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從雲計算到大數據,再到AI,無一不是存在大量的數據支撐作為基礎,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從國家到公司到個人都是以數據為基準,國家層面的GDP、CPI、總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糧食產量、PMI、PPI等各種數值,公司層面各種數據分析報告,統計報表,甚至於有的公司把人際關係也可以用數據來進行表示。個人層面的收入,支出等。仿佛一夜之間,所有的事情都能用數據來表明,只有數據,才能顯示出公正性、公平性,才能讓人信服。
黑格爾曾說過一句話:人們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選擇和自決都不是出於意志的理性,而是出於偶然的動機以及這種動機對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賴。即便他屬於一個客觀的唯心主義者,但我仍覺得這句話說出了真理,一個個數據堆砌起來的世界,真的可以讓人放心地置身其中嗎?
我從不懷疑理性對這個世界的貢獻,對社會進步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但如果為了理性而放棄了感性,那是人類的一種悲哀。當你看著夕陽,看著沙漠,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句句優美的詩句,而是一堆的數據,那又是怎樣的場景。疫情期間,日本對中國捐贈的物資上貼著的一句句詩文,有幾人聽過,又有幾人知道出處,日本在社會進步的同時沒有丟棄傳統,而我們的傳統在一場場直播,一次次娛樂中已逐漸喪失。
說這些,並不是想說教,或者宣揚什麼,只是希望在理性思考的同時,不要忘了從感性的一面去看看,畢竟,人類只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