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第一次和張偉平合作的電影是《有話好好說》,這部電影至今仍被不少影迷認為是一部神作,我對電影藝術一知半解,但是也覺得這部電影確實挺迷幻的,猶記得張藝謀扮演的角色,在一幢高樓下扯著嗓子大喊:安紅,我愛你!那個大太陽底下瘋狂旋轉的鏡頭,至今想起都讓我頭暈目眩。我甚至覺得這部電影中的很多畫面對姜文之後執導的那些作品有著一種指導意義。
這部電影原定的女主角是鞏俐,後來不知道怎麼成了瞿穎,這據說也是後來原投資方撤資的原因。這時的張偉平還沒搞電影,但是錢多的是,張藝謀無意中和他談了這個事情,張偉平二話沒說就投資了,一共2000多萬。
有話好好說
《有話好好說》後來票房4000多萬,但是按照當時的分紅標準,張偉平作為投資人還是虧損的,但是這個並不完美的開局卻讓張藝謀和張偉平成為了日後的黃金搭檔,張偉平不久就成立了北京新畫面影業公司,這家公司只負責張藝謀一個人的電影作品,而一股即將衝擊中國固化電影市場的浪潮此時已經在醞釀之中了。
在張藝謀之後《一個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幸福時光》這三部作品推廣宣傳的過程裡,張偉平逐漸熟悉和觸摸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脈搏,儘管早已經把當年虧損的那部分錢賺了回來,幾部電影的口碑也很不錯,但是這不是張偉平要的東西,一個更加大膽,更加商業化的念頭開始在張偉平的腦中出現,並終於說服張藝謀付諸實際,而這部裡程碑似的電影就是《英雄》。
一個不能少
如果你打開百度,搜索「英雄」兩個字,最先出現的就是關於這部電影的詞條,這幾乎從很大程度上表達了整個社會對這部電影的肯定(百度排序在沒有利益的驅動時,是以瀏覽者瀏覽時留下的大數據來支持的),畢竟在中國,英雄兩個字代表的常規意義竟然排名在一部電影之下,足以體現這部電影在普羅大眾心中的崇高地位。
這部電影在當時斬獲了內地2.5億人民幣的票房,在全球斬獲了1.77億美元的票房,這個數據震撼了整個中國電影界,當時還在為張偉平僅僅國內前期推廣就花費了2000多萬心驚肉跳的張藝謀,很快被市場瘋狂的回報所折服。第一次執導商業片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功,張藝謀沒有想到,張偉平也沒有,但是兩個人卻達成了彼此間的默契——必須繼續這樣走下去!
英雄
緊接著,兩個人以幾乎一年一部的速度迅速完成了《十面埋伏》(大陸票房1.53億,全球票房0.92億)《千裡走單騎》(大陸票房3000多萬)《滿城盡帶黃金甲》(大陸票房2.91億,全球票房0.79億),不誇張地說,他們倆薅了一圈商業片的羊毛。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張偉平逐漸對張藝謀的電影開始植入自己的想法,最主要的幹涉方式就是選角。這個情況在《黃金甲》中到達頂峰。皇后一角最初的人選是張曼玉,最後張曼玉的檔期不行定了鞏俐,張偉平就很不滿意,甚至還弄出後面與鞏俐的口角;周杰倫扮演的傑王子,在最早劇本裡只是個很小的角色,但是張偉平為了人氣找了周杰倫來,張藝謀只能調整劇本為他加戲。而我們知道《雷雨》本來就是一個存在缺陷的劇本,這樣再加入一個人物,劇本更加失衡,這也是《黃金甲》的故事主線被廣為詬病的原因之一。
滿城盡帶黃金甲
應該說這個時期,是張藝謀向張偉平代表的電影商業化和市場化的妥協期,但是還遠沒有到分崩離析的地步,畢竟在這場商業電影的狂潮中,兩個人何止賺了一桶金,只不過,張藝謀在被商業化逐漸侵蝕的過程中,開始了一個自省的過程,並逐漸體現在行動上。
2007年到2008年,因為需要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總導演,張藝謀沒有拍攝電影,所以2009年的《三槍拍案驚奇》可謂是在萬眾期待的情況下上映的,但是這部電影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三槍拍案驚奇
這部以《血迷宮》做底稿的電影,其目的可能是希望用東北二人轉的方式,表現出希區柯克式的詭異和驚奇,且不論這條路究竟可行與否,最大的問題在於觀眾們的無法共情,打個比方,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大廚半夜在一個炒麵攤上炒出一碗自己並不滿意的炒麵後,吃完這碗炒麵的顧客是不會感受到這碗面應有的價值的!
直到今天,我也並不認為這部豆瓣評分4.6的電影是一部失敗的作品,有時候靜下心來看,還是能看出點有意思的東西的,我更願意稱其為張藝謀的一次失敗嘗試。但是以上這些對於張偉平都不是事兒,影片2.6億的票房和極低的口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你甚至會有這樣的錯覺:張藝謀的另類嘗試可能也是一種對張偉平的一種反抗(演員都是張偉平找來的),但反抗的結果是自己的失敗和張偉平的成功!
張藝謀和張偉平
張偉平完全踏準了電影市場的節奏步點,他能準確洞悉民眾的喜好,就電影製片這一塊來說,張偉平是大師級別的,其實,就當初拍《三槍》的這批人,隨便哪個導演隨便拍什麼都會有票房,更何況是張藝謀!
時間來到2011年,一部張藝謀真正想拍的電影上映了,那就是《金陵十三釵》。令人奇怪的是,這部電影的選角並沒有張偉平的身影,貝爾、倪妮都是張藝謀欽定的,沒有絲毫的其他介入,但是這次脫離張偉平的藝術創作,票房雖然達到6億,卻遠遠低於當初預計的10億,張偉平用鐵一樣的事實告訴張藝謀——追求票房就需要讓我來掌舵。
這次之後,張藝謀選擇和張偉平分手,一段兩大跨界高手聯手上演的商業化電影傳奇就此落下帷幕。我個人還是比較惋惜這對組合分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中國的導演並不懂商業運營,商業嗅覺也不靈敏,如果確定拍的是商業片,應該找有經驗有能力的人來做專門的指向工作。張藝謀確實是大導演,但是一樣存在商業嗅覺不靈敏的問題,張偉平可以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事實上,張藝謀和張偉平在分手後一段時間內也確實失去了拍片的節奏,《長城》就是一部不成功的商業電影,無論從口碑還是票房。
2.張偉平有很強的商人氣質,這是像張藝謀這樣搞藝術拍電影的人沒有的做派,所以有些問題張偉平可以解決,張藝謀不能。而如果什麼事都讓張藝謀處理,那就是最大的問題!
長城
雖然兩位張先生有生之年走到一起共事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是會懷念他們倆在一起叱吒風雲的歲月,因為那段時間,每次走進電影院都能感受到一種莫名的驚喜,即使是《三槍拍案驚奇》。
本文插圖來自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