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菲利普迪克到遊戲中的錯列歷史與虛無主義

2021-01-10 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和諧寺方丈

導語:遊戲是一種虛無的表現形式——在有錯列歷史要素的遊戲中這一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們在玩這些充滿著強烈對比和象徵的遊戲時,也許也正強烈的感受到菲利普迪克式的迷幻和尼採式的虛無。

諸位讀者可曾有過這樣的幻想——拿破崙1815年在滑鐵盧成功打敗英軍,終結了反法同盟;大清的洋務運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在甲午戰爭中一舉殲滅日本海軍;蘇聯在阿富汗站穩了腳跟,鞏固了力量,對北約步步緊逼。歷史的魅力就是歷史帶來的偶然性和代入感,而偶然性又帶來無窮無盡的幻想和聞所未聞的體驗。

無數個瞬間和無數種可能,錯列歷史給人帶來一種深深的虛無,錯亂和幻滅感。這樣的虛無和破碎,給錯列歷史帶來了獨特的魅力和截然不同的感受。

《紅警3》中,日本帝國成為了世界三大勢力之一

說到錯列歷史,就不能不提科幻小說。科幻小說無疑是誕生錯列歷史的土壤,從菲利普.K.迪克開始,無論是哈裡.託特多夫的「或然世界」系列,還是威廉.吉布森奠基的蒸汽朋克,甚至我們的大劉也有《西洋》這樣的錯列歷史作品。

隨著虛無主義在文學的各個領域開花結果,從1962年菲利普迪克發表《高堡奇人》以來,科幻作家們給我們不斷提供了豐富的錯列歷史的設定。錯列歷史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個不同的時間:納粹德國取得二戰勝利、南北戰爭南方成功抵抗了北方、維多利亞時代的高度發達的蒸汽技術取代電氣革命、甚至還有科技發達的人類被科技停留在火槍時代卻擁有超空間引擎的外星人入侵。碎片一樣的時間片段和敘事往往在這樣的故事中重組,卻讓讀者對這個故事或者這個世界,產生深深的懷疑。

錯列歷史小說的開創者菲利普.K.迪克

在《高堡奇人》中,菲利普迪克使用了他最擅長的迷幻筆調構建了一個亦真亦幻的世界。在這個納粹德國和日本分別佔領美國東西海岸的世界裡,一切是那麼合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合理的邏輯,但讀者卻會因為這種故事和現實巨大的反差感到強烈的刺激。隨著迪克一步一步揭開真相,沉浸在故事裡的讀者會一步一步走入迪克那種與生俱來的強烈的幻滅感,那種對世界和對自己存在的懷疑中。

看到這樣的故事,我們情緒曲線的波動往往是深刻而複雜的——我們今天經歷的一切,是偶然還是必然?讀者首先感到的,是虛構世界現實世界的巨大反差,這種反差和對比,又能讓讀者陷入對現實世界虛無的思考。尼採和海德格爾的虛無主義也許是抽象的,但錯列歷史卻能將這種虛無感真真切切的陳列在讀者面前。錯列歷史的設定,就是憑藉這樣強烈的感染力在科幻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

作為一種強調帶入、沉浸和世界構造的設定方式,遊戲實在是錯列歷史設定最好的載體。事實上,已經有相當多的經典遊戲給我們帶來了這種體驗。遊戲本身就是虛無主義的最好載體,再加上錯列歷史的強烈刺激,體驗自然是牛逼到了極致。筆者總結了四種常常在遊戲中出現的錯列歷史表現手法,在這裡給諸位讀者們參考。

第一是傳統的科幻小說式的錯列歷史敘事

遵從了最傳統的錯列歷史的表現方式的遊戲,《德軍總部》系列就是這樣老派的遊戲。隨著《德軍總部》系列的推進,和它的戰鬥系統一樣,它塑造了一個納粹德國取得二戰勝利,並擁有各種天頂星未來科技的老派錯列歷史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玩家往往扮演的是將和現實區別開的遊戲世界修正的角色:比如打敗了統治世界的納粹德國,挫敗了蘇聯顛覆美國的邪惡計劃。

重返德軍總部中德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在這樣的遊戲中,玩家作為歷史的修正者,進行著和當前現實世界價值觀高度契合的行動。雖然這類遊戲有最傳統的錯列歷史敘事方式,但其價值觀往往卻是最保守的。玩家目標明確,明確的指向修正歷史走向的方向。這正是筆者稱這類遊戲為吸收了最傳統錯列歷史表達方式的原因:它們學習形式大過內容,在錯列歷史的背後,還是一個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

第二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不同的闡釋和重構

這類遊戲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自己的世界觀下重現歷史事實,典型如《刺客信條》系列與《生化奇兵.無限》。《刺客信條》系列作為大作中歷史感最重的系列之一,大量運用了錯列歷史的敘事手法。玩家扮演一個在歷史中對抗邪惡勢力的刺客,在各個時間和空間中用自己的能力幫真實的歷史人物解決真實的歷史事件。而在《生化奇兵.無限》中,製作人乾脆直接將火燒圓明園和美國對印第安人的屠殺歸結於天空之城哥倫比亞,以此印證了天空之城發生變化的過程。

《刺客信條》系列包含了大量的歷史事件,並且為遊戲世界構建服務

在這樣的遊戲中,歷史的結果大體遵從現實世界的真實,但歷史事件發生的動機和發生過程被遊戲世界大大的改造了。利用歷史事件為遊戲敘事和世界構造鋪路,利用玩家對歷史的刻板印象加強玩家對遊戲世界的代入感,這就是這類遊戲使用錯列歷史手法的原因。玩家玩到這類遊戲時,會在遊戲時產生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情緒體驗,從對歷史事實的熟悉到對歷史動機和進程的陌生,玩家會產生強烈的對比感和不真實感,頗為符合錯列歷史手法給我們帶來的虛無和亦真亦幻。

第三是讓玩家自己按照歷史邏輯創造歷史

一種非典型性的錯列歷史方式,完成的結果取決於玩家,策略遊戲中經常使用這種方式。歷史策略遊戲往往會給玩家提供一個完全符合史實的開始和一套符合玩家歷史邏輯的遊戲規則。

《維多利亞2》中,玩家可以用自己的雙手改變歷史進程

典型如paradox的《維多利亞2》,這款遊戲有一套完整的經濟系統和歷史進程邏輯,玩家只要能把握好這一套規則,就能動用手頭的資源改造歷史進程。中國可以通過拼命打仗積累研究點數開化成為列強;奧地利可以在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地區影響力的競賽中取得勝利並最終由奧地利成立德國;甚至有盧森堡通過外交和殖民最終吞併法國和普魯士成立「巨德」的可能。

這樣的遊戲方式讓玩家有極強的代入感,在進行遊戲的幾個小時中,玩家完全沉浸於創造歷史的快感中。這種方式的高明之處在於玩家能參與錯列歷史的創造過程,是玩家創造了「歷史」,而且這個歷史看起來有很合邏輯。當然,這樣的體驗因為過於宏觀,缺乏具體事物的支撐,玩家在遊戲之後很快能回歸理性,但玩家在這幾個小時的遊戲時間中體驗的卻是親手改變歷史的創造感,玩家也在這幾個小時的遊戲時間中感受了一把做歷史創造者的滋味。

第四是在構造世界的事物中安排強烈的對比感

不必說,《輻射》系列是此類遊戲的傑出代表。在此類遊戲中,改變的往往不是歷史,而是我們在遊戲世界中接觸的事物。《輻射》系列中,整個廢土瀰漫著美國五十年代的風情。從各種各樣的雜誌、書籍,到綠屏的電腦和爵士時代的廣告紙,甚至美國五十年代科幻小說中經典的太空衣。

這些意像和遊戲發生的時代和科技水平產生了巨大的撕裂,身處廢土的人們仿佛個個都是從美國五十年代科幻雜誌裡走出來的,身上覆蓋著一層古舊的輻射塵。在這類遊戲中,歷史並沒有改變,但製作組運用了環境來塑造年代感,把一個明顯不符合當前時代的場景巧妙的置入了當前的時代,玩家處於一個既合理又突破既有認識的世界中。處於這樣的世界中,玩家是否會對自己產生一絲懷疑呢?

《輻射》系列中處處充斥著與遊戲年代不符的時代感

讀者們可以看到,在遊戲中,錯列歷史的敘述方式已經產生了多種變體。甚至有的遊戲已經完全攫棄了形式上對歷史的改變,而專注於對錯列歷史造就的那種幻滅感的塑造。這種誕生於新浪潮科幻的表達方式,終於在小說之外找到了更符合其固有氣質的媒介。

錯列歷史哲學上的導師無疑是虛無主義,而遊戲,往往也能給人帶來虛無的哲學體驗。遊戲本身是一種誕生於虛幻的表達方式,它完全人造的製作方式決定了,遊戲永遠在某種程度上會給我們帶來揮之不去的虛無感。

我們在遊戲中有可以體現我們自己的意識,在遊戲中我們有時可以扮演英雄,有時可以扮演救世主,甚至有時可以扮演上帝。我們在遊戲的過程中,扮演的究竟是我們自己還是製作人想要給我們傳達的東西?在我們自己成為上帝的過程中,是不是上帝已經被我們遺棄?我們在遊戲中取得過如此生動的體驗,如此豐富的情緒,這些存在是我們自身的,還是在虛無中獲得的?

遊戲中的體驗是虛無的嗎?我們的存在是誕生於虛無的嗎?

大部分遊戲的目的是一種娛樂,但遊戲本身既帶有的深深的虛無,隱藏於光鮮亮麗娛樂產品的外表之下。而錯列歷史這種手法,將這種虛無通過歷史意像的方式,直觀的展現在我們玩家面前。我們對生命存在最深刻的體驗,不一定誕生於我們真實的存在中。連我們觸手可及的時代和歷史,都會因為一次存在於遊戲世界中的真實的幻想而崩塌幻滅。錯列歷史和遊戲,因為虛無完美的結合到了一起。

也許我們下一次拿起手柄在輻射的世界中暢遊時,會在一個核子可樂的廣告牌下,或者一臺老舊的電臺廣播前,擦拭一下自己的等離子手槍,靜靜的感受一下自己和這個世界深深的虛無。(授權轉載)

相關焦點

  • 歷史人物研究與歷史虛無主義批判
    一、歷史人物研究中的虛無主義表現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逐步從學術研究領域擴展到宣傳領域,從學術圈擴展到普通大眾,從傳統媒介擴展到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其攻擊詆毀領袖和英雄人物的手法更為多樣。  1.抓住缺點,無限放大,詆毀領袖人物。歷史虛無主義詆毀領袖人物最大的焦點就是詆毀毛澤東。
  • 歷史虛無主義的五大套路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逐步從學術研究領域擴展到網際網路尤其是新媒體領域,其攻擊詆毀英雄人物的手法更為多樣,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抓住缺點,無限放大評價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歷史地位,應該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深刻揭示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
  • 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危害及應對策略
    因此,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頭腦,引導人們堅持用唯物史觀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作為一種思想意識,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集中於傳播錯誤的歷史觀點和思維模式。
  • 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的新特點及對策
    「枝葉」能接收到什麼樣的信息,基本取決於「樹根」「樹幹」傳遞什麼信息。在這種模式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主體較為單一,大多是擁有話語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人士、知識精英或知名人物。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信息的「網狀」傳播開始凸顯出來,並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模式。
  • 新時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五大特徵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特指一種主要借否定和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民主專政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思潮。這種思潮近年來呈現出新的動向,危害更大,嚴重威脅到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政權安全,需要引起我們高度警惕。
  • 從「赤壁大火,另有隱情」,看《三國志·戰略版》遊戲電影的歷史虛無主義
    進而又用一句帶有虛無主義傾向的「歷史的真相又有誰知道呢?」,以「赤壁之戰本來就是懸案」為由,給自己架空出了一個「可歌可泣」的新赤壁故事,找到了精妙的開脫之道。既然這些搞遊戲的人那麼喜歡談史料和史實,那麼我們就談談史料和史實。
  • 肆意否認和歪曲,歷史虛無主義是典型的唯心主義
    一段時期以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尤其是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時隱時現。表面上看,歷史虛無主義者打著「實證研究」的幌子,以歷史檔案揭秘和重新解構來吸引人們的眼球,但實際上,歷史虛無主義解讀歷史的方法卻有很大的隨意性。「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薛念文:西方當代中國研究的歷史虛無主義
    在理解西方學者的觀點時,我們要堅定「四個自信」,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判斷,旗幟鮮明地批駁和抵制西方當代中國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這不只是一場單純的學術論爭,更是一場嚴肅的政治鬥爭。,否定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就的聲音也時有出現,具有歷史虛無主義的鮮明特徵。
  • 以「小善」粉飾「大惡」,警惕這樣的歷史虛無主義伎倆!
    社會現實中、尤其是在網絡化的當下,歷史虛無主義不時沉渣泛起,利用各種平臺、方式和手段誤導價值取向,引起思想混亂,已經成為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所面臨的嚴重意識形態領域挑戰之一。內容、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之一,是以「小善」粉飾「大惡」、試圖為某些歷史早已定論的人物翻案。在孟良崮紀念張靈甫、美化西北軍閥馬步芳純屬歷史虛無主義作祟即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伎倆之一。
  • 歐陽向英:吸取蘇聯解體教訓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儘管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經濟、政治、民族、文化、外交等很多因素都起了助推器的作用,但不可低估的是意識形態的瓦解,而意識形態領域的進攻正是從歷史虛無主義開始的。  一、俄羅斯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淵源  虛無主義的詞源是拉丁語「nihil」,意為「什麼也沒有」。
  • 聊聊歷史虛無主義 - 以及《八佰》這個電影
    然而,什麼是歷史虛無主義呢? 我們在網上看到的文章,對歷史虛無主義大部分是以意識形態的傾向為標杆,以觀點傾向為劃分。這一分法固然簡單明了,但對一種思想方法的評價,還是應該相對中立一點,脫離意識形態。 我對歷史虛無主義思維方式的定義是:以片面代替全面,以細節代替宏觀,以個案混淆整體的方式來闡述歷史。
  • 鐵索寒:詆毀公私合營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詆毀公私合營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鐵索寒前段時期,有的媒體錯亂價值判斷,公然詆毀上世紀的公私合營,甚至說這是讓人心有餘悸的
  • 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物?
    ,是一部好作品;第二、《八佰》虛化歷史,模糊歷史真相,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物。我們注意到,作為電影,《八佰》的敘事還是比較過得去的,至少對於很多文藝青年來說,該作品可以加入到很「燃」的行列。但作為抗戰電影,它給我們展示的歷史事實卻是顛倒的、虛化的,甚至是脫離歷史背景的!這對於一個注重歷史真相的觀眾而言,是具有嚴重誤導性的。我們不禁要問了:宣揚抗戰英雄主義,有必要虛化歷史事實嗎?如果不必要,為什麼還這樣選材?
  • 《被塗汙的鳥》歷史虛無主義的改編
    兩個星期前看了這部電影,記憶有些模糊,但依稀記得電影對小說原著做了不少重要改動,譬如(1)抽空了原著小說中反映的階級問題,亦或者是城市精英與鄉村民眾的對立,將這一重要背景從男主角的磨難中抽離出;(2)原著指出男主角不是猶太人或者吉普賽人,電影卻通過父親手臂上的集中營囚犯編號,有意無意地暗示男主角的猶太人身份;(3)原著描寫了被運往集中營過程中的猶太人內部傾軋以及猶太人領導為保命而犧牲其他猶太人生命
  • 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物?
    文|輕鬆笑最近一段時間,管虎拍攝的電影《八佰》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網友評價褒貶不一,總的來說有這樣兩種觀點:第一、《八佰》宣揚抗戰中的英雄主義,是一部好作品;第二、《八佰》虛化歷史,模糊歷史真相,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物。
  • 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物?
    ,是一部好作品;第二、《八佰》虛化歷史,模糊歷史真相,是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物。  我們注意到,作為電影,《八佰》的敘事還是比較過得去的,至少對於很多文藝青年來說,該作品可以加入到很「燃」的行列。但作為抗戰電影,它給我們展示的歷史事實卻是顛倒的、虛化的,甚至是脫離歷史背景的!這對於一個注重歷史真相的觀眾而言,是具有嚴重誤導性的。我們不禁要問了:宣揚抗戰英雄主義,有必要虛化歷史事實嗎?
  • 「虛無主義」和「永恆輪迴」
    尼採清楚地意識到他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走入虛無主義的時代,他還預言虛無主義將是「今後兩個世紀的歷史」。②歐洲近代的虛無主義始於基督教信仰的破滅。尼採用「上帝死了」這句話來刻畫它。尼採認為,虛無主義是西方文化發展到某一階段後必然要出現的一種症狀,虛無主義具有雙重含義:它既表示現代人的自我沉淪和無所適從,又表示現代人在對傳統的價值觀的徹底厭惡和失望中轉向重估一切價值,為一種增強生命活力和權力意志的價值觀開闢道路。為此,尼採區分「消極的虛無主義」和「積極的虛無主義」。
  • 尼採 | 虛無主義的威力與無能
    從這些事情中都可看出,尼採手中的鞭子,只不過是老嫗口中的胡謅罷了。 相比之下,尼採在哲學方面倒是非常自信:「我是當今第一位哲學家,這並不是沒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我是位於前後兩千年之間的一位具有某種決定性意義和命運的人。」尼採知道自己肩負著「神聖的義務」,這就是以他為界,「將人類歷史分為兩段」。他認為,「迫使人類做出關係到整個未來的決定」屬於自己的歷史使命。
  • 以《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2章)》為例談什麼是歷史虛無主義?
    能得到齊王的賞識,邀請你到朝堂上議事,傾聽你的見解,對知識分子來說,這應該是知遇之恩,也是施展才華報效國家的歷史機遇。孟子完全想反了,做錯了。孟子的做法讓我們看十分的莫名其妙、匪夷所思。 在今天,尤其是研究國際、社會、經濟的學者,如果能夠加入政府研究智庫,為政府行政決策提供思路,應該說是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的,這是學者們最理想的出路。
  • 死亡金屬與虛無主義
    從現實主義到虛無主義;客觀概念與主觀認知的一致性、統一性。因此我認為死亡金屬表現了虛無主義。大多數哲學為了控制人類的意識形態,指導並界定生活中存在「固有的」好與壞。虛無主義則認為世上沒有固有的價值、目的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