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ibookreview
『與420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是的,張愛玲又出新書了。這一次,是長篇小說《少帥》,張氏用英文寫出,出版時採用中英對照的形式。
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
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
為什麼張愛玲已經逝世了20年,新作卻一本接一本呢?
張愛玲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張愛玲去世之後,又出版了哪些「新作」:
在張愛玲離世14年後,《小團圓》出版了。《小團圓》創作於1970年,該作前後歷時20多年,其間數易其稿,多次補寫,於2009年2月23日在臺出版,4月8日在大陸出版發行,引起熱議。)6年前,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公開出版引發軒然大波,爭議不斷,贊成者反對者針鋒相對。6年後,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表示絕不後悔公開出版的決定,「銷毀根本是沒可能的。」至今銷量超過一百萬冊。在張愛玲離世9年後,《同學少年都不賤》出版了。《同學少年都不賤》創作於1973年至1978年之間,2004年2月臺灣皇冠出版社推出了這本小說的單行本。因某些原因未能在有生之年發表。學者陳子善認為:「小說中對三四十年代教會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對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識分子人生選擇的逼真刻畫,在張愛玲以前的小說中都是從未出現過的。」在張愛玲離世5年後,《異鄉記》出版了。《異鄉記》是張愛玲1946年初從上海去溫州尋找胡蘭成的途中所寫的札記,2010年首度公開。這是一篇寫在筆記本上的殘稿,寫到80頁就中斷了。其中,她寫出了農村過年等底層生活經驗,同時,這也是她當年從上海到溫州尋訪胡蘭成時寫下的情感紀行,可惜中斷時胡蘭成還未出現。宋以朗表示,「《異鄉記》的發表,不但提供了有關張愛玲本人的第一手資料,更有助我們了解她的寫作意圖及過程……」在張愛玲離世5年後,《雷峰塔》和《易經》先後出版發行。《雷峰塔》和《易經》原屬同一部小說,因篇幅過長,拆成上下兩部,是張愛玲以自己4歲到18歲的成長經歷為主軸,糅合其獨特的語言美學所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而《易經》則專注描寫女主角18歲到22歲的生活,以香港淪陷,女主人公離開香港返回上海收尾。關於張愛玲為什麼去世那麼久,還不斷有新書出版,書評君與宋以朗(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和止庵聊了聊:
書評君:為什麼張愛玲去世這麼久,還不斷有新書推出?是否有資料、文學和社會等各種方面的因素在推動?
宋以朗:我媽媽當年(接到張愛玲包括書稿在內的遺物之後)也沒有想出版不出版,她只知道可能有些人有興趣,她自己不出版,把它放進了一個大學的圖書館。我今天(拿出來)出版的理由,是我等了這麼多年,從1997年放進圖書館到現在十八年,(幾乎)沒有人去碰過那個圖書館的英文稿。反而是有一本張愛玲傳記,提到這本小說——但是,我看他們很多都是錯的,因為說不出來內容,只是說「少帥」張學良的故事,是什麼故事、裡面說些什麼、當年為什麼沒有出版等,都講不出來。
我覺得,答案其實非常之簡單,你看看書就知道了。書後面也談到當年為什麼沒有出版的理由,因為美國人那時看不慣中國小說,譬如說《紅樓夢》,超過一百個人來來去去,他們沒有辦法記得他們的名字——通通都是拼音,所以沒有辦法。
宋以朗
書評君: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那其他內容還會整理出版嗎?
宋以朗:現在最大的工作就是(整理)書信,現在打字,輸進去了90多萬字。
書評君:新書不斷出版,最終都指向讀者。問題是,張愛玲去世20年後的今天,讀者對她和她的作品的興趣,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止庵:現在的讀者還讀誰的書?實際上,張愛玲這一輩和她前面的兩輩人,絕大部分作家,都已經沒人讀了,包括茅盾、丁玲、冰心、巴金、郭沫若等,基本沒有讀者——如果從讀者數量來說,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大一家——《小團圓》現在已經賣出了140多萬冊。
這個事情說明,張愛玲擁有非常龐大的讀者群。大到什麼程度?可能好多人只是喜歡這個人,不一定買她的書,甚至還有些人只是喜歡這個名字,她成為「小資」的代言人了,成為好多人行為方式的一種表述了。我覺得這個事情在她同時代作家裡面很少有。這正不正常是另外一碼事,但這是個事實。」
「矛頭並不完全指向他父親?罪行之大立即使她眩暈。造反的皇太子是什麼下場?關押,賜死——面朝帝宮叩首謝恩,喝下毒酒自盡。無論他做了什麼,那也表明他是男子漢,不僅是某人的兒子。」昨天,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朗讀了小說《少帥》中的一段。
陳子善話鋒一轉,談到時下風行的電視劇《琅琊榜》。「我看到這裡好像穿越了,電視劇《琅琊榜》的主題,張愛玲三行話說清楚了,太厲害!」臺下一片鬨笑。
長篇小說《少帥》是張氏用英文寫成的一部小說,出版時採用中英對照的形式。陳子善認為,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難得的雙語作家;學者止庵則表示,最大的遺憾是張愛玲沒有把自己的英文小說翻譯成漢語。
《少帥》這部小說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撰寫。它被認為是張愛玲投入最深的小說,從1956年起意到1964年寫出約三分之二,多方搜尋資料,查閱文獻。在生前寫給給朋友的信中,張愛玲也說「三年來我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作品沒有最終完成。
作者: 張愛玲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譯者: 鄭遠濤
出版年: 2015-9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採寫: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編輯:禽禽。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挺一下堅持原創的書評君
▼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
年度好書 | 四月好書 | 紅鏡頭 | 聶隱娘 | 同性戀群像 | 馬克·吐溫 | 康夏 | 權力的遊戲 | 小王子 | 孤獨圖書館 | 黃家駒 | 腋毛禁忌 |二十四節氣 | 伍迪·艾倫 | 夏日翻書 | 禁菸令 | 瑪麗蓮·夢露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感嘆號》+《字的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