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2021-01-13 塑膠袋在空中飄蕩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從雲計算到大數據,再到AI,無一不是存在大量的數據支撐作為基礎,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從國家到公司到個人都是以數據為基準,國家層面的GDP、CPI、總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糧食產量、PMI、PPI等各種數值,公司層面各種數據分析報告,統計報表,甚至於有的公司把人際關係也可以用數據來進行表示。個人層面的收入,支出等。仿佛一夜之間,所有的事情都能用數據來表明,只有數據,才能顯示出公正性、公平性,才能讓人信服。


黑格爾曾說過一句話:人們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選擇和自決都不是出於意志的理性,而是出於偶然的動機以及這種動機對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賴。即便他屬於一個客觀的唯心主義者,但我仍覺得這句話說出了真理,一個個數據堆砌起來的世界,真的可以讓人放心地置身其中嗎?

我從不懷疑理性對這個世界的貢獻,對社會進步起到的決定性作用,但如果為了理性而放棄了感性,那是人類的一種悲哀。當你看著夕陽,看著沙漠,腦海中浮現的不是一句句優美的詩句,而是一堆的數據,那又是怎樣的場景。疫情期間,日本對中國捐贈的物資上貼著的一句句詩文,有幾人聽過,又有幾人知道出處,日本在社會進步的同時沒有丟棄傳統,而我們的傳統在一場場直播,一次次娛樂中已逐漸喪失。

說這些,並不是想說教,或者宣揚什麼,只是希望在理性思考的同時,不要忘了從感性的一面去看看,畢竟,人類只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理性還是感性該如何選擇
    理性和感性,哪個更好?這個近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沒有答案。按照目前社會的發展,文明進化的方向來看,理性佔據了絕對的上風,從你的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理性的所佔據,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分析事務及處理問題時的數據化。
  • 對待感情你是選擇理性還是感性?
    1、發現男朋友三觀有問題,我是該繼續還是提出分手?還是分手吧,女孩子終生的幸福就是好的婚姻。2、天天要求女朋做到秒回,工作和在家裡都都要第一時間秒回他的信息,要不然就說你一點都不愛他,一個男生做法不成熟,為啥還要覺得自己經歷過很多,已經很成熟了?結歷多不等於成熟。年齡大也不等於成熟。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感性與理性並存
    不然也不會在吃過東西之後,頻繁的上稱測量體重、再次勵志「不減肥就如何如何」,以及嘗試用「不必要忌口」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控制體重。可說到這裡就奇怪了,明明每個人都知道,如果自己想要減肥「管住嘴,邁開腿」就能夠做到了,可為什麼明明立志減肥、明明多次立志,卻還是最終敗給旺盛的口腹之慾、最終選擇吃藥呢?
  • 你是理性多,還是感性多
    理性的人面對問題沉著應對,遇事想的很周全,不會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而感性的人恰恰相反,遇事做事,總是以感情基礎為出發點,也很替他人考慮。有時候,我們總認為理性的人做事過於果斷,自私,其實好好想想人本就自私,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評判某一個,每個人的做事風格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和決策。我們也會認為感性的人過於優柔寡斷,做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對於感性的人本就心思細膩,以自我感覺為中心,也很容易被其他情感所左右。不管是感性多還是理性多,這都是每個人不同的行事風格。
  • 心理測試:下面哪個你認為最好,測你是感性還是理性?超級準!
    檢驗結果:選擇A:你是一個比較平衡的感性和理性的人,這兩種感情你總能把握得很好,而且這樣的人做事比較穩妥可靠,很受身邊人的喜愛,因為你給人的感覺很穩,該用的感情就會被煽情,該理性的時候還是會選擇理性,所以你是一個有膽量的人,將來一定會成功。
  • 爐石傳說哲思——博弈的理性與感性
    今天我想談論的是博弈的理性與感性的問題。我說過,爐石傳說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博弈性,當然,我們的生活之中也同樣存在大量的博弈,但爐石傳說中的博弈,我們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計算。額,似乎有些奇怪的是,博弈的時候顯然是理性要比感性好,我也確實這麼認為,但有些時候,我還是會受到感性的影響。
  • 《奇葩說》其實是人關於理性與感性選擇的辯論
    在節目有一期討論救貓還是救畫的辯題中,站在正方的黃執中提到過關於人的認知是存在高低的,以及"遠方的哭聲",這曾一度引起大眾廣泛關注與討論。黃執中提到人的認知的確是一個關鍵詞,我們每一個個體也確實是存在認知的高低,也因此有了救畫與救貓之爭。在這裡並不想其探討對錯之分、正確與否,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有選擇的權利,旁人只能尊重。
  • 理性與感性的辯證
    理性和感性經常被作為一對相互比較的詞,在我看來,無論理性還是感性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理性是理智型的表達,感性是衝動型的表達。感性往往被理解成「感情用事」,感情上來了就不管不顧,什麼門當戶對,什麼醜俊、貧富的,說私奔就私奔——往往來得快也去得快。
  • 愛一個人究竟是要理性,還是感性?
    痴迷於愛情中的人,我們常常形容他們是被愛情衝昏了頭腦,那麼愛情究竟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呢?我認為不同階段側重點也不同。愛情中感性大於理性,而在婚姻中則是理性大於感性。雖然有愛情不一定就能走進婚姻,但愛情還是應該以感情為前提和基礎。
  • 性格測試:選一款你喜歡的蛋糕,測你是一個理性主導還是感性主導的人!
    性格測試:選一款你喜歡的蛋糕,測你是一個理性主導還是感性主導的人! 選擇這款蛋糕說明:你看情況變化 你是那種看情況而變化的人,不同的事情面前你會有不一樣的表現,你不一定是理性主導,也不一定是感性主導,身邊的人經常覺得你是很難懂的
  • 理性和感性
    NO.332 一直以來,感性小人兒佔據我內心居多,理性小人兒偶爾會出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今年,我其實已經足夠理性,事情基本看得透。不過,要讓理性在生活裡作為主角登場,他還有些脆弱,走得不穩健,理性撲街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 韓紅:在感性和理性之間
    在圈子裡那麼久了,韓紅難道會不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嗎?她肯定知道,只是她不樂意。她太直、太剛,太過感性,不夠圓滑。感性不一定是要在聽到愛情故事時哭哭啼啼,也可以是選擇不迎合,只聽從自己的內心去做正確、吃力但不一定討好的事。
  • 心理測試:選擇一個和內心世界一樣的圖片,測試你是感性還是理性
    圖像1第3張第4張以下是分析測試:選取你的理性程度圖一:人生,以百分之百的理性看待事物,處理人際關係,你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嚴謹到什麼程度,你就會準備做計劃B,你衡量事物和能力來自於你豐富的生活經驗或經驗,仿佛你心中有桿秤
  • 活在當下 如何感性和理性共存?
    越理性的人,越能聽出李宗盛作品中的感性。也許你也經歷過年少輕狂,錯失過真愛,在深夜痛哭過,然後用理性和堅強將自己偽裝。但有那麼一刻,煽情的旋律和歌詞喚醒你的回憶,再怎麼理性的人,都會被擊垮所有防線,痛痛快快大哭一場。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西方音樂中的理性與感性如何從鬥爭到調和丨論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徵
    終於,感性的世俗因素滲透進了宗教音樂中,孔杜克圖斯(內容與世俗有關,不受禮拜儀式約束的一種宗教音樂體裁)的出現印證了這一點。 除音樂的內容以外,原本單一、理性的音樂形式也受到了感性因素的侵入。而在中世紀表現最為突出的感性與理性形式,則體現在了和聲和復調這兩種音樂織體身上。理性的復調與感性的和聲,從中世紀開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處於爭鬥狀態。
  • 公義和憐憫、理性與感性
    這樣,究竟神是嚴厲如父,還是慈愛如母?到底犯錯的孩子,在嚴父與慈母兩方的拉扯角力中,最終的結局如何?神剛硬的一面就是刑罰降災;柔軟一面就是恩典賜福。神的恩惠、恩典都是伴隨著神的慈愛、憐憫而來。當神於西乃山與以色列民立約時,先在以色列民的代表人摩西面前宣告自己的名: 摩西就鑿出兩塊石版,和先前的一樣。清晨起來,照耶和華所吩咐的上西乃山去,手裡拿著兩塊石版。
  • 心理測:第一眼看到企鵝還是火焰?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心理測:第一眼看到企鵝還是火焰?測出你的思維是理性還是感性 測試開始: 題目:觀察下面的圖片,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形象?
  • 心理測試:看圖說話,測你是偏向理性還是更偏向感性?
    不光是女生喜歡貓,很多男孩子也喜歡貓,不僅僅是因為貓很萌很可愛,還會暖被窩,還因為小貓這個動物很聰明很機敏,很會討人喜歡,看下面圖上的小貓,猜她是在上樓,還是在下樓?選擇上樓:其實這是一道很有迷惑性的心理測試題目,單從大眼一看,你根本無法判斷出任何有價值的信息,但是經過仔細分析之後,你才會發現些許蛛絲馬跡,選擇上樓的這類人是屬於跳躍性思維,他們往往思維活躍,創新性很強,而且這類人尤其不喜歡被禁錮著,特別討厭被束縛,在判斷事情的時候,感性色彩很濃厚,所以這類人是更偏向於感性思維。
  • 今晚《非誠勿擾》,談談愛情中的感性和理性
    突然有一天,女生提出了儘快結婚的想法,「那一刻,我有點不知所措,沉默了足足有一分鐘,不知道該不該答應她。她也早已看出了我的猶豫,也就是那漫長的一分鐘,讓我失去了她。」回想起來,易昊表示自己當時真的是經過了很理性的思考,「那一剎那,我想了很多東西。當年我才23歲,那麼快就結婚,感覺暫時還無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