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李安導演大概還是在上一次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只是別人說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電影導演,卻也從來沒有真正見識過他的才華。
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們總是喜歡把一些小事無限放大,信息傳遞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牛鞭效應,讓我開始懷疑網際網路信息的真實性。也是閒來無事點開《推手》,這一次網際網路卻沒有欺騙我。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中國的太極總是很奇妙,就像是時常在練習它的人一樣,像個神秘的老頭兒。老頭兒總是一副滿不在乎又心事重重的樣子,就像《推手》這部電影裡的老頭兒老朱一樣。
導演李安
老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中國老頭,他除了有一個在美國當博士的兒子之外,他還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生活習慣。曉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美國移民,他除了有一個是太極拳大師的父親之外,他還有一個在美國的家庭。
本來他們的生活相安無事,雖然遠隔重洋,但總有父子情牽掛。關係肯定不算遠,但也必然談不上有多親近,是空閒下來看著天空, 總是會想起離自己很遠的那個人。
這樣的日子看上去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讓自己年邁的父親獨居好像是天大的罪過一般。曉生把他的父親老朱接到了美國來。
美國畢竟不是說漢語的地方,老朱那一套獨特的生活道理也無處施展。
老朱
老朱和兒媳婦瑪莎之間還有矛盾。
說是矛盾,其實也沒有矛盾。老朱是一個退休的老頭,瑪莎是一個年輕的作家。一個中國老人,一個美國女人,由於語言不通,兩個人並沒有什麼交流,沒有交流哪裡來的矛盾?
但是,矛盾依然存在。瑪莎覺得公公的突然到來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自從公公來了自己家之後,她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
瑪莎覺得公公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她多次向曉生抱怨,"婆媳之間的問題"還是在這個中美結合的家庭爆發了。像很多中國男人一樣,曉生選擇了無條件偏向父親。
曉生體諒著父親的不容易,就算在美國生活了這麼多年,那些刻在骨子裡的中國"孝道"還是很難去除的。
對於父親,曉生還是保持了最基本的中國規律。而老朱,雖然到了美國,也還是很難抗拒放棄父親的身份,他應該擁有的一些責任和權利。這一點,在老朱和陳太太去登山那一段劇情裡體現的特別明顯。
東西方文化差異
曉生也看出了父親和陳太太之間的關係,想要撮合陳太太和父親。所以,曉生約了陳太太和她的女兒一起和父親還有自己去登山。
曉生故意走得很快,想要留給父親和陳太太更多的時間,但是陳太太卻因此感到了傷心。她覺得是自己年紀大了,什麼事情都給兒女安排很不自在。老周聽了陳太太的話之後,也不禁開始難過起來。
你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循環,小聲覺得自己察覺到了什麼能夠幫助到父親的事情,便自作主張起來。這樣子像極了,小時候父母為我們擅自做主的樣子。
時間的流逝,讓角色之間相互轉換,我們總是在以愛之名強制別人接受,又總是喜歡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這樣的現象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尤為常見。
老朱最後選擇了離開,他還不想被兒子認為是個沒有用的老頭,他決定去尋找自己的作用。
老朱與陳太太
我一直覺得在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或許並不只是在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好像很遠,又好像很近。就像老朱和小曉生一樣,他們雖然遠隔千裡在打烊的兩端,但既然會相互牽掛。他們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之下,好像親密無間的難免還是會發生矛盾。
這樣的關係,我很難去說清楚,因為就是連我自己也總是被這樣的關係困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場被安排好的喜劇,父母也好,孩子也好,各自扮演著屬於各自的角色,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看上去總是覺得缺少了什麼,但是總是想不出更好的對策,雙方之間也只好相互妥協,接受現實了。
兩種文化的碰撞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幾千年連續不斷文明的國家,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有著他獨特的魅力。也許因為你是中國人,從小就生長在這一片土地,聽慣了老師說這樣的話也看多了教科書上的描述,總覺著這話,有些自吹自擂,便不以為然起來。
可是當你真的離開中國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你才會對自己偉大祖國上的文化肅然起敬。
在推手這部電影當中,中國人獨特的處世哲學體現得尤為明顯。和電影的名字一樣,"推手",太極推手是一種兩人之間雙手的徒手對抗。在推手的過程中,要是對手失去平衡,同時保持自己身體的平衡。
推手
這一點很像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事當中的樣子,我不是說中國人在為人處事總是想著保持自身,而去陷害別人。幾千年來,中國人總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
這樣長期的群居生活,讓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就像太極一樣,更加的柔和。直來直去,並不是中國人喜歡的交往方式。就像推手一樣,在你來我往的過招之中,慢慢地將要辦的事情解決。
直來直去,對於中國人來講,尤其是我們的父輩以及父輩之前的人來講,是一件很殘忍的方式。在電影中,餐館的老闆直接嫌棄老朱洗碗慢,想讓老朱走人。
老闆直接的方式,讓老朱不是很願意接受,老朱不願意離開。或許,老闆不那麼直接,過一段時間老朱也會感受到就自己離開。沉默對於中國人來說,有時候只是一個拒絕的藉口,這樣的藉口是一種委婉的拒絕,也是一個體面的離開,對於雙方都是最好的結局。
演示太極推手
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中國人的這種處世哲學越來越不被年輕人認可,甚至是鄙視。說實話,我感到很難受。或許,是他們並沒有發現這種獨特處世哲學中的獨特魅力。
相互不戳破,保留一點明面上的面子,這是中國人的大度。很多人覺得這樣虛偽,無味,就不願意再去花時間去打理明面上的關係。
其實則不然,最後的這一點看上去殭屍一般的關係,其實是一種留給雙方的餘地。誰也不能夠預測到明天會發生什麼,如果一點餘地都不給自己留,恐怕日後會讓自己後悔。
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這樣花時間精力去留心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確實對人的要求很高。每個人的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是在古時候也有直來直去的人,但是請不要對別人的處事方法冷嘲熱諷,更不要因此覺得自家的文化虛偽可憐。
祖孫三代
《推手》這部電影,作為李安導演的處女作,就已經能夠讓人看出李安導演在電影中的才華。
電影裡出現了大量的留白場景,據說是因為當時的拍攝經費不足,沒錢布置場景,所以才會有大量的白牆畫面。但是這樣的留白畫面,又恰好和電影的主題契合,不讓人覺得尷尬反而成為升華主題的一種好手法。
尤其是電影開頭,一棟房子被分為兩個部分,老朱打他的太極拳,瑪莎在房間寫作。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但是卻做著不同的事情。這樣的鏡頭一下子就能夠讓觀眾看清楚這個家庭的關係,也奠定了電影的情感基調。
美國女人和中國老頭之間的相互沉默,讓電影裡出現的白色恰到好處。大面積的白色,讓畫面看起來有些壓抑。
除了電影的留白畫面,李安導演在這部電影裡還有很多屬於新人導演的小心思。比如,瑪莎和曉生的床頭,竟然擺放了一樣老朱的照片。似乎寓意著,即使老朱人不在瑪莎和曉生的生活裡,這一對夫妻的生活也在受老朱的影響。
推手劇照
又比如,瑪莎在向曉生抱怨,她希望丈夫能夠接受自己母親的幫助換一個大一些房子。但是,曉生從頭到尾都在拒絕。這個細節裡體現的是中西之間的差異。在中國,曉生作為女婿是輕易不接受丈母娘的幫助的,尤其是在物質上。
李安導演的電影總是這樣,就像是一杯加了很少但是很名貴茶葉的茶水,不仔細去喝是喝不出什麼茶水的味道的。但是,只要你仔細去品嘗就能嘗出茶葉的清香。
李安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他的電影總是介於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所以,他的電影總是雅俗共賞的,不同的人看也會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便是才華。
一來一往的推手之間,隱藏的是中國人獨特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