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偉和張遨宇 感性和理性的融合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因為痴迷藝術和設計,兩個年輕設計師在紐約創立了新藝術高級時裝設計師品牌。雖然年輕,但是設計語言老到,品牌自帶的遊走於理性和感性之間的基因甫一面世,即收穫大批消費者,同時獲得了不少關注和報導。他們就是葛偉和張遨宇。

  了解自己、探索自己、治癒自己

  KEH FORME(各亦)的每個字母都有深刻含義:K即Know Yourself(了解自己),E即Explore Yourself(探索自己),H即Heal Yourself(治癒自己),FORME為某種形式準則,但也是For Me(為我自己)的總和。不難看出葛偉和張遨宇希望穿著KEH FORME的人們可以從中真正地了解自己,探索自我可能,治癒生活帶給我們的傷痛,為自己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生活方式。探索和融合,這便是他們創立的初衷。

  葛偉和張遨宇將KEH FORME定義為「新藝術高級時裝品牌」,何為新藝術?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和美國產生並發展出的新興藝術形式,新藝術主張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以此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兩人很重視「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這從他們的履歷中也不難看出:葛偉,201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服裝設計系,主攻男裝設計,同年前往美國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讀研究生,主攻女裝設計專業。本科期間,他深受清華大學這所國內頂尖綜合類學府文化薰陶,對設計以外的人文社科同樣深感興趣,其製版工藝嫻熟,設計語言顯現出文化雜糅的獨特美感,有來自建築設計的硬朗以及理性與感性並存的成熟度。原深耕於男裝設計的他在帕森斯研讀女裝設計後,開始了傳統男女時裝的解構之路,以新藝術形式為模版,定義了品牌的風格,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設計中男女裝界限被模糊,常見光影與空間的關係附著於時裝設計之上的原因。張遨宇同樣不容小覷,他是一名跨界設計師,其設計包括時尚、品牌及郵票文化設計等領域。他曾任國家郵票發行單位中國集郵的設計師,擔任過奧運會國禮設計師等,並創辦了自己的設計機構。2017年獲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從業早期曾深耕於視覺傳達設計,之後MBA的學習,讓他既有感性的生活體驗又萌生出理性思維,以審慎的態度梳理感性的設計創作過程,讓品牌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也為其增添了人文色彩。落實到具體的設計,他們補充:「我們會充分了解產品每個部分的特性、面料、輔料、版型等,不同品類的特性對於『技術』的需要,比如要考慮可實現的條件、優良品質和可控成本、穿著體驗和場景等,需要匠人精神的長期研究和深入應用,時裝藝術的創作不能脫離技術的精湛掌握。」所以,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設計富有詩意又理性,從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中汲取靈感,剪裁技法考究,對傳統時裝結構進行試驗性顛覆,廓形風格鮮明,結合高品質面料與創新製衣工藝,旨在將富有藝術氣質和人文色彩的原創時裝帶給追求精緻生活的當代人群。

  雖然兩人都做設計,但側重點不同,笑言並不會「打架」:葛偉更側重在時裝形象創意和服裝款式本身的設計,張遨宇作為方向把控者,側重在產品企劃和設計開發管理上,也會協助進行視覺、印花設計和面料開發等。「當遇到不同意見的時候,我們的大原則是,不要怕出現意見爭執,每個人的視角總是有限,意見爭執的過程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此外,在對方的專業領域尊重對方,互相給一定的試錯空間,設計的服裝作品是要回歸到穿著體驗和場景的,最終是以創作的結果來衡量,返回頭來看當初的意見分歧,對結果來說總是有益處更多。」

  雖然兩人性格不同,但不約而同地用了這三個詞定義自己:專注、理性和好奇心。這也是他們能成為最佳拍檔的原因吧。

  要堅信方向並踏實前行

  在紐約成立的品牌,葛偉說那是自己在帕森斯讀書期間萌生的想法,在此期間確定了風格基因。如今,和不少獨立設計師品牌將工作重心搬到上海一樣,2019年初,他們也將工作室建在了上海,因為「上海充滿著蓬勃活力的時尚氛圍,對新興設計師品牌的發展非常有益」。他們認為,國內現今的時尚土壤很適合設計師品牌的成長,國內有著完善的服裝產業鏈體系,豐富的原材料市場和供應鏈很適合設計師品牌多樣化的開發需求,製造業大國的優勢也讓新興設計師品牌的經營成本更可控;如今國內的時尚周發展非常出色,以上海時裝周為先,已經形成了非常健康的時尚生態;另外,國內的時尚消費市場規模很大,新生代消費者們也更加接受和認同中國設計師品牌的設計,這讓新興設計師品牌們有了更多的機會。「這些因素匯集在一起,可以說中國設計師品牌的春天已然來臨。」看得出張遨宇說這番話的時候,對中國、對上海,以及對自己的品牌充滿信心。而國內時尚界也迅速地接納了KEH FORME:2019年10月獲得SS20上海時裝周商業潛質獎,2019年7月榮獲世界高校校友創新創業大賽優勝獎。

  去年2月7日的紐約時裝周KEH FORME在紐約一所畫廊舉辦了2020秋冬系列的發布,靈感來源於攝影大師Nick Knight(尼克·奈特)的玫瑰系列作品,圍繞著兩大主題展開:「混合的魅力」與「對花朵形態的探究」。KEH FORME對傳統男裝和女裝元素融合進而再創造,藉助花朵不規則的形態和豐富的層次感,以現代化設計語言重新解讀當下女性風格。《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它為「升起的新星」;《紐約時報T Magazine》在一篇介紹紐約、倫敦、米蘭和巴黎時裝周總結性報導中,表示KEH FORME為本季國際時尚月中需要關注的六位新銳設計師之一;《華盛頓郵報》則評價KEH FORME「展現了嫻熟的剪裁技能,靜謐的色彩和精緻的概念……具有激發感官體驗的實驗能力」。

  但從紐約回來,葛偉和張遨宇立刻感受到了這次疫情對品牌創立以來最大的艱難:「年初幾個月的隔離措施讓設計開展困難,設計開發和生產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部分訂單取消或無法完成,部分員工隔離在家,辦公室關閉,但是各項支出並無減少,而且當時的狀態下,無法確定這種停滯會持續多久……」這時,年輕的兩人立刻展現出成熟的作派:「首先是堅定信念,相信一定會走出這段時期;同時控制各項支出,適當壓縮當季的系列。」KEH字母分別代表了解自己、探索自己和治癒自己,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這名字似乎又可以解讀出新的含義,2021年兩人更有了新的領悟:「真誠面對你所熱愛的事情並真正為之努力,堅定你所堅信的方向並踏實前行。」

  後記>>>

  KEH FORME 2021春夏的主題是「Mood in mirrors(鏡子裡的情緒)」,主題來自以色列裔互動數字藝術家Daniel Rozin(丹尼爾·羅津)的鏡子裝置作品「Self-Centered Mirror(鏡中的自己)」,及美國裝置藝術家Bill Jenkins(比爾·間金斯)的主要作品。他們說:「希望我們每個人在龐雜的現實世界中多一些審視自己的機會,觀察鏡中的自己象徵著這種審視行為。」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意謂生活不是通過世俗的物質方式,而是要透過理性,審視人的終極需求,從而引導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樊一潼)

相關焦點

  • 理性和感性
    NO.332 一直以來,感性小人兒佔據我內心居多,理性小人兒偶爾會出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今年,我其實已經足夠理性,事情基本看得透。不過,要讓理性在生活裡作為主角登場,他還有些脆弱,走得不穩健,理性撲街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 人需要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每天讀點尼採
    理性主義把世界的本質、人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都歸結到理性。這在,現在的非理性主義看來,是全面性的謬誤。尼採當然提出了他的批判。尼採認為,並沒有一個合乎理性的世界本質,整個世界的意義是需要人去賦予的;科學也不能為人生提供真實的意義;一切的理性事物的起源都是具有非理性因素的。
  • 公義和憐憫、理性與感性
    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人的理性讓人可以明白事理、分辨是非,追求的是公義;人的感性則讓人有惻隱之心、體恤之情,講求的是憐憫。透過理性可以說服人來接受;透過感性卻能感動人去行動。所以往往感性產生的力量比理性更強。聖經上的神正是這樣一位既有理性公義,但又兼具感性憐憫的神;也就是神既是講理的神、更是講情的神。
  • 韓紅:在感性和理性之間
    在韓紅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感性戰勝理性]的一面。人紅是非多,登上明星勢力榜首的韓紅,最近面對的非議也不少。說她「作秀」、扒她黑料、潑她基金會髒水…甚至有人專門錄製視頻指責韓紅,因為天天刷屏都能看到她,希望韓紅可以低調一點,「做好事不留名」。
  • 理性和感性的人,誰是最後的贏家
    太理性多一份冰冷,太感性多一份憐憫愛是需要妥協的,但這種妥協並不是無原則的退讓,而是一種調和,我們每個人的人格裡確實都存在著感性和理性,它們總是矛盾的,就像感性的人總是會對理性人的克制產生鄙夷,而理性的人又會覺得感性的人比較幼稚,我們的感性理性總是在彼此鬥爭,它們中的某一個總會在某個需要抉擇的關卡控制我們,令我們太過感情用事亦或是太過注重規則而錯失了很多的可能性,因此我們總會做出種種不適合自己的決定
  • 活在當下 如何感性和理性共存?
    越理性的人,越能聽出李宗盛作品中的感性。也許你也經歷過年少輕狂,錯失過真愛,在深夜痛哭過,然後用理性和堅強將自己偽裝。但有那麼一刻,煽情的旋律和歌詞喚醒你的回憶,再怎麼理性的人,都會被擊垮所有防線,痛痛快快大哭一場。
  • 理性和感性的人,誰是最後贏家?
    這份感性的理解,加上理性的對這份感情和這個人的珍視,讓她不會因為醋意或者其他任何的情緒去和這段真正的幸福擦身而過。而瑪麗安,那個風風火火、縱情任性的妹妹,最終嫁給了她曾認為非常無趣的布萊登上校。因失戀而大病一場之後,感性的她終於也懂得用一份理性去欣賞那個男人的內斂和他種種的低調品質了。
  • 《星際探索》理性和感性之間的矛盾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重點討論了理性和感性的關係的電影。雖然電影想要傳遞的結論我不同意,但並不影響導演把人類的理性狀態和感性需要表現的真實可靠。老Mcbride在電影中是一個追求不斷前進的人,這種執念讓他在面對隊員想要回地球的行為時,將其認定為是背叛。以旁觀者視角來看,追求極致的理性,是一種擺脫生物屬性的狀態,說白了,就是失去"人性"。
  • 素描速寫造型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合理關係
    在造型中我們更多的是依靠理性來支撐,那麼理性都包含什麼?比如基本的比例關係是依靠理性的規律和測量比較進行的.(當然感性也起到一定作用)透視是完全依附於理性的(透視規律)中線和重心線也是依靠著理性(抑或感性)進行完成的.中心線是左右測量的工具,重心線垂直於地面.基本形特徵關係是依附於眼睛和直覺所產生的,(這是感性的)頭骨和人體骨骼這些都是靠理性學習完成的,感性絕對不可能.體積與空間這是靠理性構造分解出來的.
  • 理性和感性到底哪個更實用?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zxzjyjy) 文丨三七理性和感性到底哪個更實用?哪個才是指導我們獲得更好生活的準則,這應該是很多人都會問的問題。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動物,但是科學證實並不是這樣。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事實是,理性思維在我們做出的多數選擇時都起不到關鍵作用。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
  • 今晚《非誠勿擾》,談談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
    今晚(9月26日)《非誠勿擾》,一位男嘉賓的感情經歷引發熱議,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成為了現場探討的焦點話題。另有一位數學老師登臺,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情書生動示範了理科生的感性浪漫。 只是猶豫了一分鐘,就錯過了一段感情? 男嘉賓易昊12歲開始習武,現在是廣州一家拳館的總監。
  • 人有理性和感性,你必選一性!
    ———————————★———————————★體驗幸福是需要素質的物質水平提高了卻不一定能懂得感受幸福人有兩大心智能力: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徵服了世界,藝術美化了世界。科學與藝術,二者猶如鳥之兩翼。重視理想,忽視感性意識發展的結果,會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你無意中親手扼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 張一山上熱搜,要和理性的人共事,和感性的人共處
    本來張一山的形象、特質和演技,是演韋小寶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然而,在劇中,金庸筆下嬉鬧無賴但心中也有情義和慈悲韋小寶,卻成了個猥瑣油膩的市井潑猴兒。劇情一開始,鏡頭就直接對準了張一山那張擠眉弄眼的臉上。拉遠鏡頭,還帶著一頂綠氈帽,裝成說書先生的樣子,誇張地做著自我介紹。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作者: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理性和感性的人,誰是最後贏家?(文末有福利)
    在《理智與情感》這本書中,簡·奧斯汀寫了一對性格迥異的姐妹的情感經歷,理性的姐姐埃莉諾喜歡上一個名叫愛德華的男人,卻發現他早就有了未婚妻,感性的妹妹瑪麗安愛上魅力青年威洛比,但威洛比最終卻因為想嫁個富婆吃軟飯而娶了個富家千金。一個恨不相逢未「娶」時,一個遇人不淑,聽起來這對姐妹之中的哪一個都非常悲慘對嗎?但是在故事的結局,她們兩個人都獲得了幸福。
  • 心理解讀:理性和感性的區別都有哪些?三大區別完全相反
    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觀點認為男性偏理性,而女性偏感性。如此定義理性和感性的性別區分,過於主觀了一些。實際上,理性和感性只是對於兩種思維方式的解釋。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面對事物的態度各有不同,這也側面的解釋了用性別去定義思維方式的不妥。那麼,理性和感性究竟有何區別呢?
  • 理性與感性的和諧之美
    人有兩大心智能力: 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
  • 託馬斯曼《魔山》:試探虛無主義思潮下的理性與感性的探討
    因此,這種以虛無主義為背景下的感性與啟蒙運動帶來的理性思想的相悖自然成了文學哲學所關注的主題,而《魔山》則是託馬斯·曼對於理性和感性,存在與虛無,靈魂與肉體最為深切地思考與表達。託馬斯·曼,德國小說家,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 你是理性多,還是感性多
    理性的人面對問題沉著應對,遇事想的很周全,不會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而感性的人恰恰相反,遇事做事,總是以感情基礎為出發點,也很替他人考慮。有時候,我們總認為理性的人做事過於果斷,自私,其實好好想想人本就自私,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判某一個,每個人的做事風格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決策。我們也會認為感性的人過於優柔寡斷,做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對於感性的人本就心思細膩,以自我感覺為中心,也很容易被其他情感所左右。不管是感性多還是理性多,這都是每個人不同的行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