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棒棒》:9.7分神片,不看真的虧了

2021-03-02 四味毒叔

今天要隆重推薦一部電影。

不為別的,就怕大家一不小心把它給漏掉了。

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好片的架勢,成本低到發指,宣傳也近乎於無,畫風很「low」,導演剪輯攝影配樂片頭片尾曲都是同一個人。

但我還是想說-如果你錯過了它,這是電影的遺憾,更是你的遺憾。

它雖然看起來貌不驚人,但絕對有振聾發聵的聲音。

它看起來離大家很遠,實則就是每一個人的生活。

它的前身是一部紀錄片。

開門見山的說吧,豆瓣9.7分,好於99%的紀錄片。

全片一共13集,有人看了半集就決定打五星;有人說這就是中國最好的紀錄片;有人說重慶欠他們(片中主角)一座解放碑。

它2015年在網上播出,時間一晃過去三年,這部豆瓣神片也終於有了電影剪輯版。

就在8月17號,本周五,它要上院線了。

去看看吧,看完之後你可能會對「活著」這兩個字,有一些新的見解。

《最後的棒棒》

紀錄片不同於電影,他們總有一種無言的好,因為你不能說哪裡故事不對,哪裡情節有問題,因為畢竟導演與演員,誰都沒拿劇本。

那什麼樣的紀錄片才能打動人呢?又怎麼評判一部紀錄片?

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導演的視角。

俯視、仰視、憐憫、同情、卑怯,這些都會讓作品陷入狹隘與無知。

一個好的紀錄片導演,有足夠的悲憫心,也有足夠的克制力,比如拍《鐵西區》的王兵,拍《囚》的馬莉.

那這部片子的導演是誰呢?

何苦,在拍攝之前,他是個在部隊服役十多年的副團級軍官。

初執導筒的他,可能沒有王兵、馬莉這樣的經驗和克制力,於是他用了一個笨辦法-

花一年的時間當一名棒棒。

何苦認為只有自己和他們成了同一地位、同一職業,才有走近他們內心的可能性。

於是他換掉了手機號,只留下了1300元本錢,走上街頭成為了一名棒棒。

那什麼是棒棒呢?

去過重慶都知道,地勢不平,交通不便,運送貨物就得靠肩挑背扛,於是誕生了棒棒這一職業。

棒棒,是他們的工具,用來替人出力扛東西,一趟掙個十幾塊,純屬力氣活。

而且一天也幹不了幾個,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白天就去大街上守著,晚上回家睡覺。

他們住的地方叫自力巷53號。

這是一幢1996年就被規劃要拆遷的危樓,搖搖欲墜在繁華的解放碑旁邊顯得格外扎眼,恰似兩個平行世界。

這裡潮溼發黴,老鼠橫行,樓梯的木臺階已經腐爛,隨時都有坍塌危險。

但勝在便宜,最便宜的房子一個月只要60塊錢。這個樓裡住了許許多多的棒棒,對於他們們來說,這是難得實惠的好住處。

棒棒是一個沒落的行業,就像片中說的一樣,他們把一個城市挑進了新時代,也留了一身傷病和被淘汰的結局。

既然如此辛苦,誰又會去幹棒棒這個活?

看完紀錄片就會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得不幹的理由。

首先是何苦的師傅老黃。

老黃和他的名字一樣,像一條老黃牛。

他是一名有著22年棒齡的老棒棒。

當年因為被劃為地主成分,討不到老婆,最後好不容易一個帶著三個孩子的寡婦組了個家,可沒兩年寡婦也跟別人跑了,只留下了一個女兒。

為了養家,老黃把女兒放在了親戚家,獨自一人來重慶當起了棒棒,一幹就是22年。

老黃一輩子都在為女兒奔波,當初出來當棒棒是為了養活女兒黃梅。

黃梅18歲那年,與網戀男友奉子成婚,老黃又為了外孫繼續奮鬥。

沒兩年,女兒女婿買了一套二手套,老黃平日裡五塊十塊的一共攢了三萬,剩下的十萬分三年還清,為了還房貸,如今更是一天都不敢休息。

可就在這時,一輩子的重勞力工作壓垮了老黃,病很嚴重:高血壓+腦梗。

老黃在片中一共哭了兩次,也是因為病,但不是為了自己的身體哭,而是因為心疼錢哭。

第一次是檢查出了超高的血壓,路邊小診所的醫生告訴他時,他都蒙了,眼裡泛著淚花。

因為不敢去醫院,只買了幾片降壓藥硬頂著。

第二次是自力巷被拆,老黃的全部身家都被壓到了樓下,晚上只能流落街頭,這時天上還下起了雨。

老黃髮病了,癱在地上走不動道,去了小診所沒人後,何苦堅持要送醫院,他卻死都不去。

因為老黃明白,去一趟大醫院要花多少錢。

這一次老黃又哭了,哭得像個孩子,他說:「死也要死在這裡...人窮命硬,我的命沒有錢金貴.」。

老黃拿命省錢,缺錢,但最不缺的尊嚴和做人的骨氣。

他會為了20塊錢,徒手在馬桶裡撈鐵勺,然後從一臉嫌棄的僱主手裡接過錢。

老黃認為這是在憑勞動所得,不偷不搶,沒什麼丟臉的。

雖然有些錢舍了命也不敢花,再髒再臭也得去掙,但老黃心裡有一桿稱,在有些方面,他骨氣比天都大。

有一次老黃與僱主走散了,他扛著上萬元的貨物在原地等了五個小時,才終於等來了僱主。

在茫茫人海中,就算他拿著東西跑了也誰都不知道,但整整一下午,老黃從來沒動過這個念頭。

最後失主要給他100塊錢表示感謝,老黃堅持找回了70塊,當初說好的工錢是20塊,老黃悄悄給自己留下了10塊幸苦費。

他說這是因為自己等了5個小時,耽誤了別的活,所以多收10塊。

在老黃眼裡,誠信是必須的,做好人也是應該的,這個不值得收錢。

除了在錢上,他在別的方面也很注意形象。

何苦第一天上工時,把棒棒拎在了手上,老黃當場就給他上了一課:

「棒棒要扛在肩膀上!隨手拿著棒棒找飯吃的是叫花子,雖然不一定比叫花子賺得多,但我們是自食其力!」

自力巷53號除了老黃,還住了很多棒棒,比如下面這一位。

 

老甘。

老甘的棒齡比老黃還長得多,25歲那年他被未婚妻甩了,一氣之下就來到了重慶當棒棒。

如今已經年近六十,棒棒做不動了,也無家可歸,只能幫別人擺夜攤洗碗。

老甘的一輩子很戲劇性,他經常給自己制定五年計劃。

當棒棒的第一個五年,他存了一萬塊錢,準備開間麵館,剛從銀行取出來還沒摸熱乎,被小偷偷了。

第二個五年,他又存了兩萬五千塊,準備接下一個雜貨店,又被偷了。

十年的時間和努力付之一炬,老甘蒙了,短時間內再也提不起雄心,五年計劃也從此告終。

自力巷53號裡最有故事的,是看起來老實的老杭。

老杭年近七十,年紀最大,但棒齡不長,只有十餘年。

他來當棒棒的原因最離奇-為了殺人。

當年,老杭的老婆被人拐跑了,惱羞成怒的他決定花一萬塊錢買鎮上的流氓幫他殺人。

為了掙這一萬,老杭加入了棒棒大軍。

第一年,老杭存夠了一萬,可就在和流氓接頭的前一天晚上,錢莫名其妙被偷了。

第二年,老杭又存了一萬,但回家發現流氓已經被關進了監獄。

斷了買兇的念頭之後,老杭決定自己出手。

他為此一共買了三把刀。

第一把是西瓜刀,想直接捅死對方;第二把是三稜刀,想在對方身上戳一個長不好的疤;第三把是彈簧刀,準備閹了那個男的。

但如你所見,三把刀最終都沒有用上。

當初滿腔的憤怒都被時間磨平,老杭老了,殺不動了。

只留下一句:「算球了,怨恨已經消失了」。

除了老黃、老甘、老楊,自力巷裡還住著很多棒棒。

比如45歲的河南,他當年被混混挑斷了腳筋,當不了棒棒就給人夜宵攤上做雜工,幾十年來從來沒回過家。

還有大石夫婦,從當初一無所有來到重慶當棒棒,後麵包房成為了二房東,到最後慢慢在這個城市紮下根來。

除此之外,片中的人和故事還有更多,篇幅原因就不一一介紹。

《最後的棒棒》我是13集一口氣刷完的,看完很震撼,但一時想不出哪裡被震撼。

是被導演的技法打動?

是被苦難震撼嗎?

還是被他們身上傳奇的故事所吸引?

都不是。

苦難是最不值得歌頌的東西,而故事也只有在旁人聽的時候才會驚豔於它的傳奇。

那是什麼呢?

最後發現,其實是被片中呈現出的生命力所打動。

那是一種人身上本能散發出的,鮮活的磅礴的生命力。

他們詮釋了什麼叫「活著」,「活著」的狀態與「活著」的意義。

他們都聚集在自力巷53號,就像我們都聚集在地球上一樣。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奔頭,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在追尋自己的意義一樣。

老黃的一輩子是為了女兒;老甘是為了當上小老闆;老杭則是為了男人的尊嚴。

當然,我們會覺得自己階級更高,我們追尋的意義也絕對要比他們宏大複雜,可捫心自問,真的是這樣嗎?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活著」不就是如此,「有時候笑笑別人,有時候又被別人笑笑」。

《最後的棒棒》的意義,不止記錄了那個沒落的棒棒行業,也通過幾位行將老矣的幫幫,讓我們看清了人,也看清了生活的本質。

最後再自發安利一下(真不是廣告)-

這部紀錄片的電影版將會在8月17日上映,排片可能不多,但希望你別錯過。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起的影視文化行業第一垂直獨立視頻表達平臺。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製片人、編劇、演員、經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自內心。「說」 責自負,拳拳真誠在心。

相關焦點

  • 電影《最後的棒棒》重慶亮相 勞動者奮鬥冷暖被搬上螢屏
    陳超 攝中新網重慶7月18日電(鍾旖 王偉臣)「棒棒」(即挑夫)是重慶特有的文化名片之一。作為山城特有的行業,他們用一根短木棒加一條繩子討生活,吆喝回聲滿城蕩。18日,在中國首部自拍體勵志紀實片《最後的棒棒》原劇集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在重慶舉行首映禮。電影主創人員和片中主人翁齊聚亮相,講述他們的近況。
  • 《最後的棒棒》上映3天 為何票房口碑遭"雙殺"?
    原標題:《最後的棒棒》上映3天 為何票房口碑遭「雙殺」?   《最後的棒棒》導演何苦帶傷出現在見面會。   軍人轉型紀錄片導演的重慶人何苦,自編自導自演的紀錄電影《最後的棒棒》已於17日全國公映。
  • 全國首部自拍體紀實片《最後的棒棒》在渝首播
    全國首部自拍體紀實片《最後的棒棒》在渝首播 2015-07-09 16:54:2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最後的棒棒」被騙千餘元,騙子看紀錄片三年後還錢寫道歉信
    信中可見,當事人知道老杭的腿病,看了《最後的棒棒》後,他充滿自責,備受煎熬,常常「睡不著殼(瞌)睡」。這個騙子在信中承認「做了很多壞事」,並保證「以後再也不搞壞事啦」,「當一個有道德的壞蛋,還不如做好人」。
  • 誰記錄下何苦的「棒棒」生活?揭秘《最後的棒棒》幕後團隊(組圖)
    記錄下何苦「棒棒」生活的紀實片《最後的棒棒》,也即將和網友見面。紀實片是誰拍的,是如何拍出來的?近日,華龍網記者走近拍攝團隊,聽他們講述光影背後的故事。導演:「棒棒」何苦嘗盡了被拒絕的滋味在投身拍攝這部紀實片之前,何苦至少已經從事了十年的新聞、影視工作。「這一年,是幹得最憋屈的一年。」
  • 《最後的棒棒》:苦功是不是用錯了方向
    紀錄片電影《最後的棒棒》是在2015年的同名紀錄片劇集的基礎上,進行重新剪輯,以及補充拍攝部分鏡頭之後而成。影片在院線的排片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並不出人意外,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所下的苦功也很難不讓人心生敬佩(詳見《專訪|何苦拍這樣「太苦了」的片子》),然而看完這部時長99分鐘的「偽」紀錄片,除了對影片中所記錄下的幾名「最後的棒棒」們的生活「哀民生之多艱」,也還是不得不說,影片的質量實在是讓人大失所望。
  • 《最後的棒棒》一部看了絕對不會後悔的電影
    《最後的棒棒》能夠在大銀幕與大家見面本身就是一種成功,不管票房如何這部在豆瓣上獲得9.7分高分的紀錄片觸動了很多像我這樣的人,而且我相信在大銀幕上與大家見面後還會觸動更多的觀眾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棒棒這個行業已經開始被時代所淘汰,年輕人不會選擇這麼辛苦的工作,而年齡大的棒棒們又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沒有其他的生存技能,所以很多歲數已經不小的棒棒依然為了生活在艱辛的從事著這個行業。
  • 專訪《最後的棒棒》導演何苦:不打情懷牌,我們影院見
    A:這道減法題我足足做了半年,真的太難了,相當於25分鐘就要講清楚一個道理,所以我的創作準則就是保持主線。自力巷53號的變化是一條線,棒棒師傅的生活又是一條線,同時我又想回答很多觀眾關心的問題。還有何南,他很窮,但是就算沒錢吃飯,也要看報紙。他還和我說起加槓桿、去槓桿,說起國家的經濟、政治,甚至有時候他說的一些東西,我都不知道,感覺自己好落後。
  • 《最後的棒棒》用最粗糙記錄最真實
    ■李俐電影《最後的棒棒》上周五上映,首日排片還不足0.2%,這倒並不奇怪。在強片林立的暑期檔,這樣一部小成本的紀錄片原本就不是市場關注的對象。但《最後的棒棒》亦有它獨特之處,該片的劇集版網絡評分高達9.7分,不少觀眾甚至成了它的粉絲、「自來水」,對電影版的上映期待已久。
  • 《最後的棒棒》:與一個時代告別
    8月17日,電影版《最後的棒棒》上映。截至記者發稿,電影累計票房74萬元,排片率沒有超過0.2%。豆瓣評分一路從首映日的7.1分逐漸下落到6.4分。有網友說:「不知導演身上發生了什麼事,令這次的剪輯濃縮,變成了一次災難。」脫下軍裝做棒棒何苦第一次見到老黃時,老黃正站在自力巷外的五一路口,杵著一根棒棒看別人打撲克。那天的重慶陰雨不斷,棒棒們都沒活可幹。
  • 《最後的棒棒》:豆瓣評分9.7,1300元卻拍出最好的紀錄片,向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們致敬!
    接下來的13個月裡,他與「棒棒」們同吃、同住、同幹活,近距離觀察和記錄下他們的生活。 在他的鏡頭裡,棒棒們老了,這個行業正在消逝。而他親歷一年棒棒生活拍攝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不僅收穫了豆瓣網友9.7的最高評分,也獲得了首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最佳短紀錄片獎。
  • 朝天門,和最後的棒棒
    朝天門批發市場 棒棒最後的「舞臺」 如果時間倒退20年前,在重慶大街小巷,你一定聽到過這個聲音!探尋朝天門棒棒現狀 這會是「最後的棒棒」嗎?「像我現在背上這個,送到底下河邊就是20塊,一般一趟的話10-30塊不等,主要還是看貨的大小和重量吧。」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上、中、下(高清)
    《最後的棒棒》上《最後的棒棒》中  《最後的棒棒》下『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13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在愛奇藝播放,觀眾在豆瓣上給影片打出了9.7分。
  • 《最後的棒棒》:那些被生活壓彎了肩頭的人
    這群真人生活在我國重慶,真實的生活源於他們手上的「棒棒」。這部豆瓣評分9.6高分的生活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講述了重慶棒棒軍生活的酸甜苦辣。一根棒挑起的生活,一根棒記錄的小人物對生活的堅持。這部紀錄片以幾個資深棒棒展開,老黃、大石、何南等這些生活在自力巷53號的真實生活。還有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何苦。
  • 何苦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紀錄片帶給觀眾的是希望,不是絕望
    導語:《最後的棒棒》是全國首部自拍體勵志紀實片,2018年8月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重慶「最後的棒棒」:他們的故事豆瓣9.7,我看了5遍
    《最後的棒棒》,時隔兩年記者與何苦再次探訪劇中的主人公們。這個剛從部隊轉業的軍官對「棒棒」不陌生。他出生於1970年代的重慶農村,從小嚮往城市。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常對他說,學習不好,長大了沒出息,只能賣力氣當「棒棒」。他心想,當「棒棒」就能進城,大不了是最後一條出路 。直到多年後,在重慶的街頭遇到賣力氣的「棒棒」,何苦才發現,能挑能抬的「棒棒」老了。
  • 《最後的棒棒》:何為紀錄片客觀性
    若將《最後的棒棒》單單定義為「紀錄片」或許是片面的,我們可從符號學的伴隨文本理論視域出發對此加以理解。電影文本是典型的符號文本之一,在該片中,導演何苦本身又成為了其中藝術文本符號之一,進而主觀上對伴隨文本產生了影響。
  • 豆瓣評分9.7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王國慶 校色 江勇(03:40)2014年1月19日,農曆臘月十九,導演何苦扛著一根棒棒,和從影樓僱來的攝影師走進了自力巷。接下來的13個月裡,他與「棒棒」們同吃、同住、同幹活,近距離觀察和記錄下他們的生活。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第1集山城有張名片是美女,山城還有另外一張名片是棒棒,只是美女永不消逝,棒棒漸行漸遠。
  • 活著,總得用一種方式——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推薦
    最近看完了一部小製作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這部紀錄片紀錄了導演本人深入重慶市棒棒群體體驗一年的經歷因為沒捨得一下子看完,整部紀錄片花了我大約五天的時間。這部紀錄片優秀之處在於並不僅僅是拍攝棒棒這個職業,而是通過幾個棒棒去看待這個群體的生活狀態。不得不說攝像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通過視頻讓足不出戶的人感受不同的人生,看完這部紀錄片,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平平無奇的年輕人,你的第一感覺也許會是驚訝,驚訝這個社會,竟有人可以這樣地活著。他們未必是最苦難的一群,但是絕對是極為特殊的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