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2020-12-22 中國財富網官方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

張愛玲本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 。1930年,張愛玲上小學時,母親嫌張煐這個名字不響亮,就為女兒改名為張愛玲。「愛玲」就是張愛玲英文 名「Eileen」的中國譯音。「張愛玲」這一普通的中國女人姓名,伴隨著她奇麗而又精美的佳作,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用刀刻過般的名字。雖然張愛玲這個名字一直都是近些年文學圈的「頂流」話題,各種假「張愛玲語錄」,在社交帳號上隨處可見,甚至泛濫成災,但因著「2020年,愛玲愛玲年」,張愛玲又再度被高度聚焦在燈光之下:張愛玲的作品又一次系統再版,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又被發掘,小說《第一爐香》被拍成電影,成為熱門話題……

700多封信編成兩本書《紙短情長》和《書不盡言》

1952年,張愛玲從上海來到香港。她在報紙上看到美國新聞處的一則招聘海明威《老人與海》翻譯者廣告,投了簡歷,被選中。由此,她結識了時在美國新聞處翻譯部工作的著名學者、紅學家宋淇,後來又在一個社交場合結識了宋淇夫人鄺文美。1955年,張愛玲移民到了美國。當時宋淇是國際電影懋業公司的製片主任,他介紹張愛玲先後為公司寫了幾部電影劇本。1961年10月,張愛玲來香港寫劇本賺錢。1962年3月,張愛玲回美,三人終身沒有再會面。1955年9月,張愛玲在美逝世,遺囑簡單地說:「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1996年12月,宋淇在港逝世。2007年11月,鄺文美在港逝世。宋以朗作為宋淇鄺文美之子,繼承了張愛玲留給宋淇夫婦的文學遺產。

1955年,張愛玲離港赴美,與宋淇、鄺文美夫婦就此開始長達40年的往來通信。她在信裡和他們討論文學創作、出版業務,更詳實記下在美國生活的種種瑣事……始於1955年,止於1995年,超過700封書信。在這些往來信件中,不僅可以看見張愛玲的寫作過程、和宋淇夫婦之間的真摯情誼,更從字裡行間映照出時代變遷的縮影,從書信裡看到張愛玲《色,戒》《小團圓》《少帥》等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和張愛玲對世事的獨到眼光。

2010年,宋以朗從他們三個人那700多封信件中選出部分內容,編成《張愛玲私語錄》。2020年9月,宋以朗將700多封信件全部編成書信集,分為《紙短情長》《書不盡言》兩冊,由皇冠出版社出版。《紙短情長》《書不盡言》書名是張愛玲自己起的。

有微博博主「張迷客廳」發現,這兩個書名來自張愛玲自己。1991年,皇冠出版社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分為兩冊,命名為《回顧展I》《回顧展II》。張愛玲在信件中寫道:「我一看見《回顧展》廣告,就覺得這名字不好。」她建議改為:《紙短情長》和《書不盡言》。不過,當時出版社最後定的是《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第一爐香 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沒有採納張愛玲的建議。如今,她的書信被出版,採用當時她給自己小說集起的名字,應該是比較合適的。

一個高高瘦瘦女子整天躲在房間寫作

宋以朗也不忘提到,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書信,也不是可以解答所有問題。例如1976年3月18日的信提起《小團圓》:「這篇小說時間上跳來跳去,你們看了一定頭昏,我預備在單行本自序裡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張愛玲並沒有寫過這篇自序,所以這是一個謎。宋以朗說,「但我寧願張宋書信不是一本無所不知的天書,這樣張愛玲的傳奇才可以永遠繼續。」

宋以朗談親見張愛玲印象:「一個高高瘦瘦的女子,整天躲在房間寫作,偶爾出來一起吃飯。」

身為張愛玲至交好友宋淇夫婦的兒子,宋以朗小時候在家裡見過張愛玲。以至於他會不停地被問及自己對張愛玲的回憶。在《我與張愛玲,與我的父母》中他也再次梳理自己親見張愛玲的印象。

宋以朗第一次見到張愛玲是在1954年。當時他只是一個五歲小童,「對這位張阿姨沒有什麼印象,也不記得她在語錄裡提到我的事兒:聽見琅琅吃藥:(一)戴著藥丸如護身符。(二)想出花樣,有落場勢,好像不是為了加白糖才肯吃。」

1959年夏,宋家從港島北角繼園搬到九龍加多利山。宋以朗自己有個小房間,裡面有簡單的床、桌、椅、櫃。柜子裡有很多書。其中也包括張愛玲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被宋以朗反覆看過多遍,但他沒有追問父母與作者的關係。1961年,張愛玲從美國回來再訪香港,在旺角花墟附近租了房間,從宋家步行過去只需幾分鐘。「後來她臨走前退了租,卻發現還有電影劇本未寫好,便來我家借住兩星期。我讓出房間給她,自己到客廳「餵蚊」。她給我的印象很簡單,一個高高瘦瘦的女子,整天躲在房間寫作,偶爾出來一起吃飯,與小孩無甚交流。多年來我不知被問了多少遍對張愛玲的印象這個問題,但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以說。」

宋以朗也提及他曾寫過一篇關於張愛玲軼事的短文,較為詳細地描述了親見張愛玲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張愛玲整天就只神秘兮兮地躲在臥室,即使偶爾同臺食飯,彼此間也靜默得宛如隱修院的院友。她從不挑剔飯菜,胃口也不大,但根據我家老傭人阿妹的暗中觀察,她最愛吃的似乎就是隔夜麵包,大概是有胃病問題。至於外表,她身材高瘦,打扮樸素,阿妹分析說衣服都是她自己裁的,我不肯定是不是,只是印象中沒見過她穿旗袍。記得最清楚的,倒是她深近視又不戴眼鏡,看事物總要俯前—— 也許她擔心把我和姐姐混淆了。」

張愛玲把文學遺產都留給摯友宋淇夫婦

2013年,華西都市報記者曾經前往香港,到宋以朗家中採訪。那是在香港九龍加多利山上一片鬧中取靜的住宅區。宋以朗家所在的一棟共六層高的臨街半弧形樓房。當時房子裡的一切都沒變,家具還是50年前的。

宋淇夫婦去世以後,宋以朗一直住在父母留下的這棟公寓中。1995年,宋以朗的父母宋淇和鄺文美夫婦作為張愛玲生前最親密的朋友,依照遺囑保留了這位傳奇女作家遺留下的14個箱子。他們將11箱交給了與張愛玲有幾十年出版合作關係的臺北皇冠出版社保管,而把幾百封他們與張愛玲的來往書信、張愛玲使用過的日常用品,合計3箱留在家中。直到2007年鄺文美離世,宋以朗才明白家中擺放的3個扁平而破舊的牛皮紙箱裡藏著的秘密有著怎樣的價值。

記者當時看到,張愛玲曾在宋家住過的那個房間,已被改成了一個衛生間。面積很小,放著日常洗漱的用品,「以前是一個小房間,剛好放下一張床,張愛玲就在這裡寫文章、休息。」宋以朗說。

當時記者看到,宋以朗家中客廳三面牆上最顯眼的東西都跟張愛玲相關:1987年香港曾上演的張愛玲作品《傾城之戀》話劇版海報;一套張愛玲作品集封面圖;張愛玲的英文證件原件;張愛玲身穿旗袍的經典照。而靠牆的一個大書櫃,裝滿關於張愛玲的各種傳記、研究著作,記者當時數了數,大概有近200種。也就是說,這幾乎相當於一個張愛玲研究陳列室。

原文轉自:華西都市報

相關焦點

  • 張愛玲如何寫出《小團圓》的?700封書信裡藏著答案
    雖然張愛玲這個名字一直都是近些年文學圈的「頂流」話題,各種假「張愛玲語錄」,在社交帳號上隨處可見,甚至泛濫成災,但因著「2020年,愛玲愛玲年」,張愛玲又再度被高度聚焦在燈光之下:張愛玲的作品又一次系統再版,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又被發掘,小說《第一爐香》被拍成電影,成為熱門話題……
  • 張愛玲及馬金瑜:從《小團圓》看如何PUA女文青
    題圖來自網絡張愛玲及馬金瑜:從《小團圓》看如何PUA
  • 張愛玲談《小團圓》(三個不同版本的《小團圓》))
    張愛玲談《小團圓》 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往來書信集出版,700多封魚雁往返披露了有關張愛玲的生活與寫作的豐富信息
  • 《小團圓》:從親情、友情、愛情解讀張愛玲的「冷與熱」
    導讀:《小團圓》是張愛玲尚未完成的遺稿,這部小說尚未完結,張愛玲就去世了。而《小團圓》通過對主人公九莉一生的描述,也是張愛玲一生的寫照。這部《小團圓》是張愛玲對自己生活的回憶與情感的追溯。張愛玲的小說裡很少談及友情,大部門是親情與愛情的相互利用和無數的算計,而《小團圓》裡少見展現了九莉與比比的深厚友誼,這也是張愛玲涼薄一生中為數不多的溫情,只不過對於親情與愛情的展現依舊是張愛玲式「冷風悽雨夜未央」的冷漠。
  • 張愛玲與《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女主角同臺,是...
    由李伯男執導、林蔚然編劇,浙江話劇團全新出品演出的話劇《尋她芳蹤•張愛玲》12月28日、29日將在上海藝海劇院上演。《尋她芳蹤•張愛玲》頗具巧思地將張愛玲和她最著名的三部作品《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小團圓》中的各色女子同時搬上舞臺,藉由顧曼楨、王嬌蕊、九莉這些張愛玲筆下經典角色的故事,講述張愛玲充滿愛恨糾葛的人生。
  • 《小團圓》是張愛玲自傳體小說,可是女主角的母親和姑姑讓人生疑
    在民國著名女作家張愛玲病逝多年後,一本《小團圓》橫空出世,都說是張愛玲的遺稿,而且還是自傳體小說,女主角九莉就是張愛玲本人,九莉的母親蕊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九莉的姑姑楚娣就是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別說在民國,就是在當今社會,蕊秋和楚娣也要被人看為不良女人,而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是這種人嗎?當然不是。張愛玲的母親和姑姑都是了不起的女人。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豪門庶女,28歲還出國留學,和丈夫離婚後就定居外國,雖然有男友,卻只有一個男友,對方是美國人,相貌英俊,年紀比蕊秋大幾歲。
  • 《小團圓》:張愛玲的超人才華和絕世悽涼
    今天我們一起要探討的話題,是張愛玲小說《小團圓》,講述張愛玲的超人才華和絕世悽涼。這是一個付費欄目,價格是一年365元,今天給大家呈現的是其中一節。需要參加的朋友可以掃文章最後的二維碼參加,最近我們也會開始第一次直播講述張愛玲。添加微信:niupimingmingdushu,朋友圈便可以看到直播信息。
  • 張愛玲對親弟弟過於涼薄?原因早被她寫在《小團圓》裡,不勝唏噓
    每每提到張愛玲和胞弟張子靜的關係,世人總是會批評張愛玲過於涼薄又自私,實際上張愛玲對張子靜態度的轉變並不是因為她出了名就忘本,也不是自私的緣故,她早已將這段不想再提起的傷心往事寫進了《小團圓》裡。後來有細心的讀者在這部書裡找到了些許答案,也明白了,凡事自有它的緣故。
  • 祝宇紅《無雙的自我——張愛玲的個人主義文學建構》連載之四:餘論·張愛玲的人與文——從《愛憎表》談起
    「天才」的話題中心就是《天才夢》中所說的,「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而「結婚」的話題則是幼年時期關於性的意識如何受到環境的影響。       對於自己的「無用」,張愛玲反覆提及。《天才夢》裡說,不會削蘋果,不認路,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在現實世界裡,我是一個廢物」。
  • 張愛玲去世20年了,為什麼新作一本接一本的出?
    這一次,是長篇小說《少帥》,張氏用英文寫出,出版時採用中英對照的形式。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
  • 張愛玲對胞弟張子靜薄情背後原因,藏在《小團圓》這段真實描述裡
    在世俗的眼裡,張愛玲那次離開時雖是以近乎逃難的方式離開,可即便如此,她也應該給弟弟一個消息,畢竟他再怎樣也是她在這個世界上血親最近的人。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對血親最近的人如此冷漠,難免不被人認為是涼薄。也因為張愛玲對張子靜的這般態度,很多人包括張迷們都覺得:張愛玲未免太過涼薄了。可張愛玲真的是涼薄嗎?
  • 張愛玲是如何描寫張學良與趙四的性愛的?
    張愛玲是如何描寫張學良與趙四的性愛的?來源:閱微閨房筆記(微信號:guifangbiji)一九二五年,張愛玲五歲,不過,卻是她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少帥》開始的時間。這一年,趙四小姐十三歲,張學良二十四歲。張愛玲把她和他,分別變成周四小姐和少帥陳叔覃,安排他們相遇了。
  • 張愛玲誕辰百年|專訪許子東:現代文學中最深刻的審母情結
    早些時候,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許子東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許子東細讀張愛玲》一書,其中選擇了張愛玲的《第一爐香》《金鎖記》《傾城之戀》《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茉莉香片》《留情》《小團圓》和散文作品進行細讀,中間還穿插講述了張愛玲同父母親以及胡蘭成的關係,張愛玲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的經歷。
  • 張愛玲的英文:不讀就不明白她如何植根中國人社會
    有意識的不同表演  在《小團圓》和《雷峰塔》中,她都講到她父親在廢除了科舉制度的新時代的失落,她母親矯枉過正又多少帶上了點殖民性。在這兩種失落中間,張愛玲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走自己的路。而這個路是什麼,也許她一輩子都在尋找。  《小團圓》和《雷峰塔》的出版也讓讀者對於她在美國的生存狀況略有了解。
  • 初秋,想起邱妙津和張愛玲
    總有事後諸葛亮,評價起愛玲來指點江山,仿佛去的是他們自己就能揚名立萬,實際上張愛玲的難處,到今日依然不減。有幾個移民美國的中國作家真能寫出代表作來?可能哈金算一個,可當年愛玲還有家庭的拖累。身為女性,陷阱總是特別多的。伍爾芙說寫作的女人必須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和一年500鎊的收入。
  • 桑弧與張愛玲
    此時,27歲的張愛玲正直感情失落之際:胡蘭成逃亡溫州匿藏,並與一位婦人同居。張愛玲在經濟上繼續支持胡,並刻意低調,沒有發表任何作品。張愛玲很快寫出了《不了情》的劇本:虞家茵(陳燕燕飾)在戲院與夏宗豫(劉瓊飾演)偶然相識。後經人介紹到一戶人家當家庭教師。男主人因工作原因經常不在家,女主人則常年在鄉下養病。女兒亭亭非常寂寞。後來家茵發現男主人正是夏宗豫。
  • 《紅樓夢魘》,魘住張愛玲的長篇?
    「夢魘」一詞指在睡夢中被噩夢驚醒,老話常把人失常的情景稱之為「魘住了」,意思類似靈或鬼上身。張愛玲一貫對小說及出書的名字非常講究,對文字的意象在歷史中的流轉非常注目,「流言」、「小團圓」、「色戒」、「餘韻」等詞大有說法。以「夢魘」來標題這一系列工作,表達對《紅樓》的痴迷、上癮達到瘋狂狀態,含義激烈而富於感情。
  • 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雷峰塔》出版
    中新網4月16日電  繼《小團圓》後,張愛玲另一遺作《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15日正式出版。這是張愛玲首部英文自傳體小說,寫於一九六三年。  香港《大公報》消息,張愛玲的這部遺作一九六三年寫於美國,但因一直沒有出版商願意出版,至張愛玲逝世十五年後的今日,才有機會面世。
  • 張愛玲,桑弧與《太太萬歲》
    在文華公司頭兩部影片拍攝過程中,桑弧免不了經常到張愛玲的住處與她切磋,這期間二人來往便顯得甚密。桑弧這人老實忠厚,性格拘謹,他是否對張愛玲有意,外界不得而知。不過也許他曾對張愛玲流露過什麼,於是在朋友間傳播開來,以至於後來熱愛這段歷史的影迷和張愛玲迷們,恨不得編出一段詳盡的編年史來。
  • 張愛玲:愛玲極豔
    他站在她跟前,就像他這個人是透明的,她筆直地看通了他,一望無際,幾千裡地沒有人煙——她眼睛裡有這樣的一種荒漠的神氣。」如此通透的筆調,把自己隱在作品中,冷眼旁觀,又俯視眾生,這才是張愛玲。 這回,張愛玲終於不負眾望,她終於上岸。 回到上海後,張愛玲寫信給他:「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