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介紹一本張愛玲的小說《封鎖》

2021-03-03 摘星甜心兔

作為民俗方面城市樣貌的表現有各種符號, 例如:建築、交通工具、語言詞彙等, 張愛玲作品對這方面的描寫細具有獨特的韻味。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咖啡館、影戲院、舞廳都是許多文人經常光顧的地方, 有較大的咖啡館也像表演場, 有歌女歌唱表演、樂隊伴奏, 還有書場、茶廳, 聘請彈詞名家, 可以喝咖啡, 吃歐美大菜, 也有各式香茗, 像穆時英、葉靈鳳等人, 十幾歲的張愛玲應該在他們的作品中時常看到咖啡館這些場景」 確實, 在張愛玲對上海的城市描寫中, 出現頻率較高的有弄堂、洋房、公寓、旗袍、電車、咖啡等。

小說《封鎖》的開頭這樣寫道:「開電車的人開電車, 在大太陽底下, 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 水裡鑽出來的曲蟮, 抽長了, 又縮短了;抽長了, 又縮短了, 就這麼樣往前移——柔滑的, 老長老長的曲蟮。《封鎖》的第一句話很是特別, 「開電車的人開電車」,然後是句號。在這個貌似簡單陳述的句子中張愛玲一經歷過反覆的掂量。它包含著精心卻不見精心,在閱讀的時候我先是愣了一下,之後是嘆服。它平靜,但後面則比喻來了,曲蟮,引出封鎖。封鎖,是讓電車停住,它成為-一個相對的封閉空間,故事可在這個狹小的、封閉的空間裡得以上演。對於場景性的小說來說,讓空間有一個封閉性 是極為重要的設計,就像獨幕的戲劇,此時人物的上、下都受著嚴格的控制,幾乎不增不減。

之後,是電車內外,人們的種種表現,這一點張愛玲寫得生動傳神,她在展現性的敘述中總能做得生動、真實而貼近,只是拉扯的力夠了些。談過眾人,小說的聚光燈開始打向「坐在角落裡的呂宗楨」,這個主角兒是坐在角落裡的,所以尋到他頗有周折。當聚光燈打向呂宗楨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主角兒的大腦也被打開了,他的所思所想直接地、沒有阻隔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女人就是這樣!彎彎扭扭最難找的小胡同裡買來的包子如何如何一在張愛玲的《封鎖》中,我們看到作為敘述者張愛玲沒有為自己的審視設置「限度」,她可以進入任何一個人的內心和大腦,也可輕易地抽出來從-邊窺見;她可以從幾個人的身後去觀察,也可以和某個人並排坐在-起。她知道這個人的來龍去脈也知道這個人的所思所念。這種不設限度的「超人"敘述在後來的寫作中並不常見,她有些對自我過於放縱,好在《封鎖》的篇幅極短在引發我們不適之前就已結束。

1908年,上海英租界開出了第一輛電車。自此以後,電車成了上海繁榮和承載西方文明的體現,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電車是一種新興的民俗現象,是上海獨特的繁華標誌。所以,在《封鎖》中,電車成了故事發生的典型場景,男駐角宗楨和女主角吳翠遠,兩個普通凡俗的小市民,在電車這樣的密閉空間中,由於外在的各種因素,而親密地開始了聊天,他們相見恨晚,掏心掏肺,而當電車開始了正常運行,又彼此消失在茫茫人海當中,仿佛做了一個夢,什麼都沒有發生。

顯然,電車在這個故事中,不僅僅是提供了一個場景。而且,起到了暗示的作用,電車那麼長,但又那麼單調,循環往復,總不停歇,如同生命的黯淡和乏味。在電車停運的某個空檔,這對男女邂逅,相互產生好感,可是,這也不過是短暫的夢境而已,真實的生活面貌是小說中寫到的「菠菜包子」手裡的一包燻魚」。所以,電車不再是交通工具,它成了有獨特意蘊的新民俗現象,預示著世俗男女單調蒼白的生活,他們生活在其中,其躁動和空虛可見一般。

由此, 電車和房子, 都成了有獨特文化意蘊的符號, 在敘事中, 擔任了暗示和鋪墊的作用, 雖然在敘事的節奏中, 並沒有推動故事的進展, 但卻增加了故事主題的多重性, 成為具有回味餘地的存在。

相關焦點

  • 讀後 | 張愛玲小說《封鎖》主題賞析
    好人與真人——張愛玲小說《封鎖》主題賞析很喜歡小說開頭。封鎖了,他們有交集了。封鎖開放了,呂宗楨不見了。「她一睜眼望見他遙遙坐在他原來的位子上……整個上海大了個盹,做了一個不近情理的夢。」夢醒了。誇張,離奇,巧妙,還一如張愛玲往常的調調,難免嘲弄意味。引人會心一笑,不禁心生憐憫。我們是不是呂宗楨或吳翠遠呢?在家裡做一個好伴侶,在學校裡做一個好學生,在單位做一個好員工,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市民。一輩子為這個「好」字努力。習以為常的越來越好,讓「好人」以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日子本來就是這樣,人生本來就是這樣,我本來就是這樣。一次非常規的封鎖,將「好人」打出了常態。
  • 張愛玲/封鎖
    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進行是永遠不會斷的。封鎖了。搖鈴了。「叮玲玲玲玲玲,」每一個「玲」字是冷冷的一小點,一點一點連成了一條虛線,切斷了時間與空間。電車停了,馬路上的人卻開始奔跑,在街的左面的人們奔到街的右面,在右面的人們奔到左面。商店一律地沙啦啦拉上鐵門。女太太們發狂一般扯動鐵柵欄,叫道:「讓我們進來一會兒!我這兒有孩子哪,有年紀大的人!」然而門還是關得緊騰騰的。
  • 張愛玲《封鎖》:愛情?別逗了!
    張愛玲的《封鎖》是一個不太著名的小短篇,寫了在臨時封鎖的情況下,在電車上的一對男女忽然產生了愛情,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不過封鎖結束,車開了一切煙消雲散。這「愛情」就像點燃的一支煙,來得快去得也快。張愛玲女士的筆力是如此刁鑽,臨時封路引起的小插曲能演繹出這樣一支關於愛情的魔幻劇,這功力非常人能比擬。一 特殊背景下的電光火石愛情在特殊環境下更容易滋生,比如危險的情況、比如旅行等非日常的情況。就像天天白菜豆腐習慣了,突然來次海鮮才讓人興奮。
  • 張愛玲:封鎖│大家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張瑛,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
  • 一場無疾而終的豔遇和封鎖的生活,《封鎖》解讀一個嚴肅的張愛玲
    張愛玲相當擅長描寫一些在大環境下不得不屈服的平民所發出的一些怒吼與各項的負面情感。她筆下常出現的就是那些所謂小奸小惡的市井小民;或許沒什麼太大的作為,卻寫實的就像身邊常發生的真實生活情景,常能引起共鳴。1943年,張愛玲筆下又誕生了一篇經典的短篇小說《封鎖》。
  • 張愛玲去世20年了,為什麼新作一本接一本的出?
    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為什麼張愛玲已經逝世了20年,新作卻一本接一本呢?
  • 封鎖:張愛玲胡蘭成定情之作,一目了然「婚外情」的男人圖什麼
    《封鎖》是張愛玲很不起眼的作品,但卻是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因為這是她和胡蘭成的定情之作,見證著她和胡蘭成之間從激情到幻滅的情路歷程。胡蘭成當時在雜誌上看到這部短篇小說的時候,眼睛就移不開了,當打聽到張愛玲是個女人時,更是兩眼放光地想要立刻登門拜訪。第一次拜訪的時候張愛玲拒不見客,胡蘭成悻悻而歸;第二天張愛玲卻放下身段,主動打電話給胡蘭成說要來拜訪胡蘭成。
  • 一本《紅樓夢魘》,走進張愛玲後半生蒼涼的心境
    張愛玲一本《紅樓夢魘》,走進張愛玲後半生蒼涼的心境劉宜慶(柳已青)像張愛玲這樣一位作家,用十年時間,對
  • 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出版
    中新網4月16日電  繼《小團圓》後,張愛玲另一遺作《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15日正式出版。這是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大公報》消息,張愛玲的這部遺作一九六三年寫於美國,但因一直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至張愛玲逝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才有機會面世。
  • 張愛玲定情之作《封鎖》:男人徹底懂得一個女人後,是不會愛她的
    《封鎖》是張愛玲不太突出,不算經典的作品,比起膾炙人口的《傾城之戀》,拍成影視劇的《小團圓》、《半生緣》等作品,可以說《封鎖》還有點不起眼。但讀過張愛玲傳記的都知道,這部作品卻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見證她綻放,又凝視著她凋謝的。這部作品因為一個人而變得不同。那就是胡蘭成。
  • 張愛玲《封鎖》:已婚男人開展婚外情的必殺技,好女人都需要警惕
    張愛玲的小說可謂篇篇都是經典,每一篇都看透人性,讀完讓人受益匪淺。與其他幾部悲慘的基調不同的是,《封鎖》沒有了舊式大家庭的陰暗,男女主角都是舊上海都市社會白領,男主是銀行會計,女主是大學英語助教。兩人是在一輛被封鎖的電車裡相遇。
  • 張愛玲《封鎖》:一場老實人和好女人的豔遇,揭開現實婚姻的真面目
    張愛玲的《封鎖》是她眾多小說中讀起來最平淡,最不盪氣迴腸的了。它既沒有《傾城之戀》中連一座城都為之傾倒的愛情;也沒有《金鎖記》、《連環套》中幻滅、扭曲的人性。連男女主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白領。男主是銀行會計,女主是大學英文助教。
  • 張愛玲《封鎖》:已婚男人說愛你,不過是為了排解無聊
    在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封鎖》中,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由於戰亂,女主人公吳翠遠所乘坐的電車被封鎖,這時,同在列車上的已婚男人呂宗楨向她前來示好的故事。吳翠遠是一個外表節制,內心反叛的學校教員,像大多數女生一樣,吳翠遠天真,乖巧,同時也渴望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求一點刺激。
  • 張愛玲《封鎖》:世界上的好人比真人多
    《封鎖》是張愛玲較為別致的一篇小說,講的是在突遇封鎖的特殊時間,靜止的電車上呂崇禎邂逅吳翠遠的故事。
  • 【人物】民國大家之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中最具天才的作家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
  • 張愛玲《封鎖》:男人和女人之間,為什麼說誰先動心誰就輸了?
    還是應該沉溺於多情的世界中不願意醒來,張愛玲用《封鎖》這個殘酷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真相:男人和女人之間,誰先動心誰就輸了。01 因封鎖而邂逅的相遇張愛玲在《封鎖》中延續了她一貫的殘忍,講述一個封鎖期間看起來風情挑逗的暗送秋波,然而卻在封鎖解除後才發現只不過是想多了,所謂一場遊戲一場夢,夢醒了萬事皆空。
  • 張愛玲中篇小說《金鎖記》(二)
    二十四年的時間裡,用兩種語言,她把這篇小說至少寫了六遍。張愛玲自己繪製的「曹七巧」 1943 年,張愛玲創作了中篇小說《金鎖記》。1950 年代,將之翻譯為英文。 1956 年又將之擴充為長篇小說 Pink Tears。
  • 三毛電影(滾滾紅塵)裡的女主角,就是大作家張愛玲
    三毛是借著張愛玲的故事寫的書。如果張愛玲真的說過這句話,應該是在1946年2月,張愛玲去溫州尋找丈夫胡蘭成的時候,張愛玲看到胡蘭成與另一個女人恩愛有加時的心境。1943年,張愛玲已經是上海灘三個最當紅的女作家之一了。當時,上海有一個文風平白情愛描寫大膽的女作家,叫蘇青,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一本暢銷書(結婚十年)。此時的蘇青打算辦一本名叫(天地)的雜誌,結識張愛玲後,當然希望約到張愛玲的文稿。兩個女人很快成了朋友。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而蕊秋和楚娣還共享一個男友,和小說《紅樓夢》裡的說聚麀有一比。(註:《禮記》:「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別說在民國,就是在當今社會,蕊秋和楚娣也要被人看為不良女人,而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是這種人嗎?當然不是。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都是了不起的女人。
  • 在德國譯介《色戒》,張愛玲真的「幾乎不能被翻譯」嗎?
    所以報載李安將拍攝張愛玲的《色·戒》之後,影片尚未殺青,尚未推出,尚未造成轟動之前,出版社已經籌劃要翻譯印行《色·戒》了。社方外國文學的負責人茉尼卡·柏斯(Monika Boese)在我們會晤時告訴我:她細讀了市面上買得到的一兩篇德譯和幾種英譯張愛玲作品,覺得應該把張愛玲的小說作系列推出,並且重新德譯。她說:張愛玲的著作值得鄭重介紹給讀者。因為: 「它們是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