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強渡大渡河 》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

2021-02-22 警音

前言:1935年5月24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在小編的記憶中,是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還是十八勇士強渡大渡河,始終是模糊的,今日沒事,在網上仔細搜索,才明白這段歷史。由此看來,「十七勇士說」和「十八勇士說」的分歧點在於算不算時任紅1團1營長的孫繼先。

作為重要當事人的楊得志,曾在1982年發表《強渡大渡河的紅軍勇士是多少個?》的文章。文章在回顧了渡河情況後提到:「我們可以把奮勇隊17位同志稱為勇士,若把當時的營長孫繼先同志算進去,稱18勇士也沒有錯。」

「長期以來,我們通行的正式黨史軍史中,都採用了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說法,其基本依據就是第186期《戰士報》的原始文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研處處長姜廷玉說,在這期報紙上,有「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即將河兩岸敵人全部擊潰」的記載,並刊登了十七勇士的名單。從此,十七勇士的威名廣為傳誦。

1936年9月,十七勇士的大部分成員還接受了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採訪,他們的英雄事跡被寫入了《西行漫記》。新中國成立後,十七勇士的英名也被收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

十七勇士後來大都在革命戰爭中犧牲,除了奮勇隊隊長熊上林,其他人最後的蹤跡在哪裡都不為人知。姜廷玉說,熊上林是江西高安縣人,全程走完長徵,參加了平型關大捷,1942年6月犧牲在河北崇禮縣與日寇的作戰中。

作為當年強渡大渡河一線指揮員的孫繼先,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我軍第一個飛彈試驗基地的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0年因病逝世。

對於究竟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的爭論,孫繼先生前的回答,也許能幫助人們從新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據孫繼先的兒子孫東生回憶,父親在世時,他們曾多次問起此事,父親總是這樣回答:「強渡大渡河的戰鬥經過,我的回憶錄中已經闡述清楚,至於自己算不算勇士,沒有必要爭論。革命戰爭中無數先烈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有些同志犧牲後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們這些倖存者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應該說在長徵路上英勇戰鬥的紅軍戰士人人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孫繼先逝世時,新華社播發了《向孫繼先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濟南舉行》一文,文中提到:「二萬五千裡長徵途中,他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為長徵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強渡大渡河"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徵途中的一次著名戰鬥。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徵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

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戰鬥經過

現貌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準備渡過大渡河。24日晚,先頭部隊趕到安順場,佔領了該地。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挑選17名勇士組成突擊隊。7時強渡開始,快接近對岸時,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控制了渡口。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大渡河。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經80多公裡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二十四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一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二營到渡口下遊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一營冒雨分3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戰鬥,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安順場一帶大渡河寬100多米,水深流急,高山聳立。在紅軍到達之前,川軍第五旅第七團1個營搶佔了這一地區,正在構築工事,憑險防守。情況對紅軍十分不利。

25日晨,紅一團開始強渡大渡河。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一團第一營營長孫繼先從第二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戰前,先遣隊首長親自向領導領導交代任務,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關係全軍成敗,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為全軍打開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分成兩批,熊尚林帶領第一批8人先渡河,孫繼先帶領第二批8人再渡河。十八名勇士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衝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十八名勇士戰勝了驚濤駭浪,衝過了敵人的重重火網,終於登上了對岸。敵人見紅軍衝上岸灘,便往下甩手榴彈。智能雙全的勇士們,利用又高又陡的臺階死角作掩護,沿臺階向上猛烈衝殺。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們擊退了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一軍團第一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徵中孫繼先將軍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闢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然而,在孫繼先晚年,在澄清大渡河戰鬥史實的問題上,卻陷入兩難的尷尬處境:他既不願意把自己說成是勇士,又不願意違背歷史事實,屈從被誤解的歷史結論。他的老首長楊得志上將言之鑿鑿,揭開了塵封已久的歷史謎團。

摺疊楊得志撰文回憶

楊得志將軍(正面)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有著許多可歌可泣,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跡。在20世紀50年代,青年們迫切要求熟悉中國革命的歷史,從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去投身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建設事業。1957年5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紅旗飄飄》叢書,正是順應時代的呼喚,開革命回憶錄寫作之先河。《紅旗飄飄》剛一發行,即在廣大青年和人民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在1957年7月出版的《紅旗飄飄》第二集中,收錄了一篇楊得志的力作--《大渡河畔英雄多》。楊得志的文章分為"光榮的使命""勝利的前奏""天亮以後""我一定要去!""莊嚴的時刻"五個小節。其中在"我一定要去!"和"莊嚴的時刻"中,楊得志寫道:

十八個勇士(連孫繼先同志在內)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機關槍(衝鋒鎗)、一支短槍,每人帶五六個手榴彈,並且帶著工作器具,以二連長熊尚林同志為隊長。

大渡河邊還是像剛才一樣,只有河水衝擊咆哮,我用望遠鏡看看對岸,敵人像是很安靜。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臨時決定十七人分兩批渡過。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一班的八個同志跨上了小船。

莊嚴的時刻到了,熊尚林帶領八個同志跳上了渡船。

……

過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來了。八個勇士在營長孫繼先同志的帶領下,又登上了渡船。

……

此刻,我們兩批登陸的勇士接上了,十八個勇士一起衝上去,十八顆手榴彈一齊扔出去,十八挺花機關槍一齊打過去,十八把大刀一齊在敵群中飛舞。號稱"雙槍將"的川軍被殺得敗不成軍,拼命向北邊山後面逃。我們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在崇尚英雄的年代裡,楊得志的《大渡河畔英雄多》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195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楊得志原作,出版了連環畫《大渡河畔英雄多》。1963年,《大渡河畔英雄多》被編進全國初中語文課本。大渡河十八勇士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

摺疊劉伯承回憶歷史

這裡特別提及的是,《星火燎原》第三卷的首篇文章《回顧長徵》,是由劉伯承撰寫的。在寫到強渡大渡河的經歷時,他明確寫道:"十八勇士一過河去,就將敵人打垮,佔領了渡口。"

摺疊軍委擴大會上

十八勇士遭質疑

據當年編輯部的老同志回憶,《星火燎原》第一卷在1958年已經完稿。書剛印刷完還沒有發行,恰逢廬山會議召開。《星火燎原》編輯部也無法避免當時的政治風暴。因為有"美化"彭德懷的文章,編輯部被責令檢查整頓,幾位骨幹編輯不同程度地受到衝擊。

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一次軍委擴大會上,有人突然提出:關於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的宣傳有些混亂,到底是十七勇士還是十八勇士應當查清楚,即便是十八人一起渡河,孫繼先作為指揮員,也不應當算作勇士。

據說,提意見的是一名空軍中將。這名中將並不是強渡大渡河現場的目擊者。在長徵中,他曾任紅一師直屬隊總支書記,大多數時間隨黃永勝任團長的紅三團行動。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之後,他被調到紅三團任總支書記。日後,他在回憶錄中寫道:紅軍強渡大渡河時,"我們三團仍是走在全師的後面。這一段,我們只是跟著走,沒有執行什麼任務,也沒有什麼掉隊落伍的。當我們來到安順場渡口時,一團、師部、二團都已經順利渡過了河,只有兩條渡船在等待我們"。

孫繼先也參加了這次軍委擴大會。坐在孫繼先身邊的一位老同志,聽了那名空軍中將的發言後,憤憤不平,就用胳膊肘輕輕碰了孫繼先一下,說:"孫司令員,你也應該出來說說話,以正視聽!"

孫繼先小聲回答說:"我能說什麼?能說自己是勇士嗎?"

會後,軍委責成總政治部負責查實強渡大渡河究竟是十八勇士,還是十七勇士。有關部門查閱了檔案資料,以當年紅軍《戰士》報第一八六期上記載的十七勇士的名單為原始依據,並以一名沒有親臨大渡河現場的紅軍幹部的日記為佐證,最終確認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是十七勇士,並以總政治部的名義正式發文:要求各個單位在宣傳紅軍長徵強渡大渡河事跡時,一律按照"十七勇士"的口徑。這就是為什麼長期以來,在正式通行的黨史、軍史中,一律採用"十七勇士一船渡河"說法的緣由。

中央紅軍長徵時,《戰士》報是紅一軍團政治部的機關報,是一份不足16開版的油印小報。在第一八六期《戰士》報上,關於渡河的過程只有一句:"牲(我)部一個猛衝和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即將河兩岸敵人全部擊潰。"在戰爭的緊急情況下,報紙及時報導戰況,出現一些疏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979年,《星火燎原》叢書再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套十卷,1982年8月出齊。在1980年出版的《星火燎原(選編之三)》上,還是《強渡大渡河》的標題,選用的卻是楊得志的文章。書中關於勇士們渡河一段的關鍵內容是這樣描述的:

莊嚴的時刻到了,熊上(尚)林帶領著十六名同志跳上了渡船。

"同志們!千萬紅軍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堅決地渡過去,消滅對岸的敵人!"

渡船在熱烈的鼓動聲中離開了南岸。

……

在我猛烈火力掩護下,渡船靠岸了。十七勇士飛一樣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彈,一陣衝鋒鎗,把衝下來的敵人打垮了。勇士們佔領了渡口的工事。

楊得志原文中的十八勇士分兩次渡河,變成了十七勇士一次渡河。甚至劉伯承撰寫的《回顧長徵》一文,"十八勇士一過河去",也改成"十七勇士一過河去"。

摺疊楊得志言之鑿鑿

強渡大渡河的應該是十八勇士

1980年版的《星火燎原》發行不久,孫繼先看到有關強渡大渡強渡大渡河(繪畫)河的戰鬥敘述後,感到很憋屈:自己可以不當勇士,但對戰鬥過程的敘述應該符合史實。他曾直言不諱地對老團長、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楊得志說:"咱們紅一團強渡大渡河的情況,你最清楚,怎麼能這麼寫呢?"

翻開新版《星火燎原》,看了由自己署名的《強渡大渡河》一文,楊得志很奇怪,也很惱火。他對孫繼先說:"這篇回憶文章,沒有經過我審查就修改了。當時,我正在國外訪問,有關部門也沒有徵求我的意見,就把我原文中的'十八勇士',改成了'十七勇士',其中一些戰鬥過程也不符合史實。"楊得志寬解孫繼先說:"鑑於新版書已經出版發行,已無法挽回,我一定在今後的回憶錄中把它重新糾正過來。"

1985年,楊得志撰寫了長篇回憶錄《橫戈馬上》(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楊得志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也與廣大讀者見面。有關強渡大渡河部分,楊得志都進行了認真校正,澄清了大渡河戰鬥的史實。他特別寫道:"由於船太小,一次容不下十七位同志,我們決定分兩次強渡。第一船由熊尚林同志帶領。為加強領導,第二船派營長孫繼先同志掌握。"

1990年4月13日,孫繼先在濟南病逝。在治喪期間,他的小兒子孫東寧從濟南回到北京,去解放軍三○一醫院看望正在住院的楊得志。躺在病床上輸液的楊得志一見孫東寧臂上戴著黑紗,情緒立刻激動起來,哽咽著說:"你爸爸是我最好的戰友,他是個好同志,優點很多,打仗很勇敢,會武術,能耍大刀……"

在講到長徵時,楊得志說:"你爸爸是長徵中的英雄,強渡大渡河時,第一船九人,熊尚林帶著;第二船九人,你爸爸帶領。九加九是十八,應該是十八勇士,你爸爸應該算勇士。"

楊得志又說:"我還可以找到幾位見證人。當時的二營營長叫陳正湘,他現在是北京軍區副司令員。還有一位是武漢軍區政委蕭思明,當時是紅一團偵察參謀。那天,勇士們渡河的渡口距離誓師出發地還有幾百米的路程,我只帶了幾個人送他們出發,現場的情況別人不清楚。偵察參謀蕭思明就在我身邊,他可以證明!"

正在這時,濟南軍區老幹部局楊局長來電話,徵求楊得志對《孫繼先同志生平》的意見,特別是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奪取並控制了渡口陣地,掩護後續部隊渡過了大渡河,為紅軍長徵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評語是否準確。

楊得志回答道:"這樣寫很好,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渡河,這個情況是真實的,這樣寫,比寫他是十八勇士評價還要高!"

隨後,楊得志又深情地回憶起與孫繼先一起戰鬥、工作的往事,從二萬五千裡長徵,講到在南京軍事學院,又講到在濟南軍區。他說:"'文革'中,有人批判我,你爸爸出來說話保我,別人又去抓他。我說不要去抓孫繼先,批我好了!"

孫東寧臨別前,楊得志緊緊握住他的手說:"你爸爸在北京住院時,我去看他,我動員他,不要一個人在濟南,趕緊回到北京來。他出院後,又到我家來看我,我們倆的手握在一起,很長很長時間。他的年齡比我小一點,身體原來比我好,沒想到走得這麼快……"說到這兒,楊得志已經泣不成聲。由於病重住院,楊得志不能去濟南參加孫繼先的遺體告別儀式。他特委派兒子楊建華代表他前往濟南,向老戰友作最後的告別。

孫繼先臨終前,曾囑咐家人:待他身後,把一部分骨灰撒在大渡河裡,他要伴著大渡河的驚濤駭浪,向後人講述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裡創造的驚世傳奇!

前些天,孫東寧為筆者找到一本1957年版《紅旗飄飄》第二集。筆者驚奇地發現,在《大渡河畔英雄多》一文的結尾,楊得志請執筆人張重天清晰地寫上了一段附記:

十八勇士一度被認為十七勇士,楊得志同志認為正確地說應該是十八勇士(其中包括營長孫繼先同志)。文中敘述經過,由於寫時離開事情發生時間較長,故雖然竭力回憶,恐個別地方仍有錯誤,請熟悉當時情況的同志指正。

手捧陳舊泛黃、印跡斑斑的原版圖書,細讀《大渡河畔英雄多》,一種崇敬之情在筆者心中油然而生--楊得志襟懷坦蕩,他唯真唯實的崇高品質令人肅然起敬![1]

事件意義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的一次生死之戰,能否渡過河去,地圖是中國革命的關鍵。為了渡過大渡河,在作戰開始前,先遣隊首長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同作戰部隊一起制定渡河方案,並強調這次渡河作戰的重要意義,從而使作戰部隊增強了信心,鼓足了勇氣,為作戰取得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堅信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堅定信念,使作戰部隊全軍上下對這連環畫次作戰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勇士們正是憑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忠誠,發揚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力精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對岸衝去,並成功地為後續部隊打開了一條通道。紅軍部隊成功地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在作戰中的英雄壯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楊得志將軍回憶

一九三五年五月,我們工農紅軍渡過金沙江,經會理、德古船昌、瀘沽,來到冕寧。我們紅一軍團一師一團,擔負了光榮的先遣任務。軍委為了加強領導,充實力量,特派劉伯承、聶榮臻兩同志分別擔任先遣司令和政委,並把軍團的工兵連、炮兵連配屬一團指揮。當時,我在一團當團長。

戰士們從夢中被叫醒,冒著毛毛細雨,摸黑繼續前進了。

根據分工,黎政委帶領二營至安順場渡口下遊佯攻,以便吸引那個團的主力;我帶一營先奪取安順場,然後強渡;三營擔任後衛,留在原地掩護指揮機關。

天明、雨停,瓦藍的天空綴著朵朵白雲,被雨水衝洗過的懸崖峭壁顯得格外高大。大渡河水還在一股勁地咆電翻騰。此刻,通過望遠鏡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處的一切:對岸離接口一裡許,是個四、五戶人家的小村莊,周圍築有半人高的圍牆;渡口附近有幾個碉堡,四周都是的黑的巖石。估計敵人的主力隱蔽在小村免企圖等我渡河部隊接近渡口時,來個反衝鋒,迫我下水。

十八個勇士(連孫繼先同志在內)每人佩戴一把大刀,每人背一挺花機關槍(衝鋒鎗)、一支短槍,每人帶五六個手榴彈,並且帶著工作器具,以二連長熊尚林同志為隊長。

大渡河邊還是像方才一樣,只有河水衝擊咆哮,我用望遠鏡看看對岸,敵人像是很安靜。

因船小,船工不同意上船的人太多,臨時決定十七人分兩批渡過。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一班的八個同志跨上了小船。

莊嚴的時刻到了,熊尚林帶領八個同志跳上了渡船。

……

過了河的船很快地又回來了。八個勇士在營長孫繼先同志的帶領下,又登上了渡船。

……

此刻,我們兩批登陸的勇士接上了,十八個勇士一起衝上去,十八顆手榴彈一齊扔出去,十八挺花機關槍一齊打過去,十八把大刀一齊在敵群中飛舞。號稱"雙槍將"的川軍被殺得敗不成軍,拼命向北邊山後面逃。我們渡河的勇士完全控制了大渡河北岸。[2]

圖文來源於網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長徵中,有紅一師的「大渡河17勇士」與紅二師「瀘定橋22勇士」!
    長徵路上,比較艱難、關鍵、聞名的戰鬥有兩個,一個是紅一師紅一團的「強渡大渡河」,共17勇士,指揮員是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曾任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後任總參謀長。原第65集團軍"紅一師"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一師,戰爭年代曾孕育出"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壯士"等一批英模典型。"紅一師"最著名的一戰,是1935年5月強渡大渡河。當時"紅一師"一團團長楊得志率一營冒雨趕到大渡河安順場,由17名官兵組成渡河敢死隊,分兩次乘船渡河,佔領對岸,為紅軍贏得了主動權。
  • 大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勇士》在瀘定拍攝
    4月29日,大型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勇士》在我縣正式開機,引起了廣大群眾的關注。近日,小編與縣電視臺記者探訪了《勇士》劇組在新興鄉笆子房拍攝的一場精彩的戰爭片段。    在80多年前,偉大的中國工農紅軍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壯麗史詩;在大渡河畔,英勇的紅軍戰士創造了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奇蹟;在瀘定橋上,22名勇士以血肉之軀留下了世代傳頌的英雄讚歌。
  • 電影《勇士》免費送票啦!
    為還原真實的行軍過程,在拍攝過程中眾勇士更切換到「荒野獵人」模式:遠赴雪山、原始森林以及深山密林、大渡河兩岸及蜀南竹海等多地實景拍攝,勇士們更與野生動物共舞。片中一場紅軍在強渡大渡河之前的備戰戲,便採用了航拍長鏡頭。在這個長鏡頭之下,大渡河河岸數以千計的紅軍部隊,每個人都有條不紊,各司其職。這一鏡頭既展現了八一廠一貫嚴謹拍攝的紀律,更體現了當下華語電影大工業的成熟技藝。而飛奪瀘定橋作為《勇士》重中之重的戲碼,因真實景觀拍攝受限,劇組也創新思路,採取實景結合電腦特效的手段:一比一打造還原了一座瀘定橋。
  • 電影之美:品評戰爭動作片《勇士》
    在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之際,新片《勇士》深情獻禮,李東學、聶遠、于小偉等人重新演繹了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電影《勇士》將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兩段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再度搬上大銀幕。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創作角度和表現手法上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片中的每位戰士都富有自己的個性張力。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電影也不乏對細節的真實刻畫。
  • 《勇士》 上!兄弟!
    而這些歐美的大塊頭卻不是小主心目中的勇士,在小主眼裡機智、勇敢、堅韌、愛國、責任……才是勇士的正確打開方式,今天一部由李東學、于小偉、聶遠等主演的戰爭動作片《勇士》成功引起了小主的注意,雖然主旋律題材一向不是小主的菜
  • 金鋼鑽石般的意志,血和汗的連接,《勇士》看過的都震撼到了~
    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更多是存在於課本上的記憶,為了能讓更多的中國觀眾更深刻了解這一歷史,由李東學、于小偉、聶遠主演的電影《勇士》將視角放在了這一傳奇故事上。昨日,該片在漢放映,令不少觀眾看得熱血沸騰。
  • 大渡河畔安順場:翼王悲劇地 紅軍勝利場(組圖)
    而永和鄉發現的戰國中晚期古墓群及出土文物,也是研究大渡河流域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  站在亭前,我想到石達開被誘俘後寫下的那首《入川題壁》,從中讀到了一種英雄氣慨。他雖非英勇捐驅於沙場,但在敵人的刑場上受凌遲處死,卻無畏無懼,讓人嘆服。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頗具爭議的一段歷史,撇開其中是非曲直不說,讀到石達開那一章,還是感到強烈傳奇意味的。
  • 從大渡河到夾金山 追尋紅軍在雅安的足跡
    如今,雅安建立起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紅軍長徵百丈關戰役紀念館」「紅軍長徵翻越夾金山紀念館」等紀念館。  強渡大渡河  一條河一葉扁舟   越過拖烏山,一條大河橫亙在中央紅軍面前。   大渡河從雪山奔湧而來,面對峽谷天塹,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仰天長嘆:「老天絕我!」   1863年,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留下千古悲劇。72年後,又一彪人馬悄然殺來,領頭的是毛澤東,來到大渡河邊——   強渡大渡河,殺開一條血路!
  • 【學生作品】電影《勇士》觀後感(七年級篇)
    觀《勇士》有感七二班    翟瑩上周我校組織觀看了電影《勇士》,這部電影以紅軍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史實為原型,挑戰生死關頭的非凡經歷,劇情感人。影片中黃團長率領22名突擊隊員,帶領戰士們穿越槍林彈雨,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以血肉之軀粉碎了敵人的陰謀,在革命史上譜寫了不朽的篇章,捨身難忘的精神,是勇士們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需要認真學習的精神,是勇士們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需要認真學習的精神, 也是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需要認真學習的精神, 面對敵人四面圍追堵截, 不畏艱險,面對生死關頭一往無前, 勇士們一夜急行軍
  • 【免費搶票】《勇士》最後28個名額,每人送票2張
    電影《勇士》主要講述紅軍長徵途中如何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20多個小時在大雨中連夜奔襲240裡,不僅要不斷的奔跑還要邊跑邊與敵軍作戰。《勇士》將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拍攝得乾淨、利落、脆,毫不拖泥帶水,短短的30秒的預告點燃了小編的小紅心。李東學、于小偉、聶遠、宋佳倫、徐洪浩、王梓程、鄭好、曾肖更是組成《勇士》硬漢軍團。
  • 第二十三位是勇士(組圖)
    參加過強渡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夾金山)草地、四川懋功(一、四方面軍會師)、臘子口戰鬥、會寧會師(一、四方面軍會師)、吳起鎮會師(同陝北紅軍會師)、解放大西北等著名戰役。他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第23位勇士……曾榮獲紅星功勳、榮譽勳章、解放勳章、獨立自由勳章等(共14枚,現保存7枚)。
  • 戰爭動作電影《勇士》 中國奔跑的荷爾蒙軍團
    >而這些歐美的大塊頭卻不是小主心目中的勇士,在小主眼裡機智、勇敢、堅韌、愛國、責任……才是勇士的正確打開方式,今天一部由李東學、于小偉、聶遠等主演的戰爭動作片《勇士》成功引起了小主的注意,雖然主旋律題材一向不是小主的菜,但《勇士》的電影情節get到了小主的好奇點。
  • 《勇士》發布兄弟特輯 勇士軍團淚不輕彈
    近日,影片發布兄弟特輯展現勇士軍團鐵骨柔情的一面,同時曝光的還有一組角色海報,亦呈現紅色特攻隊的不同品質。影片由李東學、于小偉、聶遠、宋佳倫、徐洪浩、王梓程、鄭好、曾肖龍、林妙可、寧寧出演。《勇士》以全新創作理念和拍攝技術,還原了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以及飛奪瀘定橋兩大經典戰役,將幾代人少時的課本記憶重現大銀幕。
  • 電影《勇士》定檔10月14,上!兄弟!
    激燃熱血的恢宏戰爭場面初現端倪,勇士硬漢集結,「最燃中國聯盟」隆重登場,並肩作戰好不痛快。「榮光」版概念海報影片由李東學、于小偉、聶遠、宋佳倫、徐洪浩、王梓程、鄭好、曾肖龍、林妙可出演。據悉,除了酣暢淋漓的並肩作戰、驚心動魄的生死奔襲,1000餘個特效鏡頭加多地實景拍攝讓戰爭場面逼真熱血。電影《勇士》將於10月14日全面公映。
  • 飛奪瀘定橋被搬上大熒幕成動作巨製,電影《勇士》在甘孜開機啦!
    《勇士》看點發布會上,寧海強介紹說,《勇士》將以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史實為原型,生動刻畫出紅軍戰士的勇士之魂、勇士之情,展現勇士們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戰生死關口的非凡經歷。
  • 【觀影招募】《勇士》紅色特攻隊穿越火線
    電影《勇士》由李東學、于小偉、聶遠、宋佳倫、徐洪浩、王梓程、鄭好、曾肖龍、林妙可、寧寧出演。影片以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史實為原型。作為課本上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飛奪瀘定橋」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此次重現大銀幕,吸引了各個年齡層觀眾的關注,網友表示適合闔家觀賞。電影《勇士》將於10月14日全國公映,屆時將讓觀眾共同感受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 【頭條】能量少年TFBOYS 燃唱電影《勇士》
    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為了致敬先烈TFBOYS獻唱電影《勇士》主題曲《不息之河》,主旋律電影+能量少年 這個組合符合小主的口味。 電影《勇士》這部繼《湄公河行動》之後的另一部燃片兒,以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史實為原型。將小學課文搬上大銀幕勾起小主滿滿回憶殺,當文字變成畫面更好的詮釋了中國動作戰爭電影的精氣神兒。
  • 電影《勇士》10月14日全國上映 楊坤、TFBOYS演繹深情演繹主題曲
    《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