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2020-11-17 央視網

  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兩項重要考古成果。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其發掘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甘加鄉的白石崖溶洞遺址,是目前東亞第一個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相關明確的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徵研究深入,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此項研究揭示,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遺址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考古遺址,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然而,該化石所揭露的這支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的信息非常有限。

  多年來,由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展開了更進一步的發掘研究。

  由蘭州大學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特聘客座研究員張東菊帶領團隊,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首次考古發掘,並邀請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他們發現,遺址內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

  研究人員根據沉積物特徵的不同劃分了10個地層,共收集到1310塊石製品和579塊動物骨骼碎片。再分別用光釋光和碳14技術進行測年,最終確定白石崖溶洞遺址的可靠年齡距今約3萬—19萬年。

  「洞穴沉積物的多指標分析顯示,地層堆積主要為原生堆積,考古遺存未經過明顯擾動。」該研究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張東菊說。本研究的最後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等人運用沉積物DNA技術,試圖尋找可能的古人類痕跡。

  「我們通過實驗,一次性嘗試捕獲釣取242個哺乳動物和人類的線粒體DNA。」付巧妹說:「分析顯示,沉積物中的動物古DNA包括犀牛、鬣狗等滅絕動物,這與遺址發現的動物骨骼一致。我們還成功獲得了古人類的線粒體DNA,進一步分析顯示其為丹尼索瓦人DNA。」結合地層測年結果,研究人員發現丹尼索瓦人DNA主要出現於距今10萬年和距今6萬年前後,可能晚至距今4.5萬年,這說明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該洞穴。

  專家表示,這些最新研究成果,為推進丹尼索瓦人的時空分布、遺傳特徵、文化特徵、環境適應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並且對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歷史和釐清東亞古人類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曾是丹尼索瓦人的地盤,19萬年前已佔領,最終被智人打倒
    研究,發現和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的丹尼索瓦人,曾經在青藏高原地區,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將他們抵達青藏高原的時間大幅度提前。通過DNA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丹尼索瓦人曾經廣泛生活在亞洲地區,而且他們還和尼安德特人、美拉尼亞人等,都有過基因融合,不過,這對於研究這種古人類來說,還遠遠不夠,科學家們迫切希望可以從丹尼索瓦人的身上獲得更多的信息,比方說他們最開始生活在哪裡?又是因為什麼滅絕的?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意義非凡的「神秘洞穴」  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領銜的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團隊報導了夏河丹尼索瓦人(簡稱「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揭示這塊化石為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活動證據。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解碼)
    核心閱讀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種群。關於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種,各國的科學家和考古學家一直在努力揭秘。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
  • 青藏高原兩項重要考古成果發布
    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這兩個項目非常重要,一項涉及人類起源以及東亞地區人類的發展,一項涉及青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和各個民族在絲綢之路建設上的貢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
  • 【科學頭條】丹尼索瓦人DNA現身白石崖溶洞遺址 「考古中國」聚焦...
    「經過多年努力,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美媒:丹尼索瓦人的生活範圍曾擴展到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據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12月2日報導,丹尼索瓦人的生活範圍曾擴展到中國。與現代人類很像的尼安德特人在整個歐洲到處遊走。我們知道,是因為他們留下了很多證據,通常是骨頭或者工具。
  • 4.5萬年前,青藏高原洞穴中生活著神秘人,他們不是人類祖先!
    據報導,近日,通過古生物學家們大量數據研究,發現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曾經生活著一群古老的人類,他們是尼安德特人的姊妹群,被稱作「丹尼索瓦人」,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期的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上。近期,研究者們來到這裡進行沉積物研究,發現從10萬年前開始,一直到4.5萬年前結束,這裡都曾經是丹尼索瓦人的生活地之一。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為增進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多次系統性的大氣科學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近期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綜述文章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雲飛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員與國內多家單位的知名學者一起,對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雲和降水特徵,及其對下遊天氣影響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展望,要點結論如下: 1) 揭示了陸氣相互作用關鍵參數中的動力學粗糙度比熱力學粗糙度大一個數量級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該視頻中歌曲的創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2014屆博士生、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教師胡星。「測湖工作很苦,但也很有趣。」胡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青藏高原所讀博期間的測湖經歷至今讓他難以忘懷。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化石研究發現,大約4700萬年之前,青藏高原曾經是一片亞熱帶森林,而且當時它也沒有如今這麼「高冷」,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彌補了此前青藏高原研究過程中的空白
  • 挺進無人區,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今年8月底至10月初,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南京大學等單位派員組成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南京地層古生物科考分隊,奔赴西藏藏北無人區開展科考。 中國境內的青藏高原,佔我國陸地面積的26%。作為地球上保存最完整的造山帶,這裡巖石出露良好,是科學家研究地球動力學的天然實驗室。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4萬多年前,我國曾出現過一群「神秘人」,DNA檢測是全新人種
    我們都知道,在古人類的演化過程中,古人類曾經經過多次的遷徙,比方說在我國,就經常生活過一群神秘人,他們是誰?後來又去了哪裡? 最終,科研人員將這個神秘的人類種群稱作丹尼索瓦人,那麼,他們最早是出現在什麼時期?在3萬年前抵達西伯利亞之前,他們主要生活在哪裡?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殼「疊加說」
    滕吉文曾主持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作為首批對青藏高原進行地球物理系統觀測和研究的科學家,滕吉文曾率隊在高原湖中進行9次水下爆炸試驗,最終得到了第一手精細數據,推翻了此前西方學者建立的「地殼疊加學說」和「地殼重力均衡學說」等理論,創建了陸—陸板塊碰撞的新模型。
  • 南極出現紅色雪,青藏高原現28種病毒,科學家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
    近日,一份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生物學預印本網站上,這份報告是來自於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2015年,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青藏高原冰川中鑽取冰核樣本,他們鑽進了 50 米,期望能找到一些東西。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每日甘肅網1月4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近日評選公布了「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蘭州大學張東菊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共同主導合作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研究人員在鑽取樹木年輪的樣本。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
  • 丹尼索瓦人,東亞人的神秘先祖之一,中國人身上有他們的基因嗎?
    今天的人類,絕大部分血統都是智人的,但除了智人外,也有極少數其它人種的血統在某些民族身上還有殘留,比如我們東亞人身上,就帶有少量的丹尼索瓦人的血統! 丹尼索瓦人,可能大部分人對這個名稱是陌生的,這是個什麼樣的人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