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洛:小角色 大人生

2021-02-08 孫佳良的戲劇花園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從一定意義上說,黃宗洛是一位具有獨特本領的表演藝術家。獨特在何處呢?在於他是專門扮演「龍套」角色的演員。黃宗洛演了整整一輩子的戲,從來都不是扮演紅花,偶爾有幸配上綠葉,也多半扮演的是一些沒名沒姓的很不起眼的群眾角色。

這,就是北京人藝裡獨具一格、甘當綠葉,又不可或缺的舞臺藝術的大家。

1

黃宗洛出身於一個高級技術人員的家庭裡,其父是留日的工程師,一家人過著比較富足的、有文化品位的知識分子生活。黃工程師在工作之餘很是愛好文學藝術,特別是傳統京劇,於是每逢周末的晚上就在戲院裡訂上個包廂,率領全家老小一起去看戲。這樣一來,耳濡目染,日積月累,父親的愛好慢慢地傳播影響下來,潤物細無聲。

在當時兵荒馬亂的時候,物價飛漲,八口之家的生活越來越不好過,孩子們的書本也實在念不下去了,大哥黃宗江首先正式下了海,姐姐黃宗英也緊跟著從了藝,都能在繁華的大上海站住腳,並且成了「名角」。

唯獨老三黃宗洛木木痴痴,笨嘴拙腮,表演上的悟性較差,然而在全國解放前夕,也「隨大流」地參加了文工團,打雜、跑腿什麼都幹,成為一個積極熱情的「小萬金油」幹部。老實說,他在演戲上條件比較差一些,又畢竟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正規的科班訓練,再加上要嗓子沒嗓子,要扮相沒扮相,要身段沒身段,為此經常不能很好地完成演出任務。

一直拖到了1956年,北京人藝為在職「有業務問題」的演員們舉辦了「表演藝術訓練班」,進行「回爐重煉」再教育。自然,黃宗洛也興奮地報名參加了。經過半年學習之後,他才茅塞頓開,獲益匪淺。結業以後,黃宗洛演起戲來大不一樣,自由多了,順暢多了。從此以後,通過連續不斷的藝術實踐,雖然有得有失,但是總的來說,成功率高了不少,也可以說是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獨特另類的風格和水平。

2

從1956年到1966年十年間,黃宗洛真是演了不少的戲,論數量有50多個,可惜其中有一半是沒有臺詞的群眾角色;另一半也是有少量臺詞或有一兩段戲的「邊沿角色」。

事後,有人問黃宗洛:「你到底是怎麼演好這些龍套角色的呢?」他想

了想回答:「沒別的,笨幹,苦幹,傻幹!這就是我全部的竅門兒。」是這樣的,劇院的同事們都看得到——不論角色大小,有沒有戲,黃宗洛決不虧待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物,在進入排練場以前,同樣都是大量翻閱生活資料,用心體驗相關生活,書寫人物身世傳記,摸索找到自我感覺,等等。於是,上天不負苦心人,有如此這般一絲不苟的負責精神,使得靈性、靈感、靈氣紛紛降臨,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從沒有人走過的地方硬是走出了一條路來。黃宗洛謙虛地表示:「我天生是一個笨人,靠的也只能是這種笨辦法!」

如果我們把表演藝術分為兩大風格——體驗派和表現派的話,那麼黃宗洛大約就是表現派了。然而是誰教的他呢?答曰:「自學成才。」

他從小就跟著家裡的大人到戲園去聽戲、看戲、捉摸戲,開始看不懂,日久天長,慢慢地找到了門道。據說,連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名角的戲他都看過,甚至還能哼上幾句各有特色的唱詞。這些都有了寶貴的觸類旁通之借鑑作用,從生搬硬套到歪打正著,再從百折不回到熟能生巧,他在舞臺上始終是不甘寂寞、愛出花招兒,最後終成正果。

3

《智取威虎山》裡邊的黃排長實際上就是一個沒名沒姓的小匪徒,只是上場匆匆跑來向匪首座山雕三爺通報一聲,弟兄們如何與解放軍戰士交鋒時吃了敗仗,一共只有五分鐘的表演會。可以說這是一個沒有什麼戲可演的純粹龍套角色,應付一下就可以通過。可是對於這個別人都不願意扮演的角色,黃宗洛卻十分喜愛,說是這個人物身上大有「文章」可以挖掘出來。

導演焦菊隱先生一聽就笑了,讓黃宗洛大膽地發揮,有什麼本領都拿出來顯示一番。於是,黃宗洛先在人物外部形象上下了一番功夫,即從所謂「狼狽相」上入手——黃排長的頭髮幾乎每一根都是立著的,好像還在冒著熱氣;臉部出現了直眉瞪眼驚弓之鳥的表情;上嘴唇突出,裡邊是蓋不住的大齙牙,口齒不清;左耳朵已經被解放軍戰士給完全削掉;一支小馬槍還掛在脖子上,可是槍尖被打斷了;右臂受了重傷,血流不止,用綁腿布緊緊捆上;手腕上卻還有搶來的幾副金銀鐲子和手錶;受傷的左腳,竟然用一頂棉帽子臨時包裹起來……他上臺以後,一直跪在地上十分困難地表演著。

有人說,黃排長一出場就渾身上下都是戲。這還不算,本來劇本上只有一句通報的臺詞,硬被黃宗洛編成了這樣洋洋灑灑的一大篇:「三爺,三爺,聽我說,它是這麼回事兒。昨晚孩兒奉了三爺的命令在二道河橋底下埋炸藥,火車一過轟隆一下子就炸開了花啦。……」

焦先生聽了以後,不但同意採納,而且還讚不絕口,誇獎演員的刻苦用功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因此,演出以後,只要是黃排長一出場就能牢牢地吸引住觀眾,而且舞臺下邊情緒譁然從頭看到結尾,都是笑聲不斷,掌聲不斷,為整個戲增色不少。

4

一定意義上說,《茶館》裡的松二爺為黃宗洛的代表之作,更是比較全面地表現了他的表演風格和表演方法。劇院的同事們都知道,黃宗洛每次排戲之前一定會寫出一張大的「道具單」交給道具組長。扮演松二爺也是如此。

他認為:《茶館》的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儘管舞臺上只用幾分鐘的時間來換景搶妝,但是戲裡卻要表現出相隔十多年的社會變遷。因此,在松二爺的身上也不能不表現出來這些巨大的變化。第一幕松二爺的服裝十分考究,青綠緞面素花官服,穿起來透著俏皮邊式,腰間掛上琳琅滿目的小零碎,比如什麼香袋、荷包、眼鏡盒、扇墜、扳指、菸袋……帶齊了足有十三件之多。到了第二幕,改朝換代以後,松二爺沒有固定收入,已經潦倒不堪,可是仍舊不能脫下長衫,只不過是褪了顏色,滿身不少油漬,完全分不清是什麼顏色。那些身外之物,除了黃鳥籠子幾乎一無所有,連鼻煙壺都給免了。而且,松二爺的頭髮變成了花白稀疏,鬍子也亂糟糟的一片,牙齒脫落,說話開始走風,腳底下穿的還是緞子面尖口平底布鞋,很秀氣,可是腳後跟竟然露出白茬再也提不起來了……

黃宗洛堅持認為,這一切必須一絲不苟地全部做到,儘管觀眾不一定看得見,對於演員來說建立人物信念是絕對不可少的!導演焦先生完全同意這個意見,並且照辦了,演出後效果很好。僅此一例,足見黃宗洛表演的一般了!大約這也可以被譽為「於細微處見精神」吧。

5

先說說焦先生對於黃宗洛表演的藝術評價,老實說他很喜歡這個具有活力的「另類演員」。理由何在呢?焦先生認為,作為演員在創作中必須要思維活躍,不斷地出新的想法,而黃

宗洛就是一個榜樣。創作想法多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想法。想法多了,導演能夠幫助選擇把好的留下,怕的是根本沒有想法,大家也都無能為力了。

至於黃宗洛,更是具有雄心壯志,他打算今生創造出「百人面」。可惜,後來僅僅創造出「八十面」。當時,他竟然發誓道:「我非常羨慕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本領,在演戲當中,我有造型的癮,幾乎達到走火入魔的程度。自己常想——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為了藝術,隨時可以損傷。只要能使我變了樣,化妝師怎麼擺布我,糟蹋我,我都心甘情願。比如,頭髮推光,剃十字,染髮,留撮歪毛,均無不可!咧著嘴,歪著臉,地包天,黃板牙,等等,也均不在話下!」

最後,我還是用黃宗江大哥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如何?

「我不避諱,屬『文以載道』派。如『道』即政治,則成禁錮;『為人民服務』,道必不孤。若仍煩其道貌,可總得文以載美吧,總不能載醜吧?確有大醜奇醜者。我只想高呼:『文以載人!』人活著就得活得像個人!」

相關焦點

  • 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洛病逝 曾飾演「松二爺」
    他們兄妹四人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黃宗漢均與藝術結緣,被文化界並稱為「黃氏四傑」。黃宗洛的夫人尚夢初也是北京人藝的優秀演員。  黃宗洛1952年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三小"起家,即《茶館》中的松二爺,《智取威虎山》中的黃排長,《三塊錢國幣》中的巡警這幾個小角色,成為舞臺上和觀眾心目中的表演藝術家。
  • 阿丁 黃宗洛先生 (隨筆)
    我的思緒卻是漂泊在大演員、小角色黃宗洛先生的映像裡。他永遠地走了,和大藝術家陳強、張瑞芳前後腳的走了,仿佛是相約。這是怎樣的一個夏天啊?!國家文藝一級演員、表演藝術家黃宗洛先生我對黃宗洛先生最初的認識與了解,是他在老舍先生的《茶館》裡飾演的松二爺,那一舉一動地道之極,尤其推崇的是他在茶館裡兩次掛鳥籠子那場戲,簡單的舉動聯繫著濃鬱的生活場景,預示著時代的變遷、生命的變化,他在戲裡是個小角色,卻是個大演員,沒有點能耐,在舞臺上辦不成掛鳥籠子這點事兒!
  • 「龍套大師」黃宗洛走了
    黃宗洛,1926年9月26日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瑞安。1946年畢業於瑞安中學,先後就讀於北平燕京大學心理系、解放區華北大學、晉察冀華北聯合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他的哥哥黃宗江、姐姐黃宗英都是著名電影藝術家、演員,弟弟黃宗漢則是投資文化的企業家,受他們的影響,黃宗洛也對表演產生興趣。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伊始,他就成為該院演員,在話劇舞臺上度過了四十個春秋。
  • 《茶館》松二爺黃宗洛:最盡力龍套演員
    他鄭重寫下自己的志願:「一輩子嘗盡人生百味。」命運兜兜轉轉,最終讓他以演員之身實現了理想。小角色也要狠下工夫1948年,黃宗洛輟學奔赴解放區。因為兄姐都已名噪上海灘,組織想當然就把他分進了文藝學院,爾後成了文工團演員。1952年人藝建院,他又被分配到人藝,在此紮根了四十多年。最初他演得十分不順。
  • 越老越火的黃宗洛:國家一級演員,61歲退休,86歲因肺炎去世!
    清楚自己優勢是什麼的黃宗洛,便把全部精力投放在了演各種小角色上,功夫不費苦心人,即使是劇裡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後來在黃宗洛的一再打磨下,也變成了備受眾人認可的厲害角色。可見能讓觀眾牢牢記住的並不僅僅是劇裡的幾大關鍵人物,而高超的演技也是獲得觀眾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 黃宗洛:人活著就得活得像個人
    民選丨誰是百姓認可的"新時代第一名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
  • 黃宗洛出演電影《找樂》跑了大半輩子龍套第一次出演電影主角!
    1993年痴迷於演戲大半輩子的黃宗洛,終於意外當了一次電影主角。電影《找樂》講述,一群退休老人組建老年京劇活動站的故事。然而電影剛剛開拍不久,原定的主角卻因為年齡太大身體吃不消病倒了,情急之下導演找來了黃宗洛救場。然而這次黃宗洛卻怎麼也找不到感覺。
  • 同日送別陳強、黃宗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送別黃宗洛 靈堂肅穆,哀而不傷  昨日上午8時,黃宗洛的遺體告別式開始,前來送別的人們排成長隊,安靜等待入場。靈堂入場口上,擺放著黃宗洛的紀念冊供人取閱。紀念冊上印有「黃宗洛——小角色,大人生」的字樣,內頁是老人的生平介紹與劇照。
  • 86歲「龍套大師」黃宗洛逝世
    小龍套成就的大演員  6月12日,北京人藝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60周年院慶,本來想請黃老出席,卻發現他已經入院。住院期間,人藝的同事和親友都去醫院看望,但黃老已處於昏迷狀態,無法與外界溝通。  昨天的微博上,許多名人和網友紛紛「點」上蠟燭,悼念這位「龍套大師」。
  • 長相磕磣還口吃 不是演戲的料卻成表演大師 黃宗洛為何令人難忘?
    1951年,北京人藝排演老舍先生創作的話劇《龍鬚溝》,黃宗洛得到的角色是一個路人甲,屬於一個大群眾。這次,他是卯足了勁,一定要演出一個不一樣的龍套來。為此,他對這個角色進行了專門的設計,將人物的身份定位成一個賣酸梨的老人。而為了演好這個人物,他到街上專門去走訪賣酸梨的小販,還將自己裝扮成劇中人的樣子,沿街叫賣酸梨,直到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他才做到了心中有底。
  • 黃宗洛4日遺體告別 生前自居龍套演員
    既是《茶館》裡的松二爺、《智取威虎山》裡的小土匪,也曾在《三塊錢國幣》裡飾演偽警察。  老舍筆下的一名茶客  黃宗洛祖籍浙江瑞安,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是電機工程師,清末留學日本,回來考上了清末最後一科的洋翰林,他的太爺爺、爺爺都是翰林。他們兄妹四人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黃宗漢被文化界並稱為「黃氏四傑」。
  • 長相磕磣還口吃,不是演戲的料卻成表演大師,跑龍套的黃宗洛為何令人難忘?
    1951年,北京人藝排演老舍先生創作的話劇《龍鬚溝》,黃宗洛得到的角色是一個路人甲,屬於一個大群眾。這次,他是卯足了勁,一定要演出一個不一樣的龍套來。為此,他對這個角色進行了專門的設計,將人物的身份定位成一個賣酸梨的老人。
  • 黃宗洛兒子黃海波回憶與父親的快樂生活
    黃宗洛兒子黃海波回憶與父親的快樂生活     去年6月份,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洛因病逝世。而在黃宗洛的追悼會上,黃宗洛的兒子黃海波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不少人在看過新聞之後,誤以為黃宗洛的兒子就是著名演員黃海波。其實,這是一個誤會。此「海波」非彼「海波」,二人只是同名而已。
  • ...康熙|李心敏|何群|神醫喜來樂|黃宗洛|大宅門|郭寶昌|杜雨露|...
    杜雨露,一級演員,早年是話劇演員,積累了許多舞臺表演經驗,為後面在影視圈發光發熱打下良好基礎,更難得的是老爺子戲路非常寬廣,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小人物,無論是古裝,還是時裝,無論是忠良,還是奸貪,他都能遊刃有餘,精準掌握角色性格變化,所塑造的每一個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家。
  • 黃宗洛 :我的「小妹」黃宗英 | 「甜姐兒」黃宗英凌晨逝世
    她曾在電影《烏鴉與麻雀》《家》《聶耳》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因在話劇《甜姐兒》中入木三分的表演風靡上海,「甜姐兒」從此成為黃宗英的代名詞。以下內容選自三聯書店刊行的《賣藝黃家》一書,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加上黃宗漢兄妹四人,被稱作」賣藝黃家」。黃家是浙江瑞安望族,「賣藝」既有一種叛逆祖上做官的含義,又不失為會心的解嘲。
  • 黃宗洛 :我的「小妹」黃宗英
    她曾在電影《烏鴉與麻雀》《家》《聶耳》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因在話劇《甜姐兒》中入木三分的表演風靡上海,「甜姐兒」從此成為黃宗英的代名詞。以下內容選自三聯書店刊行的《賣藝黃家》一書,黃宗江、黃宗英、黃宗洛、加上黃宗漢兄妹四人,被稱作」賣藝黃家」。黃家是浙江瑞安望族,「賣藝」既有一種叛逆祖上做官的含義,又不失為會心的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