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英文水準到底如何?國文不及格,靠英文寫作在美也無法謀生

2021-02-15 魯國平先生

原創 劉宅宅 

在胡氏那本回憶錄的記述裡,張愛玲時常為他補習西洋文學,"她講給我聽蕭伯納,赫克斯萊,桑茂忒芒,及勞倫斯的作品」。

1940年代,聞名上海灘時的張愛玲

她這位薄倖的前夫哥,只讀了一年高中,英文幾乎一竅不通,有妻如此,那是很崇拜且得意的。為此,他還特地強調,「愛玲現代西洋文學讀得最多,兩人在房裡,她每每講給我聽,好似《十八隻抽屜》,志貞尼姑搬出吃食請情郎」。

這裡面提及的西方作家,分別是蕭伯納、赫胥黎、毛姆與勞倫斯。這幾位,如今許多英語專業人士讀起來,都常感畏難。張愛玲卻能於閨房之內,隨口道來,剖析毫芒,聊作兒女情長調情增趣的借具,已能證實,她的英文功底是出類拔萃的吧!

1940年代,上海文壇四大才女──張愛玲、潘柳黛、關露、蘇青

也正是憑藉著對英語的嫻熟,於英文寫作可揮灑自如,她後半生得以在異國他鄉的美國,很獨立地安身、謀生、終老,直到告別人世。

從其生平跟作品來看,張愛玲與其說是中國文化的寧馨兒,毋寧說是西方文學給她的意志、趣味及精神內核定調。

張愛玲生在1920年代,她成長的時期,中國文化傳統日薄西山窮途末路,與彼時多數上流階層出身子弟一樣,她接受的主要是西洋文化教育。以至於說,她後來雖然被共尊為當代中國作家的「祖師奶奶」,但她上大學那會,其實國文課一直都不及格。

張愛玲學生證

因為國文基礎不牢,她還為此受累,回到上海時,即便準備良久,還是沒能考取中意的聖約翰大學深造。一個中國人,還是個在文壇嶄露頭角的名作家,竟然偏國文課不及格,就跟名作家Rachel小姐姐當年高考「作文遲遲難以下筆,最終沒有寫完」一樣尷尬。為了「雪恥」,她還進了補習班學基礎國文。這事固然有點荒誕,可多少也說明,她早期的教育背景,確實是西洋為主位的。

我們知道,她母親是新派洋作風;她小時的家,是上海麥根路313號的仿西式豪宅;她的中學,上海聖瑪麗亞教會女校,是純英文教學的;正是在中學時期,她開始在校刊《鳳藻》上發表文章,全是英文隨筆;待到1939年,她也是以遠東區第一名的牛叉成績考取英國倫敦大學的,只因二戰阻隔,不得已委曲求全轉入港大。

張愛玲母親黃逸梵,1926年在倫敦,二人拍照姿勢都很相似

就英文課而言,她妥妥學霸。據現存文獻,僅在1942年一年內,尚是大學生的她,就寫出一批英文影評和散文,刊發於著名英文月刊《The Twentieth Century》上,表現殊非泛泛。

港大三年,為更好掌握英文,她完全不看中文書,這是有名故事。

可以說,早在青少年時期,張愛玲的英文就十分了得,至少比一般中國學生優秀太多。她早期的人生企向、生活旨趣乃至文學眼界,多來自西洋文明的滋養,儘管她自小也愛看中國古典小說。

港大「本都大樓」——青年張愛玲流連之所,《色戒》亦曾在此取景

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她不得已孤身流離在美國。一介弱女子,無依無靠,又沒啥謀生技能,中文是失去讀者的了,起初數十年,幾乎是靠英文寫作與翻譯謀生,堪稱雙語作家與翻譯家。眼見電影工業發達起來,來錢更快更輕鬆,她也嘗試操持舊業,回港搞編劇,可惜事與願違,還是灰溜溜回美。

到了此時,比往日更需要錢,而她唯一懂得的,無非碼字。為了生存下去,改善貧困境地,她有心成為在美的另一個林語堂,雙語俱精中西揚名。為了這個目標,她從未放棄,更加努力。這裡,「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的無奈成分,也和她一貫要強硬氣不服輸的性格有關。

港大期間,與唯一的閨蜜炎櫻

至少,在美前20年,她都努力更像個「美國作家」,產量也不可謂不豐。1953年,英文長篇小說《秧歌》在美出版;次年,《赤地之戀》中、英文單行本同時發行;大量隨筆英文寫就;詩與小說的中英互譯工作,她也涉足頗深。

為了能夠掙錢生活,這位上海灘時期養尊處優、當時「作家富豪榜」前列的女子,在英文寫作水平錘鍊上可謂苦心孤詣。只是,很悲哀的是,她的英文水平固然還可以了,也滿腹才華,可在舉目藍眼珠黃頭髮的他鄉,並沒幾個人能欣賞。

她寫的那堆英文作品,她自嘲是「兜來兜去找不到買主」,日子是在風雨所漂搖,貧賤何所嘆中苦熬的。

但是,平心而論,倘以事實說話,要說張愛玲的英文寫作能力如何如何精妙,可能確實是說不過去的。

張愛玲遺物,一貫地好美,與愛整潔

也就是講,張愛玲的英文能力,無論口語抑或文字表達,雖說都足以驅使,且算得上優秀,可這「優秀」是和中國人比的結果;更何況,「文學是一國語言文字的最精粹化經營」,英文應付自如,並不代表著英文寫作可以遊刃有餘,筆下生花,淋漓盡致。

張愛玲的母語,畢竟是中文,閱讀的英文材料再多,也近乎閉門造車狀態。她是在中國長大成人的,早期並沒在英語國家長期生活的背景,去國之前的寫作也均賴漢語以存,36歲之前甚至都沒出過國,是民國時代人所謂的「土鱉文人」。饒她再勤奮、再聰慧,純靠英文寫作,也必定是若有所欠的。

《The Rough of the North》,張愛玲英文小說,1967年由倫敦Cassell & Co.印行 

要我說,她的英文能力,大體只能說是「足用」,要曲盡其妙估計是心餘力絀的。真要在西方文學世界立足,以英文作品與同時代的艾略特、毛姆諸家競爭,實在是更加勉為其難的,也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她在美時期,寫的英文作品並不算少,可始終知音寥寥,落落寡歡,得不到賞識,良有以也,並不一定人家有意歧視。

海外名學者劉紹銘,乃「張愛玲學」大佬,他就直白講,張愛玲的英文,是脫離語言環境純粹自修,是典型的「秀才英文」,用來寫作就很麻煩,是一種手忙腳亂之態。

他說,她自少及長,都浸淫在中文母語之中,不管日後怎樣費心,英文終究還是外語,無法身心融匯。

晚年離群索居的她,為告知粉絲她還沒死,特意拿著報紙拍了此照

所以,我們翻張愛玲的英文作品,比如《雷峰塔》等作,明顯可以看出優缺點來。

她的文字,轉換為非中文,最好的地方依然還可以清麗典雅。但瑕疵也是極其顯著的:像《流言》、《傾城之戀》等名作那般,玩弄中文於股掌間的刀筆功夫,此刻似乎全然渙散了,甚至經常太一板一眼了。

英文寫作絕對不是張愛玲的強項,就連英文翻譯其實都不算很好。她在1980年代的晚年,曾費盡心力翻譯《海上花列傳》,但留下的這部英譯稿,翻譯界大佬孔慧怡先生看過,甚不滿意,曾花了三年辛苦修潤,還是覺得不達標。

左起:陳思和、劉劍梅、劉紹銘、鍾玲、梅家玲;後排顧彬、王曉明,都與張有關係的研究者

這種困窘,多少是情有可原的。張愛玲搞英文缺陷很多,除了上述「非母語」的原因之外,當還有一層隱情:她本身擅長的寫作方向,在於體貼入微地描摹出末代情緒式的中國世俗生活,刻畫出中國人世故講究中的細枝末節,其詞其意,充滿新舊雜糅的表達、繁複的意象、精巧奇特的譬喻、七寶靈臺式的清句麗辭,她的這一套看家本領,換身來到英文語林的莽原中,有些手足無措,是理所必然。

所以,當1968年的夏日,張愛玲想最後搏一搏,準備把自各的「得意之作」《金鎖記》推介至西方世界中去,用心自譯成英文時,供職哥倫比亞大學的「小迷弟」夏教授看過後,都會不滿意,動手給她作了很多細緻的潤色。這件事,散文大咖董橋在《給自己的筆進補》這書中,還專文道及,大量舉例,彰美其事。

張愛玲在世間的最後一站—洛杉磯ROCHESTER公寓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大概有點出乎意料,以張愛玲的天縱才情,雖半生「英華沉浮」,待真格換了一副筆墨,居然也會舉步維艱。好在說,太多人忠心耿耿捧她為「女神」,並非因為她是全能的,是完美的。她英文好不好,並不影響她的文學地位。

而張愛玲自己,後來境遇改觀,對此更不會覺得有啥難堪吧。她其實是連生死都看淡的。她在1995年9月8日中秋節前日,拿出重要證件放入手提袋留在門邊,躺在一張行軍床上安然等死時,也不曾告訴任何人。

張愛玲遺物

張愛玲的晚年,看清一切的樣子,似乎什麼都不在意了。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妥妥學霸?國文不及格不說,靠英文寫作在美根本無法謀生!
    張愛玲生在1920年代,她成長的時期,中國文化傳統日薄西山窮途末路,與彼時多數上流階層出身子弟一樣,她接受的主要是西洋文化教育。以至於說,她後來雖然被共尊為當代中國作家的「祖師奶奶」,但她上大學那會,其實國文課一直都不及格。因為國文基礎不牢,她還為此受累,回到上海時,即便準備良久,還是沒能考取中意的聖約翰大學深造。
  • 香港律師英文水準到底如何?
    香港律師英文水準到底如何?
  • 張愛玲的英文:不讀就不明白她如何植根中國人社會
    在這兩種失落中間,張愛玲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走自己的路。而這個路是什麼,也許她一輩子都在尋找。  《小團圓》和《雷峰塔》的出版也讓讀者對於她在美國的生存狀況略有了解。  不能說《雷峰塔》是《小團圓》的英文文本,兩者在內容上完全沒有可比性,卻可以看成張愛玲赴美之後一個龐大的自我書寫計劃中的兩個不同篇章。
  • 【名人英語】林徽因、張愛玲、楊絳……她們的英文水平到底怎麼樣?
    那她們的英文水平到底如何呢?01  張愛玲    國學英語都挺6   文科生裡的Sheldon    英文水平:寫作強無敵張愛玲五六歲時,家裡就請了英國人教英語,後來她又去了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聖母瑪利亞女校。
  • 張愛玲的早期英文習作
    散文《更衣記》《洋人看京戲及其他》《中國人的宗教》《重返邊城》如是,小說《秧歌》《赤地之戀》亦復如是。其中最早的一篇,寫於1938年。據張子靜所撰姐姐的傳記稱,「一九三八年初,將近舊曆年的時候」,張愛玲從父親家逃離。不久,將「被軟禁的經過寫成英文,投到《大美晚報》(Evening Post)發表」。六年以後,張愛玲成名,又在《私語》(載《天地》1944年10期)裡重述一遍。
  • 文藝 ▎張愛玲17歲的英文作文寫得如何?
    散文《更衣記》《洋人看京戲及其他》《中國人的宗教》《重返邊城》如是,小說《秧歌》《赤地之戀》亦復如是。其中最早的一篇,寫於1938年。據張子靜所撰姐姐的傳記稱,「一九三八年初,將近舊曆年的時候」,張愛玲從父親家逃離。不久,將「被軟禁的經過寫成英文,投到《大美晚報》(Evening Post)發表」。
  • 如何提高英文寫作速度?(上)|秒殺英文寫作之外傳
    對了,給大家說一聲,接下來的幾年,因為我所在的班級課業格外繁重,所以學期內無法正常寫作,但是寒暑假會定期更文的,而且文章會越來越乾貨,取關可是會錯過寶藏的哦促使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同學們的寫作速度太慢。之前有同學告訴我,在秒殺英文寫作系列的幫助下,自己的雅思作文在語言質量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寫作速度上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僅僅擴大英文詞彙量就夠了嗎?如何快速提高英文寫作質量?
    無論是接受國際教育還是在外求學的中國學子,在求學路上所遇到的挑戰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英文寫作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即使對英語母語者而言,寫作時腦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筆的也大有人在。更何況在國際教育中,寫作需求隨處可見。英文文學、歷史甚至理科的作業都需要英文寫作來完成,難度最高又是日常必備技能...
  • 大家故事丨「吾乃國文教師,不必識英文!」
    可是有這樣一位國學大師,大學著名教授卻說了這樣的話:「吾乃國文教師,不必識英文!」大約因為在家鄉執教太久,鄉音不改,上課時始終不脫一口無錫腔,開始學生聽了很不習慣,但他的課講得實在精彩,誰也捨不得離開,時間久,大家也就熟悉了,反而覺得很有味道。他自己從不覺得無錫話有什麼不好,50年代在新亞學院演講時,香港學生反映聽不太清楚,有人問他要不要提供翻譯,意思是譯成英語,他很不高興地反問道,要譯成英語嗎,中國人怎麼會聽不懂中國話呢?
  • 面對英文寫作 這些方法很實用
    對於在英美澳加等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留學的人來說,英文寫作是無法繞過的門檻。對多數人來說,口語不好可以通過使用簡單詞彙和手語實現溝通,閱讀和聽力水平則可以通過浸潤在英語環境中被動提高。但相比較而言,英語寫作能力很難快速提升,甚至會因此拉低單科乃至整體成績。本文將介紹一些較為實用的英文寫作思路,以供海外學子參考。
  • 國際課程的英文寫作,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基礎不好的考生而言,模板確實能夠起到短期內提高(有限的)分數的作用,造成「模板用得好,寫作不難考"的幻覺,但是對於念國際課程並終究要在國外學習生活的孩子來說,模板畢竟不能幫助我們get新技能,也不能教會我們如何應對充滿變量的寫作場景。
  • 張愛玲寫作上的受辱史
    1966年秋天,張愛玲的老公賴雅癱瘓在床,她給香港的友人宋淇夫婦寄去《怨女》的書稿,宋淇夫婦竟然沒有收到。好玩的是,不久後,臺灣的《皇冠》雜誌開始連載這一版遺失的《怨女》。張愛玲聞訊後,立即全權委託正在臺灣的夏志清去找《皇冠》的出版人接洽版權的事情。    她在給夏志清的信裡,還專門將給平鑫濤的信件附了副本。
  • 【人物】民國大家之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中最具天才的作家
    1928年,父親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1931年,在小學寫了第一部具有完整情節的小說,在同學中傳閱。
  • 關於英文寫作,菜鳥和高手之間的核心差距
    而今天的這篇,我先不劇透,你猜,核心差距到底是什麼?但英文寫作,我自己實踐的還算多,所以不妨和大家談談這個話題。 好多家長問過我,為什麼我家孩子不喜歡英文寫作啊,或者,我家孩子的英文寫作水平怎麼那麼次啊。首先要說明一點,英文寫作要出彩,後天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天分也非常重要。就像中文寫作一樣,中文寫作是否出彩,和你大學是不是學的中文系貌似也沒有多麼大的關係。
  • 英文寫作高手的修煉之路
    ., 2007)筆者不敢說自己現在已經修煉到這種「毫不費力」(effortless)的境界,但起碼在語言考試這個領域應該是做到了比較靠前(託福成績114),相信我的經驗應該對題主會有一些幫助。之所以以託福為例,是因為它是一種限時測試,所以對於快速準確產出和理解言語的需求更為突出,不過即便是在沒有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我想題主更希望達到的也應該是更快寫出英文作文的狀態吧。
  • 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出版
    中新網4月16日電  繼《小團圓》後,張愛玲另一遺作《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15日正式出版。這是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大公報》消息,張愛玲的這部遺作一九六三年寫於美國,但因一直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至張愛玲逝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才有機會面世。
  • 張愛玲 曠世奇女
    她的名字叫張愛玲,英文名字的中譯,當時她母親為她報名上學時匆匆起的名字,卻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用刀刻過的名字,任歲月流逝,時代變遷,這普通的名字,伴隨著她綺麗而精美的佳作,流傳至今。她的寫作生涯是從七歲開始,寫一個無題的家庭倫理悲劇,後又寫一部歷史小說。九歲時便開始向報社投稿,第一次得的稿費是投了一幅漫畫給英文大英晚報,得了五元稿費,她便立刻買了一支小號的丹琪唇膏。在十二、三歲開始寫所謂的新臺閣體小說。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張愛玲的國文老師汪宏聲是一位頗有國教之道的教育家,正是他從根本上喚醒了張愛玲潛在的文採聲韻,揮灑出她最初的華章。
  • 張愛玲的英文,微妙的語言美感
    點擊本頁右上角
  • 如何學好英文?
    和大多數80後一樣,我到小學3、4年級才開始接觸字母表,初中、高中英文成績都很一般,也從沒對英文有過特殊偏好(有的人因為小時候愛獅子王、歐美流行音樂,結果自學英文成才的)。直到高二末尾,周圍好些同學都準備申請去美國讀本科,我也心動,於是整個暑假和他們一起上託福。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美國的考試。關於美國的考試,我是絕對有發言權的。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 。1930年,張愛玲上小學時,母親嫌張煐這個名字不響亮,就為女兒改名為張愛玲。「愛玲」就是張愛玲英文 名「Eileen」的中國譯音。「張愛玲」這一普通的中國女人姓名,伴隨著她奇麗而又精美的佳作,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用刀刻過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