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是國風第一首,也是《詩經》第一首。孔子這麼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關雎》為什麼獲得這麼高的評價?
首先,看一看《關雎》的故事內容。愛情是詩歌永恆的主題,《詩經》也不例外。《關雎》是一首情歌:從古至今,有不同的版本為人們傳唱。
版本一:在一個迷人的夏天,雎鳩鳥在沙洲中鳴唱,聲音是那麼的婉轉和諧。有一位年輕的姑娘,在水中撈著荇菜。姑娘的美貌和勤勞,打動了一旁的小夥子,回家之後,小夥兒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心想我要是能娶到她該多好啊!接下來小夥子向姑娘發起了進攻,卻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小夥子並沒有放棄,最後用自己的才華和執著贏得了姑娘的芳心。
版本二: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了太姒,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後來知道太姒生活儉樸,仁愛而明理,於是姬昌決定迎娶太姒。起初太姒並沒有答應。後來,姬昌的執著和德行打動了太姒,這門親事才定了下來。因渭水無橋,姬昌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於是,百姓就把這一場景記錄了下來。
《關雎》中的愛情故事,「有情有義」,「有文有質」,所以獲得孔子的高度認同。
其次,看一看《關雎》的禮儀教化。周朝是一個講究禮儀的朝代,對倫理道德非常重視:包括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等。尤其是強調「夫婦」關係。因為「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在夫婦關係中,優秀的女子,視為「淑女」,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因為,沒有好的女子,就沒有好的母親,沒有好的母親,就沒有好的後代。所以說,延續一個民族,讓它生生不息,讓它發揚光大,最為重要的責任就是教育子女。《關雎》放在《詩經》第一首,起到了一個「定調」的作用。我們知道,這首詩出自於國風《周南》,周公首先在自己的領地,從諸多歌謠中,選出這一首,絕不是簡單的事情,主要是為了「定調」(也有的人認為這首詩就是周公所作)。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有著重要的現代價值,尤其是對於青年人。「淫」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古文中「淫」字當「過度」講。譬如:「淫雨」,就是雨下得太多。《關雎》講的是愛情故事,在追求自己愛人的過程中,有歡樂、有哀怨,但並沒有「鑽牛角尖」「走極端」,這蘊含著什麼?那就是「中道」。「中庸之道」也是孔子所倡導的處事理念。《關雎》這首情歌,折射出兩個概念:一是君子、二是淑女。這就鎖定了男人、女人的目標:男人要做君子;女人要做淑女。追求愛情,要有資本。
君子的標準:溫文爾雅(動情未動口)、情趣高雅(彈琴鼓瑟)、風度翩翩(默默欣賞,暗暗喜歡)、執著專一(只為這位淑女動情)、眼光獨到(愛美好而非容貌)。
淑女的標準:文靜美好(不宣揚)、熱愛勞動(時時勞作)、勤勞善良(勤勞就是善良)、矜持自重(不驕橫,知害羞)。
總而言之,《關雎》是一首很美的詩歌,賦比興手法的運用,讓詩歌韻味無窮,大家可以再從文學的角度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