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0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日前,「芳馨遺遠、春溫永存——上海魯迅紀念館藏中國現代作家手稿展」在松江區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遴選了包括魯迅在內的49位現代作家的72件手稿,以及曹聚仁、吳朗西、趙家璧等著名文化人士使用過的相關物品,將魯迅及其同時代作家的風骨和精神呈現給觀眾。此次展覽由松江區博物館與上海魯迅紀念館共同主辦,截至7月19日。
「魯迅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與主力,尤其是在上海的十年中,對左翼運動文化的推進有很大的幫助」,松江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推出此次中國現代作家手稿展,是為了立足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四史」教育,從這些作家的文稿中,看到以魯迅為代表的同時代作家寫作藝術的精湛以及思想的閃光。
時空對話 字裡行間顯風採
此次展覽的手稿包括小說、雜文、傳記、年譜、詩稿、信箋等多種形式,置身展廳,欣賞不同作家的手稿和筆跡,能給人一種穿越時空和作家對話的奇妙感受。上海魯迅紀念館副館長、研究館員樂融介紹說,見字如面,希望通過這場展覽,能夠讓普通觀眾或者文學愛好者,從字裡行間一睹這些作家的文採,讓專業的觀眾能夠從作家的一筆一划等修改痕跡當中,體會到文學創作的艱辛與奧妙。
展覽的首幅作品,就是魯迅的雜文《看圖識字》,手稿排列規整、字體清晰,少有修改的痕跡,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樂融告訴小松,作家手稿的狀態,不僅思想結晶的外化和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性格與學養的表徵,還是作家寫作方式與習慣的真實記錄,另外對手稿形成過程的解讀,也有助於獲得手稿內在的信息。例如,魯迅針對社會現實發表了很多自己的見解,寫出了很多精彩的雜文,這篇《看圖識字》就是抨擊當時社會的兒童教育問題,指出兒童教材與現實脫節的危害,喚醒社會對兒童教育的重視。
在展覽的作品中,還有不少魯迅與好友的來信,如在與鄭振鐸的信件中就用到了二人合編的《北平箋譜》,共收集了木刻套印彩箋300多幅,印有彩色紋飾的彩箋,用於寫詩、手札和書信,既方便又美觀。
提攜同輩 松江作家獲幫助
魯迅對於同時代的作家也是極盡提攜,在展出的40多位作家手稿中,大多都與魯迅有著關聯。例如展出的丁玲作品從處女作《夢珂》到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展現一位女作家成長的歷程,魯迅為提升丁玲主編《北鬥》的影響力,在創刊號上直接刊登了珂勒惠支的黑白木刻《犧牲》以及自己寫的介紹詞,藉助魯迅的權威,《北鬥》的影響力迅即提升。又如大家熟悉的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紀念的就是「左聯」五烈士,其中一位烈士柔石的詩歌手稿《戰!》也在此次展覽中展出,字字犀利,讀起來鬥志昂揚。
在展覽的作家中,還有一位從松江走出去的,他就是趙家璧。趙家璧是中國編輯出版家、作家、翻譯家,1908年10月27日出生在松江。在光華大學附中時,就主編《晨曦》季刊,大學時期為良友圖書印刷公司主編《中國學生》,畢業後進入良友圖書印刷公司任編輯、主任。其間,結識魯迅、鄭伯奇等左翼作家,陸續主編《一角叢書》、《良友文學叢書》等,以裝幀講究聞名。此次展出的手稿《魯迅導引我做好版畫出版工作》,趙家璧記錄下魯迅推薦他出版版畫,另外版畫的紙不能太硬、只能單面、價格要稍微低一些便於美術青年學習等,事無巨細。此外,展覽中還展出了《沈從文致趙家壁信》《魏猛克致趙家璧信》等,從中也可以看出現代文壇大家與松江的交集。
小松在現場觀察到,在每幅手稿的右下角位置,都放置了一個二維碼,掃描之後就可以查看這幅手稿的原文及相關解讀,這對於觀眾現場學習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文、圖:牛立超
原標題:《魯迅、丁玲等49位現代作家手稿亮相松江這個展覽》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