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門山上么女子~」
「哪個又在喊啥子喲」
「來喲來喲」
「來呀來做啥喲」
「來呀來做鞋喲」
……
6月6日,一首《對門山上么女子》在千佛崖景區裡傳出。20餘名演唱者一邊歌唱,一邊做手勢表演,唱詞中夾雜著廣元的土語和方言,將曾經川北民歌展現的勞動場景表演的惟妙惟肖。
表演現場,一位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今年77歲的陳定懋一邊指導學員,一邊自己也「幫腔」表演,一首《草帽子》的對唱贏得滿場喝彩。
陳定懋是廣元民歌的傳承人,但卻不是廣元人。出生上海,在北京長大的他,1985年廣元建市,陳定懋支援三線建設才來到廣元。因為從小喜歡民歌,陳定懋用40年時間在廣元不斷尋找和收集廣元民歌,並致力於廣元民歌的傳承。
陳定懋
被廣元民歌的「特別」吸引
陳定懋從小喜歡原生態的民歌,最開始喜歡全國各地的民歌,後來喜歡四川民歌,再後來尤其喜歡川北民歌,特別是廣元民歌。
「了解民歌以後,你會發現廣元的民歌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廣元處於文化交匯地帶,川南、川中的民歌多為羽調式,北方的民歌多為徵調式,而廣元因為地理位置,南北民歌文化在這裡交匯,廣元民歌就變成混合調式。」
因為廣元川北民歌的特別,1981年,來廣元之前,陳定懋就關注到川北地區的民歌,開始廣元民歌的尋覓之路。1985年到廣元之後,陳定懋一有空就下鄉採風。下鄉就先自己唱,唱完了再問聽的農民有沒有會唱的,哪怕只能得一兩句也高興的不行。而上世紀80年代,還在鄉間傳唱民歌的人也不多,有時候陳定懋一天也碰不到一個。
「碰到一個就如獲珍寶,特別高興。那時候沒有錄音機,全靠手記。」回憶當時搜尋廣元民歌的情形,現在陳定懋還歷歷在目。
廣元民歌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特殊歌種,廣元煤歌是其中之一。廣元境內有長達200多公裡的地下儲煤層,歷代窯工積累了豐富的煤文化,廣元煤歌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搜需民歌過程中,陳定懋發現了廣元煤歌。隨後也走遍了廣元的煤礦,尋訪一代代老窯工和他們的家屬,搜集整理出了26首廣元煤歌。2011年,廣元煤歌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遺」名錄,而陳定懋是廣元煤歌的代表性傳承人。
40年裡,為了收集廣元民歌,陳定懋走遍了廣元的山山水水。不僅廣元民歌,廣元以東的巴中、達州等處的川北民歌,陳定懋都沒有拉下。
陳定懋與學員排練民歌
將廣元民歌傳承下去
現在,陳定懋已經不需要下鄉找尋廣元民歌了,會唱廣元民歌的人會主動找陳定懋交流,上門演唱、或者將歌詞寄給陳定懋。而任何廣元民歌,陳定懋看一眼詞都會唱,除此之外,陳定懋也還會即興演唱廣元民歌。
只是隨著時間流逝,會唱廣元民歌的人已經陸續不在,跟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廣元民歌也面臨傳承難的難題。
「民歌傳承很難,現在很多年輕聽眾對民歌不感興趣,也影響了我們這個行業的年輕一代不想學習民歌。但是民歌的保護非常重要,許多經典歌曲都是民歌改編過來的。」陳定懋說。
為了讓廣元民歌得到有效傳承,在廣元市文化館組織下,陳定懋給對民歌感興趣的學員進行免費授課,目前陳定懋已經培養了10餘位「徒弟」。
今年,廣元市文化館還將系統整理、收錄廣元所有的川北民歌,陳定懋將在錄音棚裡錄下100首。目前已經完成了100首民歌的簡譜記錄工作,下一步即將進行錄音棚錄製。
今年77歲的陳定懋,將廣元民歌傳承下去是他最大的心願。
「我就想把這100首歌錄下來,錄下來之後不光作為資料,也可以帶到各個學校,讓同學們感受廣元民歌的魅力;另外,在廣元每年女兒節時,讓廣元民歌能在江邊對唱,讓普通人感受到廣元民歌,這都是傳承的方法。」陳定懋說。
綜合自:川報觀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