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生家庭排行次序,解析李安《飲食男女》裡暗藏的姐妹矛盾

2020-12-23 唯唯書影記

看了李安的《雙子殺手》後,我又去重溫了他的《飲食男女》。

重溫時,聯想到最近看過的《熱鍋上的家庭》以及《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發現了《飲食男女》裡很多曾被忽視的細節,原來看似一團和氣的朱家三姐妹,實則矛盾重重,暗流湧動。

朱師傅妻子早逝,他未再續弦,憑一人之力,辛苦拉扯大三個女兒。然而16年父女四人相依為命的生活,卻漸漸被姐妹間暗藏的矛盾打破。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裡說:「由於出生次序的不同,我們會採取不同的策略來獲得父母的關注。鑑於父母的精力和愛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找準自己的生態位來吸引父母,為了顯示自己,我們就要使自己有不同於兄弟姐妹的技能和性格特質。」

因為母親早逝,因而《飲食男女》裡朱家三姐妹的主要矛盾在爭奪父愛。從小和父親相依為命的她們,都想贏得父愛,然而父愛卻很有限,於是她們只能找準自己的生態位,想盡辦法爭奪父愛。也正是如此,看起來一團和睦的三姐妹,其實矛盾重重。

下面,我們一一來分析:

1、 總想替代媽媽的大姐家珍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裡說:「總的來說,與弟弟妹妹相比,家中的老大更有可能是自信、有主見、爭強好勝和強勢的人。他們在事業上更有成就,在學校裡表現更好。」

但《飲食男女》裡的老大家珍卻並非如此,她不是這個家最有成就最出息的孩子。在這個喪母的單親家庭裡,某種意義上,她實際承擔起了「母親」的角色,因而她身上老大的特質很不明顯。

在家庭裡,為了獲得父母的愛與關注,每個孩子都必須找準自己的生態位。家珍找的生態位不是常規的「老大角色」,而是「父親伴侶」角色。

母親早逝後,家珍自覺承擔起父親的「伴侶」角色,照顧父親,管教姐妹,甚至為了留在父親身邊,還編造出「大學男友拋棄自己,被傷心不願再戀愛」的謊言。

中學化學教師的她整日一副性冷淡的打扮,不苟言笑,上課看到學生傳情書,被激怒的她一把扔了學生的情書,還怒斥:「誰沒接過情書」。

30多歲老姑娘的她總表現出「隔絕情愛」的模樣,比如極力驅趕家裡屋頂叫春的貓,以及抱怨大聲放情歌的鄰居。

每次別人提起結婚、戀愛話題時,她總極度不耐煩,甚至極力逃避。

三姐妹聊起父親,老二家倩說,父親或許需要的不是我們,是一個年紀與他相當的伴侶時,家珍發怒斥責她胡說八道,開始捍衛父母的忠貞愛情,還指責家倩什麼也不懂,更不了解父親。

家珍最愛說:「你們都沒有我了解父親多」「這裡是家,是爸的全部,我要一輩子留在這裡陪爸」,用這樣的方式,向兩位妹妹表達父親對自己的愛,以及自己在這個家獨特的生態位。

雖然家珍內心把自己當作父親的「伴侶」,妹妹的「媽媽」,但其實潛意識裡,她極度渴望被愛。

當家倩宣布自己買了新房,準備搬出去時,家珍覺得心裡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就在於她一方面想充當「父親伴侶」,另一方面又渴望被愛。

所以在學校遇到新來的排球老師時,她的心開始蠢蠢欲動,此時她的辦公桌上開始每天出現一封情書,而這一封封情書,慢慢融化了她冰冷缺愛的心。雖然最後證明這是學生的惡作劇,但確實促成了她和排球老師的戀情。

被一封封情書逐漸融化的她換上了亮色衣服,還燙了頭髮,塗了口紅,整個人瞬間變得有了色彩,不再暗沉,這個變化說明了她內心「愛」的轉移。

她把對父親的「愛」轉移到了男友身上,所以迫不及待把男友介紹給家人,和男友公證結婚,搬出這個家。

從小依戀父親,決意陪伴父親一輩子的家珍,最終還是結了婚,搬了出去。

搬出去的家珍卸下了父親「伴侶」、妹妹「媽媽」角色後,和妹妹的關係也變得融洽起來。

2、 最像父親的二姐家倩

本是家裡老二的家倩,因為家庭關係的錯位,開始充當家裡的「老大」,因而她是這個家最有成就的人。

年紀輕輕就在航空公司擔任了副處長,並且因為長得漂亮,戀愛經歷也很豐富。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裡說:「家裡的老大通常會被父母寄予厚望,特別是在學業成績方面,他們也很容易成為父母的情感包袱的載體。」

充當「老大」的家倩,天資聰穎,最像母親,從小跟父親在大廚房學做菜,所以被父親寄予厚望。

仰慕父親的家倩想繼承父業,做大廚師,但父親堅決不允許,所以長大後的家倩去了航空公司,雖然事業很成功,但她一點都不快樂。

被迫充當「老大」的家倩面對家珍「你根本不了解父親」的指責,脫口而出:「自從媽死後,你就開始當起我的家長,不是我姐姐。是你把我擋在外面。」

一句話道破了姐妹二人矛盾的根源,家珍爭奪父愛的方式是充當「伴侶」,而家倩爭奪父愛的方式是「跟父親學做菜。」

家倩曾說,小時候每次父親帶自己去大廚房玩,家珍就會為此生氣。

「跟父親學做菜」本是家倩爭奪父愛的方式,但朱爸的阻止,讓她失去了這個優勢,因而她對父親耿耿於懷,與朱爸生了嫌隙。

但她又嫉妒家珍和父親關係親密,所以她極力贊成父親找老伴,比如多次提及父親和梁伯母的事。

但父親找老伴這件事,對家珍來說卻是致命打擊,因為父親一旦找了老伴,她就不能再充當「父親伴侶」,也就無法與妹妹們爭奪父愛。所以家珍家倩常為此爭吵。

父親阻止家倩做菜,對她而言是不愛的象徵。因而缺愛的她感情經歷豐富,甚至會和分手的男友雷蒙保持性關係。

但同時,她又在心裡保持對父親的美好回憶,當回憶起父親小時候帶自己去大廚房、給自己烤手鐲、做戒指時,她如此留戀又充滿溫情。

她跟朱爸的關係最微妙,一方面她和朱爸相互看不順眼,另一方面他們又互相依賴,比如朱爸好友溫師傅生病、去世,都是家倩陪在身邊安慰他。

從一開始,家倩就宣布要搬出去住,還跟姐妹們表示「父親看自己不順眼,沒辦法跟他住下去」,但最後,最有可能離開的她卻守著老房子,守著與父親的回憶,例行朱家每周末聚餐的慣例。

3、 隨和又叛逆的妹妹家寧

作為最後出生的老三家寧,無法跟姐姐們爭奪更多父愛,所以她常做家庭的和事佬。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裡說:「由於沒什麼可選的,作為最後出生的孩子,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最好策略是創新和拒絕現狀。此外,我們可能會發現,為了避免使哥哥姐姐產生敵意,我們應該採用利他和支持的行為方式。」老三家寧年紀最小,卻最早結婚離家。或許對她而言,與其在家裡爭奪父親為數不多的愛,不如去尋找自己的真愛。

但從小生活在「爭奪愛」的家庭環境裡,家寧從小就學會了爭奪愛,所以她搶了好朋友的男朋友,並很快用懷孕綁定了男朋友。

在充當「父親伴侶」的大姐和美麗能幹的二姐身邊,毫無特色的家寧,沒有得到父親特別的關愛,甚至某種程度上是被父親忽視的。

電影裡有個細節:一家四口人在吃飯,家寧給朱爸夾了菜,當朱爸回夾給她時,她的表情是錯愕的,甚至說了聲「謝謝」。

按正常理解,父親給女兒夾菜是理所當然的,女兒沒理由說「謝謝」,但家寧對朱爸說了。從這就可看出,最小的家寧,遠不如兩個姐姐受寵,甚至比兩個姐姐更缺愛。

缺愛的她本該最排斥姐姐們,但「家裡最小孩子」這一生態位,卻讓她不得不收斂「恨意」,和姐姐們和平相處,甚至充當「救火者」,調和姐姐們的矛盾。

但當她在外面得到愛後,她和姐姐們的矛盾也慢慢消散。

《熱鍋上的家庭》裡說:「家庭是一個小型社會,有它的社會秩序、隱秘的規則、微妙的用語、矛盾、互相較量、封閉的生活風格和思考方式。」

《飲食男女》裡的朱家就體現了原生家庭這種相互依存又相互較量的心理。

朱爸關愛三個女兒,卻對日益長大的女兒們,表現出了種種壓抑的愛。最後朱爸跟家珍的同學錦榮結婚後,家庭生態系統趨於正常,家珍不再充當「伴侶」,家倩也和父親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和解,家寧得到了想要的愛,至此她們的矛盾開始緩解。

她們都用自己的方式慢慢脫離了原生家庭和對父愛的爭奪,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

相關焦點

  • 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豆瓣上有人評價說這是李安最好的作品,調遣得宜,全無廢句。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禮記·禮運》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焉。」
  • 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豆瓣上有人評價說這是李安最好的作品,調遣得宜,全無廢句。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所以在李安的電影中,我們能清晰而直觀的感受到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子,極為深刻的凸顯出新舊交替時代西方觀念與東方倫理的碰撞,他的代表作品家庭倫理三部曲都或多或少的帶著這樣的感覺,尤其是他1994年指導拍攝的《飲食男女》更是把這種感覺發揮到了極致。
  • 李安《飲食男女》:披著家庭外衣的愛與欲
    1994年,被稱為「華人之光」的李安,在《喜宴》《推手》廣受好評的情況下,給觀眾帶來了「父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不同於《推手》中父親的無奈與妥協;《喜宴》中父親的理解與豁達,《飲食男女》著重向我們講述了父親的孤獨與釋懷。
  • 李安電影《飲食男女》的家庭倫理衝突
    近日李安的新電影《雙子殺手》已於10月18日上映,恰巧我翻開了李安之前的作品,今天講的這部電影是《飲食男女》它是李安執導「父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曾獲得了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其實在影片裡就有透漏,只不過表現的不是那麼明顯。
  • 李安的《飲食男女》才是最早的「舌尖上的中國」吧!
    李安骨子裡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於是在美食中,他寄託了許多對於家庭、家鄉、以及家國的感悟。圖片:源自網絡在李安蟄伏在家的那段日子裡,他為了彌補自己對家庭以及妻子的虧欠,承擔了家裡的家務。而買菜做飯,也成為了李安除了本職工作外最大的樂趣之一。
  • 李安的《飲食男女》:人生三個層面的破與立
    李安的《飲食男女》:人生三個層面的破與立李安的《飲食男女》於1994年上映,二十多年過去了,這部電影如今看來還是貼近時代,影片中展現的矛盾是當代人依然會面臨的問題,而影片中於當時而言的解放思想,在如今依然新潮。
  • 《飲食男女》:身份與欲望衝突背後,是「本我」與「超我」的博弈
    然而對於特別注重家庭的國人來說,他留給觀眾最深的印象,還是來自從處女作《推手》開始,至《飲食男女》結束的「家庭三部曲」。①「家庭三部曲」敘述的是李安自己的家庭之道《飲食男女》是李安「家庭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在他成名之前,李安當了6年的家庭煮夫,因此對於家庭這個話題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
  • (瞎說什麼)李安《飲食男女》——「舌尖上」的男女大欲
    《飲食男女》是李安導演的、郎雄、吳倩蓮、歸亞蕾等主演的家庭劇情片。於1994年上映。《飲食男女》圍繞著老朱(郎雄飾)一家來闡述,刻畫家庭中的矛盾衝突、克制與欲望等等感情。看完後帶來深深的思考。《飲食男女》海報電影一開始就是臺灣中國菜大廚老朱為家庭聚餐準備的場景。也是經典鏡頭之一。從影片一開始也暗喻這個家庭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
  • 《飲食男女》幕後:李安酷愛做飯,臺灣廚神做替身,曾在劇組暴怒
    《飲食男女》作為李安早期代表作"家的三部曲"的終章,講述了一個退休大廚和三個性格迥異的女兒之間發生的故事。故事本身聚焦於中國人平淡而瑣碎的家庭生活,但在李安的精心處理之下,顯得十分清新雋永,1994年一經上映就名列臺灣十佳華語片的第一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影片之所以優秀,必然有其獨特的深意和反映的社會問題。
  • 《飲食男女》才是李安最好的電影
    李安沒拿奧斯卡之前,大陸很多人並不了解他,得了奧斯卡,再看他以前的電影,才發現他真正的好電影是父親三部曲,其中第一好是《飲食男女》。 《飲食男女》是饕餮盛宴,上桌的菜是人生趣味。
  • 電影推薦:《飲食男女》
    《禮記·禮運》有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飲食男女本就是人生而帶有的欲望,通俗、普遍,但又難以形容、描述。而作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則是借朱家的故事將這種欲望挖掘的淋漓盡致。
  • 看李安《飲食男女》觀影感
    《飲食男女》是著名華人導演李安拍得家庭三部曲之一,94年上映,在華人電影史上有巨大影響力,被很多人推崇,幾乎到了不看就不是好影友的境界。而我是最近才看的,不由得讓我懷疑自己以前看過的上千部電影質量。 李安的家庭題材電影不是講多麼高大上的內容,就是咱普通老百姓那點事。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只要人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就會加入的組織和課堂。
  • 找回「味覺」,一起品味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
    在李安眾多電影裡,《飲食男女》是評分最高的一部,這部電影甚至沒有在大陸上映,卻是很多人心中的「最佳」。 《飲食男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家倩的一切計劃都成了泡影,嚮往自由的她只能選擇繼續留在家裡。
  • 李安導演《飲食男女》視聽語言分析
    李安,一位享譽國際的華人導演。他兩次獲得奧斯卡獎,多次摘得金球金獅金熊等各種國際影壇重量級獎項。可以說,李安是一位集大成者。
  • 豆瓣9.1《飲食男女》:李安的良苦用心,是讓我們更好地看清人生
    說不清飲食男女是一部關於什麼的電影,親情愛情家庭似乎都在這一部電影之中被囊括,它起源於人的生活百態,結束於不知所蹤。但在N刷之後才發現,我才意識到,李安電影之中所謂的飲食男女,所描寫的就是大寫的人生。父親早年喪妻,獨自一人將三個女兒養大,在三個女兒都長大對於原生家庭厭煩的時候,父親也似乎終於想起給自己找個伴。在這段過程之中三個女兒的生活相繼做出了改變。傳統不代表永遠被禁錮電影之中的大女兒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是一個在飯前都會禱告謝主恩賜的人。
  • 豆瓣9.1《飲食男女》:李安的良苦用心,是讓我們更好地看清人生
    說不清飲食男女是一部關於什麼的電影,親情愛情家庭似乎都在這一部電影之中被囊括,它起源於人的生活百態,結束於不知所蹤。但在N刷之後才發現,我才意識到,李安電影之中所謂的飲食男女,所描寫的就是大寫的人生。父親早年喪妻,獨自一人將三個女兒養大,在三個女兒都長大對於原生家庭厭煩的時候,父親也似乎終於想起給自己找個伴。在這段過程之中三個女兒的生活相繼做出了改變。傳統不代表永遠被禁錮電影之中的大女兒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是一個在飯前都會禱告謝主恩賜的人。
  • 深度解析電影《飲食男女》
    ★成為超人的星星達人: 李安的 「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成為他的經典之作,讓他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在這部電影中,他顯得如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在廚房的方寸之間,烹飪出了一部人間悲喜劇,更是拍攝出了單身孤獨老父親的晚年生活。
  • 《飲食男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看過李安導演的許多作品,但就我個人而言,相比在竹林之巔打鬥的《臥虎藏龍》,於山中隱秘纏綿的《斷背山》,夢幻且充滿隱喻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眾多雄偉佳作,我卻更喜歡李安導演拍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這些更生活化的電影,這些電影以小見大,能讓觀眾從很普通細微的生活細節出發,品味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和對於自身生活的反思。
  • 臺灣最佳華語片《飲食男女》:大師李安餐桌上的人生
    我甚至覺得,作為一個吃貨,沒有看過《飲食男女》是極為不合格的。無他,導演牛逼爾。李安的執導風格是偏國際化一點,從他所涉足的題材可以略窺一二,厄勒克特拉情結、多元化的宗教和同性元素,當然他本身在這些題材裡並沒有失去自我,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東方文化元素,所以除開華語圈之外也能被世界所認可。
  • 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 想之不能 求之不得滋味萬千 各人入懷& 李安...
    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意思是說人的生命無外為兩件事:飲食和男女,即吃和性。而導演李安影片名《飲食男女》,即是借用孔子這句詩意,來表達一個家庭中的愛欲糾結。一個單親家庭(中年喪偶的父親,歷經16年獨自將三個女兒拉扯大)的家庭結構從解體到再建的過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94年紅紅火火的電影!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