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結合94版《三國演義》幕後的幾個鮮為人知的小故事,我和大家來共同探討一下為什麼這部電視劇能夠被譽為難以超越的經典。
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如果算上其創作時間,距離今天已經將近30年。30年,是一個頗為漫長的歲月,可以見證一個人的成長曆程。
然而直至今天,這部電視劇依舊在觀眾心目中擁有深刻印象和無上的地位,劇中一幕幕經典場景和生動的人物角色成為了觀眾經典的記憶。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這三個小故事中,或許可以幫助大家窺探出94版《三國演義》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的奧秘。
第一個小故事,是和「楊修之死」有關。
對於《三國演義》中「楊修之死」,大家都不會陌生。頭腦聰明的楊修,接連窺探曹操內心真實想法,遭到曹操的猜忌,最後落了個被斬首的可悲下場。
關於這段故事,原著中的描述很簡單: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
在這段戲中,有個情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當楊修黯然在走出營帳後,緊接著又是一個驀然回首的鏡頭。這個回首鏡頭,著實地將楊修臨死之前的那股憤懣、遺憾表現的非常傳神,而且也令觀眾對楊修因恃才傲物而遭來殺身之禍的下場油然而生一股同情之心。
小時候看這個片段,雖然印象深刻,總覺得演員的這個表演妙不可言,卻始終琢磨不出其中的深刻原因。直到前幾天,由楊修的飾演者畢彥君回憶當時拍攝的情景,才令我恍然大悟。
當時在拍攝「楊修之死」最後片段的時候,導演對於這段戲份並不看重,按照導演的設想,楊修被斬這段戲只需要拍一個「楊修」遠去的背影即可。由於當時《三國演義》拍攝節奏緊張,出演「楊修」的畢彥君還在劇組的另一個拍攝地,出演劇中的另一個角色李儒。為了加快進度,導演一度還考慮用替身來完成。
後來,在畢彥君本人的一再堅持下,導演最終還是決定由他本人親自把「楊修」最後的戲份演完,以求完美。
在拍攝過程中,進展非常順利,因為這段戲份並不複雜,一遍就通過了。
不過執著的畢彥君還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原來在拍攝過程中,恰好是陰天,畫面的光線視覺並不飽滿。拍攝結束後,天氣放晴了。
於是畢彥君再次和導演商議,希望把這段戲份重新走一遍,他希望把楊修最後的時刻演繹地更加完美一點,不希望留任何遺憾。
最後導演被畢彥君的這股執著勁頭打動了,便重新安排了拍攝。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和畢彥君臨時又設計了讓「楊修」回頭的戲份,讓「楊修」在回頭那一瞬間,把那股怨恨、懊悔、無奈、苦澀的複雜感情全部流露出來,便成就了這個經典鏡頭。
在了解了這樣一個拍攝故事後,我終於明白,「楊修」的那個回頭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不僅僅來自於演員的精湛演繹,更是凝結了《三國》劇組不斷苛求自己、和藝術較真、和自己較勁的那股勁頭。
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其實並沒有什麼捷徑和現成模式可以套用,唯有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精雕細琢,才能打磨出藝術的光芒。
第二個小故事,是和劇中飾演諸葛亮的唐國強有關。
當年,在《三國演義》劇組物色諸葛亮這個重要角色演員時候,海選了一大批國內知名的男演員,唐國強並不是最佳人選,甚至反對他的呼聲特別高。不少觀眾在聽聞將由唐國強飾演諸葛亮後後,還紛紛向劇組打電話、寫信,明確反對他出演諸葛亮。
因為在這之前,唐國強由於種種原因,演藝生涯受到了很大影響,在觀眾心目中也留下了不少負面影響。
那段經歷可以說是唐國強非常苦澀的一段歲月。
一直給予唐國強堅定支持的,是總導演王扶林。
王扶林在和唐國強接觸後,提出了與眾不同的看法。他感覺到唐國強在經歷了過去的坎坷和壓抑後,正在積極努力尋求一個突破自我、重塑自我的時機,這種迫切的追求和滿腹經綸的諸葛亮默默地躬耕南陽,卻一腔熱血,期待明主,以施展自己一身抱負的心志是高度契合的。
在王扶林的力排眾議下,唐國強得以出演了他整個演藝生涯中,極為重要的「諸葛亮」角色。
大家知道, 劇中諸葛亮的文戲是非常多的,經常需要誦讀大段的臺詞。因此,唐國強的《三國》劇組生涯中,最常見的情景就是仰臥在自己那張狹小的行軍床上,背誦臺詞,無論寒暑、日夜。
最近,抖音上有一段94版《三國演義》的插曲《臥龍吟》,描繪了諸葛亮在冰冷的油燈下,苦讀經書韜略,仰觀俯察天下大勢的情景,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諸葛亮潛心苦讀的情景,正是唐國強為了藝術追求,暗自發奮努力的縮影。
可以這麼說,唐國強並不是在演戲,而是在戲裡戲外中,將自己活成了真正的諸葛亮,將自己的滿腔熱血和諸葛亮的壯志未酬交融在一起。
這種奇妙的交融,促使唐國強為我們塑造了迄今為止,最為成功、最為神似、最為經典的諸葛亮的形象。
而這一切,源自於《三國》主創人員尤其是總導演的獨具慧眼。
第三個故事,是和《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有關——《歷史的天空》。
《歷史的天空》作曲者,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谷建芬老師。然而,直到前幾天我才知道,這首歌曲的歌詞,是出自一位女詞作家——王健老師,編曲是出自我國著名的音樂人李一丁老師。
著名音樂家谷建芬老師
著名詞作家王健老師
著名音樂家李丁一老師
也就是說,這首磅礴悠遠、盪氣迴腸,充滿浩然正氣的歌曲,居然是三位女性音樂家攜手創作而成。
的確是令人意外!
谷建芬老師在解讀創作《歷史的天空》歷程時,說道,她們創作的《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充滿了豪邁大氣。對於片尾曲,她希望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來對三國的風雲歷史進行詠嘆與感懷。在近百年的三國歷史中,湧現出的是一個個英雄人物,正是英雄人物主導了波瀾壯闊的戰爭與興亡。當三國一統,歷史的大幕緩緩收起,以一個女性細膩的視角對這段風雲變幻進行訴說,對這些英雄豪傑進行追憶、憑弔,在表達仰慕情意的同時,油然而生的還有一股股淡然升起的憂傷。
這種傷感更能夠與讀者在閱完《三國演義》後的掩卷沉思產生奇妙的共鳴。
因此,谷建芬和王健等創作老師對於這首片尾曲的定義就是「貂蟬的眼淚」——憑弔英雄豪傑,莫過於一個柔弱女子黯然落下的淚水。
正是在這樣的基調之下,一曲《歷史的天空》應時而生,成為近代以來,我國歷史詠嘆歌曲的巔峰。
《滾滾長江東逝水》與《歷史的天空》,一剛一柔,一仰一抑,將豪邁與柔美結合在一起,成為電視劇《三國演義》最好的註解。
除了《歷史的天空》,谷建芬、王健、李一丁,三位老師還聯袂創作了電視劇中的《臥龍吟》、《貂蟬已隨清風去》、《淯水吟》等主題音樂,同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從老藝術家們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細細地品讀出土她們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發自肺腑的敬意,這種敬意最終轉化為創作的匠心,從而為我們打造了這一曲曲不朽的音樂作品。
藝術追求,宛若黑暗中閃耀的光芒,這種光芒永遠不會消逝,反而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愈發閃亮。
致敬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