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老話一點都不假。如果從一個行當轉到另外一個行當又能有名氣,這個人應該是奇才了,不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觀點,反正我是這麼認為的。
現實生活中就有這麼一個奇女子叫王潔,藍田縣厚鎮人,在位於四醫大唐都醫院後門西600米,電廠東路與席王路丁子路口開了一家手擀麵館,夫妻二人經營,靠淳樸厚道,靠量大價廉,靠童叟無欺、靠買賣公平贏得客人讚譽。
今年三十六歲的王潔受父親的影響,喜歡行醫,畢業於某衛校,畢業後在家鄉開了一家私人診所,治病救人。父親去世後,又偏逢政府整合鄉村醫療,每個村子只能保存一家衛生室。從資歷上無法和村裡另外一個診所相比拼,於是放棄了鄉村醫生這個受人尊敬的行業,來到了古城西安打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咥面,南方人嗦粉,中部省份面、粉通吃,每一天每一樣不可或缺。
麵條素有「陝西十大怪」之一的美名。陝西人愛吃麵,不管是大人還是碎娃,幾天沒吃麵,就短精神,就像秧被霜打了一樣,蔫蔫的。偶爾外出旅遊的人,回到故鄉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看老婆孩子,而是找一個扯麵館美美吃上一頓,然後才悠哉遊哉地蕩回家去。
陝西人,愛咥面由來已久,不管你身居何地,時間長了,都會有面的情節。陝西地處北方,大部分種植小麥,所以吃麵也就很正常了,除陝南鄉黨多吃米之外,關中,陝北都以麵食為主。油潑辣子剝個蒜,吃起來那是噹噹的。
俗話說得好:八百裡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人民吼叫秦腔,調一碗黏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在陝西吃麵,沒有油潑辣子也不行。隨便走進陝西的一家麵館吃飯,桌子上肯定放的兩樣東西就是油潑辣子和醋。誰家的桌子上要是沒有放油潑辣子和醋,那麼這家的生意肯定不咋樣。
年紀大的人可能都非常懷念,過去,母親給我們撈一碗手擀的面,給鐵勺倒點菜油,把鐵勺伸進灶火的爐膛裡,油一冒煙,趕快拿出來,把蔥花撒到勺子裡,然後給我們幾個娃一人撥一點,那一碗麵香的,那一種記憶,恐怕永遠也找不回來了。
於是王潔決定和老公在西安開一家手擀麵館。其實陝西的女人手擀麵是最為平常的一件事,尤其是農村女人,如果你說你不會擀麵,會遭人恥笑的。
說幹就幹,根據實地考察,選擇外來無工人多的特點,在唐都醫院後門找到了一間門面,店面雖然不大,相對於支出少,每到飯點,門口臨時支起的桌子也坐滿了人。
問她客人為何選擇他們店的緣由,她說,唐都醫院周邊的工地多,附近的裝卸工也多,再加上在唐都醫院看病的農村人多等特點,她的量給的大,別人一袋麵粉可以做九十到一百碗,她只做七十多碗。在加上好多原材料從老家藍田運來的,成本相對低點,所以儘可能地把利潤降到最低。
就在我呆在她們店不到半個小時的功夫,她多次接到要面的電話,送貨上門,並且迎來送往好多波客人。她說,你來的不是飯點,要不飯點來,咋們還沒有說話的時間。
開麵館這麼多年,她在老家蓋了房子,令王潔最驕傲的一件事情通過抖音,好多人想邀請她一起做麵食餐飲連鎖。都被她婉言謝絕。她說如果家鄉需要幫助的親朋好友們能開麵館,她會力所能及地去幫助親友們,也希望家鄉的父老鄉親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文圖:靳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