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省親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賈家花費了幾百萬財操辦的一次盛大皇家省親活動,元春總共就呆了三四個時辰。到了後半夜,太監就上前啟奏時辰已到,有請貴妃回宮。
(第十八回)眾人謝恩已畢,執事太監啟道:「時已醜正三刻,請駕迴鑾。」賈妃聽了,不由的滿眼又滾下淚來。卻又勉強堆笑,拉住賈母、王夫人的手,緊緊的不忍釋放,再四叮嚀:「不須記掛,好生自養。如今天恩浩蕩,一月許進內省視一次,見面是盡有的,何必傷慘。倘明歲天恩仍許歸省,萬不可如此奢華靡費了。」
賈元春「戌初」出宮,是晚上七點鐘。「醜正三刻」是凌晨兩點半。滿打滿算減去路上一小時,在賈家最多呆六個半小時。
這對離家數年的元春無疑是殘酷的。她說皇宮是「不得見人的去處」,就是對孤身一人在後宮,與家人近在咫尺卻遠隔天涯的悲嘆,也是對家裡送她進宮的抱怨。
其實賈元春本可以更多的見到家裡,賈家也不用花費巨資操辦省親敗光家底。當日皇帝的意思是每月逢「二、六」日,允許家人六次進宮探視,卻被對賈家「最好」的太上皇壞了事。
(第十六回,皇帝)故啟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準其椒房眷屬入宮請候看視。於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贊當今至孝純仁,體天格物。因此二位老聖人又下旨意,說椒房眷屬入宮,未免有國體儀制,母女尚不能愜懷。竟大開方便之恩,特降諭諸椒房貴戚,除二六日入宮之恩外,凡有重宇別院之家,可以駐蹕關防之處,不妨啟請內廷鑾輿入其私第,庶可略盡骨肉私情、天倫中之至性。
如果太上皇不下旨幹預,元春一個月有六次機會見到家人,也不會說不得見人了。太上皇一插手,一個月六次的探視,變成了「一月許進內省視一次」。
為什麼皇帝提議「每月逢二、六日進宮看視」,太上皇準許,卻又變成「一月許進內省視一次」?
聽話聽音,無疑是太上皇下旨省親引起皇帝不滿。新老皇帝父子之間有嫌隙,皇帝不敢對太上皇如何,就縮減了妃嬪探視次數。
可笑賈家聽從太上皇旨意響應省親,更會被皇帝遷怒。
閒言少敘,說回元春省親為什麼不能住一晚,而是當晚去當晚回!
首先,元春省親屬於皇家活動,別看皇帝一分錢沒花,仍舊要符合皇家禮儀規矩。欽天監和禮部會制訂嚴格的禮儀程序。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回,賈元春說了不算,甚至皇帝說了也不算。
元春在丑時三刻回宮,是禮部根據欽天監的設計,一早定好的。
其次,皇帝雖然無法規定賈元春什麼時候回,卻能決定賈元春什麼時候省親。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皇帝可以幹預定奪。為什麼會定在這一天?就為了讓元春能在夜間省親。那夜間省親對皇帝又有什麼意義呢?這裡包含了一層特殊的隱喻。
《紅樓夢》裡有皇帝,也有太上皇。古來兩代皇帝同朝,君臣父子各懷心機,就不可能和睦。李白對此有過描述叫「雙懸日月照乾坤」。也就是第四十回史湘雲的那句酒令。
史湘雲的海棠花籤「只恐夜深花睡去」是楊貴妃故事。呼應李白「雙懸日月照乾坤」中李隆基、李亨父子皇帝。二人之爭是「馬嵬驛之變」的關鍵。楊貴妃、楊國忠和楊家因此而亡。
李白詩中將太上皇比作「日」,皇帝比作「月」。日是「殘陽」,月是「新月」。
賈元春生於正月初一,一元初始代表「日」,註定賈家太上皇老臣地位與皇帝不睦。也呼應賈家為什麼對操辦省親熱衷,只因是太上皇下旨。
皇帝將元春省親定在正月十五夜間進行,夜間回宮,兩頭不見「日」。曹雪芹藉以隱喻皇帝要在月圓之夜,也就是實力最鼎盛的時刻對賈家動手。
顯然,皇帝對賈家不滿,晉升賈元春賢德妃,允許省親大觀園,對賈家忍讓都是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如此,再結合林如海作為皇帝欽點的探花和巡鹽御史,死於九月初三……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日,露似珍珠月似弓」
「殘陽」「新月」,絕不是曹雪芹隨便作文!
「日」與「月」代表太上皇和皇帝新舊交替。賈家置身其中不能左右逢源,卻藉由賈元春省親表明是太上皇舊臣。皇帝豈能不恨他們?他們又豈能不像楊貴妃和楊家一樣被消滅?
遠了不說,就說和珅在乾隆一死被嘉慶幹掉,是一個道理!臣子站隊很重要。皇帝御下,無非有用則用,不利則「鳥盡弓藏」。
賈元春判詞那張「弓」,代表她和賈家。香櫞內心酸澀代表元春不得寵,以及賈家被皇帝排斥的情緒,再恰當不過。
文|君箋雅侃紅樓
歡迎點擊關注,點讚收藏,文章每日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