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敘寫了 一些人生黃昏故事。這些故事可能不足以大歌與大泣,但多多少少能回答上面這個問題。
這是一部屬於奶奶們的戲,通過一群小學同學的友情,講述家庭、愛情、子女關係,有點「老友記」的味道。不拼顏值拼演技,老戲骨們撐得住,劇本也撐得住,有戲眼。在瑣碎、真實又殘酷的生活畫卷裡,泛出溫情。觀之,我們在黃昏裡咂摸到青春,在平淡裡咀嚼到精彩。
回到「吾誰與歸」這個主旨,該劇提供了幾種版本:
1、與配偶歸。
這原是我最信奉的一種歸法,配偶高於子女是我的基本主張,作為最親密的關係,與其折磨(依靠)其他人,不如互相折磨(依靠)就好了。
但人不能同生死,故而同歸於生命盡頭的機率很小(劇中只有兩對夫妻如片中晶雅和蘭熙媽媽);而相伴也不一定相知,相知也不一定相愛。
晶雅是個勤勞女性,一輩子服侍丈夫、照顧兒女,活脫脫一個「中國式母親」。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丈夫能帶她環遊世界。然而五十年過去,女兒們出嫁了,公公婆婆送走了,她仍然沒等來丈夫對自己的諾言。丈夫幫襯兄弟姐妹,為女兒出頭,從沒出過軌,從傳統意義上看並不是一個壞男人,但每天一粥一飯要老婆伺候還對老婆呼來喝去。——這樣的男人留著過年嗎?晶雅在老之將至時毅然離家出走並宣告要離婚。
老年人生也是人生,也有夢想和期待,有什麼理由值得她去忍耐至終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妥協,越是生命倒計時越應該去過想要的生活。
一路走來,並不一定一路歸去。
「雙芬女士,有一個寡婦女兒,小兒子摔斷了腿落得終身殘疾,從結婚起就被丈夫拳打腳踢惡語相向,直到我爸爸摔傷了腿才放下了手裡那根棍子閉了嘴,誰還能比她更苦的呢。」
這是蘭熙口中的媽媽,90多歲的老奶奶。老奶奶心無旁騖的玩著手機遊戲,騎著小四輪奔突的架勢,讓人心疼又喜歡。這是個不服輸的老女人,其實一路上,她都是在獨行。
2、與子女歸。
晶雅的媽媽住在療養院裡,她們通過視頻電話聊天,最後的瘋狂是她們把老人接到沙灘上,然後死在了沙灘上,——這也是晶雅覺醒的原因之一,她不想像母親一樣躺在病床上等死。
她自己的女兒忙於生存,她離家出走並不能得到女兒們的理解。
母女一場,陪伴都很難,又何談與歸?
蘭熙用盡力氣幫助家裡人,但父母耄耋,弟弟殘疾嗎;曾經在老公與自己閨蜜滾床單後想帶著女兒一起告別世界,讓女兒的心裡藏著了深深的痛;終於母女和解,女兒最愛的人車禍殘疾。這是她的人生。她最後她放手女兒去追愛了,接下來的日子還是她自己的,一個人的世界。
喜慈老年痴呆了,痴呆前多次想自殺,或去橫在馬路中間,或去漢江大橋爬橋。神神叨叨,又溫順綿柔,她依賴兒子卻又生怕影響到孩子們,最後想去養老院孤獨終老。兒子是好兒子,但兒子又有了自己的兒子。如何陪?怎麼陪?
3、與相愛者歸。
蘭熙在人生後半場遇到喜歡的人,然而卻查出了癌症。我心由我身不由我,如何繼續?
英媛阿姨是個演員,帶著癌症,瀟灑的談著戀愛懷念著最愛的人。最後她接到了大哲邀請她回美國的電話,也得知了大哲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經離婚;但三十年不出現,誰能依靠誰?還是漂亮地自己往下走吧。
4、與年輕人歸。
忠楠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因為要照顧到家裡大幫的親戚,導致她獨身至今。她希望交到年輕的有文化的朋友,一直以來供養著很多所謂的「教授」。但她闌尾炎發作,一個年輕人都沒有出場。這樣的年輕人留著作甚?果斷放手,才是忠南瀟灑本色。
她的臺詞好現實、好深刻。
5、與老友歸。
劇裡結尾老阿姨們駕車出遊,這是與歸的最好方式。但總覺得有許多一廂情願式的美好。
抱團養老的話題不儘是美好,現實的殘酷會讓美好變得複雜而困難。
這是拍給年輕人看的老年人的故事。
在走向人生末日的過程裡,「病」與「死」是最常見的詞彙,近在咫尺、伸手可觸;但人生不可欺、不可棄,不能浪費每一天。
《我親愛的朋友們》像是給出了一份老年生活的問卷,列舉了各種喪偶、出軌、離婚、單身、家暴的案例,關於癌症、老年痴呆、甚至空巢的問題也提上了日程,但歲月殘酷,人生有溫情,關於友誼、愛情與自由,不會因為古稀或耄耋而不渴望、不追求、不擁有。
與誰歸不重要,重要的是漫漫歸途,有不老的青春之心,和不放過每一個日子的決心。
蘭熙的女兒樸菀是全劇中唯一一個年輕女性角色,她的愛情很動我心。她也是本劇線索與敘述者,因為她的視角,我們才看到這個精彩的朋友圈,老人群。
就算半隻腳踏進了棺材裡,該做的農活、該吃的飯、該走的路、該看的風景也不能拉下。有這份從容,怎麼「歸」都無愧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