處在於並不僅僅是拍攝棒棒這個職業,而是通過幾個棒棒去看待這個群體的生活狀態。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重慶首映 一名退役軍官的特別「獻禮」
    據央視新聞直播間報導,由退役軍官依託1300元啟動資金創作製作完成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日前在重慶首映。首映現場,原本只能容納400多名觀眾的3個影廳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00多名觀眾,過道裡都擠滿了人。
  • 「最後的棒棒」被騙千餘元,騙子看紀錄片三年後還錢寫道歉信
    信中可見,當事人知道老杭的腿病,看了《最後的棒棒》後,他充滿自責,備受煎熬,常常「睡不著殼(瞌)睡」。這個騙子在信中承認「做了很多壞事」,並保證「以後再也不搞壞事啦」,「當一個有道德的壞蛋,還不如做好人」。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真正的底層人,窮一輩子是有原因的
    池魚/文01《最後的棒棒》是一部2014年的紀錄片,導演叫何苦,一名自主擇業的轉業軍官。他用親生體驗的方式,拍下這部紀錄片,帶著我們走進「棒棒的世界」。爬坡上坎,負重前行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三十多年來,有人唾罵他們衣衫不整,影響城市品位,也有人感慨是幾十萬棒棒,用肩膀挑出了一個新重慶。」山城正在告別肩挑背扛的歷史,然而關於棒棒的回憶,卻將被定格成永遠。
  • 《最後的棒棒》:與一個時代告別
    做棒棒的第一天,何苦和老黃接了五個活,總共賺了67塊錢。老黃說,最近很多天沒有賺超過30塊了,是何苦帶來了好運。何苦之所以成為棒棒,是因為他想拍一部關於棒棒的紀錄片。他從婚慶公司找了一位攝影師,用攝影機記錄他和其他棒棒的生活。拍攝從2014年1月一直持續到次年初。2016年,這部名為《最後的棒棒》的紀錄片在網絡播出。豆瓣上,8600多人給它打出了9.7分。
  • 豆瓣9.7,他用一部低成本紀錄片見證了一個棒棒群體的最後消失
    紀實電影《最後的棒棒》最近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了,這是一部由13集紀錄片改編的電影,作為一部退伍軍官導演和婚慶公司攝像執機的低成本紀錄片,它在豆瓣上獲得了8000多人打出的9.7分高分。電影版本壓縮了一些情節,增加一些新近後續,跟紀錄片的觀影感受不太一樣,但無論最後評分如何,這個山城重慶最特殊的行業,還有記錄故事的人,他們都值得被銘記。
  • 《最後的棒棒》用最粗糙記錄最真實
    ■李俐電影《最後的棒棒》上周五上映,首日排片還不足0.2%,這倒並不奇怪。在強片林立的暑期檔,這樣一部小成本的紀錄片原本就不是市場關注的對象。但《最後的棒棒》亦有它獨特之處,該片的劇集版網絡評分高達9.7分,不少觀眾甚至成了它的粉絲、「自來水」,對電影版的上映期待已久。
  • 中國紀錄片 最後的棒棒.The last one.2015 生活比你想像的更殘酷但生活的黑色幽默也讓它有趣味 重慶棒棒軍紀錄片
    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這是一個佝僂背影即將道別正在消逝的行業。紀錄片描述的是癸巳歲末,一個正團級的退伍軍官拜師棒棒,從此走進一個名叫自力巷53號的地方,跟著一群基層勞動人民一起一整年的生活、工作經歷。
  • 《最後的棒棒》:苦功是不是用錯了方向
    紀錄片電影《最後的棒棒》是在2015年的同名紀錄片劇集的基礎上,進行重新剪輯,以及補充拍攝部分鏡頭之後而成。影片在院線的排片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並不出人意外,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所下的苦功也很難不讓人心生敬佩(詳見《專訪|何苦拍這樣「太苦了」的片子》),然而看完這部時長99分鐘的「偽」紀錄片,除了對影片中所記錄下的幾名「最後的棒棒」們的生活「哀民生之多艱」,也還是不得不說,影片的質量實在是讓人大失所望。
  • 《最後的棒棒》一部看了絕對不會後悔的電影
    而就在2018年的8月17日,一部由同名紀錄片改編的叫做《最後的棒棒》的電影悄無聲息的上映了,據說僅有200萬的宣發費用,在如今充滿大製作大手筆的電影市場也只能選擇「悄無聲息」的方式出現在大家的面前了。不過,這並不是這部電影的悲劇,恰恰相反這樣的宣傳方式和上映方式和導演低調樸實的做事風格十分一致,一個純粹為了自己追求的東西而去行動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 《最後的棒棒》:那些被生活壓彎了肩頭的人
    今天想推薦一部紀錄片。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這群真人生活在我國重慶,真實的生活源於他們手上的「棒棒」。這部豆瓣評分9.6高分的生活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講述了重慶棒棒軍生活的酸甜苦辣。一根棒挑起的生活,一根棒記錄的小人物對生活的堅持。
  • 電影《最後的棒棒》重慶亮相 勞動者奮鬥冷暖被搬上螢屏
    陳超 攝中新網重慶7月18日電(鍾旖 王偉臣)「棒棒」(即挑夫)是重慶特有的文化名片之一。作為山城特有的行業,他們用一根短木棒加一條繩子討生活,吆喝回聲滿城蕩。18日,在中國首部自拍體勵志紀實片《最後的棒棒》原劇集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在重慶舉行首映禮。電影主創人員和片中主人翁齊聚亮相,講述他們的近況。
  • 紀實勵志紀錄片,山城重慶棒棒精神,這部電影的故事值得銘記!
    《最後的棒棒》這是一部精神力量的紀錄片,它的社會價值體現得很充分,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最後的棒棒》這個棒棒指的就是山城重慶,碼頭有特別多的貨物要運,所以最方便快捷的一種方式無疑就是靠人力,所以就出現了這麼一個群體,重慶人拿這個竹棒,別幫助別人運東西,萬科可以說他們是最早的快遞員,值得一提的是重慶的江水孕育了棒棒這個群體
  • 《最後的棒棒》:9.7分神片,不看真的虧了
    《最後的棒棒》紀錄片不同於電影,他們總有一種無言的好,因為你不能說哪裡故事不對,哪裡情節有問題,因為畢竟導演與演員,誰都沒拿劇本。那什麼樣的紀錄片才能打動人呢?又怎麼評判一部紀錄片?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導演的視角。俯視、仰視、憐憫、同情、卑怯,這些都會讓作品陷入狹隘與無知。
  • 豆瓣9.7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 它治癒了我的貪婪、焦慮和富貴病
    好了,聊回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在我的認知中,60歲以上的人,應該是輕鬆的過日子了,至少不用幹那麼重的體力活了。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中,有許多60歲以上的,甚至是70歲的棒棒。忘了解釋,或許有的人不知道,棒棒是重慶城市中的一種職業,靠一根扁擔,幫別人挑送重物為生。這和重慶這座城市的地貌有關,因為有很多的坡,是車子進不去的。挑重達100斤的東西,走2公裡路,東西送到,工價卻僅僅只有10塊錢。還不夠喝一杯普通奶茶的。
  • 《最後的棒棒》上映3天 為何票房口碑遭"雙殺"?
    原標題:《最後的棒棒》上映3天 為何票房口碑遭「雙殺」?   《最後的棒棒》導演何苦帶傷出現在見面會。   軍人轉型紀錄片導演的重慶人何苦,自編自導自演的紀錄電影《最後的棒棒》已於17日全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