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6日電 繼《小團圓》後,張愛玲另一遺作《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15日正式出版。這是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大公報》消息,張愛玲的這部遺作一九六三年寫於美國,但因一直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至張愛玲逝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才有機會面世。
成書早於《小團圓》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在新書發布會上表示,《The Fall of the Pagoda》是張愛玲早於《小團圓》寫成的英文小說作品,也是她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合集的上部,下部為《Book of Change》(《易經》)。她一九六三年完成作品後,委託了經紀人和朋友尋找出版社把著作出版,五年內得到的回覆都說這小說是關於主角在中國的童年生活,在當時的
美國沒有市場。而宋以朗在張愛玲寫給他父母的書信中,了解到張愛玲最後一次有一位朋友應承她再去找出版社,成功與否都會回來通知她,但結果是這位朋友不了了之,出版英文著作這件事就此完結。他說,從這段書信中,了解到張愛玲很想把英文著作出版,她從沒說這些作品不好,也從沒說不想作品出版,他看不到有什麼理由現在不把作品出版。
《The Fall of the Pagoda》講述女主角自四歲起與母親放洋海外,其後父母離異、父親再娶,女主角處身家族成員愛恨糾纏的關係中的成長故事,是張愛玲四歲至十八歲的回憶。宋以朗表示,該書完成於一九六三年,《小團圓》寫於一九七六年,《小團圓》很多內容都是從《The Fall of the Pagoda》中譯過來。《The Fall of the Pagoda》的手法較為直述,而《小團圓》的時空交錯較為跳躍,將兩書對照閱讀,可讓讀者更能了解《小團圓》中出現的人物和事件。而《The Fall of the Pagoda》中,還提到一些童年及少女時期更多的細節,包括她與家傭很感人的一段關係,在《小團圓》中沒有。
雷峰塔代表舊社會
該書以「雷峰塔倒下」作為書名,是代表封建制度下的舊社會的崩潰。宋以朗說,這句說話來自魯迅的一篇散文,將雷峰塔代表傳統中國社會的生活方式、舊價值觀的崩潰。他說:「書的起首講述小女孩聽工人說白娘娘的故事,說著說著,說到時勢不同了,溥儀退位了,中俄戰爭的發生等,以前的社會崩潰了。」而張愛玲的家庭亦處於新舊社會的交替,
父親既熟讀四書五經,抽鴉片,但亦喜歡玩西洋車,母親小時候紮腳,長大後卻到歐洲滑雪和到地中海遊泳,她的家庭亦處於新舊價值觀的衝擊之中。
在這部著作中,還可看到張愛玲運用的英文,有時候為了使外國人更能明白她的描述,她會加進東方式的語調,以英文寫中國的成語,現在看來可能會感到有點奇怪,在外國人看來會感到有中國特色。宋以朗說,張愛玲自小已有寫英文散文,到一九五五年移居到美國,她想寫簡單英文小說,而她一向認為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最好,所以該兩本小說都是寫自己的故事,但均找不到出版的機會,令到她徹底失望,以後再沒有寫英文小說。
《瞄》文化月刊主編林沛理在看完該書後,認為該書只是將張愛玲的《私語》的內容放大,更多細節,只是重複地述說她童年的家庭關係,由她父母離異,她從父親和後母的家中逃出來,到與母親和姑姑生活。這段家庭關係影響著她的一生,她不斷重複地敘述,其實是自己的一種心理治療。但對張愛玲讀者來說,她只是用另一種語言去述說同一個故事,沒有太多新意。
下一本小說是《易經》
宋以朗表示,今年是張愛玲誕生八十周年,逝世十五周年,九月份再出版張愛玲的另一部英文小說《Book of Change》(《易經》),同時亦會出版兩部英文小說的中文版。
《Book of Change》寫及張愛玲在香港大學念書的回憶,從書中看到很多小說中的人物和橋段都來自在香港這段生活。同時亦會出版兩部英文小說的中文版。
此外,他還計劃今年內出版《張愛玲私語錄》,內容包括宋以朗母親記下張愛玲私語錄約三百多句,以及談到關於張愛玲與宋以朗父親、母親的交情。
明年他則計劃出版《張愛玲書信全集》,輯錄張愛玲與宋以朗父母以及她的一些朋友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