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賽特·莫多--大師的老師 【布列松的選擇】NO.20

2021-02-08 凡是攝影



| 凡 | 是 | 攝 | 影 

微信第一攝影脫口秀

莉賽特·莫多爾(Lisette Model,1901—1983)

莉賽特·莫多爾的攝影生涯很長,風格也多樣化。她也是一個有影響力的攝影教育工作者。

布列松選擇的莉賽特·莫多爾的作品

莫多爾從多個主題上發展自己的創作空間,包括尼斯的賭徒,盲人,街頭無名氏以及巴黎的遺棄兒。她的作品中包含了那個時期許多有趣的女性的肖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她遇到了俄羅斯藝術家艾弗薩·莫多爾,並且在1937年嫁給了他。後者主要從事構成主義繪畫創作。由於歐洲的政治氛圍在納粹的影響下變得冷酷,他們於1938年移居美國。在異國他鄉,更多的資源和自由度給了他們更大的迴旋餘地,並且和許多歐洲的移民一起,給美國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莫多爾也在歐美文化之間,得到了大幅度的跨越。

40年代末,莫多爾開始了教師生涯,從事私人教學的同時,也在學校任教。她的教學主要基於作為一個攝影家的自身的體驗。她曾經建議她的學生:「除非被拍攝對象直擊你的心扉,否則就不要拍照。」莫多爾最著名的學生就是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而且對阿勃絲形成了重要的影響力。她的教學生涯一直直到她去世。1981年她被授予藝術教育博士的稱號。

莫多爾以及她的學生阿勃絲的作品重視心理的精準而非形式的精確,看重個體而非社會現實,看重永久和象徵意義而不是短暫的瞬間。

回顧歷史,在20年代,現代攝影文化是在歐洲為中心呈現的,直至60年代無論從技術和風格上都得到了穩步的發展。這一時期往往被稱之為「新視覺」或「新浪潮視覺」,新觀念和新媒介互動,人們都在嘗試使用新的觀察方式。莫多爾正是這樣的文化產物,或者稱之為「人本主義攝影」,從而在這個攝影史上留下了獨特的痕跡。

作品欣賞


END

支持凡是攝影 打賞本期內容

您的支持,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給凡是攝影打賞

(金額不限)

●《布列松的選擇》是世界攝影巨擘亨利·卡迪埃·布列松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階段做的一件造福後世的事情,他在全球範圍內把自己這一生最推崇的85位傑出攝影家的代表作收集到一起(每人一張,個別人有兩張)在巴黎辦的一個展覽的名字。這93張杰作時間跨度達117年。

● 本圖文為凡是攝影原創作品,歡迎粉絲轉發,媒體、公眾號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歡迎加入我們的編輯部,有意者請投簡歷到 914104431@qq.com


—【凡是攝影】—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


| 帶你進入攝影大師的世界 |

加盟、投稿、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 Antphotos

查看「凡是攝影」各地QQ群號請回復「分站」

相關焦點

  • 安德烈·柯特茲--眾流歸宗的元祖 【布列松的選擇】NO.28
    1972年,安德烈•柯特茲出版了《攝影生涯六十年》一書,當時名氣和地位比他高得多的布列松寫了一封信給柯特茲 :「安德烈,謝謝您出了這麼偉大的一本書,您才是我真正的老師,我以身為您的學生為榮。」布列松還曾表示:「無論我們幹什麼,安德烈總是先行一步。」
  • 勞裡·託維爾-加拿大首位馬格南攝影師 【布列松的選擇】NO.046
    尤金·阿傑特:擁有整個巴黎的流浪漢【布列松的選擇】NO.008古·勒·蓋萊克:旋律大師【布列松的選擇】NO.009馬克呂布:我們都應該向他鞠躬 【布列松的選擇】NO.010吳家林:藝術地記錄【布列松的選擇】NO.011洛古雷:印度布列松【布列松的選擇】NO.012
  • 塞爾吉奧•拉萊-被遺忘的攝影師 【布列松的選擇 】NO.035
    20世紀70年代,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的下臺和軍事獨裁者的當權迫使拉萊選擇了「自我放逐」,這種狀態從1978年直到他逝世。拉萊在距離奧瓦耶(Oval le)不遠的小鎮圖拉約恩(Tul ahuén)定居下來。
  • 那一年,馬麗不是開心麻花喜劇女神,而是最棒的「莉賽特」
    ,決定在對方第一次登門拜見前,讓莉賽特扮演自己,自己扮成僕人,換角色觀察她的「未婚夫」。▲莉賽特和阿爾幹情投意合在戲劇中,裝扮成主人的莉賽特(馬麗 飾)愛上了裝扮成公爵的男僕阿爾幹,阿爾幹也為她痴迷。兩個底層的人,說出的情話不像詩句,但他們熱烈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愛意。
  • 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孤獨前行的啟蒙者【布列松的選擇】NO.3
    1946年布列松在施蒂格利茨家中為他拍攝的肖像,一個月後施蒂格利茨去世與其說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是一個偉大的攝影家,倒不如說他是一個美國現代藝術的塑造者
  • 與布列松一起街拍
    長按二維碼立刻聽課程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這位所有攝影師的啟蒙老師,還需要介紹嗎?他是攝影界的領袖,攝影師多以他為偶像。的裡雅斯特,1933年義大利,1932年青年時,布列松沉迷於超現實主義,擔任過導演讓·雷諾瓦(Jean Renoir)的助手,參與了《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的製作。
  • 20位街拍大師的街拍原理
    下面,20位街拍大師的街拍原理,將告訴你街頭攝影的全部秘密。他在職業生涯中拍攝的照片多達500萬張。紀錄片中,在街頭的他始終在動,在交流,在拍照。關於攝影的秘訣,偉大的攝影家告訴我們的只有一條,那就是:多拍。
  • 五位策展人眼中的布列松:威尼斯新展再演「決定性瞬間」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布列松選擇了一組受到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團體影響的照片,他曾在巴黎蒙帕納斯與這些藝術家交往;一些明顯借鑑了其友人讓·雷諾瓦(Jean Renoir)的電影風格的作品;還有他在旅途中記錄的街頭偶然事件,在今天,這些照片被認為是新聞攝影創作者的革新。
  • 布列松和他的攝影師妻子馬丁·弗蘭克
    布列松和馬丁·弗蘭克, 1980年,by Andre Kertesz在攝影界有一對伴侶相當耀眼,那就是布列松與他的第二任妻子馬丁
  • 布列松攝影作品全集
    少了一個也許會很出色的生意人但卻增加了一個影響了整個20世紀攝影歷史的人物——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這個名字通常被認為是「現代新聞攝影之父」他是35毫米照相機的最早使用者之一同時,他也是一個正直的攝影大師他一生中到過世界各個角落,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見證了20世紀眾多重大歷史事件
  • 布列松拍的圖多了去了,拍布列松的圖你見過嗎? 攝影師
    「我叫布列松,是攝影師,喜歡拍照。」這是紀錄片《世紀之鏡——卡蒂埃-布列松》的開場白。
  • 攝影大師的智慧——布列松和他的決定性瞬間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法國著名紀實攝影家。布列松的家境很好,父親是紡紗廠主,母親家族經營棉花生意,也是諾曼第地區的大地主。年少時,布列松跟隨叔父學畫。 1928-1929年,布列松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藝術和文學。
  • 布列松用過的徠卡八枚玉鏡頭
    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布列松習慣於這樣的「按鈕式調焦手柄」,與他用過的著名的SUMMICRON 50mm伸縮版鏡頭一樣,包括徠卡為他專門定製的HCB鏡頭,都是這樣的「按鈕式手柄」(見下圖)。對於大師來說,這種一致性,沒有改變他原來的調焦操控習慣。與月牙形調焦扳手相比,這種力矩的延伸,更有利於獲得絲滑的調焦操控,同時也說明,布列松對於手中的器材是十分戀舊的,用順手了,不願意輕易去改變。
  • 「驢」不僅做了主角,還當上了「上帝」,布列松怪異的影史奇蹟
    羅伯特·布列松與「主角巴特薩」而它的導演就是著名法國電影大師——資深電影學者戴錦華老師曾說過,如果你真的喜歡電影,就要去閱讀經典電影,不管一個經典有多麼催眠,只要你堅持把它看完,哪怕是半睡半醒地看完,都會有收穫。而這種收穫,是商業娛樂電影不能給予的。
  • 老錢推薦:堅持不加特技的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本來,這個名叫做亨利的男孩可以選擇繼承父親的紡織廠,也可以選擇繼承母親的家族棉花生意,又或者將兩者都接下來,成為當地的「服裝大王」。但亨利並沒有這樣做,於是世界上便少了一個庸俗的生意人亨利董事長,卻多了一個才華橫溢的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布列松對照片真實性的執著和痴迷,讓他拒絕所有攝影「特技」,這也讓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現代新聞攝影之父」。
  • 布列松的「御用攝影師」:妻子馬丁 · 弗蘭克
    攝影界有一對伴侶相當耀眼,那就是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與他的第二任妻子Martine Franck,他們在1970 年結婚,而當時布列松已經比起太太年長
  • 「驢」不僅做了主角,還當上了「上帝」,布列松創造的影史奇蹟
    而它的導演就是著名法國電影大師——羅伯特·布列松(1901.9.25~1999.12.18)千萬不要以為這僅僅是部1966年的老電影。但戴錦華老師曾說過,如果你真的喜歡電影,就要去閱讀經典電影,不管一個經典有多麼催眠,只要你堅持把它看完,哪怕是半睡半醒地看完,都會有收穫。而這種收穫,是商業娛樂電影不能給予的。
  • 布列松的妻子——馬丁弗蘭克
    Martine Franck出生於比利時,是布列松的第二任妻子,兩人於1966年巴黎時裝周相識。在1970年完婚,兩人的親密關係直到布列松2004年去世為止。布列松和馬丁·弗蘭克, 1980年,by Andre Kertesz這對攝影界舉足輕重的大腕,幾乎從不在生活裡探討攝影,但是卻經常給對方拍攝生活的花絮。
  • 布列松:哥德式苦行主義色彩的電影語言
    ·威爾斯(作品有《公民凱恩》、《歷劫佳人》等),布列松是幸運的。大多數情況下,布列松精心準備他想要的電影。羅伯特·布列松1901年生於法國,1999年逝世,他生活了將近一百年,在任何文化語境與共識下,他都是公認的二十世紀首屈一指的藝術家。戈達爾稱讚:「布列松之於法國電影,正如莫扎特之於奧地利音樂,陀斯妥耶夫斯基之於俄國文學。」
  • 東方布列松 何藩
    超多圖片,建議WIFI觀看,土豪自便 :)何藩Fan Ho攝影師、演員20世紀電影導演1952 攝影大師鄧雪峰 S.F. Dan-Master Photographer1953何藩的這種拍攝手法與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決定瞬間」(Deci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