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去世20年了,為什麼新作一本接一本的出?

2021-02-19 新京報書評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與420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是的,張愛玲又出新書了。這一次,是長篇小說《少帥》,張氏用英文寫出,出版時採用中英對照的形式。

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

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

為什麼張愛玲已經逝世了20年,新作卻一本接一本呢?



張愛玲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張愛玲去世之後,又出版了哪些「新作」:

在張愛玲離世14年後,《小團圓》出版了。《小團圓》創作於1970年,該作前後歷時20多年,其間數易其稿,多次補寫,於2009年2月23日在臺出版,4月8日在大陸出版發行,引起熱議。)6年前,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公開出版引發軒然大波,爭議不斷,贊成者反對者針鋒相對。6年後,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表示絕不後悔公開出版的決定,「銷毀根本是沒可能的。」至今銷量超過一百萬冊。在張愛玲離世9年後,《同學少年都不賤》出版了。《同學少年都不賤》創作於1973年至1978年之間,2004年2月臺灣皇冠出版社推出了這本小說的單行本。因某些原因未能在有生之年發表。學者陳子善認為:「小說中對三四十年代教會女生性心理的露骨展示,對五六十年代海外知識分子人生選擇的逼真刻畫,在張愛玲以前的小說中都是從未出現過的。」在張愛玲離世5年後,《異鄉記》出版了。《異鄉記》是張愛玲1946年初從上海去溫州尋找胡蘭成的途中所寫的札記,2010年首度公開。這是一篇寫在筆記本上的殘稿,寫到80頁就中斷了。其中,她寫出了農村過年等底層生活經驗,同時,這也是她當年從上海到溫州尋訪胡蘭成時寫下的情感紀行,可惜中斷時胡蘭成還未出現。宋以朗表示,「《異鄉記》的發表,不但提供了有關張愛玲本人的第一手資料,更有助我們了解她的寫作意圖及過程……」在張愛玲離世5年後,《雷峰塔》和《易經》先後出版發行。《雷峰塔》和《易經》原屬同一部小說,因篇幅過長,拆成上下兩部,是張愛玲以自己4歲到18歲的成長經歷為主軸,糅合其獨特的語言美學所創作的自傳體小說。;而《易經》則專注描寫女主角18歲到22歲的生活,以香港淪陷,女主人公離開香港返回上海收尾。

關於張愛玲為什麼去世那麼久,還不斷有新書出版,書評君與宋以朗(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和止庵聊了聊:

書評君:為什麼張愛玲去世這麼久,還不斷有新書推出?是否有資料、文學和社會等各種方面的因素在推動?

宋以朗:我媽媽當年(接到張愛玲包括書稿在內的遺物之後)也沒有想出版不出版,她只知道可能有些人有興趣,她自己不出版,把它放進了一個大學的圖書館。我今天(拿出來)出版的理由,是我等了這麼多年,從1997年放進圖書館到現在十八年,(幾乎)沒有人去碰過那個圖書館的英文稿。反而是有一本張愛玲傳記,提到這本小說——但是,我看他們很多都是錯的,因為說不出來內容,只是說「少帥」張學良的故事,是什麼故事、裡面說些什麼、當年為什麼沒有出版等,都講不出來。

我覺得,答案其實非常之簡單,你看看書就知道了。書後面也談到當年為什麼沒有出版的理由,因為美國人那時看不慣中國小說,譬如說《紅樓夢》,超過一百個人來來去去,他們沒有辦法記得他們的名字——通通都是拼音,所以沒有辦法。


宋以朗

書評君: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那其他內容還會整理出版嗎?

宋以朗:現在最大的工作就是(整理)書信,現在打字,輸進去了90多萬字。

書評君:新書不斷出版,最終都指向讀者。問題是,張愛玲去世20年後的今天,讀者對她和她的作品的興趣,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止庵:現在的讀者還讀誰的書?實際上,張愛玲這一輩和她前面的兩輩人,絕大部分作家,都已經沒人讀了,包括茅盾、丁玲、冰心、巴金、郭沫若等,基本沒有讀者——如果從讀者數量來說,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大一家——《小團圓》現在已經賣出了140多萬冊。

這個事情說明,張愛玲擁有非常龐大的讀者群。大到什麼程度?可能好多人只是喜歡這個人,不一定買她的書,甚至還有些人只是喜歡這個名字,她成為「小資」的代言人了,成為好多人行為方式的一種表述了。我覺得這個事情在她同時代作家裡面很少有。這正不正常是另外一碼事,但這是個事實。」

「矛頭並不完全指向他父親?罪行之大立即使她眩暈。造反的皇太子是什麼下場?關押,賜死——面朝帝宮叩首謝恩,喝下毒酒自盡。無論他做了什麼,那也表明他是男子漢,不僅是某人的兒子。」昨天,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朗讀了小說《少帥》中的一段。

陳子善話鋒一轉,談到時下風行的電視劇《琅琊榜》。「我看到這裡好像穿越了,電視劇《琅琊榜》的主題,張愛玲三行話說清楚了,太厲害!」臺下一片鬨笑。

長篇小說《少帥》是張氏用英文寫成的一部小說,出版時採用中英對照的形式。陳子善認為,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難得的雙語作家;學者止庵則表示,最大的遺憾是張愛玲沒有把自己的英文小說翻譯成漢語。

《少帥》這部小說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撰寫。它被認為是張愛玲投入最深的小說,從1956年起意到1964年寫出約三分之二,多方搜尋資料,查閱文獻。在生前寫給給朋友的信中,張愛玲也說「三年來我的一切行動都以這小說為中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作品沒有最終完成。


作者: 張愛玲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譯者: 鄭遠濤
出版年: 2015-9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採寫: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編輯:禽禽。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挺一下堅持原創的書評君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

年度好書 | 四月好書 | 紅鏡頭 | 聶隱娘 | 同性戀群像 | 馬克·吐溫 | 康夏 | 權力的遊戲 | 小王子 | 孤獨圖書館 | 黃家駒 | 腋毛禁忌 |二十四節氣 | 伍迪·艾倫 | 夏日翻書 | 禁菸令 | 瑪麗蓮·夢露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感嘆號》+《字的童話》

相關焦點

  • 一本《紅樓夢魘》,走進張愛玲後半生蒼涼的心境
    張愛玲的小說,深受《紅樓夢》敘事的影響。讀張愛玲的《金鎖記》,一不留神,還以為在讀《紅樓夢》的民國版呢。張愛玲的語言、細節和《紅樓夢》很像,其小說中的意境、悲涼韻味都深得《紅樓夢》真傳。張愛玲喜讀《紅樓夢》這部奇書,資深紅迷,熟到什麼程度?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唯一的資格實在是熟讀《紅樓夢》,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點的字自會蹦出來。
  • 給大家介紹一本張愛玲的小說《封鎖》
    作為民俗方面城市樣貌的表現有各種符號, 例如:建築、交通工具、語言詞彙等, 張愛玲作品對這方面的描寫細具有獨特的韻味。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咖啡館、影戲院、舞廳都是許多文人經常光顧的地方, 有較大的咖啡館也像表演場, 有歌女歌唱表演、樂隊伴奏, 還有書場、茶廳, 聘請彈詞名家, 可以喝咖啡, 吃歐美大菜, 也有各式香茗, 像穆時英、葉靈鳳等人, 十幾歲的張愛玲應該在他們的作品中時常看到咖啡館這些場景」 確實, 在張愛玲對上海的城市描寫中, 出現頻率較高的有弄堂、洋房、公寓、旗袍、電車、咖啡等。
  • 章夫新作《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 一本書管窺3000年前的...
    影響十萬人的《窄門》、《少城》作者、著名作家章夫,今日(9月20日),攜新作《徘徊:公元前的廟堂與江湖》來到成都散花書院(文殊坊店),和現場觀眾一起分享新書中所講述的兩千年前塑造華夏精神的那些故事。
  • 我與張愛玲的一點緣分
    為什麼我覺得丟書不壞事兒?一般來說,書被人揀去,那就等於替作家傳遞了一回——讓張愛玲重新活一次。當然,也有比較小的可能性:這本書被人拿去當做廢紙賣了。我跟張愛玲的這點緣分,是因為《赤地之戀》。大概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滿世界的張愛玲熱中,望著架子上的一堆張愛玲,連多看一眼都沒有。
  • 蘇有朋趙薇共創一本影業 寓意「一本初衷」態度
    為了感謝一路以來支持自己的朋友們,4月20日,蘇有朋導演於北京舉行了「蘇有朋NEXT」小型答謝宴。各路嘉賓蒞臨分享喜悅,蘇有朋導演攜製片人李傳龍,編劇黃海、萇江、王潮、遲海與部分劇組人員等到場,現場分享《嫌疑人x的獻身》幕後拍攝的心得體會。當晚,多年好友趙薇也驚喜亮相,蘇有朋同時宣布攜手趙薇共同成立「一本影業」,秉承「一本初衷」的態度踏實創作具有幸福感的電影。
  • 張愛玲成宋家私產?宋以朗:我是被逼無奈
    今年是張愛玲去世20年。一直以來,宋淇、宋以朗父子以張愛玲遺產執行人身份為世人所知,卻不知宋家命運也是風雲際會、跌宕起伏。
  • 蘇有朋趙薇共創「一本影業」 寓意「一本初衷」新態度
    為了感謝一路以來支持自己的朋友們,4月20日,蘇有朋導演於北京舉行了「蘇有朋NEXT」小型答謝宴。各路嘉賓蒞臨分享喜悅,蘇有朋導演攜製片人李傳龍,編劇黃海、萇江、王潮、遲海與部分劇組人員等到場,現場分享《嫌疑人x的獻身》幕後拍攝的心得體會。當晚,多年好友趙薇也驚喜亮相,蘇有朋同時宣布攜手趙薇共同成立「一本影業」,秉承「一本初衷」的態度踏實創作具有幸福感的電影。
  • GQ報導|張愛玲的禮物
    把時間撥回到1995年9月中旬,短短兩天裡,世界各地的華文報紙上都出現了一則張愛玲於洛杉磯去世的消息。去世的日期不詳——當房東發現異樣打開房門時,人看上去已經走了幾天了。她躺在一張行軍床上,一盞保暖大燈照得屋內亮堂堂。整間小屋近乎令人失望地缺乏秘密:家具物品一切至簡,連書都沒有幾本。12年後,家住香港的宋以朗意外地獲得了一份「禮物」——張愛玲的文學與物質遺產。
  • 終於有了一本原版聖經
    前面是個收費站,一條長長的車龍緩緩移動著,遠處薄薄的霧霾掩映之下,是世貿雙塔的身影,那是紐約的天際線。此刻,我們正在跨越哈得遜河的大橋上,排隊等待進入曼哈頓。司機從收費員手裡接過收據,關上車窗,扭頭說道:「你知道嗎,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真希望有一份這樣的工作。」「他們?公路收費員?」我難以置信的看著窗外那些忙碌著的收費員,眼神裡充滿了狐疑。
  • 馬英九的推薦書單,包括一本《臺灣門神圖錄》...
    不瞞您說我個人也很想來一本《臺灣門神圖錄》
  • 《心經》: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相信看過張愛玲《心經》的讀者,總免不了要悲憫她幾分。到底張愛玲從她父親身上經歷了多少傷害,以至於成人後的她,總是不斷地渴望通過文字來治癒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父親。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可是在張愛玲和她父親似乎卻剛好相反。從出生開始,張愛玲就因為是個女孩而不被父親所喜歡。
  • 目不染塵的張愛玲,為什麼偏要粉丁玲?
    然而,其實,從始至終,張愛玲一直遙望、關注著丁玲,甚至一度把她當做自己的寫作對象。這是為何呢?陳子善老師新書《從魯迅到張愛玲》為讀者揭開了一段趣史。(獲得25日微信贈書的讀者是:T 121 3121,請私信後臺與我們聯繫)        1936年,張愛玲正在讀高中二年級,丁玲已經是風靡一時的女作家。
  • 一本畫冊三四百,攝影師為什麼要不斷「買它」
    分享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本作品集《ILLUMINANCE》(照度)為什麼我會偏愛這一部作品集呢?原因是照片展示的巧妙。這部作品集中的照片並不是全新的,是川內倫子15年拍攝生涯的精華。而且在呈現這些照片時,川內還講了一個故事:日全食從開始到結束的那一段時間裡,人們所看到的美與衰,光與暗。
  • 深度解讀《奇怪的她》vs《重返20歲》一本兩拍
    在《重返20歲》拍攝階段,就有很多人質疑是「翻拍」韓國電影《奇怪的她》,而導演陳正道等主創們也再三強調,這其實是「一本兩拍」,不算「翻拍」。在開發《奇怪的她》劇本階段,CJ就計劃一本兩拍,同時推進韓國版和中國版的拍攝進度,並希望2014年初中韓兩版能夠同時公映。但是陳正道導演於2013年8月接到該片劇本時,正忙著在做《催眠大師》後期製作和上映宣傳,不得已拖了近一年,直到2014年6月才開機拍《重返20歲》。
  • 如果高考分數超一本線幾分,是填一本還是二本院校呢?
    超一本線幾分的成績,在一本線上是難以擇到好專業的;如果選擇二本院校,則在選擇學校、專業時會有較大優勢。當前各省都在陸續推進本科批次合併的改革,一、二本院校的標籤將逐漸被淡化,考生應慎重考慮優選專業、還是優選學校。
  • 我為什麼自己的書一本沒寫:因為除了工作,我沒有生活
    最近奇葩說上腦,拿到《我為什麼自己的書一本沒寫》我又想開腦洞了。明明寫書了,還拿《我為什麼自己的書一本沒寫》這個做書名,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是我瞎還是你瞎啊!什麼叫「寫自己的書」啊,不夠格當然不能有「寫自己的書」了。還是說「自己寫的書」呢?自己想寫書為什麼不寫呢?是要我們跟你一起望梅止渴嗎?
  • 超一本線20分報考二本院校,是不是虧了?老師:熱門專業都上不了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不浪費高考分數的「小心思」,總感覺以超一本線20分的高考成績報考二本院校有點虧,今天老師就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看看超一本線20分選報二本院校到底虧不虧。1、河南高考河南高考百萬考生,是最能反映出超一本線20分報考二本院校會不會虧,今年河南理科一本線是544分,超20分也就是高考成績564分。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魯迅在被要求開「青少年必讀書書單」時曾回答:「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後來周作人在私人通信中說:「『必讀書』的魯迅答案,實乃他的『高調』——不必讀書之一,說得不好聽點,他好立異鳴高,故意地與別人拗一調,他另外有給朋友的兒子開的書目,卻是十分簡要的。」
  • 崔立:一本練習本
    一本普通的練習本,在文具店裡賣2塊錢。我買了一本。 有一天,我在練習本的第一頁,寫下一篇微型小說。一千多字,我幾乎是一氣呵成的,很滿意。這篇微型小說,我把它標註為一等。一等的微型小說,發表不是問題,轉載的可能性也很大。甚至,獲獎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後一天,我在練習本的第二頁,又寫下了一篇微型小說。
  • 高考不再區分一本、二本、三本,20多年前的高考分數線帶來的啟迪
    只有本科和專科的區別由於疫情的原因,全國高考被延後一個月,馬上進入高考季,高考逐漸成為網絡的熱點話題,作為2020年高考最大的變化,那就是山東省、天津市等地不再區分一本、二本、三本分數線,而是在報考志願中,簡單暴力地僅區分本科和專科,而且這類的高考改革將是一個大的趨勢,畢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