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2020-09-17 葉凌風

豆瓣上有人評價說這是李安最好的作品,調遣得宜,全無廢句。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

《禮記·禮運》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焉。」檯面上講的是吃,臺面下講的是隸屬於傳統的儒家文化。

影片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魅力,包羅萬象,和而不同,保持文化內在的魅力與自信不變主動去適應社會的變遷,包容外來文化與現代文明似乎是李安這部片子的靈魂與精神內核所在

一頓飯中蘊含的東方哲學

李安是在好萊塢混得最風生水起的華人導演,他從小生長在東方,骨子裡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液,將中國式的儒家思維方式了解的極為深刻而透徹。而同時他又受過西方的教育,成年時期生長在西方,對西方的新思潮與現代觀念,也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與見解

所以在李安的電影中,我們能清晰而直觀的感受到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子,極為深刻的凸顯出新舊交替時代西方觀念與東方倫理的碰撞,他的代表作品家庭倫理三部曲都或多或少的帶著這樣的感覺,尤其是他1994年指導拍攝的《飲食男女》更是把這種感覺發揮到了極致。

《飲食男女》圍繞著吃飯和情感兩個元素展開,影片一開始就是郎雄扮演的老朱做飯的畫面,食物的香氣仿佛能透過影片飄出來,甚至有些吃貨觀眾們會覺得看電影看餓了。

電影的主人公老朱是臺灣菜的大廚師,他退休之後和三個女兒同時住在一所老宅子裡,他每周花大量的時間做出豐盛無比的飯菜,中國式的家庭盛宴,不免讓許多人看得有些心酸。

導演前期使用了大量的鏡頭和細節,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在家裡的地位,然後在慢慢的將故事平鋪直敘的推出來,所面臨的壓力與抉擇漸漸的開始爆發,以內斂的方式來抒發矛盾,巧妙的將故事推出來,這是一種獨特的東方美學技巧

電影最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將中國哲學這一龐大而又複雜的概念蘊含在一頓飯之中,用煙火的氣息代替純粹的說理或者抒情,用卓越的敘述手法,表現出一個家庭中縱橫交錯的關係與影響力,用純現代的方式講述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影響下的家庭故事。

老朱燒菜的段落拍攝的尤為流暢精彩,用傳統的中國古典音樂作為本段視頻的背景音樂,讓人深刻的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我們無法否認老朱的深情,但這種深情總是以嚴肅和壓抑為外殼的,他與女兒們隔著的不僅僅是一頓飯的距離,他想用一次豪華晚餐來維繫父女之間的感情,卻因為思想的不同收穫滿心的惆悵與孤獨。

父女關係的衝突,掙扎與和解

老朱的大女兒家珍是個大齡剩女,她從小主動的承擔起照顧家務的擔子,為此也錯失了都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她一方面是從與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的,可是另一方面又心有不甘,換句話說,她並不是心甘情願的接受這種符合傳統儒家倫理觀念的犧牲的。

她在遇見了自己喜歡的人之後,會奮不顧身的與傳統觀念相對抗,拼盡全力突破傳統倫理道德留在她身上的束縛與桎梏。

二女兒家倩卻與姐姐最開始的保守與乖巧不同,她從小就很有自己的主張,雖然喜歡廚房喜歡做飯,但是她的父親不同意,她從小就沒有接觸廚房的機會,長大之後進入了一家航空公司,她是第1個在家宴上提出要買房子搬出去住的女孩,她倔強而有能力,是主動對抗傳統觀念的現代女性。

但她也是最先回到家中與父親和解的女孩,她的反抗與和解都先於姐姐與妹妹發生,雖然傳統的東西都得已經進入衰落的時期,但是這種事物發展本身的悲劇,被親情的溫馨與美食的溫暖所融化,讓悲劇增添了一點人文的色彩。

三女兒家寧是一個乖巧可愛的角色存在的,她似乎表現的很聽話,但這種聽話是自我意識還沒有覺醒前提下對傳統觀念的臣服與順從,但是她帶給這個傳統家庭的衝擊不亞於大姐和二姐,甚至在她的身上帶著一點我們不喜歡的因素

有很長一段時間網絡上流行綠茶這個詞,家寧似乎就是這樣的孩子,她表面上乖巧聽話,勸自己的閨蜜和男朋友分手,自己卻要在背地裡和閨蜜的男朋友談戀愛,甚至還懷著孕離家出走

從三人的表現和轉變看,越是早期成熟懂事的孩子,最後反叛起來越加徹底。大女兒和小女兒的反抗都是被迫的,她們從小就知道家庭的不易,所以表現的懂事乖巧,但是這種懂事乖巧又帶著一點心不甘情不願的味道,她們的反叛是一種長期壓抑之下的反叛,是對長期倫理道德的對抗,其實也是對自己曾經的對抗,她們抗拒傳統,卻又留存著傳統,她們融入現實卻又不安於現實。

二女兒的反抗卻是一種主動的自我意識覺醒的反抗,她是現代社會標準的女強人,自小就有對傳統觀念的反抗意識,但內心裡卻她卻是最懂事的一個,他在父親無力主持家宴的時候,主動承擔起了家宴的重任,這裡體現了一種傳統觀念之中的傳承和一種現代思潮與傳統思潮的和解。現代觀念本就脫胎於傳統觀念,兩者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難解難分的矛盾,他們的和解從一開始就是一種必然。

和解,重塑,家庭是不需要對抗的地方

老朱其實也是一個悲情人物,為了女兒們,他辛辛苦苦的奉獻了一生,原本渴望的溫馨家庭,卻在女兒們的反抗之中分崩離析,他獨自一人對著滿桌的美食佳餚,內心想必也是悲涼的。

或許老朱的心中也是有些不甘的,畢竟欲望是人性本身就帶著的東西,或許他也渴望過自由,但肩上的責任不允許他去擁有自由,他的一生從來不是自己,而是女兒們的父親。他用傳統的倫理道德束縛著女兒們,也束縛著自己。最後與其說是他妥協給了現在社會的思潮,不如說是他放過了自己。

從第一場家宴上壓抑的反抗到電影結束時家宴上溫馨美好的氛圍,似乎是表達了一種觀念,那就是傳統倫理道德正在向現代社會的觀念過渡和轉變,電影從家宴開始到家宴結束,好像什麼都沒有變,好像什麼都變了。

李安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在於,電影雖然叫做《飲食男女》,但是卻並不僅僅只講美食,講的是家庭,是承接在家庭之上傳統觀念與現代社會的衝突,重塑和和解,在淡淡的東方人文主義色彩上,加注了西方傳統觀念與現代美學的意味

這個電影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其實是電影裡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共同的東西,李安似乎就有這樣一種神奇的魔力,用純西方的敘述去表達東方式的美學與人文概念,這是李安之所以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關鍵。

電影留給我們對於傳統社會和當代社會衝撞之下的深思的同時,在悲嘆文化轉變時期的悲涼的同時還告訴著我們:常回家看看,不要覺得厭煩,聽聽父母的絮絮叨叨,家庭本來就是需要相互包容與理解的,與其反抗不如和解,畢竟家庭從來是一個不需要反抗的地方。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豆瓣上有人評價說這是李安最好的作品,調遣得宜,全無廢句。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禮記·禮運》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焉。」
  • 李安電影《飲食男女》的家庭倫理衝突
    近日李安的新電影《雙子殺手》已於10月18日上映,恰巧我翻開了李安之前的作品,今天講的這部電影是《飲食男女》它是李安執導「父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曾獲得了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這是一段忘年之戀呀,在這樣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來講是不被任何人祝福的,錦榮母親氣的被抬了出去,三個女兒也極力反對。
  • 李安《飲食男女》:披著家庭外衣的愛與欲
    在中國傳統的環境下,父親,是一個代表責任與厚重的詞彙。父親與子女的關係,古往今來也在一眾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中被津津樂道。1994年,被稱為「華人之光」的李安,在《喜宴》《推手》廣受好評的情況下,給觀眾帶來了「父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
  •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影片《推手》講述的是90年代初,一位北京退休的太極拳教授老朱來到美國紐約跟兒子一家生活,卻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導致生活矛盾不斷的故事。電影塑造一個典型的中西合璧家庭,傳統的中國父親老朱、接受傳統教育卻留美發展的兒子曉生、完全異國文化薰陶下的美國兒媳婦和小孫子,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完全西方文化佔主導的環境衝擊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被迅速放大化,世代交替間的隔閡暴露無遺。
  • 李安早期經典影片家庭三部曲,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家」
    而不少影迷卻不知道他早期的作品都是非常中國化的,最經典的當屬今天要推薦的家庭三部曲。 李安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華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家」這個華人最複雜也最根深蒂固的文化符號有著最深刻的理解和解讀。在《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三部影片中,李安用太極拳、中國書法、中國飲食文化、婚宴民俗等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得非常深刻。
  • 《飲食男女》:中國式家庭的含蓄表達,身份成為了最牢固的枷鎖
    四個人裡面有四段不同的愛情故事,有最平淡但是也最動人的親情故事,《飲食男女》最為動人的真實情節,你還記得嗎?不動聲色的表達愛,是中國大多數家庭的真實寫照老朱是一個廚師,但是因為味覺失靈了,老朱在家裡過上了退休的生活。
  • 《推手》:一鳴驚人的李安
    《推手》作為李安導演處女作,以及「家庭三部曲」(另兩部為《喜宴》、《飲食男女》)的開篇,所描繪的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家庭價值觀衝突以及傳統家庭倫理的困境。雖然並非李安最成熟的作品,但其中所展現出的李安一貫的敘事母題和美學特徵仍舊值得關注。「推手」的象徵含義「推手,是一種雙人太極拳對練。練習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時讓對方失去平衡。
  • 從原生家庭排行次序,解析李安《飲食男女》裡暗藏的姐妹矛盾
    看了李安的《雙子殺手》後,我又去重溫了他的《飲食男女》。重溫時,聯想到最近看過的《熱鍋上的家庭》以及《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我發現了《飲食男女》裡很多曾被忽視的細節,原來看似一團和氣的朱家三姐妹,實則矛盾重重,暗流湧動。
  • 中國電影人物|李安及父親三部曲
    《推手》(Pushing Hands,1991)講述的是中國父親客居美國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與兒媳發生衝突並最終選擇離家出走的故事,體現出的是兩種價值觀的矛盾衝突;《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1993)的故事結構更為複雜,中國父母親得知兒子即將成婚的消息後不遠萬裡來到美國,不料兒子的真愛是同性美國人,成婚無非是一個騙局而已,但換來的是全家人的赤誠相見;《飲食男女
  • 郎雄,李安電影裡中國式父親的縮影
    在李安心中,郎雄是「父親形象的所有需求」。李安曾在悼念郎雄的文章這樣描述:「郎叔的臉是五族共和,不論亞洲人、西方人都覺得他像中國父親」,「無論我挖掘表現他哪一個面向,就是很中國。他也不要做什麼,但中國五千年來的壓力好象都扛在他身上,同時內在流露出一股幽默感,就是『形象』和『氣質』對味,這是他跟我的一種緣份,也是觀眾跟他的一種緣份」。
  • 解讀李安電影:為何他能在中西方左右逢源?
    《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李安又感到自己是被美國化了的局外人。用李安自己的話來講,「中西方的衝擊在我身上發生了」,「我的內在就是東西方,我覺得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一個人。」這樣的經歷,讓李安對人與社會,人與人,甚至自我與本我之間的衝突有很敏銳的覺知,這大概是李安自己也多次提及的對電影的「天分」。而在處理這些衝突的時候,李安又能採取非常獨特的角度,既非沉重的理性剖析和價值判斷,又非跳脫現實的狂想,而是一種對困境的默默關照。
  • 看李安《飲食男女》家宴背後,傳統倫理現代思想的衝撞和解重塑
    她帶給這個傳統家庭的衝擊不亞於大姐和二姐。她當初在家更多是因為自己還沒完全長大不夠成熟,一旦有機會離開這個把傳統家宴看的很重要的家決心比誰都決絕。從思想看,大女兒和小女兒的行為是現代思想面對傳統倫理的被迫臣服和主動對抗,只是用一個微觀的家庭層面呈現出來很能觸動我們的內心。
  • 故事篇|《飲食男女》:老年人的感情如同房子著火,不可救藥
    《飲食男女》「牆內牆外」兩開花,本片講述了關於三個女兒的愛情糾葛,還暗藏老牛吃嫩草的故事灰線。這樣的故事之所以獲得了中西方的認可,是因為它敘述是西方,但內涵上是東方的。這份父母子女之間的不理解已經是多數家庭劇的主流,李安則是放大了其中的痛苦。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李安的作品在技術變革上有多少變化,他的敘事能力以及他作品中所體現的人文關懷都是不變的,李安的電影一直以獨特的東西方文化觀念及衝突的展現吸引著觀眾,特別是影片中對於東方文化走向的探討更是引人深思。在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年代,不少華人導演都用他們敏感的鏡頭記錄著,李安的青年時期是在臺灣度過的,所以李安可以同時吸納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營養。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在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年代,不少華人導演都用他們敏感的鏡頭記錄著,李安的青年時期是在臺灣度過的,所以李安可以同時吸納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營養。相信一次看完《喜宴》、《推手》、《飲食男女》這三部「家庭三部曲」或「父親三部曲」,最大的感受都是:李安簡直太有才了!
  • 《飲食男女》:身份與欲望衝突背後,是「本我」與「超我」的博弈
    他不善於用語言表達關心,只能通過一道道精心烹飪的飯菜將這種感情一一抒發。在中國的家庭中,不單單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含蓄而內斂,子女對父母的愛同樣鮮少用語言直接抒發,這是國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想的多,說的少,而誤會與矛盾往往也會通過這些沉默愈演愈烈,漸漸成為不可調和的尷尬。
  • 李安的《飲食男女》才是最早的「舌尖上的中國」吧!
    今天CB君就要為大家奉上愛吃粽子,並且用作品裡的宴席為我們敘述人世百態的大導演李安的美食感官指南。作為電影史上第一位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榮譽的華人導演,李安用他精彩絕倫的作品打破了好萊塢對外裔導演的壁壘。
  • 臺灣最佳華語片《飲食男女》:大師李安餐桌上的人生
    我甚至覺得,作為一個吃貨,沒有看過《飲食男女》是極為不合格的。無他,導演牛逼爾。李安的執導風格是偏國際化一點,從他所涉足的題材可以略窺一二,厄勒克特拉情結、多元化的宗教和同性元素,當然他本身在這些題材裡並沒有失去自我,在此基礎上加入了東方文化元素,所以除開華語圈之外也能被世界所認可。
  • 李安電影《推手》,中西文化差異的調和需要尋求一種平衡
    自編自導,甚至親自攝影剪接,所以電影辨識度極高,那種獨屬於李安的風格在之後的《喜宴》、《飲食男女》中國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可誰又能想到,這樣一部偉大電影的誕生,劇本的初衷只是當時身在美國的李安為了得到臺灣新聞局徵選劇本的高額獎金。但也正是因為李安在美國多年的生活,才讓他將中西文化差異看得透徹,才有《推手》。
  • 電影《飲食男女》:家宴背後,寓意著中國傳統家庭的解構與重塑
    《飲食男女》是李安「父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上映於1994年。從片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部關於「吃」和「愛」的片子,孟子云「食色性也」。如果說《推手》是太極哲學講求進退,《喜宴》是婚姻倫理重在綱常,那麼,《飲食男女》則不僅僅是烹飪中的寰宇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