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染塵的張愛玲,為什麼偏要粉丁玲?

2021-02-12 博雅好書

      編者按

             張愛玲與丁玲,兩位南轅北轍、貌似從無交集的女作家。然而,其實,從始至終,張愛玲一直遙望、關注著丁玲,甚至一度把她當做自己的寫作對象。這是為何呢?陳子善老師新書《從魯迅到張愛玲》為讀者揭開了一段趣史。

(獲得25日微信贈書的讀者是:T 121 3121,請私信後臺與我們聯繫)

        1936年,張愛玲正在讀高中二年級,丁玲已經是風靡一時的女作家。這時,愛玲是丁玲的粉絲,寫了篇對偶像表達崇尚之情的文章,發表在刊物上:

 

丁玲是最惹人愛好的女作家。她所做的《母親》和《丁玲自選集》都能給人頂深的印象。這一本《在黑暗中》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四個短篇,第一篇《夢珂》是自傳式的平鋪直敘小說,文筆散漫枯澀,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沒有成熟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就進步多了——細膩的心理描寫,強烈的個性,頹廢美麗的生活,都寫得極好。女主角莎菲那矛盾的浪漫的個性,可以代表五四運動時代一般感到新舊思想衝突的苦悶的女性們。作者的特殊的簡練有力的風格,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出它的養成。

 

不能不承認年輕的張愛玲讀書真多,從《紅樓夢》到林紓,從張恨水到老舍,古典和現代,她都讀。丁玲當時名氣之大已經超過五四時期的冰心,因此,她注意到丁玲理所當然。這則短小的書評實際上是對丁玲早期創作的簡要回顧。對丁玲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張愛玲認為其中的《莎菲女士的日記》是成熟的佳作,不吝讚美之詞,可見她對丁玲的「愛好」。

 

八年之後,張愛玲第二次提到丁玲。此時張愛玲自己已闖出了一條文學創作的新路,文藝視野也更寬廣了。1944年3月16日,她出席上海「女作家聚談會」,回答《雜誌》主編魯風提出的喜歡那些女作家的問題時,她再次提到了丁玲:

 

 近代的最喜歡蘇青,蘇青之前,冰心的清婉往往流於做作,丁玲的初期作品是好的,後來略有點力不從心。

 

張愛玲仍然肯定丁玲的早期小說,但對丁玲「後來」的也即風格轉變後的作品已有所保留,所謂「略有點力不從心」只不過是委婉的說法。當時,張愛玲在淪陷的上海,看不到丁玲去延安後創作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小說,要是她讀到了,她的看法會不會又有所改變呢?

 

        世事滄桑,轉眼已是1974年,5月17日,張愛玲給夏志清寫信,又說到丁玲:「宋奇(宋淇)提過中大(香港中文大學)也許找我寫篇丁玲小說的研究,不過香港沒有她早期的小說。洛杉磯只有一本1952年出的《丁玲選集》,裡面有五篇是1927—1930的——似乎是引起寫農村,轉變。」她很想找到丁玲「別的早期短篇與長篇《韋護》《母親》」。同年6月9日信中又向夏志清詢問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能否找到丁玲的「《韋護》。《母親》單行本。」而她「最想知道」,除了《丁玲選集》前五篇之外,「還有沒有別的這一類作品」?張愛玲在此信中還說,「宋淇最注重她以都市為背景的早期小說,大概覺得較近她的本質」,顯然她也認同宋淇的觀點。雖然張愛玲同時又表示她擬寫丁玲研究論文是為了稻粱謀,雖然此事最後因中大方面的原因而作罷,但張愛玲6月30日致夏志清信中關於丁玲的另一句話卻頗耐人尋味:「我也覺得丁玲的一生比她的作品有興趣。」

1952年,張愛玲赴港;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史達林文學獎

1955年,張愛玲赴美;丁玲被下放到農村

1986年,丁玲逝世

  1995年,張愛玲逝世

博雅好書

博識雅行  學知天下

微信號:boyabook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當當網購買《從魯迅到張愛玲》!

            

相關焦點

  • 傳奇成就蒼涼悲壯的風格——為什麼說張愛玲是一條河之一
    原來只知道許教授,在《鏘鏘三人行》節目裡插科打諢地多次提到張愛玲,有的時候,就直接評價張愛玲。筆者並不以為然,以為張愛玲不過是個言情小說作者,或者色情小說作家而已。然而最近,許教授在一次講話裡這樣說: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一條河。就此做《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條河》的段子,發在《大平原》裡引起極大反響!
  • 丁玲提議:與胡也頻、馮雪峰一妻二夫三人行,最後的結局你猜猜?
    丁玲,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中國共產黨的忠實追求者,紅色文人,曾領導西北戰地文藝服務團宣傳抗日救亡。丁玲與張愛玲、蕭紅並稱民國三大才女。丁玲一家正沉浸在悲痛中為弟弟辦理喪事,此時放心不下丁玲的胡也頻拿著一疊錢出現在丁玲面前,幫著他們家一起辦理丁玲弟弟的後事。胡也頻的舉動讓丁玲非常感動,回到北平後丁玲很快就嫁給了胡也頻。
  • 張愛玲去世20年了,為什麼新作一本接一本的出?
    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為什麼張愛玲已經逝世了20年,新作卻一本接一本呢?
  • 張愛玲細思極恐的《赤地之戀》
    這段描寫放在舊上海的背景裡是十分契合的,放在五十年代三反運動前後的機關幹部間,有點滑稽。戈珊的手段、做派,倒有點國民黨女特務的風採。如果不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正反教育的問題,那就是張愛玲只是寫人性,所謂黨派只是需要一點背景而已。 接下來,張愛玲拿戈珊與丁玲做了比較:這青年男子卻不像一個幹部,而像一個普通的薪水階級的人。當然也可能是被戈珊特別垂青的一個新幹部。
  • 丁玲一生愛過的男人
    身穿月白色長衫的胡也頻,只帶了一套換洗衣服,就從北京趕來了,到了丁玲家的黃包車錢,還是丁玲的母親代付的。這個樂觀的海軍學生感動了丁玲,儘管這之前,他們只見過兩三面。    據丁玲自己說,後來她和胡也頻結伴回北京,不是要在一起,而是想到了北京就分手,結果被朋友誤解了,於是就索性住在一起了,那一年丁玲21歲。    有人說他們真是羅曼蒂克的一對。
  • 作家丁玲 一生深陷政治
    1933年9月1日,以為丁玲遇害,馮雪峰在《文學》雜誌上將丁玲曾寫給自己的情書,以《不算情書》為題公開發表,以示紀念。「在和也頻的許多接吻中,我常常想著要有一個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懷裡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情書寫得熱情奔放,毫不掩飾,香港學者司馬長風稱其為「這可能是中國女性最赤裸的自白。但沒有一點肉麻和卑汙的感覺,被她純潔的虔誠的情思所牽引」。
  • 張愛玲百年誕辰:八卦、情史和假金句背後
    我那時候起就開始找張愛玲的其他作品,《流言》《傳奇》內地能買到,別的買不到,就只能去香港買。張愛玲一度在文學史上沒人提及,最大的原因其實是「瞧不上」。為什麼?1943年到1945年,張愛玲在上海寫作,當時中國分成三塊地方:淪陷區、解放區和國統區。國統區和解放區的作家瞧不上淪陷區的作家,甚至有人認為在淪陷區寫作是大逆不道的。1945年以後,她的名氣就進入低潮了。
  • 《莎菲女士的日記》:一場三角戀,一段「作女」丁玲的真實寫照
    這部作品把丁玲推到了聚光燈下,是她藝術成就的一個重要體現。《莎菲女士的日記》發表於1928年,九十年過去,它作品中的小資產階級女孩莎菲的形象在今天依然是特別的,而在當時更凸顯其前衛性。如果一定要給她貼上一個現代化的標籤的話,那就是在戀愛中患得患失、永不滿足,在日常生活裡變幻無常的城市「作女」。
  • 馬思純因為胖被張愛玲書粉抵制了?
    Hi大家好——話說張愛玲的小說《第一爐香》翻拍以來,首先就在選角上翻了車。比如書中&34;,很明顯形容的是更偏東方相的寡淡臉,整體氣韻上也會古典一些。會更偏重小家碧玉的類型。但是馬思純的面部風格是偏大氣的。
  • 美女作家丁玲,為啥會與兩個男子同居?情非得已!
    相信很多人看過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在這部作品中,美女作家丁玲用平和的筆觸描寫了華北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初期的情況。更多人是通過這部作品,認識了丁玲。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丁玲曾經與兩名男子同居。那麼,她為什麼這麼做呢?
  • 馬思純彭于晏為什麼沒有張愛玲感?懂點審美才能神仙選角
    可能形容得不是很精確,但「沒有張愛玲感」應該是大家比較認同的為什麼她如此強烈地讓群眾感覺她不適合?加上她本身也是偏肉偏鈍的鼻型(並不符合書中「纖瘦的鼻子」的描述),搭配起來效果也還不錯。要簡妮我說,核心在於導演有沒有足夠的審美力,能不能深入理解張愛玲——03 比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為什麼尊重張愛玲原著人物描寫的作品,往往能得到更好的評價?
  • 王安憶:張愛玲虛無,而蘇青則實實在在
    那樣的上海話講述的故事聽都聽得懂,想卻要想走佯的。所以,當知道蘇青在我們身邊直到八十年代初期,真是吃驚得很,總覺得她應當離我們遠一些。張愛玲不是遠去了,她避開了穿人民裝的時代,成為一個完整的舊人,雖生猶死。蘇青為什麼不走?由著時代在她身上劃下分界線,隔離著我們的視線。
  • 張愛玲:這個女人命不好
    買了她兩本厚厚的小說集,翻來覆去,不能入味,即便讀完了也不知所云,真是奇怪。近二十年閱讀體驗中,從來沒有哪個作家像張愛玲這樣讓我吃力,直到今天,雖然斷斷續續讀了她不少作品,談不上喜歡,也不能說討厭。對我而言,張愛玲就是張愛玲,張愛玲不過張愛玲。張愛玲小說我讀了感覺隔,她的照片看了卻喜歡,有舊時代風情。張愛玲算不得十分好看,但透過照片中依稀可尋的舊風情足夠迷人。
  • 張愛玲為什麼不自殺?
    張愛玲為什麼不自殺?文 | 水木丁前一段時間看蔡康永寫張愛玲的文章裡說:「凡有邊界的,皆是地獄——人生是監獄。」又說:很多人要被拉出去處決了,就大呼小叫,拼命扳住門框不放,搞得其他囚犯心情都變得很壞。當然也有微笑退場,也有發表激昂演說再赴刑的。也有人,在大家的注視之下,悄無聲息地,越獄了……張愛玲不見了。 越獄成功。 很多人悄無聲息地死了,很多人越獄成功。
  • 阿來散文作品獲丁玲文學獎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湖南常德籍貫的女作家丁玲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她的《沙菲女士的日記》《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被文學史銘記。為了紀念丁玲,1987年3月,由原常德地區文聯和丁玲的第二故鄉北大荒共同發起、原中共常德地委批准設立、常德丁玲文學創作促進會具體組織實施的跨地區文學獎項——丁玲文學獎設立。近日,第十一屆丁玲文學獎頒獎典禮在湖南常德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宣布獲獎作者名單。
  • 1936年丁玲到陝北,毛澤東見到她的第一句話:聽說你和開慧是同學
    在一次上暑假補習班上,丁玲聽到校長朱劍凡說要請毛澤東來給她們講課,最終沒來。他們這個講習班也是在毛澤東支持下辦起來的。那個時候,楊開慧也在這個暑期班學習。假期結束後,丁玲和楊開慧及其他一部分同學轉入了嶽雲中學。在自述中,丁玲說楊開慧在學期結束前同毛澤東就結了婚,婚後就來得比較少了。
  • 誤解張愛玲 | 封面人物
    張愛玲一人獨佔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半壁江山,另外的一半,則是丁玲、冰心、盧隱、蕭紅……「基本上就是拿女性主義的理論往那些作品裡套,有的套得上,有的套不上。蕭紅是套得上的,丁玲也有《莎菲女士》可以往裡套,冰心就是她們的反面,太服從男人的夢想,諸如此類,觀點都很極端。」其時,女性主義運動在美國甚囂塵上,非常激進,許子東記得他和汪暉坐在下面,聽得愁眉苦臉,一頭霧水。
  •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
    滿心才女張愛玲,傾城之戀的結局,不知多少人看懂了?在現當代著名女作家中,出過許多才女,如寫過《生死場》的蕭紅,寫過《莎菲女士的日記》的丁玲,最觸動小編心的,卻是張愛玲。在張愛玲看來,所謂愛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
  • 喜歡林徽因,羨慕三毛,可我為什麼勸你一定要讀天秤座張愛玲的書
    最初始我最愛三毛,覺得她活的自由而灑脫,怎一個恣意瀟灑,完全把白羊女的性情演繹出來,還多了些許文藝和浪漫,可當三毛選擇自盡,我除了扼腕嘆息之外,覺得生命如此美好,不該這麼輕言放棄,無論為什麼?面對同是翩翩佳公子的梁思成和徐志摩,聰明如林徽因,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事後的故事大家也明白,相同的志趣愛好,讓林徽因在建築界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所以說聰明的女人要學會選擇,這一點在12星座裡,雙子座是最為拎得清的一個星座,雙子雖然善變但卻很務實,她們一直都知道選擇大於努力,選擇之前一日看盡長安花,可一旦選擇,就一生一世一雙人。
  • 張愛玲為什麼會愛上胡蘭成?
    在第一次相遇時,胡蘭成對張愛玲說:「你一個月稿費是多少?」」而在飯桌上,父親為了一點小事就抽弟弟嘴巴子,張愛玲眼淚往下掉卻遭到繼母的冷嘲熱諷。之後,張愛玲在忘記和繼母知會的情況下去了生母那裡。結果遭到父親毒打,被關起來,並揚言要用槍打死她,直到她生了大病,父親也沒有給她請醫生。在這樣一個壓抑、缺愛、沒有親情可言的家庭裡,張愛玲的性格缺陷,張愛玲的冷漠,缺愛自然是可以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