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朔日
謂之元旦
俗呼為新年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起為農曆1月1日,中華民國起為公曆1月1日。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關於元旦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堯舜時期,還要從堯舜時期的禪讓制說起,堯帝在位時,勤政於民,治理天下有方,深得百姓愛戴,但其子無能,所以將帝位讓給德才兼備的舜,後來舜把帝位傳給治水有功的禹,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
中國古代元旦飲食豐富多彩,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畢,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膠牙餳(táng),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其中有飲料、食品,還有藥物,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飲椒柏酒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歷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制百鬼,故飲之。
膠牙的含義是「使其牢固不動」。膠牙餳實際上此俗寄託了長壽的美好願望,因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健康。不過膠牙餳在南宋以後作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從元旦食品中消失。
元旦早晨吃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玉燭寶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種有辛味的菜,《荊楚歲時記》隋注說是大蒜、小蒜、韭菜、雲臺、胡荽。而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又說:「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這種食辛盤迎新當是晚起的意思。
每各人吃一個雞蛋的習俗,在吳晉間的《風土記》中已出現。《風土記》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練形是道家用語,指修鍊形體,認為可以成仙。生吃雞蛋是為了長生。
是指古代凡小麥麵製品用水煮的食品,水引和餺飥屬於同一類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麵條,餺飥似今長揪皮。其實宋人說的「年餺飥」是一句概括語,也包括了水引。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麵條之類的食品。
又稱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製成,年糕北方則為黏黍。年糕的歷史悠久,漢朝的米糕已有「稻餅」、「糕」、「餌」、「餈」等名稱。
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緯度位置不同,各國元旦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
元旦佳節已到,2021年正式啟程。2021年願您晨有清逸暮有悠閒,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涼風冬聽雪,夢隨心動心隨夢求,祝元旦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