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就是縮小版的萵筍,或者長得比較苗條的萵筍,還曬乾賣40元一斤呢,別再拿出來騙人了!」面對網友的質疑,村民王雲三很是無奈。
現年62歲的王大叔,種植苔菜已有30多個年頭了,自從他愛上了拍小視頻,用手機記錄當地特色農產品,他這才發現,這種讓他引以為豪的苔菜,在網友眼裡竟成了萵筍。
「萵筍是萵筍,苔菜是苔菜,它倆長得再像,可也不存在冒充呀,再說了,萵筍才多少錢一斤,加工好的苔菜是萵筍的幾十倍,說用萵筍冒充苔菜還差不多。」
提及網友的質疑,王大叔貌似有一肚子話要給大家解釋,不過這也不能責怪誤解的網友們,畢竟這種蔬菜和萵筍長得實在是太像了,就連筆者剛見到時,也被誤認為是修長版的萵筍。
從葉片上看,苗期的苔菜就是活生生的油麥菜,等長成之後,莖稈又像極了萵筍,不過葉片仍像是油麥菜,關鍵是炒制嫩葉,也能吃出油麥菜的口感,是不是很神奇呢?
說罷葉片,再來說說莖稈,苔菜的莖稈和萵筍相比略細、略長,不像萵筍莖稈那般粗壯,刮開表皮,裡面的莖肉可以生吃,也可像萵筍一樣做菜,但它有個萵筍所不能具備的優勢,就是能夠加工成脫水蔬菜。
苔菜加工出來的脫水蔬菜,製成菜品後吃起來依然咯吱咯吱清脆響,而萵筍則不具備這種功能。
在王大叔所在的亳州市沙土鎮王樓村,道路兩旁或是向陽的空地上,到處掛滿了加工後的苔菜。
據王大叔介紹,苔菜是一種比較好種植的蔬菜,一年可種植春季和秋季兩茬,一茬平均能加工脫水蔬菜150斤左右,兩茬就是300斤,按照22元/斤地頭價計算,兩茬苔菜收益為6000-7000元,如果採取零售的方式,春節前後能賣到40元一斤,這樣算來,經濟效益就更高了。
苔菜加工成脫水蔬菜後,名字就變成大家更為熟悉的苔幹,也成為貢菜,在當地種植歷史悠久,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小眾蔬菜,也逐漸被人們所熟知,近年來貢菜不但走向了各大城市,甚至還出口到東南亞和歐美等地,種植規模越來越大。
苔菜雖然前景無限好,但依然存在兩個方面的硬傷,時刻制約著苔菜的發展空間,一是加工難,如王大叔所述,苔菜種植簡單、生長期短、種植成本低、生長期基本沒什麼病蟲害,但加工是個大難題。
收穫、去葉、削皮、分割、晾曬等工序,由於還沒研製出可以替代人工的機器,從而造成勞動難度和勞動成本非常高。
二是儲存難,加工成脫水蔬菜後,往往都要及時賣掉,農戶自己儲存,極易導致變色,從而失去品相,也就失去了銷售價值,而解決這個難題的唯一方式,就是及時進冷庫。
也就是說,加工好的苔幹,就要及時賣掉,農戶種植三畝兩畝面積,哪裡有能力建冷庫呢?實在沒那個必要,這也導致了銷售上的被動。
所以,想讓極具特色的苔菜走進千家萬戶,以上兩點難題就必須要克服,否則只能局部區域種植,被誤解、被認錯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