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
【內容提要】歷史虛無主義在其網絡傳播方面呈現出不同於傳統媒體時代的新的時代特點:傳播主體多元化、去中心化,傳播內容碎片化、細節化,傳播受眾大眾化、年輕化,傳播媒介便捷化、即時化,傳播效果裂變化、深度化。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邏輯悖謬在於其本體論表現為自我中心,方法論表現為崇拜自發性,認識論趨向於非理性主義,價值觀是極端利己主義。藉助網絡傳播,歷史虛無主義嚴重幹擾網民歷史認知,動搖「四個自信」,威脅國家總體安全。遏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需要培養網絡輿論領軍人物,加強「圈群」治理,健全「把關」機制,努力推進唯物史觀和史學研究成果的大眾化。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 網絡傳播 「四個自信」
作者簡介:周玉(1975- ),西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四川成都 610041)。
隨著行動網路的迅猛發展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各種自媒體的廣泛普及,網際網路為各種社會思潮提供了一個新的表達空間和傳播渠道。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空間獲得了一種不同於現實社會的虛擬存在形式而廣泛傳播,以更加隱蔽的方式、不露形跡地影響著人們的歷史認知。深入把握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新特點、邏輯悖謬和現實危害,對之採取有效遏制措施,是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課題。
傳播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被比喻為「人格與社會的建築材料」。傳播學上經典的「五W」傳播模式,對傳播過程作了言簡意賅的描述:「誰(Who)→說什麼(Says 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s)。」根據該模式,傳播過程包含傳播主體(Who)、傳播內容(What)、傳播受眾(Whom)、傳播媒介(Which channel)、傳播效果(What effects)等五個構成要素。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在上述「五W」構成要素中,都呈現出不同於傳統媒體時代的新特點。
1.傳播主體:突破專業人士的界限,呈現多元化、去中心化特徵
在傳統媒體時代,即以廣播、電視、報紙為典型媒介的時代,社會信息以「樹狀」傳播為主,國家和地方各級媒介機構分別為信息傳播的「樹根」「樹幹」,受眾個體則為「枝葉」。「枝葉」能接收到什麼樣的信息,基本取決於「樹根」「樹幹」傳遞什麼信息。在這種模式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主體較為單一,大多是擁有話語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人士、知識精英或知名人物。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信息的「網狀」傳播開始凸顯出來,並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模式。在「網狀」傳播模式下,每個網民都構成「龐大的信息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是一個獨立的信息傳播主體,能夠獨立參與信息傳播過程。這種傳播模式改變了歷史虛無主義過去從專業人士到社會公眾的「樹狀」傳播模式,結束了專業人士作為單一傳播主體對歷史話語權的壟斷局面,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主體趨向於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其中,既有專業的歷史學者,也有非專業的史學愛好者和普通網民:專業人士主要是打著學術研究的幌子對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重新評價,非專業人士則是通過製造碎片化信息質疑歷史,或是通過網絡「惡搞」「戲說」等方式醜化英烈,或是通過評論、轉發、互動等方式參與歷史虛無主義信息的網絡傳播。
2.傳播內容:由宏大敘事向歷史細節轉變,呈現碎片化、細節化特徵
在網絡新興媒體時代,信息的網絡傳播呈現出「雙重碎片化」特徵。一方面是傳播受眾即網民閱讀方式的碎片化。隨著移動終端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人們利用等公交、乘地鐵等碎片化時間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在這樣的碎片化時間,人們往往更傾向於閱讀短小精悍的文章。因而,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碎片化的內容便逐漸成為網絡時代的閱讀特點。另一方面是傳播主體將傳播內容碎片化。為適應網絡時代人們碎片化的閱讀特點,越來越多的媒體採用「碎片化」的寫作模式,將完整的信息分解為各式各樣的信息片段和諸多零塊,再冠之以譁眾取寵的標題進行傳播,在短時間內給讀者心理和認知留下烙印。
為了擴大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網絡空間的影響,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者也加入了「碎片化」的行列,對歷史信息進行隨意裁剪重組,將傳播內容碎片化,以網絡段子、惡搞視頻、聊天表情包、吐槽彈幕等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微博、微信等受眾眾多的社交平臺公開發布,割裂讀者對歷史事件的整體認知,誤導讀者斷章取義。他們打著「揭秘」「還原真相」等博人眼球的標題,截取歷史片段對歷史的細枝末節進行生動的描述,營造出一種看似真實的歷史情境,使「淺」閱讀的人們很難作出正確判斷,試圖以歷史細節的「真實」來顛覆人們對歷史整體的正確認知。
3.傳播受眾:由知識分子向普通大眾轉變,呈現大眾化、年輕化特徵
在傳統媒體時代,囿於媒介技術的限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受眾覆蓋面較為狹窄,主要限於知識分子和對歷史感興趣的小眾群體。而隨著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廣泛普及,網民隊伍急劇擴大,傳統媒體時代下知識界話語權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復存在。在網際網路的虛擬空間中,每個網民都被賦予一定的話語表達權,這既降低了社會大眾參與歷史問題討論和歷史信息傳播的門檻,同時也擴大了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受眾範圍。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對象已遠遠超出知識分子的小眾群體,而是涵蓋各個階層、各類人群的社會大眾,呈現出傳播受眾大眾化的趨勢。其中,年輕人作為網際網路用戶的主力軍,成為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重點對象。
4.傳播媒介:由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轉變,呈現便捷化、即時化特徵
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和人是二元分離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通過廣播、電視、書籍、報刊等傳統媒介進行傳播,人們需要在特定的場所、特定的時間通過上述載體傳播、接收信息。而在網絡時代尤其是行動網路時代,媒介的隨身性和網絡的便利性為即時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撐。客戶端、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成為人們接收和發送信息的重要平臺,人人都可在場直播和接收信息。僅僅憑藉一部智慧型手機,歷史虛無主義就可實現「零時差」的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超越了時空限制,從而實現其信息傳播的便捷化、即時化。
5.傳播效果:從單向傳播到立體傳播轉變,呈現裂變化、深度化特徵
當前,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雖然對信息傳播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新興媒體的崛起,迅速改變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傳播格局。在新興媒體傳播環境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不只是點對點,更是交互式的多點對多點或立體的面對面的輻射狀傳播。這就導致信息的傳播範圍和擴散速度呈裂變式效應,其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遠非傳統媒體可比。藉助網際網路技術,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錯誤言論一經發布,就能通過特定網站、論壇、微博、微信、電子郵件等途徑瞬時傳播,短時間內進入網民群眾的視線。同時,移動應用軟體具有的點讚、評論、轉發等強大的互動功能,很容易將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錯誤言論推至輿論熱點,使得錯誤觀點的傳播出現放大效應,網民只需動動手指就能使其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像核裂變一樣擴散開來。
歷史虛無主義無論藉助何種傳播載體、呈現出什麼樣的時代特點,都無法掩蓋其理論上的邏輯悖謬。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邏輯悖謬在於其本體論表現為自我中心,方法論表現為崇拜自發性,認識論趨向於非理性主義,價值觀是極端利己主義。
1. 在本體論上表現為自我中心
歷史在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的客觀過程。生產活動的客觀性決定了歷史本質的客觀性。同時,歷史是由人類自身創造出來的發展過程,是人類已經發生的活動,是既成的客觀事實。對待歷史的科學態度,應該是從客觀的歷史事實出發,堅持歷史事實的客觀性。歷史事實是歷史本體的構成要素,是歷史研究最基本的出發點。然而,網絡傳播的歷史虛無主義不是從歷史事實出發,而是以歷史虛無主義者的主觀想像為邏輯起點,隨心所欲地對歷史進行偽造虛構和主觀臆斷。如關於鄧穎超日記啟封的一篇文章在網絡上流傳甚廣,該文就是由別有用心之人的操縱和資本利益的驅動杜撰而成,其目的在於含沙射影地攻擊領袖人物,進而醜化黨史國史。事實上,所謂鄧穎超日記純屬無中生有,根本不存在。
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通過對歷史的隨意偽造,通過認識主體自身的「創造」「構造」來實現認識主體和歷史客體、歷史認識和歷史對象的同一,否定了在認識、主體、思維關係以外的客觀存在的歷史對象和歷史事實,否定了歷史的客觀性和獨立自存性,從而在歷史本體論上陷入「自我中心困境」。「自我中心困境」是美國新實在論者培裡提出的、旨在批判本體論唯心主義的一個重要命題,它指人不能離開認識關係來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論處境。唯心主義卻利用這一處境得出「事物的存在依賴於對它的認識,主觀認識決定客觀對象」這一錯誤結論。歷史虛無主義在本體論上陷入自我中心困境,顛倒了歷史認識和客觀歷史的關係,其通過網絡傳播呈現出的歷史就不再是獨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是由歷史虛無主義者以自己為中心「思想古人之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重塑和改造過的「歷史」。該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者自我意識外化的客體,因而它不可能實現和歷史真實的統一,只能是距真實的歷史越來越遙遠。正如馬克思所說,「自我意識通過自己的外化所能設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現實的物」,「物性因此對自我意識來說決不是什麼獨立的、實質的東西,而只是純粹的創造物,是自我意識所設定的東西,這個被設定的東西並不證實自己,而只是證實設定這一行動」。
2.在方法論上表現為崇拜自發性
所謂崇拜自發性是指人的行為受本能支配、受非理性支配的盲目狀態,通常為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忽視邏輯一貫性,不能正確把握事物的本質和主流。崇拜自發性在價值追求上,受趨樂避苦的本能驅動,自發地傾向於追求感官快樂,追求滿足眼前的本能需要、欲望和興趣,而忽視整體、長遠和根本的價值。
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在方法論上表現為崇拜自發性。瀰漫於網絡空間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論,大多是隨心所欲對歷史進行的推測、假設甚至是偽造,是受非理性思維支配的產物,完全背離歷史本身的客觀真實。但因其迎合了網民的某些喜好,因而能夠引起部分網民的關注。為迎合人們追求感官快樂的這種本能需要以及網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歷史虛無主義還將歷史娛樂化、碎片化,通過短小精簡的網絡段子、搞笑視頻、流行歌曲、吐槽彈幕、聊天表情包等網民感興趣的形式,來滿足部分網民追求感官刺激、尋求低級快感的原始欲望,誤導網民對相關歷史問題的認識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現象不見本質,忽視歷史邏輯前因後果的一致性。由於在方法論上崇拜自發性,網絡傳播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論既經不起理論的邏輯論證,更不符合歷史的客觀真相,因而其觀點自然是怪誕荒謬的。
3. 在認識論上趨向於非理性主義
非理性主義是一種西方哲學思潮,它和人本主義具有不解之緣,把意志、情感、欲望、本能等非理性因素不僅當作人的本質,也當作世界的本體,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歷史都是由非理性因素創造的,整個世界都是非理性因素的派生物和體現。在非理性主義看來,世界是盲目的、偶然的、無序的,甚至是荒謬的,認識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不能靠科學和理性,只能靠神秘的直覺和非理性的情緒體驗。因此,非理性主義認識論的特點在於不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否認實踐和理性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把認識看作一種天賦本能。非理性主義這種既缺乏實踐基礎又沒有理性指導的認識論必定會走向直覺主義和神秘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在認識論上表現出鮮明的非理性主義色彩。首先,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否認了歷史真理的客觀性。歷史真理具有客觀性。歷史真理作為一種主觀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依賴於認識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客觀歷史作為認識對象的,其最根本的特徵在於對客觀的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正確反映,在於同客觀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的一致性。然而,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卻否認了歷史真理的客觀性,運用主觀想像對之進行文學的創造和藝術的加工,進而傳播於網絡媒體。其結果既否認了歷史的客觀本質,把歷史當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否認了歷史的客觀規律,把歷史看作偶然事件的堆積,從而否認了歷史真理的客觀內容,否認了歷史真理的客觀性。
其次,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忽視了實踐和理性在歷史認識中的重要作用。歷史認識是認識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歷史客體的能動反映,其根本任務是實現主觀認識和客觀歷史的統一。實踐是歷史認識的基礎,也是檢驗主觀認識和客觀歷史是否相符合即檢驗歷史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在歷史認識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然而網絡傳播的歷史虛無主義為了追逐商業利益,迎合大眾趣味,不惜杜撰、戲說、惡搞歷史,從現代人的本能需要、欲望、興趣、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現象,建構歷史記憶,將歷史娛樂化。這樣的歷史認識和歷史建構完全忽視了實踐和理性的作用,不可避免會得出荒誕的歷史結論。
最後,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割裂了歷史的整體性。歷史是由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歷史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碎片化的網絡傳播,孤立、片面、靜止地認識各種歷史現象,割裂了歷史的整體性,對歷史的認識不可避免會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得出的結論既不符合歷史規律,也不符合歷史事實,但卻擾亂人們的歷史認知。
4. 在價值觀上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
利己主義是指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一種生活態度和行為準則。極端利己主義則是利己主義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為了達到極端自私的個人目的,極端利己主義者可以突破做人的準則,踐踏法律的紅線,不擇手段地置他人利益、國家和民族利益於不顧。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在本體論上表現為自我中心,決定了其價值觀必然是極端利己主義。正如叔本華所認為的,每個個人都以自己為世界的中心,他個人的生存和幸福就是他首先要考慮的,由此每一個人均為自己的生存而不惜毀滅世界。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者雖然在表面上打著維護歷史正義、還原歷史真相的旗幟,實質則是不惜以歪曲歷史、損壞國家和民族整體利益為代價來滿足一己私利,在價值觀上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者歪曲、篡改、否定歷史,並通過網絡傳播其錯誤言論,目的大致有三。一是滿足私利。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者將歷史學等同於文學,其寫作以吸引讀者和賺取流量為主要目的,什麼最能賺錢,他們就寫什麼,把歷史研究商品化,把杜撰的歷史當作商品以賺取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說,「資產階級把一切都變成商品,對歷史學也是如此」,「資產階級的本性,它生存的條件,就是要偽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偽造歷史。偽造得最符合於資產階級利益的歷史著作,所獲得的報酬也最多」。二是譁眾取寵,追逐虛名。一些網絡發帖者發布關於揭秘所謂歷史真相、詆毀黨的領袖和革命英雄的言論,語不驚人死不休,置惡劣的社會影響於不顧,純粹是為博人眼球、滿足自己譁眾取寵的心理。一些人憑空杜撰所謂新的歷史材料,並自詡為所謂歷史的重大新發現,藉以贏得學術界的某些榮譽或稱號。這種建立在子虛烏有材料基礎上的言論固然不可能經受得起歷史的檢驗,但其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卻是不可低估的。三是宣洩私憤。有的因歷史或現實的原因對黨和政府不滿,甚至懷恨在心、耿耿於懷,他們僅憑個人的一己私利和主觀感受來判斷、評價歷史,而不顧歷史事實,在網絡上發表抹黑黨史、軍史、新中國史的言論,污衊黨的領袖和革命英烈,其目的就在於宣洩一己之私憤。
網絡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受眾人數多、影響範圍廣的特點,其消息一經發布,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就會呈幾何級數增長,迅速擴散至整個網絡空間,瀰漫於人們的話語氛圍中,形成廣泛的社會輿論。歷史虛無主義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傳播特點擴大其社會影響,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
1.嚴重幹擾網民群眾的歷史認知,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
當前,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廣大網民的生活必需品。截至 2020年3月,我國手機網民為8.97億,在整體網民中佔的比例高達99.3%。智慧型手機已成為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途徑。一部智慧型手機就能取代以往所有的傳統媒介。廣大網民通過一部智慧型手機,就能知曉外部世界的大事、小事和奇聞軼事。各種信息從網絡中撲面而來,對廣大網民的思想產生廣泛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還會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而持續擴大。在這種狀況下,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言論一旦被發布,經過網絡平臺的轉載和部分網民的轉發,就會對廣大網民群眾的思想造成強烈衝擊,嚴重幹擾網民群眾的歷史認知,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一旦出現混亂,行動就會出現問題,就會增加社會風險,為社會增加不穩定因素。
2. 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青少年的價值困惑
在網民群眾中,青少年已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0年3月,10—19歲年齡段群體已佔總體網民的19.3%,20—29歲的網民佔21.5%,兩者之和佔總體網民的比例高達40.8%。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其思想可塑性強,起伏性大,再加上這個年齡的求新求異和叛逆心理,他們對不同於教科書的標新立異觀點和野史秘聞通常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由於他們歷史知識儲備不夠充分,思考歷史問題的方法不夠成熟,對錯誤言論往往缺乏足夠的是非甄別和抵禦能力,因而易於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蠱惑和誘導,易於為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霧所迷惑。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上顛倒是非、抹煞善惡、惡搞戲說的各種錯誤言論,對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不僅容易讓他們形成錯誤的歷史觀,使其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的歷史依據,還容易影響他們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導致他們是非不分、善惡不辨、思想困惑、價值迷失,在行為選擇上陷入價值迷茫,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
3.虛無黨的執政根基,威脅黨的執政地位
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網絡傳播的內容紛繁複雜,但其中也可發現一定規律。正如龔書鐸先生所言,歷史虛無主義並不是對所有的歷史全部虛無,而是「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是有選擇性的虛無。近些年來,網絡傳播的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言論,無不是集中指向黨的領導及其對社會主義的選擇。這主要表現在否定黨領導下的所有歷史,包含否定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否定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誇大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問題等。通過對黨史、國史的全面否定,歷史虛無主義按照從虛無歷史到否定現實再到重構未來的歷史邏輯,借我們黨歷史中出現的所謂「錯誤」和現實的問題來質疑其執政的理由,對黨的執政地位造成嚴重威脅。
4.消解「四個自信」,動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撐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網絡傳播的各種言論,對「四個自信」具有嚴重的消解作用。首先,消解「道路自信」。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近現代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色。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網絡傳播否定中國近現代革命、否定改革開放的言論,動搖廣大網民的「道路自信」。其次,消解「理論自信」。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通過抹黑毛澤東、否定毛澤東思想,動搖「理論自信」。再次,消解「制度自信」。歷史虛無主義否定新民主主義革命,指責社會主義改造,歪曲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性質,這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歷史前提和實踐基礎的徹底否定,也是對其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歪曲。最後,消解「文化自信」。歷史虛無主義竭力貶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責近現代革命,詆毀民族英雄,美化反面人物。這些表現既是從源頭上對中華民族安身立命文化根基的動搖,也是對以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為精神內核的革命文化的抹殺,是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瓦解。
5.嚴重觸犯國家安全底線,威脅國家總體安全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包括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網絡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等多個方面。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威脅到國家安全的多個方面,對國家總體安全構成嚴峻威脅。首先,威脅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在國家安全體系中居於最高層次和核心地位,決定和影響著其他各領域的安全。其核心內容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政權安全和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安全。歷史虛無主義抹黑黨史國史的言論,目的在於否定黨的領導,動搖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其次,威脅網絡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網絡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空間也是國家的安全空間,在網絡時代,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在網絡安全中,意識形態安全是第一位的。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空間傳播蔓延,衝擊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輿論陣地的話語權,對我國網絡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構成極大威脅。最後,威脅文化安全。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網絡鼓吹西方文化,貶低傳統文化,否定革命文化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網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嚴重的瓦解作用,長此以往,會導致人們缺乏民族認同感,精神空虛,信仰迷失,缺乏對外來文化的判斷能力和抵禦能力,國家文化安全因此面臨嚴重威脅。
網絡既是歷史虛無主義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其擴大影響的主要陣地。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很多言論都是通過網絡傳播和散布開來的。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對國家總體安全構成嚴峻威脅。我們必須採取有效途徑,遏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
1.培養網絡輿論領軍人物,正確引領網絡空間的輿論導向
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程度和範圍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所謂網絡「意見領袖」,是指在網絡空間十分活躍,「粉絲」眾多(通常在50萬以上),能夠引導網絡輿論走向的網絡公眾人物,通常被稱為網絡「大V」。因「粉絲」眾多,網絡「意見領袖」既可能充當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放大器」,成為衝擊主流意識形態的排頭兵,也可能成為遏制或阻斷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防火牆」。因此,為了有效遏制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對網絡「意見領袖」應注意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培養一批既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豐富的歷史知識,又熟悉網絡傳播技術的「意見領袖」隊伍,使其能夠在重要時間節點,對相關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主動發聲,佔領網絡輿論陣地,引導網絡輿論向健康方向發展;同時積極回應、理性駁斥網絡中否定中華民族史、否定黨史軍史國史的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言論,引導網民群眾明辨歷史是非,免受歷史虛無主義錯誤言論的幹擾。另一方面,對於在網絡中公開傳播歷史虛無主義錯誤言論的網絡「大V」則要加強監管,造成惡劣影響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2.加強網絡監管,鑄牢抵禦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銅牆鐵壁
一方面,加強網絡「圈群」治理,切斷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圈群渠道。在虛擬網絡空間,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虛擬網絡「圈群」是數量龐大的網絡傳播主體和傳播受眾,儘管這些「圈群」具有顯著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但其對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作用和影響不可小視。當前,圍繞我國歷史尤其是黨史軍史國史的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言論,不少都是藉助「圈群」在網絡擴散傳播的。網絡「圈群」一般都是基於相同或相似的興趣愛好、志向旨趣或熟人關係而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和一定強度的傳播關係,這種關係會形成傳遞影響力,增加「圈群」成員的溝通頻率和信任程度。歷史虛無主義通過網絡「圈群」的傳播,通過「圈群」成員隨意的「點讚」「轉發」「評論」「分享」等互動行為,不僅易於擴大其傳播範圍,增進其傳播速度,還易於為「圈群」成員接受、認同,實現其深度傳播。為此,必須加強對網絡「圈群」的治理,對其中涉及歷史的各類信息進行系統過濾和監控,對蓄意偽造歷史抹黑黨的領導、詆毀革命領袖和革命英烈、傳播歷史謠言的言行,要及時回應,依法懲處,切斷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圈群」鏈條。
另一方面,積極發揮「把關人」作用,健全持續有效地治理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把關機制。「把關人」是傳播學的一個常用概念。傳播學認為,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有「把關人」的存在,決定著信息的取捨和流向。所謂「把關人」,即指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對信息進行取捨、過濾或加工的人或機構。這種對信息進行的取捨、過濾和加工的過程就是把關。在網絡時代,網絡傳播具有信息的海量性、低門檻性、即時性和互動性等特點,各種信息泥沙俱下,傳播快速。這既導致職業「把關人」信息控制力的下降和把關權力的分化,也增加了信息把關的難度,為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為此,治理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傳播,需要高度重視、積極發揮各類「把關人」的把關作用。一是「職業把關人」,即專業新聞網站,要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堅持網絡輿論的正確導向,嚴把政治關。二是「二級把關人」,即商業網絡平臺,要強化社會責任,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指導獲取流量,對涉及歷史人物、黨的領袖、革命英烈的相關言論和微視頻、短視頻等要嚴加審查,嚴格把關。三是「影子把關人」,即人數眾多的廣大網民,他們既是網絡信息的傳播對象,也是網絡信息的傳播主體,能夠通過網絡論壇、貼吧、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短視頻網站等平臺自由發表自己的言論。這類把關人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主體力量,需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其媒介素養和歷史素養,增強其對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把關能力。四是「最終把關人」,即政府相關部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網絡管理法規體系,通過黨紀國法加強對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有效監管和治理。
3.推進唯物史觀和史學研究成果的大眾化,增強網民群眾對歷史虛無主義的辨別力和抵禦力
首先,著力推進唯物史觀的網絡教育,培養廣大網民認識歷史問題的科學思維。唯物史觀既是世界觀、歷史觀,也是方法論;既是關於歷史過程的理論,是歷史本體論,也是觀察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方法論。唯物史觀主張尊重歷史的客觀性,從歷史事實出發,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樹立整體性的思維,全面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從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中,揭示歷史的規律,把握歷史的主流,認清歷史的本質,以全面而非片面、聯繫而非孤立、發展而非靜止的觀點認識歷史,尋求歷史的真相。歷史虛無主義者脫離歷史過程和歷史情境,孤立、靜止、片面地對待歷史,糾纏於歷史的細枝末節,以此一葉障目,否定歷史的整體和全部,從理論根源上講就在於背離了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部分網民群眾的歷史認知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幹擾和影響,也在於不能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來對待歷史。因此,要遏制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惡劣影響,必須不斷推動唯物史觀的網絡化、大眾化,使之成為廣大網民群眾認識歷史問題的銳利思想武器。
其次,積極推動史學研究成果的大眾化,努力提高廣大網民的歷史素養。推進史學研究成果的大眾化,運用網絡媒體講好歷史故事,努力提高廣大網民的歷史素養,是抵禦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必然選擇。正如習近平所說,「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為此,史學界應注重推動史學研究成果的大眾化,不斷推出既有學術含量、又通俗易懂的研究成果,講好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故事,講好中國近代以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崛起故事,向廣大群眾展現一個歷史悠久、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使其能夠更多地接觸正史、信史,做到知史明辨、愛黨愛國。文藝界則對史學界的歷史研究成果及時進行藝術再現,充分運用新媒體再現鮮活的歷史面容,為廣大群眾表達出真實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佔領網絡輿論陣地,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歷史、敬仰英雄、感悟崇高,不給歷史虛無主義「惡搞」「戲說」「解構」歷史提供機會。此外,對網絡中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論,要主動回應,及時批判。尤其是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程,在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要對網絡上相關的歷史虛無主義言論作出有針對性的正面回應,為學生廓清歷史虛無主義迷霧,避免其歷史認知「得之於課堂,而失之於網絡」。
4.加強對資本邏輯的駕馭,消除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現實根源
意識沒有自身獨立的歷史,「意識[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在網絡傳播蔓延,有其深刻的存在基礎和現實根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從經濟層面講,這得益於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儘管我國在利用資本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強對資本邏輯的導控,但資本邏輯的內在局限性仍然具有醞釀虛無主義的態勢。因此,要消解包括歷史虛無主義在內的各種虛無主義,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資本邏輯的駕馭。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唯有如此,歷史虛無主義才會因缺乏現實的社會經濟基礎而最終進入歷史的垃圾堆。
參考文獻:
[1]梁柱、龔書鐸主編:《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虛無主義批判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3]《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年。
[4]梅榮政、楊軍:《歷史虛無主義重新泛起的透視》,《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年第5期。
[5]龔云:《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年第6期。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7期。
★ 備註:請在匯款留言欄註明刊名、訂期、數量,並寫明收件人姓名、詳細地址、郵編、聯繫方式,或者可以致電我們進行信息登記。聯繫方式
訂閱熱線:010-59366555
郵箱:qikanzhengding@ssap.cn
銀行匯款
戶 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開戶行:工行北京北太平莊支行
帳 號:0200010019200365434
郵局匯款
收款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期刊運營中心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北三環中路甲29號院3號樓華龍大廈A座1403室期刊運營中心
郵 編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