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zxzjyjy) 文丨三七
理性和感性到底哪個更實用?哪個才是指導我們獲得更好生活的準則,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會問的問題。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動物,但是科學證實並不是這樣。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事實是,理性思維在我們做出的多數選擇時都起不到關鍵作用。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決定都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也可以叫做潛意識,這是一種快速思考能力。
我們每天走路、吃飯、睡覺、呼吸等這些已經成為習慣性動作的行為,吃飯應該用左手還是用右手,睡覺是坐著睡還是躺著睡......這些我們憑慣性就能做到。還有一種思維方式是有意識的,比如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掌握一項新技能時,就必須要通過大腦有意識地記憶和探索。
有意識的理性思維要比無意識的感性思維慢得多,當你在看見一位女士的第一眼,無意識的感性思維就立即接收到這個女士的特徵,並形成自己的好惡,這個過程簡單直接,不需要花時間思考,不需要理性去判斷她的衣著、長相和氣質,再加上一番評價。
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感覺已經形成,而理性思維只是為這個感覺加上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你的感覺服務。我們無意識的思維比我們想像中要強大很多,它影響著我們生活中大多數的選擇和行為。
啟迪多元思維
《紐約時報書評》中有一句話:「一個不被我們所感知,也幾乎無法被我們掌控的『自發自我』,竟然支撐著人類的多項認知和行為能力,這些能力數量之多簡直令人稱奇。」
但是我們往往不自知,把感性的決定冠以理性之名。有少數人掌握了這個秘密,並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佛家的術語叫做「覺知」。也就是跳出無意識的習慣性狀態,重新輸入一個新的程序,就是改變習慣的過程。
改變一個習慣需要多久?可能有人會說21天,但這是錯誤的。設想一下,當你下班回到家,吃完飯躺在床上,正要掏出手機玩遊戲的一瞬間,你覺知到自己的行為與年初的目標漸行漸遠,再這麼下去就會墮落的時候。你會直接打開電腦,開始學習或者工作充實自己。
這個過程很短很短,一秒鐘都不到,只需要一瞬間,俗話說「一念之間。」如果第二天、第三天、每天都有這麼一念,慢慢地這個行為程序就被寫入了你的無意識思維系統,變成自動行為,就像說話走路一樣自如,不再需要你強迫自己改變。
無意識思維有兩個特徵:
第一是當下性。它只存在當下這一瞬間,掌握你這一瞬間的行為,過期不候。同時它可以精確地察覺到每一個當下,當我們與別人一次見面,他們臉上對於結實我們表現出的熱情和冷漠會瞬間閃現在他們臉上,由於時間很短,導致我們的意識無法察覺。但是自動的無意識思維察覺到了,會給你一種朦朦朧朧的好感或者不悅。
第二是快速反應。我們有意識的思維系統能達到每秒鐘40個字節的處理速度,而無意識的思維每秒鐘能處理1100百萬字節感官所傳達的信息。面對如此巨大的信息洪流,無意識思維會挑選哪些信息可以傳達到意識層面,哪些信息可以忽略,這樣快速的信息處理能力絕對超乎我們的想像。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當我們明白了這些,就能很好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逃不開無意識思維。如果你能站在一個覺察者的高度來觀察自己和他人,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無意識思維。這源自他們天生的個性和成長的經歷。
比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在心理學中把這種偏好叫做「情緒直覺」。在生活中,當我們喜歡上某個人,我們就會認為他們身上有更多的積極因素,「情人眼裡出西施」能很好地解釋這種現象,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就會自動加上一層濾鏡。
但是真實的世界是:任何人、事情、物品、觀念都同時有好有壞,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完美無缺的,但我們的感覺會導致我們用片面的眼光看待世界。
大多數人都受情緒直覺的影響,我們往往會傾向於關注那些強化原有觀點的事情,如果我們喜歡某個明星,就會關注那些表揚他們的積極信息,如果不喜歡他們,就會更多地關注那些負面新聞來強化自己的觀點。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說過,「我們堅信世界的存在有意義,這個觀點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我們忽視自己無知的能力幾乎是無限的。」
人類的大部分決定,都是來源於「感覺」。當我們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感覺」上,不管是與自己相處還是與他人交流,都將會更加具有說服力,與那些枯燥的說教式的道理相比,感受來的更加簡單、直接,直擊人心。
不管是從事什麼行業,還是與人交流,如果能夠利用好「感覺」這個利器,那麼產生的效果就會翻倍,這是人類乃至整個動物界的共性。
關注你的感覺吧,它是造物主為你的靈魂覺醒打開的一扇門,它所指向的道路也許不符合社會對於成功的標準,但那卻是你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