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2020-12-27 梁知夏君

993年,李安憑藉電影《喜宴》,獲得了第43屆柏林金熊獎,揚名國際影壇。這個曾經在家當了六年家庭煮夫的男人,從此走上了開掛之路。三座奧斯卡金像獎、四座金球獎、歐洲三大電影節最佳影片、中國香港金像獎、中國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輾轉幾度春秋,李安用前半生的時間編織自己的電影夢想,而當夢醒時,他已是榮耀加身的華人之光了。

細算起來,這個大器晚成的男人直到36歲那年,才真正意義上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從該電影獲得第28屆中國臺灣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就可以看出,當時還名聲不顯的李安絕非池中之物。

李安的作品通常都帶著中式的溫情和西式的犀利,但在他的指導下,這兩種看似絕對對立的元素總能實現最大程度的水乳交融,而作為處女作的《推手》在某種程度上講,最能代表李安對電影藝術的初心。

影片《推手》講述的是90年代初,一位北京退休的太極拳教授老朱來到美國紐約跟兒子一家生活,卻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導致生活矛盾不斷的故事。

電影塑造一個典型的中西合璧家庭,傳統的中國父親老朱、接受傳統教育卻留美發展的兒子曉生、完全異國文化薰陶下的美國兒媳婦和小孫子,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完全西方文化佔主導的環境衝擊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被迅速放大化,世代交替間的隔閡暴露無遺。

影片中的家庭,不過是當時萬千中國家庭中的一個縮影,一層層隔著矛盾的窗戶紙被無情捅破,這是是李安勢必要窺探到底的決心,而另一面李安也在影片中引導著眾人尋找著中國家庭的出路,試圖衝破矛盾走向新生。

一、矛盾:盤根錯節的家庭倫理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國人對於家庭有著西方人難以理解的血脈情結,一個小家庭所衍生出來的交際關係和人情世故通常都如同微觀社會般複雜多樣,用"愛恨交織"這四個字來形容中國式家庭顯得尤為恰當。

"愛恨交織"下的中國傳統家庭,如盤根錯節的虯枝般,互相纏繞,也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紛繁複雜的家庭關係中,如若偏頗一隅,那家庭矛盾便也由此產生。縱觀影片中老朱家庭矛盾的產生,便是家庭關係失衡導致的最直接後果。

01 夫妻:傳統家庭角色分工下的錯誤認知

《傳統家庭倫理與現代家庭關係建設的研究》中曾指出:"在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是最主要的。"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中,最首要的是夫妻關係,而後才是親子關係。

但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典型的家庭範式是:男主外女主內,男性作為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是一家之主,在家庭內自然擁有最高特權。女性囿於操持家務,依賴男性生活,在家庭中缺乏發聲的權利,如此代際相傳,導致中國傳統家庭中女性長期缺位。夫妻關係難以成為家庭中的主旋律,反倒是由血緣關係維持的親子關係成為家庭中首要關係。

影片中在老朱和兒子深夜聊天中曾說道:"他們知道奈何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媽出氣,可是我只有一個身子,護得了你就管不了你媽。"

妻子和兒子之間,老朱選擇了後者,這是親子關係凌駕於婚姻關係的最真實反饋。影片中類似這種小細節還有很多,在談及家庭背景時,老朱也只說祖父是前清舉人,父親是同盟會的大老,一字未提女性的身份,傳統家庭中,男女地位失衡,也可窺得一二。

同樣,在傳統中國家庭長大的曉生,潛意識裡也遺傳了這種思想,在處理妻子和父親之間矛盾的時候,他忽略了妻子的感受,傾向父親,導致矛盾進一步深化。

曉生妻子是一位作家,因為老朱的到來,被侵佔領地的她寫作思路也由此閉塞。而面對妻子的抱怨,曉生無法理解,還直接拒絕了妻子提出換大房子的提議。

當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時,便會成為任何一次不愉快的起爆點。果然,後來老朱因外出散步而迷路走丟,找到大半夜也沒找到父親的曉生在家大發脾氣,質問妻子:"你為什麼就不能接受?"。

如出一轍,在夫妻關係和血脈關係中,曉生也選擇了後者。李安導演用鏡頭語言將故事娓娓道來,卻能直指家庭矛盾中心:當血脈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時,父母和孩子的需求首先被考慮,而妻子,則成為被忽略或者犧牲的對象。當妻子擁有獨立意識,大膽表達看法時,家庭矛盾便不可避免。

02 父子:被傳統思想綁架的中國式親子關係

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以縱向為主,強調的是血脈的延續,尤為看重父子間的記憶傳承和血脈相連。

《朱子小學》曾言:"吾兄子有疾,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往視,不能安寢。如是者豈可謂無私乎?"先天的血脈連接,便劃定了親疏有別,親孩子生病,雖一次也未探問,但內心的牽掛焦慮,整夜難寢。中國父母對於孩子之愛,在危難之時,更見無私,以身擋災的例子不在少數。

老朱無疑是這樣的父親,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為了展現最大程度展現電影藝術,在《推手》的劇情裡,老朱為了救孩子,只能眼睜睜看著妻子被活活打死。正是在這樣的巨大犧牲之下,為兒子曉生付出一生心血的老朱才敢理直氣壯地對兒子說:這一輩子我對不起你媽,只對得起你。

"情深悔不周,愛子心揉碎。"老朱為了孩子付出了一輩子,到了自己垂暮之際,也希望老有所依。但老朱忘記了,自己此時只是一個需要照顧的"小孩",他不再是處於家庭權力中心的"一家之主"了。

但老朱依然對家庭裡的對錯、價值觀都有著深深的參與感。比如:他要求孩子周末上大量的中國文化學習班,參與對孩子教育的管教,包括對兒媳吃素的習慣也進行評價。老朱習慣了自己作為家庭的中心,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應該是家庭的生活方式。不過,所有的參與與點評,都應了那句:"都是為了你們好。"但兒媳和孫子卻並不以為意,所以他在兒子家住得憋氣:五臟不平,氣走不順。

曉生不忍父親難受,見父親對陳太太有意,便安排郊遊,撮合兩人,結果陳太太一語道出真相,是孩子嫌棄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想要把兩個老人湊一起,他們好省心。心灰意冷的老朱最終還是留下一封信離家出走。

人情莫親於父子,看似"都是為你好"的背後,在孩子眼裡有時亦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03 祖孫:中國式家庭追求的終極理想

影片中能治癒老朱的除了曉生,就是孫子傑米了。傑米一回來,老朱煩惱便能煙消雲散,教孩子漢語、閱讀,操心學習,操心飲食,老朱一開始捨不得離開也是因為中國人的子孫情節。兒孫繞膝,一家人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中國式大家庭,家和便能萬事興。

在中國社會家庭中,更注重的是人情冷暖,關係親疏,講的是推己及人。但西方社會不一樣,費孝通曾經在《鄉土中國》中提出,西方的社會有點像在田裡捆柴,幾根束成一把。人和人之間只是歸屬於不同團體的差異,但沒有次序、等級。這種關係骨子裡是一種個人主義——尊重個體之間平等的權利。包括父母孩子之間,也是平等的。子女成年後無法理所當然享受父母的供養,父母也無權去幹涉孩子,彼此互相尊重,留足空間。

隸屬於東西方的兩種思想在李安的劇情設定下互相碰撞,展現出了極具張力的視覺衝擊,和已經西化的兒子一家相比,老朱的傳統思想顯得尤為勢單力薄。

二、和解:"推手"中的理想家庭

《推手》是片名,也是老朱的看家本領,太極拳,在影片裡也是一種隱喻。人在練習推手時,在借力還力過程中有進有退,時來時往,從而達成一種平衡。

推手所蘊含的平衡,代表著處理家庭關係時的一種智慧,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也在這來往中動態流動起來。如果家庭中人際之間平衡得當,那麼便和睦有愛,其樂融融;如果不平衡,矛盾由此產生。如何解決影片中曉生一家所面臨的情感困局呢?影片中也給出了答案。

01 丈夫:破解兩代人困局的關鍵棋子

曉生作為老父親和妻子之間唯一有效的溝通橋梁,同時也是兩代人之間情感破局的關鍵人物。

一開始曉生在面對父親時,是退避迎合。面對父親對孩子的教育點評,對妻子習慣的要求,他從中斡旋,將潛在的問題暫時壓下。面對妻子的抱怨,他開解"父親沒有惡意,也是為了孩子好,為你好。"

在矛盾不可調和後,他痛下決心:將父親送至養老院是為了他好。之後他又撮合父親和陳太太在一起,並仍然固執地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父親好",可想不到父親和陳太太不甘於被孩子操控,最後弄巧成拙,父親離家出走。

縱觀曉生處理矛盾的辦法,和父親老朱一貫的親子觀念如出一轍,都陷入了以自己的方式理想化別人的泥淖中,而這也是曉生根深蒂固的中國式教育的光影折射。

影片最後,曉生遵從父親的意願,在外面租一間屋子,偶爾帶著孩子去看看老父親,給彼此互不幹擾的空間。曉生也找到了以自己、妻子、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秩序。

02 老朱:傳統中庸思想的妥協自救

太極,剛柔並濟、綿緩斯文,其中也蘊含著古人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練太極拳出身的老朱深諳此理,離家出走後的老朱,在餐館洗碗打工,但因為動作慢被老闆針對,老朱終於發了脾氣,憑著自己一身武功,任人如何推都不走。

鬧到警察局是老朱思想的轉折,對餐館老闆的發力,是他一肚子憤懣情感的宣洩,但此時的老朱終於想開了,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也不再是那個處處需要自己庇護的小孩了。

影片的結局早已藏在老朱書寫的那首詩裡:"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老朱最後還是選擇了包容妥協,主動退讓權力,搬出曉生的家庭單獨住,向自己和孩子妥協,以這種方式達成自救,成全了兒子的家庭。

巧的是,陳太太也做出一樣的選擇,搬出孩子的家庭獨居。家庭中,接受彼此差別,看破不說破,讓家庭處於一種和而不同的狀態,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電影《推手》的核心是一個典型的橫亙在中國家庭裡兩代人之間的矛盾,真實而又無奈,影片中老朱的家庭不過是成千上萬個社會細胞中而李安導演以中國傳統"推手"的象徵意義,最後讓老父親用一種尊嚴的方式下臺,用妥協和包容來完成一個家庭的自救,以中國的傳統智慧給出了中國家庭的和解之道。的一個。

這部24天就拍就的電影,仿佛是李安十年磨一劍的出鞘,水到渠成,這個生養於臺灣,求學於美國,工作於美國,始終溫文儒雅的男人,總有一種力量,利用電影這個武器,引導人們去關懷人性,而他,也繼續在電影裡四顧逡巡著安身之所……

邀約作者:林小九

相關焦點

  • 《推手》——李安電影處女作影評
    本片是李安導演的「家庭三部曲」之一,影片既探索了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家庭孝道觀念,同時又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矛盾與衝突。
  • 李安電影《推手》,中西文化差異的調和需要尋求一種平衡
    作為李安導演的處女作,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推手》可以說是誕生就站在了高起點上,豆瓣評分8.4,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等多項提名,郎雄和王萊分別憑藉朱父和陳太的角色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
  • 李安電影《推手》影評
    李安電影《推手》影評靚哥兒(高二)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朱曉生接到美國生活,由於語言不通和生活習慣的不同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這三部電影都是以探討文化衝突和倫理道德而見長的,李安分別用太極拳、烹飪和婚宴這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其中,讓電影中國味兒十足,富有生活氣息。除了《飲食男女》,剩下兩部《推手》和《喜宴》都是把大環境放在了美國,探討中西文化差異,而《推手》講述的是父子關係在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另一部《喜宴》則是著力於中西方文化之間,傳統與現代觀念衝突下發生的家庭關係。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這三部電影都是以探討文化衝突和倫理道德而見長的,李安分別用太極拳、烹飪和婚宴這三種中國傳統文化穿插其中,讓電影中國味兒十足,富有生活氣息。除了《飲食男女》,剩下兩部《推手》和《喜宴》都是把大環境放在了美國,探討中西文化差異,而《推手》講述的是父子關係在他國文化背景下的重新定位和重新權衡,另一部《喜宴》則是著力於中西方文化之間,傳統與現代觀念衝突下發生的家庭關係。
  • 李安電影讀解之《推手》
    《推手》,李安導演作品,「家庭三部曲」系列之一。導演通過鏡頭語言展現了中西文化所存在的差異,讓觀眾明白:中西文化心理的認知的不同,存在差異在所難免。但只要相互理解、包容、尊重,才能實現費孝通老先生所言:「各位奇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影片講述了朱大爺到遠在美國的兒子家去生活,與兒子兒媳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 《推手》:一鳴驚人的李安
    《推手》作為李安導演處女作,以及「家庭三部曲」(另兩部為《喜宴》、《飲食男女》)的開篇,所描繪的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家庭價值觀衝突以及傳統家庭倫理的困境。雖然並非李安最成熟的作品,但其中所展現出的李安一貫的敘事母題和美學特徵仍舊值得關注。「推手」的象徵含義「推手,是一種雙人太極拳對練。練習保持自己的平衡,同時讓對方失去平衡。
  • 「推手」成就李安,卻也成其絆腳石
    或許,對李安來說,「推手」和「李安電影」這兩個標籤可能既是其實現電影夢想的墊腳石,也是阻礙其電影夢想的絆腳石。畢竟,如果沒有推手,李安就不會享譽海內外,也就不會有現在飽受爭議的李安。作為李安電影生涯中的第一部敘事故事片,《推手》不見得比後來廣為流傳的《臥虎藏龍》地位低多少。
  • 李安導演執導的第一部作品,小眾但高分《推手》
    老人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的分歧卻是很大的。李安的電影《推手》選擇這樣一個中國老人在美國的故事,本身就包含著自然的衝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倫理、感情則是屬於全人類的。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 沒看過李安的成名作《推手》,你敢說了解李安?
    李安,國人眼中的「電影之光」,影視界的大佬三座奧斯卡金像獎、四座金球獎、歐洲三大電影節最佳影片、香港金像獎、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統統都被他拿了個遍李安本安10月18日上線的《雙子殺手》在國內掀起了一陣對電影劇情、技術的探討,電影技術最終會走向何方我們不知道,但是好的劇情一定百看不厭,永垂不朽,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李安的成名作《推手》安導的成名作《推手
  • 李安:電影之道
    見人所未見,走自己的路從《推手》開張拍劇情片起,李安先以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問世,家庭親情與父子關係,是他給大家的第一個印象:「我頭三部都拍家庭劇,是諷刺喜劇(comedyofmanners),因為這樣,才去拍了《理性與感性》(編註:大陸通譯「《理智與情感》」),之後刻意求變,因為受不了了,也不是生涯規劃,就不想重複。
  • 電影《推手》:三重矛盾之下,兩代人生活的代溝
    電影《推手》是李安的第一部作品,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臺灣上映,並且前後囊獲了六個獎項。李安寫這部作品是為了參加臺灣新聞局徵選劇本的高額獎金,且獲得了臺灣1990年的政府優秀劇作獎。當時身在美國的李安身上只有43美元,連回臺灣領獎的飛機票都捨不得買。
  • 《推手》:一來一往的推手之間,隱藏的是中國人獨特的處世哲學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看上去總是覺得缺少了什麼,但是總是想不出更好的對策,雙方之間也只好相互妥協,接受現實了。在推手這部電影當中,中國人獨特的處世哲學體現得尤為明顯。和電影的名字一樣,"推手",太極推手是一種兩人之間雙手的徒手對抗。在推手的過程中,要是對手失去平衡,同時保持自己身體的平衡。
  • 李安早期經典影片家庭三部曲,告訴你什麼是中國人的「家」
    而不少影迷卻不知道他早期的作品都是非常中國化的,最經典的當屬今天要推薦的家庭三部曲。 李安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華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家」這個華人最複雜也最根深蒂固的文化符號有著最深刻的理解和解讀。在《推手》《喜宴》《飲食男女》三部影片中,李安用太極拳、中國書法、中國飲食文化、婚宴民俗等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得非常深刻。
  • 提升調解能力 化解家庭矛盾
    和諧幸福的婚姻家庭不僅需要精心呵護經營,還需要掌握有效化解矛盾的技能方法,為了提升婦女化解家庭矛盾的能力,相互學習交流經驗,徵集推廣宣傳成功的案例及經驗做法。延慶區婦聯在全區開展了「做婚姻家庭矛盾調解的明白人」徵文比賽,徵集內容為針對家庭成員和諧相處、家庭矛盾預防化解、婚姻家庭糾紛調解的主要經驗做法、成功案例,要求文章真實生動、有理有據。7月份下發通知,得到鄉鎮街道婦聯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婦委會積極響應,32個單位參與,共收集徵文172篇。並聘請三位專家進行評審,評出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共計27個,優秀組織獎10個。
  • 「中國好父親」郎雄,與李安攜手探索「父親之道」,最終成就彼此
    經歷相似的兩人見面後一拍即合,李安對郎雄老師的形象和演技深感滿意,郎雄老爺子對李安作為導演的敬業與深思熟慮感到安心,兩人甚至通過片場合作成為了「忘年交」,正是在兩人的合作無間下,李安拍出了讓自己聞名全球的「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而這三部電影,也確定了郎雄老師成為「中國好父親」的地位。
  • 李安《飲食男女》:披著家庭外衣的愛與欲
    1994年,被稱為「華人之光」的李安,在《喜宴》《推手》廣受好評的情況下,給觀眾帶來了「父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不同於《推手》中父親的無奈與妥協;《喜宴》中父親的理解與豁達,《飲食男女》著重向我們講述了父親的孤獨與釋懷。
  • 子女婚後要不要和父母同住?李安用《推手》撕開了傳統孝道的尷尬
    對此,華人導演李安在電影《推手》中,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作為一位極具人文關懷的電影大師,李安早期作品中最常見對於傳統文化和家庭倫理的探討。李安表示:「我成長於一個很保守的士大夫家庭,個性不是很叛逆,所以最能牽動我內心的還是『倫理』」。《推手》作為「父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便以一種溫情的方式,講述了代際隔閡與文化差異背後,兩代人的衝突與和解。
  • 電影《推手》 老朱的家,我們的家
    1991年12月,著名導演李安的《推手》上映。電影中,既有精妙的太極拳推手技巧的展示,也有家庭生活中的紛爭瑣事。讓我們重溫這部電影的經典鏡頭,仔細品味這部經典的太極大戲吧。由於語言不通、生活習慣等方面與兒媳瑪莎有諸多差異,家庭矛盾逐漸暴露出來。老朱的兒子曉生夾在父親和妻子之間,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只能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不說話的日子兒媳瑪莎是一名職業作家,在家寫作是她的工作方式。
  •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關於夫妻相處之道的有效建議
    劉嘉玲在一檔電視節目裡說過梁朝偉做錯事情的時候都會寫道歉卡片,她都好好收藏,以後會拿出來重溫,以此「提醒」對方曾經犯的錯誤,兩人相處有矛盾的時候,一方會用寫紙條的含蓄方式去道歉,一方樂得收集這些紙條去諒解,這也是他們婚姻長久的一個相處之道。由此可見,婚姻中的兩人,即使有諸多不同,只要用對了方法,用心經營相處之道,也是可以讓婚姻感情長久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