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裡的女子,原就是各自下雪,各有各的衷腸與皎潔。不管身處何等境地,總能活成上元時初春的一縷陽光,明媚中自帶暖意,生動裡又見獨立與自由。」
因為出彩的群像戲,《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一眾女性角色得到的都是此類褒獎。隨之而來的,是關於她們的各類剪輯視頻,侍女檀棋、風塵女子丁瞳兒、香鋪老闆女兒聞染等人的形象被一一鋪陳開來。
「我是對你有用的人」, 「你說我的眼睛格外亮,是因為看見了你」,「公子做了選擇,檀棋也做了選擇。」 配上體現諸位角色特點的臺詞,一段名為《孽海記》的長安十二時辰女子群像視頻在7月7日上傳至微博後,很快就吸引來大量的關注,截至發稿前閱讀量就已高達335萬。
《長安十二時辰》群像
B站的視頻剪輯區也颳起了這股「群像風」,諸如《陳情令》《大宋少年志》《追球》等在播劇集的群像剪輯很快霸佔了影視剪輯區的前端。據骨朵觀察發現,從去年開始群像劇開始進入口碑與熱度的春天。
同時,縱觀今年的劇集市場表現就可以發現:雖不像去年的劇集那樣爆款出圈,但在一眾口碑熱度高的劇集中,群像劇就佔據了大半江山。這樣的趨勢也順延到了明年,骨朵發現今年不少期待度較高的開機劇也將目光轉向了群像戲。
據悉,檸萌影業明年預計出品兩部女性都市群像劇;新麗傳媒出品的《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同樣聚焦在都市女性群像。正在開拍的《裝臺》由張嘉譯、閆妮等領銜主演,以底層小人物的奮鬥生活濃縮展示裝臺這個極具地域特色的行業情狀。
與之對比的則是大女主、大男主劇的逐漸沉寂。《鬥破蒼穹》《武動乾坤》《莽荒紀》的慘澹給蠢蠢欲動的大男主劇潑了一盆冷水。《白髮王妃》《鳳奕》勢頭疲軟,青黃不接的大女主劇也在為行業敲響警鐘:對於內核仍是瑪麗蘇的大女主劇,普通觀眾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大女主、男主的光環失效,而多線索交叉、角色飽滿、情節豐富的群像劇正在迎來春天。
群像戲再定義,多元素融合類型更多樣
什麼是群像劇?普遍說法認為這是對多個主人公以各自不同的故事間的穿插交錯,使劇情共同推進下去的一類作品的總稱。
不過劇集內容市場發展日新月異,群像戲相關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擴展。事實上從開始以男主為中心的歷史時代劇,進化至近年大熱的「大女主」劇,又出現諸如《七月與安生》的雙女主劇。
多主角的群像劇範圍也在擴大,從主角視角展現眾多角色故事的劇集也被囊括進來。就在去年年底,爆款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為古裝群像戲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群像劇也能與大女主完美融合。如同打通任督二脈一樣,今年劇集市場也開始湧現出類型各異、題材多樣的群像劇。
古裝劇方面,《大宋少年志》《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這三部側重點各有不同。《大宋少年志》意氣風發,以少年圖像凸顯家國情懷;《長安十二時辰》草灰蛇線,用探案劇集結構展現大唐風華;《陳情令》傳奇氣質更濃,內核是快意恩仇的武俠江湖。
《大宋少年志》群像
當然也少不了傳統的群像戲題材,歷史年代劇與偵探懸疑劇作為傳統群像戲的常見領域,在今年的劇集也湧現了一批口碑不錯的作品。《老中醫》《芝麻胡同》這類型傳統群像劇轉向聚焦小人物悲歡離合,是展現時代風貌與歷史圖像的年代劇。《暗黑者3》《冷案》《大宋北鬥司》這類懸疑劇則是單元劇模式,案件聯結推動諸多人物性格發展;《罪夜無間》《紳探》是格式工整的探案劇,固定的兩至三人組合,解決案件的過程類似於遊戲闖關,在節奏與內容呈現效果稍遜於懸疑劇。
多元素混合的群像劇也不在少數。表現亮眼的《破冰行動》雖然是刑偵題材,但依然被視為《人民的名義》的「繼承者「。改編自真實案件,又是國民性與話題度極高的掃毒題材,《破冰行動》是融合正劇深度與網劇可看度的典範案例。《動物管理劇》以奇情見長,腦洞大開構建出另外族群生活的世界,在隱喻與溫情中傳達喜劇的治癒內涵。偶像劇《追球》擁有錯綜複雜的多對CP關係,用搞笑風格呈現年輕人的情感情狀。這三部群像劇可以視為群像劇在多元素之外的探索創新。
《破冰行動》群像
現代劇中也出現了一批群像劇。趙寶剛執導的《青春鬥》聚焦當代女大學生的職場與情感生活,《少年派》從陪讀母親入手,展現現代親子關係圖像。口碑與熱度兼具的《都挺好》則直指「重男輕女「這一社會議題,以蘇大強及其子女的生活摩擦引發關注。
女性主義+年輕化,群像戲落地現實主義
一直以來,群像劇都是高品質口碑劇集的代名詞。國內最早的群像戲可以追溯到四大名著,《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宏大主題、主旨深刻「是觀眾對於群像劇的早期印象,「傳奇、時代、歷史」這類關鍵詞頻繁出現在群像劇的劇情介紹中。正劇佔據了群像劇的大部分版圖,諸如《大宅門》《四世同堂》《金水橋邊》《大明王朝1566》《大宋提刑官》在贏得口碑時,也在持續提升群像戲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嚴肅的正劇題材,伴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情景喜劇的發展,群像劇的題材也在進行更新換代。2003年一部講述四個單身女性戀愛觀、婚姻觀、家庭觀、人生觀的漫改劇《粉紅女郎》橫空出世。這部劇不僅開創了國內女性群像劇的先河,還帶動了國產青春劇的製作和拍攝。此後這類相關都市職場情感元素的女性群像劇陸陸續續出品,諸如《律政佳人》《好想好想談戀愛》《歡樂頌》等劇都贏得了不錯的口碑。
情景喜劇的誕生也給國內群像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從《我愛我家》到《炊事班的故事》《東北一家人》《閒人馬大姐》再到《武林外傳》《愛情公寓》,群像喜劇雖然數量不及正劇,但著眼於小人物的生活化劇情也讓群像劇的呈現更加接地氣,群像劇也從「宏大歷史時代正劇」的定位逐漸走向多元化。
這樣的多元化一方面是內容市場的自我進化,另一方面也有觀眾口味變更的催化。自2014年網劇誕生至今,臺網劇之間的地位已經發生了對調,數據顯示電視劇的受眾正在持續下降,劇集的主流受眾也越來越年輕化。而這代人的觀影側寫特點極為突出:具備一定的審美,對劇集品質要求較高;熱衷腦洞大開的奇情趣事,觀看口味多樣化;追求更接地氣與更活潑的現實主義題材。
在這樣的觀劇需求驅動下,有著高品質保障之稱的群像劇走向逐漸年輕化與接地氣也就解釋得通了。而現實主義題材的復興也為群像劇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小而美的甜寵偶像劇扎堆,大女主劇遲遲走不出「瑪麗蘇」怪圈,同質化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內容為王的拐點時刻,群像劇在現實主義題材的落地與滿足年輕受眾的審美需求上都做到了高度適配。它的回春,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有門檻的群像劇們
現實主義的火熱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群像劇的回春。但需要看到的是,群像劇的高門檻依然存在。首當其衝的就是觀眾對其更為嚴苛的評價標準。國外有HBO《權遊》爛尾,到了國內即使是口碑劇《人民的名義》,陸毅也因為與老戲骨對戲接不住被觀眾詬病。
《人民的名義》群像
由於沒有絕對的主角,群像也就意味著一定數目的人物形象,而且一群人物形象往往帶來的是——多人物場面。這要求除了每個人物形象的狀態動作,行為邏輯,眾多人物的性格,人物關係,人物的發展都需要快速準確的展現出來。
其次是群像戲的事件組織,「群像」同時也意味著代表諸多事件的累積,要把這些事件交織起來,合理合情的有作用的滾動起來,往往群像戲的難點都在於「事件」的選擇上。比如第一季被觀眾交口稱讚的《歡樂頌》,因為第二季後半部分劇情出現偏差,導致口碑下降。
不同於單線劇情,群像戲口碑和影響力容易兩極化。同樣,錯綜複雜的劇情節奏掌控一旦失控,就會把一大批受眾阻攔在門外。群像劇,沒那麼好拍。
在劇本與導演調度上門檻更高,也就決定了劇集的製作時間也會拉長。因此,群像劇在題材選擇與演員選擇上做出了一些改進。宏大題材轉為接地氣的生活職場劇,高大全的人物刻畫換作身邊的小人物,陣容配套採用老戲骨帶年輕演員的模式。
同時,為了平衡資深演員與年輕演員的差距,在選取年輕演員時考慮本人性格與角色本身的貼近程度。例如在《怒海潛沙&秦嶺神樹》當中,三人主角團的選角都是貼合演員本身性格,其餘演員則都有金士傑之類的老戲骨加盟。
群像劇演進至今,在多元素與年輕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儘管會有劇本與導演調度的壓力在,但以長遠目光來看,紮實內容的群像劇佔據現實主義落地的優勢,未來會將是內容市場上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群像劇,是高風險與高收益並存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