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馬斯曼《魔山》:試探虛無主義思潮下的理性與感性的探討

2020-12-27 隨風飄曳i

20世紀,隨著工業化和社會化的高速發展,世界體制與世界格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發展帶來的衝擊對人類理性精神造成了重大的影響。與此同時,隨著尼採向世界宣告上帝死了,叔本華推揚悲觀主義思想,歐洲的哲學思想普適性地陷入到了虛無主義中,他們追求感性與神秘,隨即產生了審美主義。而在文學上,受虛無主義影響產生了唯美主義、象徵主義、頹廢主義思潮。唯美主義強調為了藝術而藝術,過分強調人的感性,具有鮮明的反理性特徵;而以波萊德爾為代表的象徵主義倡導發現「惡中之美」,他認為美不來自於和諧善良,而是來自於隱秘頹廢之中;頹廢主義則是構建一種群體性的頹廢氛圍,試圖在這種虛無的、頹廢的環境中,通過感知來尋求真知。因此,這種以虛無主義為背景下的感性與啟蒙運動帶來的理性思想的相悖自然成了文學哲學所關注的主題,而《魔山》則是託馬斯·曼對於理性和感性,存在與虛無,靈魂與肉體最為深切地思考與表達。

託馬斯·曼,德國小說家,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作品主要是展示資本主義世界下各式人物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並且因為其受尼採、叔本華哲學思想影響較深,因此他的作品總是持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透露著一抹淡淡的憂傷與哀婉。

《魔山》作於20世紀20年代,小說以一個療養院為中心,講述了大學生漢斯來到療養院看望表兄約阿希姆,不幸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得留下來接受治療。而在治療的過程中,漢斯從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漸漸變得享樂與消沉,並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於是一轉眼過去了七年,世界大戰的炮火燃起,將他的美夢驚醒,然後最終他決心踏上戰場,最後死在了戰場上。

理性與感性的對抗

《魔山》中存在許多思想衝突,而在其中最為鮮明的則是理性與感性的對抗。這恰恰又和虛無主義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繫。20世紀之交盛行的虛無主義思潮下產生的審美主義,為了針對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因此將個體的感性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肯定個體的感官與審美。而因為德國有著啟蒙主義和古典哲學深厚的理性思想基礎,理性所表達的人文主義深入人心,因此託馬斯·曼並不會作出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也正是這樣的矛盾影響著他的創作。從他的小說創作歷程可以看出,早期的小說既擁有著強烈的頹廢主義,又因為他的人道主義從而保持著清醒。

理性與感性的二元結構是《魔山》最為鮮明的特徵,並且已經有許多評論家討論過這一點。小說的前半部分,人文主義者賽塔姆布裡尼代表的理性與肖夏夫人肉體的誘惑性所體現的感性為主要矛盾;而後半部分,則集中表現賽塔姆布裡尼與納夫塔的辯論,納夫塔是一個如同尼採一般的神秘主義者,他所追求的神秘同理性產生了巨大的矛盾,以致於最後雙方發生了決鬥。作者借納夫塔的死表達了他的主張,即人文與理性最後還是會戰勝感性。

從小說中,人文主義者賽塔姆布裡尼是典型的理性的化身,他自詡為人文主義者,無時無刻不在宣揚文明、道德、正義的精神,是20世紀知識分子的典型。但是,他實際上也只是在誇誇其談,脫離了社會實踐和時代背景。他所試圖表達的理性更多意義上就像一座空中樓閣,徒有華麗的外表,並無具體且充實的內在,因此,最後他的追求必然失敗。

而與賽塔姆布裡尼不同,肖夏夫人是感性的化身,她代表著非理性,同賽塔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所擁有的異域風情,同20世紀新出現的虛無主義般對主角漢斯形成了巨大的誘惑;感性的另一個極端則體現在納夫塔上,他是一個神職人員,是叔本華與尼採的信徒,強調權力意志,鼓吹以戰爭、暴力帶來的「正義」。在他的觀念裡,人的感性是萬能的,理性只是感性的從屬。

小說以三人對於主角的影響構成矛盾,展現了20世紀的青年面對時代時的迷茫與掙扎,使得小說主題得以進一步升華。

死亡、瘟疫與虛無

《魔山》一直將場景限制於高山療養院,這種封閉的、帶有病痛的環境營造了一個死亡的氛圍。死亡和疾病是託馬斯·曼小說經常出現的主題。一方面,死亡與疾病與時代氛圍極其契合,展現了戰爭前後世界範圍的落寞與消沉;另一方面,表現出以尼採為首的虛無主義思想宣告「上帝死了」,從而導致的歐洲的虛無主義和頹廢主義,構成了審美主義思想的獨特氛圍。工業化帶來極大的物質世界的豐富難以滿足人精神上的空虛,人在迷茫中尋求自我精神上的含義。《魔山》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魔山」本身就具有死亡意味。在魔山中,無論是軍官約阿希姆,還是嫵媚的肖夏夫人;無論是人文主義者賽塔姆布裡尼還是恐怖主義者納夫塔都遭受著疾病,死亡無時無刻伴隨著他們。漢斯在七年的生活中,目睹了許多的病友相繼死去,可見,魔山帶給人們的只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此外,魔山還具有社會性的象徵意義。庫羅·弗蘭克曾說:「《魔山》是動亂、分裂和災難時代在精神上微妙而又精確地反映。顯然,它展示了一段人類社會的內在歷程,疾病與非理性是它反映的主題。」理性一方面給人帶來了解放,但同時由於理性的僵化,也帶來了絕望與壓抑感,而當失去上帝後,人們又怎麼不會絕望呢?於是,社會變得盲目與沉淪,療養院也是如此。因此,魔山中反覆出現的死亡實際上是在展示一個沒有時間,沒有希望,沒有動力的社會,是一個呆滯、放縱、死氣沉沉的社會。

追尋精神上的出路

在理性與感性的對抗中,完全肯定或否定是不應該的。綜合二者是《魔山》尋求出路的一個表現。在小說中,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用理性壓抑感性,也沒有用感性去解放理性,而是通過生命個體理性與感性的矛盾來展現他的人道主義理念和個體生命的多樣性,來讓讀者直觀地面對感性與理性,避免走向極端,最後招致毀滅。

並且,作者肯定了人的自我救贖。在小說結尾,他讓主角漢斯認識到:「人應當是好樣的,應當懂得自愛自尊,因為只有他自己是高貴的,不能把自己看成對立面。人是對立面的主宰。對立面只有通過人而存在,因而人比對立面高貴。」此外,託馬斯·曼曾經說過:「實際上我屬於遍及歐洲的這一代作家。他們出於頹廢,他們被稱作頹廢的分析與編年者,同時他們又試圖從頹廢中解放出來並且詛咒它。或者這樣說:他們懷著對頹廢的詛咒,並寧願在徵服頹廢與虛無中經歷一切。」因此,他沒有單單局限於對死亡與疾病的認識,而是去為這一代人尋求精神上的出路。

在這個意義上,《魔山》並不是一部死亡的小說。它通過描繪死亡實際上是為了生還。他用愛與藝術作為救贖的武器,在書中漢斯通過對瀕死的人奉獻了愛心,為他們送去禮物,使得他們能感受到人間的溫暖,並且明白與死亡抗爭的不是理性而是愛與愛情。另外,藝術特別是音樂也在救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是感性與精神的融合,使得人精神上得以滿足,完成自我救贖。

總結:自古至今,文學始終是時代的先驅者。因此,哪怕是在一個荒唐、頹廢、迷茫的時代裡,哪怕青年正處於悲觀與恐怖主義中,文學家和文學也會擁有強烈的時代責任感,並展現出其獨特的呼籲作用和號召力,託馬斯·曼和他的作品也是如此。他將希望寄託於個體中,他認為只有人才能從實踐中發現生命的真諦,從而能尋求到精神上的意義,最終能使社會處於一個活力的狀態。

相關焦點

  • 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五大特徵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特指一種主要借否定和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民主專政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思潮。這種思潮近年來呈現出新的動向,危害更大,嚴重威脅到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政權安全,需要引起我們高度警惕。
  • 《魔山》的電影三部曲,始於一段同性愛
    「要是一個男人對一個有病的女人發生興趣,那肯定是喪失了理性,跟……喏,跟當初他漢斯·卡斯託普暗自對普希畢斯拉夫·希培發生過興趣沒什麼兩樣。」一方面,小說的確在探討漢斯從理性主義走向非理性主義的精神旅程,但同時也是漢斯的同性戀宣言。《魔山》似乎在通過文學隱喻的形式,和《西方的沒落》這樣的哲學寓言相呼應。《魔山》是一部成長史,一則精神寓言,一個哲學世界。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
  • 理性和感性
    NO.332 一直以來,感性小人兒佔據我內心居多,理性小人兒偶爾會出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今年,我其實已經足夠理性,事情基本看得透。不過,要讓理性在生活裡作為主角登場,他還有些脆弱,走得不穩健,理性撲街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 深度丨關於《空之境界》,源於虛無主義思潮下的宗教形態再生
    今天,我們延續之前的故事,結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與榮格集體無意識等理論內容,深度分析空之境界表象下的深層價值與意義。2丨成文背景分析:泡沫經濟崩壞後的虛無主義首先,一部作品的靈魂,是在於作者本人為其賦予的思想傾向,而這一源頭,與作者本人的成長經歷是密不可分的,拋開那些複雜的設定,其作品的本質,必然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
  • 託馬斯曼《魔山》,宮崎駿曾引用:一個忘卻塵世、毀滅人生的地方
    《魔山》的作者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託馬斯·曼。他被公認為20世紀德國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 《魔山》是託馬斯·曼最著名的作品。這是一本反映一戰前夕歐洲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被譽為德國現代小說中的一個裡程碑。
  • 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新特點及對策
    在這種模式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主體較為單一,大多是擁有話語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人士、知識精英或知名人物。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信息的「網狀」傳播開始凸顯出來,並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模式。在「網狀」傳播模式下,每個網民都構成「龐大的信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是一個獨立的信息傳播主體,能夠獨立參與信息傳播過程。
  • 從理性與感性的思維邏輯談遊戲製作
    最近和一個前輩探討一個問題的時候討論到一個點,理性和感性邏輯在遊戲設計中的作用。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西方音樂中的理性與感性如何從鬥爭到調和丨論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徵
    終於,感性的世俗因素滲透進了宗教音樂中,孔杜克圖斯(內容與世俗有關,不受禮拜儀式約束的一種宗教音樂體裁)的出現印證了這一點。 除音樂的內容以外,原本單一、理性的音樂形式也受到了感性因素的侵入。而在中世紀表現最為突出的感性與理性形式,則體現在了和聲和復調這兩種音樂織體身上。理性的復調與感性的和聲,從中世紀開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處於爭鬥狀態。
  • 人需要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每天讀點尼採
    理性主義把世界的本質、人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都歸結到理性。這在,現在的非理性主義看來,是全面性的謬誤。尼採當然提出了他的批判。尼採認為,並沒有一個合乎理性的世界本質,整個世界的意義是需要人去賦予的;科學也不能為人生提供真實的意義;一切的理性事物的起源都是具有非理性因素的。
  • 黃聖依回應與張紹剛起爭執:他更理性我更感性
    12月13日晚,黃聖依發文回應與張紹剛在節目中起爭執,表示只工作中正常的探討,她希望好的東西都能被大家看到,張紹剛比較理性而她比較感性,自己的表達很直接,認知和處理品的上架與資質問題也很直接,所以就產生了大家看到的「爭執」。
  • 公義和憐憫、理性與感性
    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人的理性讓人可以明白事理、分辨是非,追求的是公義;人的感性則讓人有惻隱之心、體恤之情,講求的是憐憫。透過理性可以說服人來接受;透過感性卻能感動人去行動。所以往往感性產生的力量比理性更強。聖經上的神正是這樣一位既有理性公義,但又兼具感性憐憫的神;也就是神既是講理的神、更是講情的神。
  • 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危害及應對策略
    因此,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頭腦,引導人們堅持用唯物史觀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作為一種思想意識,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集中於傳播錯誤的歷史觀點和思維模式。
  • 今晚《非誠勿擾》,談談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
    今晚(9月26日)《非誠勿擾》,一位男嘉賓的感情經歷引發熱議,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成為了現場探討的焦點話題。另有一位數學老師登臺,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情書生動示範了理科生的感性浪漫。 只是猶豫了一分鐘,就錯過了一段感情? 男嘉賓易昊12歲開始習武,現在是廣州一家拳館的總監。
  • 理性與感性的和諧之美
    人有兩大心智能力: 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
  • 《奇葩說》其實是人關於理性與感性選擇的辯論
    在這裡並不想其探討對錯之分、正確與否,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有選擇的權利,旁人只能尊重。而我們每個個體認知能力是與其受教育水平、生活經歷有關的,這構成了你思考問題與視角的慣性模式。黃執中在這道辯題上為我們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會選擇救畫,而有的人會選擇救貓的關鍵原因。
  • 「虛無主義」和「永恆輪迴」
    近代啟蒙思想家把理性當作審判一切的最終法官,企圖通過理性為倫理奠定基礎。但在尼採看來理性本身是一個神話,理性無非是意志的奴僕。在理性的神話破滅之後,價值的導向是否還有可能呢?現代人是否還有可能從徹底的虛無主義的困境中走出來呢?這種徹底的虛無主義對現代人來講意味著什麼呢?有關意志與理性的關係叔本華已經做了論證。尼採有關這一關係的觀點基本上是從叔本華那裡來的。
  • 薛念文:西方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虛無主義
    西方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虛無主義以否定中國歷史發展的獨特性,否定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否定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主要表現。西方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虛無主義與西方學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和基金資助、個人的政治立場以及研究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本質上用來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地位從而意欲顛覆社會主義政權的一股社會逆流」。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可是雖然角度片面,但我們還是會看到一些東西、產生一些共鳴、獲得一些收穫,那麼在這三方面的影響下,我們就會認為「這個東西就只是這樣的」、「我已經看的很清楚了」。接著我們就可能因此陷入「自我認知設限」中,認為「我已經看的足夠清楚了,這個角度就是對的,我不需要其他的角度」,以及「這個角度是排他的、是不能與其他角度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