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代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經典文物,其中比較突出的是當屬《易》,它是「世三古,人三聖」的典籍,是百經之首,也是大道之源,它闡明了天地萬物變化的規律,歷年來被尊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易經》曾作過這樣的定位:「易道寬廣,旁及天理、地理、樂律、兵法、韻律、算術等,以訛傳訛,都可援易以為說。」
可以說,《易經》是一個全面而重要的評價,即使從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也是世所罕見的,而且從來沒有一本書能像它一樣具有如此重要的影響。
研究發現,《連山易》是古代神農氏的一部「百科全書」,包含天文學、農學等內容。用動物、圖案和各種符號來表達星象、曆法知識,又根據天文曆法,推算出陰陽五行、天幹地支五行以及各種衝、克、刑、合的原理;
接著又根據這些原理來預測、指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如婚喪嫁娶、交通出行、經商等都是「吉」或「兇」。
許多人對《易經》的印象還停留在算命,認為它是封建迷信之書。
在易經上寫下了很多神秘的語言,我覺得這些卦並非封建迷信!
2019數學高考試題中,一個神秘的數學題突然間出現了,而這個題目正是出自《周易》,這讓很多考生一臉懵逼,也讓很多老師猝不及防。
值得注意的是,《易經》還被納入了國考,這一事件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部分網友調侃道:「當公務員還要學算卦」。
1990年,中科院院士、清華教授馮友蘭先生辭世,留下了一句遺言:「當心易經,我們的國家必將因其而輝煌輝煌。」
可見我國對《易經》的重視程度,當然不讀易經的時候就覺得小題大作,深入了解後就會發現,我國之所以如此重視也不無道理。
「易經」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又是生活的標誌。
「易經」在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它影響著中國的民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
學習歷史,你會發現,古代懂易經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易經的深淺,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和。
遠古時期,能人異士如孔子、中國傳統文化、鬼谷等,都曾閱讀過易經。
易經能啟迪智慧,提供破局的關鍵時刻:身處逆境,才能懂得「否極泰來」;人生遭遇不合理待遇,才能懂得「無益」
無論男人和女人,無論他們處於什麼年齡,處於什麼樣的角色,學習、經商、治理國家,或為人父母,他們都能從中吸取你所需要的「成長」。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對應著六十四種人生決策方法,包括婚姻、教育、工作中的基本發展規律。
最著名的兩個卦:甘為天,坤為地。
自強不息,講道德,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銘。人們用幹坤來指代天地。八字排列沒有提到男女,直接寫「幹造」「坤造」。
在舊社會,戲劇女演員被稱為「坤嬌」,易經對我們的影響已經深入骨髓,我們自然意識不到。
易經最後一卦:水火不助。
幹為天是易經第一卦,坤為地是易經第二卦。什麼叫你有麻煩了?看字面意思,就是過河失敗,就是不成功。
《易經》最後一卦,生生不息,說明革命還沒有成功,同志們還需要努力。即使達到了階段性成果,還有無限的距離要走。
《易經》可以完了,生命和宇宙永遠在永無止境地前進。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人活在世界上,無論富貴、貧窮、風光,最終總是得到同一個目標,回到一切的原始狀態。
在《易經》中,我們已經講過「什麼」、「如何形成」等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有人說《易經》這麼深奧,為什麼大家都要學他?這也是問鐵翼的。
其實我們學習易經,主要是改變自己原有的思維,讓自己掌握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洞察一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原有的生活變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