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到底哪個更實用?

2021-01-13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zxzjyjy) 文丨三七

理性和感性到底哪個更實用?哪個才是指導我們獲得更好生活的準則,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會問的問題。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動物,但是科學證實並不是這樣。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事實是,理性思維在我們做出的多數選擇時都起不到關鍵作用。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決定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也可以叫做潛意識,這是一種快速思考能力。

我們每天走路、吃飯、睡覺、呼吸等這些已經成為習慣性動作的行為,吃飯應該用左手還是用右手,睡覺是坐著睡還是躺著睡......這些我們憑慣性就能做到。還有一種思維方式是有意識的,比如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掌握一項新技能時,就必須要通過大腦有意識地記憶和探索。

有意識的理性思維要比無意識的感性思維慢得多,當你在看見一位女士的第一眼,無意識的感性思維就立即接收到這個女士的特徵,並形成自己的好惡,這個過程簡單直接,不需要花時間思考,不需要理性去判斷她的衣著、長相和氣質,再加上一番評價。

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感覺已經形成,而理性思維只是為這個感覺加上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你的感覺服務。我們無意識的思維比我們想像中要強大很多,它影響著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選擇和行為。

啟迪多元思維

《紐約時報書評》中有一句話:「一個不被我們所感知,也幾乎無法被我們掌控的『自發自我』,竟然支撐著人類的多項認知和行為能力,這些能力數量之多簡直令人稱奇。」

但是我們往往不自知,把感性的決定冠以理性之名。有少數人掌握了這個秘密,並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佛家的術語叫做「覺知」。也就是跳出無意識的習慣性狀態,重新輸入一個新的程序,就是改變習慣的過程。

改變一個習慣需要多久?可能有人會說21天,但這是錯誤的。設想一下,當你下班回到家,吃完飯躺在床上,正要掏出手機玩遊戲的一瞬間,你覺知到自己的行為與年初的目標漸行漸遠,再這麼下去就會墮落的時候。你會直接打開電腦,開始學習或者工作充實自己。

這個過程很短很短,一秒鐘都不到,只需要一瞬間,俗話說「一念之間。」如果第二天、第三天、每天都有這麼一念,慢慢地這個行為程序就被寫入了你的無意識思維系統,變成自動行為,就像說話走路一樣自如,不再需要你強迫自己改變。

無意識思維有兩個特徵:

第一是當下性。它只存在當下這一瞬間,掌握你這一瞬間的行為,過期不候。同時它可以精確地察覺到每一個當下,當我們與別人一次見面,他們臉上對於結實我們表現出的熱情和冷漠會瞬間閃現在他們臉上,由於時間很短,導致我們的意識無法察覺。但是自動的無意識思維察覺到了,會給你一種朦朦朧朧的好感或者不悅。

第二是快速反應。我們有意識的思維系統能達到每秒鐘40個字節的處理速度,而無意識的思維每秒鐘能處理1100百萬字節感官所傳達的信息。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洪流,無意識思維會挑選哪些信息可以傳達到意識層面,哪些信息可以忽略,這樣快速的信息處理能力絕對超乎我們的想像。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就能很好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逃不開無意識思維。如果你能站在一個覺察者的高度來觀察自己和他人,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無意識思維。這源自他們天生的個性和成長的經歷。

比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在心理學中把這種偏好叫做「情緒直覺」。在生活中,當我們喜歡上某個人,我們就會認為他們身上有更多的積極因素,「情人眼裡出西施」能很好地解釋這種現象,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就會自動加上一層濾鏡。

但是真實的世界是:任何人、事情、物品、觀念都同時有好有壞,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完美無缺的,但我們的感覺會導致我們用片面的眼光看待世界。

大多數人都受情緒直覺的影響,我們往往會傾向於關注那些強化原有觀點的事情,如果我們喜歡某個明星,就會關注那些表揚他們的積極信息,如果不喜歡他們,就會更多地關注那些負面新聞來強化自己的觀點。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說過,「我們堅信世界的存在有意義,這個觀點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我們忽視自己無知的能力幾乎是無限的。」

人類的大部分決定,都是來源於「感覺」。當我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感覺」上,不管是與自己相處還是與他人交流,都將會更加具有說服力,與那些枯燥的說教式的道理相比,感受來的更加簡單、直接,直擊人心。

不管是從事什麼行業,還是與人交流,如果能夠利用好「感覺」這個利器,那麼產生的效果就會翻倍,這是人類乃至整個動物界的共性。

關注你的感覺吧,它是造物主為你的靈魂覺醒打開的一扇門,它所指向的道路也許不符合社會對於成功的標準,但那卻是你本來的樣子。

相關焦點

  • 理性和感性
    NO.332 一直以來,感性小人兒佔據我內心居多,理性小人兒偶爾會出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今年,我其實已經足夠理性,事情基本看得透。不過,要讓理性在生活裡作為主角登場,他還有些脆弱,走得不穩健,理性撲街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 公義和憐憫、理性與感性
    到底犯錯的孩子,在嚴父與慈母兩方的拉扯角力中,最終的結局如何?神剛硬的一面就是刑罰降災;柔軟一面就是恩典賜福。神的恩惠、恩典都是伴隨著神的慈愛、憐憫而來。當神於西乃山與以色列民立約時,先在以色列民的代表人摩西面前宣告自己的名: 摩西就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的一樣。清晨起來,照耶和華所吩咐的上西乃山去,手裡拿著兩塊石版。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
  • 庚子雜說——理性最好?感性最棒?
    首先,「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語,在當前的普遍認知中,內在具有一定的對立性,就像評價一個人十分理性的同時,潛臺詞就是這個人不夠感性。但是又有一點十分特殊的是,「理性」和「感性」這兩個詞又都是較為明顯的褒義詞,用在別人身上,只要不加過於極端的詞語做前綴,就都是誇獎。
  • 心理解讀:理性和感性的區別都有哪些?三大區別完全相反
    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觀點認為男性偏理性,而女性偏感性。如此定義理性和感性的性別區分,過於主觀了一些。實際上,理性和感性只是對於兩種思維方式的解釋。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面對事物的態度各有不同,這也側面的解釋了用性別去定義思維方式的不妥。那麼,理性和感性究竟有何區別呢?
  • 黃聖依回應與張紹剛起爭執:他更理性我更感性
    12月13日晚,黃聖依發文回應與張紹剛在節目中起爭執,表示只工作中正常的探討,她希望好的東西都能被大家看到,張紹剛比較理性而她比較感性,自己的表達很直接,認知和處理品的上架與資質問題也很直接,所以就產生了大家看到的「爭執」。
  • 韓紅:在感性和理性之間
    在韓紅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感性戰勝理性]的一面。人紅是非多,登上明星勢力榜首的韓紅,最近面對的非議也不少。說她「作秀」、扒她黑料、潑她基金會髒水…甚至有人專門錄製視頻指責韓紅,因為天天刷屏都能看到她,希望韓紅可以低調一點,「做好事不留名」。
  • 理性和感性的人,誰是最後的贏家
    太理性多一份冰冷,太感性多一份憐憫愛是需要妥協的,但這種妥協並不是無原則的退讓,而是一種調和,我們每個人的人格裡確實都存在著感性和理性,它們總是矛盾的,就像感性的人總是會對理性人的克制產生鄙夷,而理性的人又會覺得感性的人比較幼稚,我們的感性理性總是在彼此鬥爭,它們中的某一個總會在某個需要抉擇的關卡控制我們,令我們太過感情用事亦或是太過注重規則而錯失了很多的可能性,因此我們總會做出種種不適合自己的決定
  • 今晚《非誠勿擾》,談談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
    今晚(9月26日)《非誠勿擾》,一位男嘉賓的感情經歷引發熱議,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成為了現場探討的焦點話題。另有一位數學老師登臺,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情書生動示範了理科生的感性浪漫。 只是猶豫了一分鐘,就錯過了一段感情? 男嘉賓易昊12歲開始習武,現在是廣州一家拳館的總監。
  • 理性和感性的人,誰是最後贏家?
    這份感性的理解,加上理性的對這份感情和這個人的珍視,讓她不會因為醋意或者其他任何的情緒去和這段真正的幸福擦身而過。而瑪麗安,那個風風火火、縱情任性的妹妹,最終嫁給了她曾認為非常無趣的布萊登上校。因失戀而大病一場之後,感性的她終於也懂得用一份理性去欣賞那個男人的內斂和他種種的低調品質了。
  • 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 活在當下 如何感性和理性共存?
    越理性的人,越能聽出李宗盛作品中的感性。也許你也經歷過年少輕狂,錯失過真愛,在深夜痛哭過,然後用理性和堅強將自己偽裝。但有那麼一刻,煽情的旋律和歌詞喚醒你的回憶,再怎麼理性的人,都會被擊垮所有防線,痛痛快快大哭一場。
  • 《星際探索》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矛盾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重點討論了理性和感性的關係的電影。雖然電影想要傳遞的結論我不同意,但並不影響導演把人類的理性狀態和感性需要表現的真實可靠。老Mcbride在電影中是一個追求不斷前進的人,這種執念讓他在面對隊員想要回地球的行為時,將其認定為是背叛。以旁觀者視角來看,追求極致的理性,是一種擺脫生物屬性的狀態,說白了,就是失去"人性"。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不可否認的是,感性的存在給了我們選擇與執行的動力,但是感性並不能真正的幫助我們做出合適的選擇,因為如果我們想要解決問題,還是得按照客觀規律進行、還是得按照現實要求去做,故而,理性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更準確的解決問題。那這時候孰優孰劣呢?
  • 葛偉和張遨宇 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因為痴迷藝術和設計,兩個年輕設計師在紐約創立了新藝術高級時裝設計師品牌。雖然年輕,但是設計語言老到,品牌自帶的遊走於理性和感性之間的基因甫一面世,即收穫大批消費者,同時獲得了不少關注和報導。他們就是葛偉和張遨宇。
  • 疫情之下,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作者: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嫌疑人X的獻身》理性與感性的抉擇
    事實證明理性思維的處理方式有時候也並不會得到一個比感性思維更好的結果。 落魄數學天才的苦虐單相思真的只是一廂情願嗎?難道花岡是真不知情的嗎?最後的道歉也絕非發現真愛之後而追悔莫及的哭泣道歉,我更覺著是因為湯川將石神在背著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所做的一切完全告知了她以後,而對她心靈產生的劇烈衝擊負罪感導致,這裡邊也絕大部分是感恩而非愛情。 而因湯川此舉造成的後果也直接導致了石神構思完美的為愛獻身的幻想慘烈破碎,更讓他看清了自己在這場虐戀裡的卑微地位而導致崩潰叫喊。
  • 素描速寫造型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合理關係
    在造型中我們更多的是依靠理性來支撐,那麼理性都包含什麼?比如基本的比例關係是依靠理性的規律和測量比較進行的.(當然感性也起到一定作用)透視是完全依附於理性的(透視規律)中線和重心線也是依靠著理性(抑或感性)進行完成的.中心線是左右測量的工具,重心線垂直於地面.基本形特徵關係是依附於眼睛和直覺所產生的,(這是感性的)頭骨和人體骨骼這些都是靠理性學習完成的,感性絕對不可能.體積與空間這是靠理性構造分解出來的.
  • 張純燁:在主持間平衡感性與理性
    感性並沒有因成長被消減分毫,她只是在主持中,學會用更顯理性的表達方式。 人們大多都會有明顯的理性或者感性傾向,這種傾向時好時壞,而遊走在理性和感性分界線上的張純燁卻從來都沒擰巴過。在《新相親大會》裡當紅娘,她常哭著說出讓人稱讚的愛情觀,到了《我們戀愛吧》做觀察員,她一邊幽默搞笑地活躍氣氛,一邊縝密細緻地觀察分析。自畢業進入江蘇衛視,經過多年的歷練,她的主持技巧日漸嫻熟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