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大塊頭強尼,ID:gh_99f5256f9a94】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在人生中,我們隨時都會犯錯,都會失敗,許多人對待錯誤和失敗的觀念都是:
失敗是成功之母;誰不經過失敗挫折,誰就找不到真理失敗就是邁向成功應付出的代價失敗也是我們需要的,他和成功一樣對我們有價值這樣想無可厚非,許多成功人士也都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的文化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的確,古往今來哪個成功者沒有經歷過失敗呢。
但真的是這樣嗎?作為一個還沒有成功的人,不斷的遭受失敗,為什麼遲遲沒有得到應有的成功呢?
其實一句話概括: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他跟我們自己,跟我們所在的系統息息相關,只有重新看待我們跟失敗的關係,才能真正的做到從失敗中汲取經驗,而不是不斷的重複失敗。
道理我們都懂,可我們為什麼還是會陷入不斷的失敗?
為什麼我們總結了失敗的教訓,還是會跌入同樣的一個坑中?
為什麼許多曾經獲得成功的大公司,一樣會陷入失敗的陷阱,而找不到原因呢?
我們跟失敗的正確關係又是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我們理性的認知犯錯,理性的對待犯錯這件事,並且理性的處理犯錯後帶來的後果。
本文將介紹一種叫做「黑盒思維」思維模型,幫助我們跟失敗建立起更好的聯繫。
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黑盒思維」:
l 什麼是黑盒思維?黑盒思維跟我們對待失敗的傳統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
l 為什麼人們總是不願意用科學的方法對待失敗?
l 我們應該怎樣從失敗中學習,將失敗真正的變成成功之母?
01
什麼是黑盒思維?黑盒思維跟我們對待失敗的傳統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
在傳統的觀念中,我們對待失敗的態度都非常扭曲:
失敗是壞的,是愚蠢的,甚至是可恥的,是不能拿出來示人的,是要隱藏和躲避的。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想要從失敗中獲取經驗,只能成為一句空談。因為在你向失敗學習之前,你已經對他進行了無情的鄙視、唾罵,當你看到這個失敗的時候,失敗中所蘊含的真相可能已經被你忽視。
毫無疑問,失敗是有價值的。但這種對待失敗的錯誤思維方式,卻制約我們從失敗中獲益,甚至制約著一個行業的發展。
讓我們來對比一下航空行業和醫療行業的例子:
眾所周知,每架飛機上都會裝有一種記錄設備,叫做黑盒子或者黑匣子。用來準確的記錄飛機上所有電子系統的指令和駕駛艙的任何聲音,如果飛機發生故障或者事故,調查人員就可以通過黑盒找出數據進行分析,而航空業一般都會將這些資料公之於眾,接受大眾的檢查,並從中找出解決方案,進行反思和改進。
反觀醫療行業,幾乎沒有像航空業這樣嚴謹的失敗記錄程序,這無疑會給醫療事故的改進造成困難。
這到底怎麼回事呢?要搞清楚這個原因,我們先要明白兩個概念:
閉路循環:意思是,一種方法是不是有效,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驗證,導致這個錯誤在整個行業內不斷重複,成為行業壁壘。
開路循環:意思是,可以從過去的教訓中尋找經驗,找到方法,使自己進步,讓錯誤徹底從行業中消失。
打一個比方:
我們在運動場上打球,只要勤加練習,你就可以成為高手。但是,如果有人把球場的燈關掉,讓你在黑暗中打球,恐怕,你就算苦練十年,也沒辦法成為出色的投手。
沒有參照系,沒有從失敗中總結出的經驗,以及對失敗的正確態度,我們就不可能取得任何進步。
所以,黑盒思維,是一種典型的開路循環,它能讓錯誤和失敗有機的循環起來,變成我們可以利用的成功抓手。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願意使用黑盒思維?或者說,我們為什麼總是要掩飾自己的錯誤呢?
別著急,談方法之前,我們再來聊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總是不願意用科學的方法對待失敗?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對我們做出改變,有重大的意義。
02
為什麼人們總是不願意用科學的方法對待失敗?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是因為認知失調。
我們會極力維護自己的正確性,以此來證明我們自身的存在。我們說出來的話,會促使我們用行動去證明它的正確,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失信。
比如,我答應明早六點的約會,我就必須在六點抵達約會現場,否則,我就會被認為失信。
受到這種思維慣性的影響,如果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受到外界挑戰,出現錯誤,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怎麼可能?不會的」我們先否認錯誤,然後極力掩飾,證明自己是對的。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我們就算最後承認了失敗和錯誤,也不會再回頭去檢視錯誤中的事實。因為我們不堪回首。
再比如,一些被網絡詐騙的老人,在遭遇民警和銀行的阻擋的時候,極力的替騙子辯解,拒絕相信自己上當受騙。
這就是認識失調在起作用,他讓我們陷入自我維護的陷阱,從而一葉障目。
從道德層面講:是因為自古以來,失敗就等同於無能這種道德壓力給我們帶來的束縛。
我們都害怕被嘲笑為失敗者,loser這個詞在美國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貶義詞,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被戴上loser的帽子。
尤其是那些以往經驗中的成功者,外界壓力很大,自己又經過常年的行業訓練建立了一整套職業自信,讓他們非常害怕面對失敗,自尊對一個人來說至關重要,對一個成功者來說,就更加重要。
所以,在心理和道德的雙重枷鎖下,我們很難逃脫閉路循環的陷阱,為了逃脫失敗帶來的挫敗感,我們給自己加築圍牆,設置壁壘,寧願不改變,也不願從失敗中汲取經驗。
說簡單點就是:
閉路循環=迴避錯誤,不肯改變,維護自己的正確,保證自我的完整性開路循環=承認失敗,研究錯誤,拋開自我的束縛,打破思維的壁壘
因此我們也就可以總結得出:
只要我們通過調整認知,改變了我們與失敗的關係,並把黑盒思維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就能夠改變人生,贏得勝利。
馬雲曾說:
所有的失敗都是最佳的營養,我不斷去思考別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是怎麼跨越過去的。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制約我們的,還有一條來自自然界的法則:
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理論」告訴我們,生物在生存鬥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比如長頸鹿的脖子以前並不是很長,在某個歷史時期,長頸鹿的食物發生變異,生長的很高。於是,脖子長的長頸鹿更容易吃到高處的樹葉,而脖子短的長頸鹿食物變少,營養不良,最終死亡。於是,長脖子的長頸鹿基因被自然選擇而流傳下來,一代一代的變異,造成長頸鹿的脖子越來越長。
這種現象又被稱為「造物幻覺」,意思是大自然實在太完美、太美妙了,就像是某種神秘力量在操控著一樣。
但是,很多人卻不願意相信這種現象。
比如,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在很多年的時間裡,都不被社會所接受。直到上個世界60年代,美國還有不少教會學校,禁止學生們學習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
阻礙我們進步的,其實是我們對這個世界複雜性的低估。
《黑天鵝》的作者塔勒布提出一個叫做」敘述謬誤「的概念,意思是我們經常會在事後編造故事來描述自己所見的行為。也就是俗稱的馬後炮。
宗教的高明之處就是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用簡單的道理進行歸納,讓人們產生了安全感,不再為世界的不確定性感到焦慮,所以宗教統治世界數千年。
簡單總結一下:這種簡單化世界的思維慣性和文化慣性,會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無需檢驗,我們會更傾向於自己的直覺,相信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甚至在犯錯之後,對自己講故事,自圓其說,而不願去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我們更願意相信,我們的經驗是永恆的,過去被證明過的成功是不變的,這種思維導致我們不能科學的對待「黑盒思維」。
好,既然我們認識到我們思維慣性和文化慣性是造成我們不能更好的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的原因,下面就進入我們的第三部分,我們應該怎樣從失敗中學習,將失敗真正的變成成功之母呢?
03
我們應該怎樣從失敗中學習,將失敗真正的變成成功之母?
這裡提供有三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1、避免自尊心幹擾
2、創造失敗文化
3、失敗預演法
下面一一說明:
①避免自尊心幹擾
很多家長和老師從小會這麼鼓勵孩子:你很聰明,就是太懶。
這話最大的問題就是肯定了孩子的聰明,卻否定的努力的重要性。我們想想,被這麼誇大的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更傾向於維護哪一個特質,是維護聰明,還是維護努力。
當然是維護聰明了,誰也不會想被說成是笨蛋。
牛津大學有一項調查,發現許多學霸在考試之前,會突然把自己喝的大醉,故意錯過考試。這是因為他們太害怕失敗,害怕成績不好,對自己的「聰明」造成影響,他們在拼命地保護自己的優秀,從而蓄意的破壞機會,給自己的失敗找到藉口。
要改善這種狀況,需要我們從四個方面提高我們的挫折商。
挫折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託茲提出的概念,所謂挫折商,就是一個人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
第一是控制,面臨重大的挫折,高控感覺的人相信自己能控制局面,而低控制感的人卻覺得大勢已去。
第二歸因,面對挫折,高挫折商的人傾向於內部歸因,認為問題出在自己,從而改變自己,而低挫折商的人則更多的進行外部歸因,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第三延伸,低挫折商的人會因為遭受了某一方面的挫折而全面否定自己,高挫折商的人則更能認清事實,把負面情緒控制在限定的範圍內。
最後是耐力,高挫折商者在挫折中擁有充滿智慧的忍耐力,他們往往能等到下一次機會的來臨。而低挫折商者則認為,怎麼做都沒用,不如早早放棄。
② 創造失敗文化
「問責」是一項好機制,但過度問責,造成失敗的後果過於嚴重,則會讓大家不敢面對失敗,從而不敢做事,或者畏首畏尾,失敗時找理由,編故事。這會讓我們更加遠離失敗,更加阻礙我們跟失敗建立連接。
「復盤」則是另一種更好的機制,不論功過,只談問題,把整個事件還原出來,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的去分析,找出錯誤的原因,找到改進的辦法。這一套機制不少公司都在使用,但把它當成一種公司文化來建設的卻不多見。
復盤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一種允許失敗的文化,是把失敗當成與成功等量價值的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只有在這種文化的鼓勵下,大家才能正確的認識失敗,跟失敗建立起正確的連結。
③ 失敗預演法
這是一種頂級的快速試錯法。
在行動之前,先把失敗的結果進行預演,然後讓所有人進行一個思想實驗,推演出失敗的原因,讓每個人通過反向思考,去避免這種失敗。
這樣做的好處是,沒有人會被真正的問責,於是大家就會暢所欲言,絞盡腦汁在如何提前避免可能遇到的問題上,而不是去在乎自己是否因為失敗而要承擔道德和心理上的壓力。
這種方法低成本、高收益,但難點有二。
其一,如果沒有足夠勇氣,誰也不敢提出這樣大膽的想法,因為這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團隊的士氣打擊大家的自信心。
其二,沒有足夠的失敗經驗和對失敗的總結,很難成功的預演事件失敗的具體原因。
所以,要想成功的預演失敗,必須要在平時多積累、多思考,這就又回到了我們開頭的話題。
總而言之,面對失敗,我們要建立的核心態度是,平和、開放、容納、公正的態度,讓失敗成為我們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只有朋友才能讓我們真正的受益。
總結
我們了解到「黑盒思維」在指導我們面對失敗的態度時的重要性,幫助我們跟失敗建立起連結,有效的提高我們獲得成功的概率。
我們還知道,我們之所以不能科學的使用「黑盒思維」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世界的複雜性過於低估,過於相信我們固有的思維和行為準則。
最後,我們掌握了三條方法:避免自尊心幹擾、創造失敗文化、失敗預演法,用來幫助我們改觀與失敗的關係。
文章看完了,大家是否有衝動去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充分有效的成功密碼呢。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