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節奏感的意義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國家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加重視音樂對培養學生健全情操和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作用。教育部制定了專業的音樂教育要求和標準,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入節奏感教學,讓學生通過聽歌曲和跟隨教師引導的方式提升對節奏感的感知能力,了解節奏的大概含義和音樂課程的重要作用,辨識節奏的區別。音樂節奏感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鑑賞優秀音樂作品陶冶情操,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養成健全的人格起著關鍵作用。音樂節奏教學還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並在音樂的學習中舒緩壓力,放鬆身心。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學生個體意識的覺醒和個性化思維的形成都具有關鍵作用。
現階段的節奏感教學狀況
由於學校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音樂課程的教學效果沒有專業的考查和監督機制,因此傳統音樂教學往往過於形式化,不能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對學生全面成長具有負面影響。同時,學校將更多的教育資源提供給文化課,導致部分小學音樂教師不夠專業,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小學音樂節奏感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都達不到素質教育的標準,學生節奏感培養和樂感的提升也不能夠落實。同時,教育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師創新教育方式,帶領學生用多個視角和方式了解節奏感、感悟節奏感。因此,教師要對傳統教學進行一定的突破和改造,將灌輸式的教學變成師生配合式的教學,讓學生成為音樂節奏教學課堂的主體。但是,有些音樂教師的節奏感教育方式並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轉型。因此,節奏感教學不僅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還需要學校提高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
培養小學生音樂節奏感的具體措施
將遊戲教學法融入音樂節奏教學中。小學生對遊戲的興趣較大,專注力也更高。因此,教師要合理利用遊戲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節奏的變化,促使學生在音樂節奏感方面走向正確的理解方向。
將對學生的音樂教育和生活現象相結合。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了解以及學生的感性能力都對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學習有一定的影響。鑑於此,教師要將抽象的音樂節奏直觀化,將複雜的音樂理論簡單化,以加深學生對音樂節奏概念的理解。
加強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節奏感。教師對學生的聽力訓練不應該僅限於課本中的樂曲,還應該讓學生辨識各種樂器的聲音,讓學生多聆聽大自然中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聽到不同的聲音,就會形成相應的音樂記憶。
創新教育教學方式。音樂課程是感性的課程,音樂知識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藉助科學的方式將抽象的音樂理論轉化成具體的音樂教學,例如,可以讓學生利用肢體動作感受節奏感。
利用打擊樂器強化學生對節奏感的理解。利用打擊樂器能讓學生高效地掌握歌曲的節奏,對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效率和學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打擊樂器的使用方式相對簡單,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操作打擊樂器,通過實踐感受節奏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