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出版

2021-02-0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16日電  繼《小團圓》後,張愛玲另一遺作《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15日正式出版。這是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大公報》消息,張愛玲的這部遺作一九六三年寫於美國,但因一直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至張愛玲逝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才有機會面世。

  成書早於《小團圓》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在新書發布會上表示,《The Fall of the Pagoda》是張愛玲早於《小團圓》寫成的英文小說作品,也是她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合集的上部,下部為《Book of Change》(《易經》)。她一九六三年完成作品後,委託了經紀人和朋友尋找出版社把著作出版,五年內得到的回覆都說這小說是關於主角在中國的童年生活,在當時的

  美國沒有市場。而宋以朗在張愛玲寫給他父母的書信中,了解到張愛玲最後一次有一位朋友應承她再去找出版社,成功與否都會回來通知她,但結果是這位朋友不了了之,出版英文著作這件事就此完結。他說,從這段書信中,了解到張愛玲很想把英文著作出版,她從沒說這些作品不好,也從沒說不想作品出版,他看不到有什麼理由現在不把作品出版。

  《The Fall of the Pagoda》講述女主角自四歲起與母親放洋海外,其後父母離異、父親再娶,女主角處身家族成員愛恨糾纏的關係中的成長故事,是張愛玲四歲至十八歲的回憶。宋以朗表示,該書完成於一九六三年,《小團圓》寫於一九七六年,《小團圓》很多內容都是從《The Fall of the Pagoda》中譯過來。《The Fall of the Pagoda》的手法較為直述,而《小團圓》的時空交錯較為跳躍,將兩書對照閱讀,可讓讀者更能了解《小團圓》中出現的人物和事件。而《The Fall of the Pagoda》中,還提到一些童年及少女時期更多的細節,包括她與家傭很感人的一段關係,在《小團圓》中沒有。

  雷峰塔代表舊社會

  該書以「雷峰塔倒下」作為書名,是代表封建制度下的舊社會的崩潰。宋以朗說,這句說話來自魯迅的一篇散文,將雷峰塔代表傳統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舊價值觀的崩潰。他說:「書的起首講述小女孩聽工人說白娘娘的故事,說著說著,說到時勢不同了,溥儀退位了,中俄戰爭的發生等,以前的社會崩潰了。」而張愛玲的家庭亦處於新舊社會的交替,

  父親既熟讀四書五經,抽鴉片,但亦喜歡玩西洋車,母親小時候紮腳,長大後卻到歐洲滑雪和到地中海遊泳,她的家庭亦處於新舊價值觀的衝擊之中。

  在這部著作中,還可看到張愛玲運用的英文,有時候為了使外國人更能明白她的描述,她會加進東方式的語調,以英文寫中國的成語,現在看來可能會感到有點奇怪,在外國人看來會感到有中國特色。宋以朗說,張愛玲自小已有寫英文散文,到一九五五年移居到美國,她想寫簡單英文小說,而她一向認為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最好,所以該兩本小說都是寫自己的故事,但均找不到出版的機會,令到她徹底失望,以後再沒有寫英文小說。

  《瞄》文化月刊主編林沛理在看完該書後,認為該書只是將張愛玲的《私語》的內容放大,更多細節,只是重複地述說她童年的家庭關係,由她父母離異,她從父親和後母的家中逃出來,到與母親和姑姑生活。這段家庭關係影響著她的一生,她不斷重複地敘述,其實是自己的一種心理治療。但對張愛玲讀者來說,她只是用另一種語言去述說同一個故事,沒有太多新意。

  下一本小說是《易經》

  宋以朗表示,今年是張愛玲誕生八十周年,逝世十五周年,九月份再出版張愛玲的另一部英文小說《Book of Change》(《易經》),同時亦會出版兩部英文小說的中文版。

  《Book of Change》寫及張愛玲在香港大學念書的回憶,從書中看到很多小說中的人物和橋段都來自在香港這段生活。同時亦會出版兩部英文小說的中文版。

  此外,他還計劃今年內出版《張愛玲私語錄》,內容包括宋以朗母親記下張愛玲私語錄約三百多句,以及談到關於張愛玲與宋以朗父親、母親的交情。

  明年他則計劃出版《張愛玲書信全集》,輯錄張愛玲與宋以朗父母以及她的一些朋友的通信。

相關焦點

  • 王德威:雷峰塔下的張愛玲
    二〇〇九年,張愛玲的兩部英文小說《雷峰塔》和《易經》重被發現,經過整理,在二〇一〇年問世。這兩部小說皆寫於張愛玲初抵美國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兩部小說都有濃厚的自傳色彩,也為張愛玲反覆改寫與雙語書寫的美學提供最佳範例。張愛玲對自己生命故事的呈現無時或已;從散文到小說到圖像,從自傳式的喁喁私語到戲劇化的昭告天下,從中文到英文都多所嘗試。
  • 鄭秀妍Jessica9月末出版 首部自傳體小說《Shine》
    歌手兼演員Jessica(鄭秀妍)將於9月末出版第一部自傳體小說《Shine小說《Shine》將在韓國、美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11個國家同時出版,同時也確定了電影化,由Netflix劇《致所有我曾愛過的男孩》製作團隊參與。小說《Shine》是Jessica融入自己親身經歷的自傳體小說,Jessica經過SM娛樂公司的練習生生活,2007年以少女時代成員身份出道後於2014年退團,之後一直以Solo歌手並行演技活動,還推出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時尚品牌。
  • 張愛玲去世20年了,為什麼新作一本接一本的出?
    這一次,是長篇小說《少帥》,張氏用英文寫出,出版時採用中英對照的形式。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
  • 張愛玲的英文:不讀就不明白她如何植根中國人社會
    而中文版《小團圓》和新近出版的英文版《雷峰塔》都是不成功的商業運作,起碼它們的商業價值在作者生前都沒有實現。所以先不該簡單地把《雷峰塔》看成是張試圖取悅於西方讀者的又一例證。它的不成功恰恰證明除了西方關於東方的敘事模式之外,這個文本還有一些不能承納的複雜的東西。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而蕊秋和楚娣還共享一個男友,和小說《紅樓夢》裡的說聚麀有一比。(註:《禮記》:「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別說在民國,就是在當今社會,蕊秋和楚娣也要被人看為不良女人,而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是這種人嗎?當然不是。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都是了不起的女人。
  • 祝宇紅《無雙的自我——張愛玲的個人主義文學建構》連載之四:餘論·張愛玲的人與文——從《愛憎表》談起
    從早期的散文《天才夢》,到盛名時的《童言無忌》、《私語》、《燼餘錄》,再到用英文撰寫的自傳體小說《雷峰塔》、《易經》,又到中文自傳體小說《小團圓》,還有以圖配文的《對照記》,我們仿佛已經對她了解很多。現在,又出了一篇《愛憎表》,她為何不顧忌炒冷飯的嫌疑,如此著迷於反覆講述自己的故事?       一個最先能夠想到的理由就是,《雷峰塔》、《易經》、《小團圓》在她生前都未曾面世。
  • 聲音 宋以朗談《少帥》:寫趙四小姐 張愛玲很開心
    聲音 | 宋以朗談《少帥》:寫趙四小姐張愛玲很開心■顏亮 她披著每個女大學生都有的那種深紅色絨線圍巾,一路晃著給朋友帶回去的那盒月餅。兩人走在電車鐵軌上,直到一輛電車衝她們直壓過來,整座房子一樣大,噹噹響著鈴,聽上去仿佛是「我找到的人最好,最好,最好,最好。」
  • 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跟她在上海時期不同,張愛玲在美國出版界沒有一些穩定的合作夥伴,主要靠代理人到處兜售,有時也靠朋友推薦。可惜當時美國的出版社,對以中國為題材的小說有一套跟張愛玲很不同的審美觀,她的心血多數乏人問津,像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寫的英文作品《雷峰塔》、《易經》和《少帥》,全都石沉大海。對比起她上海出道時,周瘦鵑一讀《沉香屑·第一爐香》便擊節讚賞,之後每次自薦都百發百中,不難想像她有多失意。
  • 資訊 張愛玲遺著《少帥》將首次出版 取材於張學良趙四小姐
  • 張愛玲英文水準到底如何?國文不及格,靠英文寫作在美也無法謀生
    張愛玲卻能於閨房之內,隨口道來,剖析毫芒,聊作兒女情長調情增趣的借具,已能證實,她的英文功底是出類拔萃的吧!她早期的人生企向、生活旨趣乃至文學眼界,多來自西洋文明的滋養,儘管她自小也愛看中國古典小說。1953年,英文長篇小說《秧歌》在美出版;次年,《赤地之戀》中、英文單行本同時發行;大量隨筆英文寫就;詩與小說的中英互譯工作,她也涉足頗深。為了能夠掙錢生活,這位上海灘時期養尊處優、當時「作家富豪榜」前列的女子,在英文寫作水平錘鍊上可謂苦心孤詣。只是,很悲哀的是,她的英文水平固然還可以了,也滿腹才華,可在舉目藍眼珠黃頭髮的他鄉,並沒幾個人能欣賞。
  • 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即使千瘡百孔,也願有些許的溫情點亮心燈
    張愛玲和張子靜在公園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小團圓》、《雷峰塔》和《易經》的問世,人們對張愛玲一家的真實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雖然小說不等同於自傳,經過了藝術加工。但是即使加工完的東西,我們依然還是能看到它的本質。
  • 張愛玲妥妥學霸?國文不及格不說,靠英文寫作在美根本無法謀生!
    張愛玲卻能於閨房之內,隨口道來,剖析毫芒,聊作男歡女愛調情增趣的用具,已能證實,她的英文功底是出類拔萃的吧!也正是憑藉著對英語的嫻熟,於英文寫作可揮灑自如,她後半生得以在異國他鄉的美國,很獨立地安身、謀生、終老,直到告別人世。從其生平跟作品來看,張愛玲與其說是中國文化的寧馨兒,毋寧說是西方文學給她的意志、趣味及精神內核定調。
  • 或許在張愛玲心裡,弟弟張子靜早已不存在
    1944年,張子靜與好友創辦了報刊《飈》,那時候的張愛玲已出名很久,張子靜前去討要一篇稿件,卻被張愛玲拒絕:「我不能給你們寫稿,這會敗壞我的名聲。」熟知姐姐脾氣的張子靜只得悻悻而回。自此,在他心中那個唯一能對他好的姐姐也不見了。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前去香港,也沒通知張子靜。
  • 看張愛玲編劇的電影
    張愛玲編寫這些劇本時,還在做一件對自己來講更重要的事,就是寫英文小說,包括TheBook of Change(《易經》)和The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在內,雖然這兩部作品當時未能出版。她需要同時做另外一件事來養活自己,這樣才能去寫這些小說,這就是給電懋公司編寫劇本。這種事情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有先例,美國小說家福克納就是好萊塢的一位編劇。
  • 張愛玲的英文,微妙的語言美感
    點擊本頁右上角「三個點」,可以把文章分享給朋友。臺灣遠流出版的董橋作品集第二冊"紅了文化,綠了文明"中有一篇小文,提到夏志清改張愛玲的英文。本來就是高手過招,擦出的火花也能讓我們這樣的旁觀者受益無窮。  張愛玲"金鎖記"的英文版,張愛玲自己的譯筆,夏志清為張的同輩,當時為張的譯文做校閱。
  • 關於張愛玲的20個誤會
    根據《怨女》改寫的英文小說《北地胭脂》反倒是60年代末,她在臺灣二度走紅之後,創作開始轉向研究——英譯《海上花》,詳解《紅樓夢》——所謂的「張愛玲五詳《紅樓夢》,看官們三棄《海上花》」。在散文裡張愛玲明明白白寫過:「等我的書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個報攤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歡的藍綠的封面給報攤子上開一扇夜藍的小窗戶,人們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熱鬧。」《傳奇》初版封面,就是這樣的藍綠色。
  • 100年:重新發現張愛玲
    ——在港大的三年,為了練習英文,張愛玲從不用中文寫作,連信件都用英文寫,到她回滬謀生時,這英文便派上了用場。   然而要在上海文壇嶄露頭角,張愛玲還必須打開中文市場。1943年春天,她託親戚引薦,認識了《紫羅蘭》主編周瘦鵑,將自己回滬後的短篇小說處女作《沉香屑 第一爐香》呈上。
  • 講別人沒講透的張愛玲,《張愛玲傳》出版
    距夏志清1961年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把張愛玲正式請進文學史,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如今,張愛玲雖說不上家喻戶曉,但只要是一個對文學有一定了解的人,都應該知道她的名字。夏志清「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的論斷,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 Jessica首部自傳小說《Shine》終於要來了
    Jessica首部自傳小說《Shine》終於要來了!9月底出版,續篇《Bright》正在創作中 《Shine》是Jessica以自己的經歷為基礎創作的自傳體小說。 Jessica在SM娛樂公司當過練習生,2007年作為少女時代成員出道,2014年退出組合,之後作為SOLO歌手和演員活動,並發布了自己的時尚品牌。
  • 張愛玲 曠世奇女
    她的名字叫張愛玲,英文名字的中譯,當時她母親為她報名上學時匆匆起的名字,卻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用刀刻過的名字,任歲月流逝,時代變遷,這普通的名字,伴隨著她綺麗而精美的佳作,流傳至今。她的寫作生涯是從七歲開始,寫一個無題的家庭倫理悲劇,後又寫一部歷史小說。九歲時便開始向報社投稿,第一次得的稿費是投了一幅漫畫給英文大英晚報,得了五元稿費,她便立刻買了一支小號的丹琪唇膏。在十二、三歲開始寫所謂的新臺閣體小說。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張愛玲的國文老師汪宏聲是一位頗有國教之道的教育家,正是他從根本上喚醒了張愛玲潛在的文採聲韻,揮灑出她最初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