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活法:「哀而不傷」「樂而不淫」
在《大宗師》裡面,莊子幾乎講述了一個不同於我們熟悉的世界觀裡面的體系,我們不能簡單地用靈魂這個詞來形容,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它。我只是借莊子的這段文章,跟大家分享莊子是這樣看的,或者莊子用孔子的話來表述他的看法。他說:「我們不應該粘連在自己的角色裡。」
這就像我們在上一篇講的話題一樣。你在戲裡面生氣了,難道你真的要把這種情緒帶到你的最深處嗎?你在戲裡面演了一段愛恨情愁,入戲要真,出戲要快,否則就很容易受傷。為什麼我喜歡《歡樂喜劇人》這個節目?因為我覺得在這裡面呈現出了世間的百態,這些優秀的演員其實只不過在一個更短的時間、更濃縮的劇情裡面,給我們呈現了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人生劇情。仲尼用這種方式對顏回說:「孟孫才這個人,他並沒有完全被自己的角色所綁架,仍然擁有深深的覺知,他知道那份覺察才是自己的本真。」你會發現,這些話和佛學裡面講的「止觀」很像。生氣的時候,你要覺察到自己的生氣;開心的時候,你要覺察到自己的開心;悲哀的時候,你要覺察到自己的悲哀。當你覺察到自己的悲哀時,你就沒有那麼傷了,叫「哀而不傷」。還有一句話,叫「樂而不淫」。當意識到自己很開心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沒有那麼開心了。淫是淫雨霏霏的「淫」,淫的本意指的是過度。以前,我們總認為這個人很淫,好像代表著他很不檢點,其實是他對於情慾這件事情沒有節制。所以,儒家也說「發乎情」是可以的,但要「止乎禮」。什麼叫「禮」呢?就是節制。《中庸》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你會發現,儒釋道三家,其實在講一件事情。文章|摘自梁冬《梁冬說莊子 大宗師》廣東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