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一來一往的推手之間,隱藏的是中國人獨特的處世哲學

2020-11-08 趣史研究社

聽說李安導演大概還是在上一次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只是別人說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電影導演,卻也從來沒有真正見識過他的才華。

網際網路時代的人們總是喜歡把一些小事無限放大,信息傳遞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牛鞭效應,讓我開始懷疑網際網路信息的真實性。也是閒來無事點開《推手》,這一次網際網路卻沒有欺騙我。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中國的太極總是很奇妙,就像是時常在練習它的人一樣,像個神秘的老頭兒。老頭兒總是一副滿不在乎又心事重重的樣子,就像《推手》這部電影裡的老頭兒老朱一樣。

導演李安

父母和孩子

老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中國老頭,他除了有一個在美國當博士的兒子之外,他還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生活習慣。曉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美國移民,他除了有一個是太極拳大師的父親之外,他還有一個在美國的家庭。

本來他們的生活相安無事,雖然遠隔重洋,但總有父子情牽掛。關係肯定不算遠,但也必然談不上有多親近,是空閒下來看著天空, 總是會想起離自己很遠的那個人。

這樣的日子看上去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讓自己年邁的父親獨居好像是天大的罪過一般。曉生把他的父親老朱接到了美國來。

美國畢竟不是說漢語的地方,老朱那一套獨特的生活道理也無處施展。

老朱

老朱和兒媳婦瑪莎之間還有矛盾。

說是矛盾,其實也沒有矛盾。老朱是一個退休的老頭,瑪莎是一個年輕的作家。一個中國老人,一個美國女人,由於語言不通,兩個人並沒有什麼交流,沒有交流哪裡來的矛盾?

但是,矛盾依然存在。瑪莎覺得公公的突然到來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自從公公來了自己家之後,她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

瑪莎覺得公公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工作。她多次向曉生抱怨,"婆媳之間的問題"還是在這個中美結合的家庭爆發了。像很多中國男人一樣,曉生選擇了無條件偏向父親。

曉生體諒著父親的不容易,就算在美國生活了這麼多年,那些刻在骨子裡的中國"孝道"還是很難去除的。

對於父親,曉生還是保持了最基本的中國規律。而老朱,雖然到了美國,也還是很難抗拒放棄父親的身份,他應該擁有的一些責任和權利。這一點,在老朱和陳太太去登山那一段劇情裡體現的特別明顯。

東西方文化差異

曉生也看出了父親和陳太太之間的關係,想要撮合陳太太和父親。所以,曉生約了陳太太和她的女兒一起和父親還有自己去登山。

曉生故意走得很快,想要留給父親和陳太太更多的時間,但是陳太太卻因此感到了傷心。她覺得是自己年紀大了,什麼事情都給兒女安排很不自在。老周聽了陳太太的話之後,也不禁開始難過起來。

你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循環,小聲覺得自己察覺到了什麼能夠幫助到父親的事情,便自作主張起來。這樣子像極了,小時候父母為我們擅自做主的樣子。

時間的流逝,讓角色之間相互轉換,我們總是在以愛之名強制別人接受,又總是喜歡把自己包裝成受害者。這樣的現象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尤為常見。

老朱最後選擇了離開,他還不想被兒子認為是個沒有用的老頭,他決定去尋找自己的作用。

老朱與陳太太

我一直覺得在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或許並不只是在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好像很遠,又好像很近。就像老朱和小曉生一樣,他們雖然遠隔千裡在打烊的兩端,但既然會相互牽掛。他們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之下,好像親密無間的難免還是會發生矛盾。

這樣的關係,我很難去說清楚,因為就是連我自己也總是被這樣的關係困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場被安排好的喜劇,父母也好,孩子也好,各自扮演著屬於各自的角色,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看上去總是覺得缺少了什麼,但是總是想不出更好的對策,雙方之間也只好相互妥協,接受現實了。

兩種文化的碰撞

中國人獨特的處世哲學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幾千年連續不斷文明的國家,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就有著他獨特的魅力。也許因為你是中國人,從小就生長在這一片土地,聽慣了老師說這樣的話也看多了教科書上的描述,總覺著這話,有些自吹自擂,便不以為然起來。

可是當你真的離開中國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你才會對自己偉大祖國上的文化肅然起敬。

在推手這部電影當中,中國人獨特的處世哲學體現得尤為明顯。和電影的名字一樣,"推手",太極推手是一種兩人之間雙手的徒手對抗。在推手的過程中,要是對手失去平衡,同時保持自己身體的平衡。

推手

這一點很像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事當中的樣子,我不是說中國人在為人處事總是想著保持自身,而去陷害別人。幾千年來,中國人總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

這樣長期的群居生活,讓中國人在為人處世方面就像太極一樣,更加的柔和。直來直去,並不是中國人喜歡的交往方式。就像推手一樣,在你來我往的過招之中,慢慢地將要辦的事情解決。

直來直去,對於中國人來講,尤其是我們的父輩以及父輩之前的人來講,是一件很殘忍的方式。在電影中,餐館的老闆直接嫌棄老朱洗碗慢,想讓老朱走人。

老闆直接的方式,讓老朱不是很願意接受,老朱不願意離開。或許,老闆不那麼直接,過一段時間老朱也會感受到就自己離開。沉默對於中國人來說,有時候只是一個拒絕的藉口,這樣的藉口是一種委婉的拒絕,也是一個體面的離開,對於雙方都是最好的結局。

演示太極推手

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中國人的這種處世哲學越來越不被年輕人認可,甚至是鄙視。說實話,我感到很難受。或許,是他們並沒有發現這種獨特處世哲學中的獨特魅力。

相互不戳破,保留一點明面上的面子,這是中國人的大度。很多人覺得這樣虛偽,無味,就不願意再去花時間去打理明面上的關係。

其實則不然,最後的這一點看上去殭屍一般的關係,其實是一種留給雙方的餘地。誰也不能夠預測到明天會發生什麼,如果一點餘地都不給自己留,恐怕日後會讓自己後悔。

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這樣花時間精力去留心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確實對人的要求很高。每個人的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是在古時候也有直來直去的人,但是請不要對別人的處事方法冷嘲熱諷,更不要因此覺得自家的文化虛偽可憐。

祖孫三代

李安的電影手法

《推手》這部電影,作為李安導演的處女作,就已經能夠讓人看出李安導演在電影中的才華。

電影裡出現了大量的留白場景,據說是因為當時的拍攝經費不足,沒錢布置場景,所以才會有大量的白牆畫面。但是這樣的留白畫面,又恰好和電影的主題契合,不讓人覺得尷尬反而成為升華主題的一種好手法。

尤其是電影開頭,一棟房子被分為兩個部分,老朱打他的太極拳,瑪莎在房間寫作。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但是卻做著不同的事情。這樣的鏡頭一下子就能夠讓觀眾看清楚這個家庭的關係,也奠定了電影的情感基調。

美國女人和中國老頭之間的相互沉默,讓電影裡出現的白色恰到好處。大面積的白色,讓畫面看起來有些壓抑。

除了電影的留白畫面,李安導演在這部電影裡還有很多屬於新人導演的小心思。比如,瑪莎和曉生的床頭,竟然擺放了一樣老朱的照片。似乎寓意著,即使老朱人不在瑪莎和曉生的生活裡,這一對夫妻的生活也在受老朱的影響。

推手劇照

又比如,瑪莎在向曉生抱怨,她希望丈夫能夠接受自己母親的幫助換一個大一些房子。但是,曉生從頭到尾都在拒絕。這個細節裡體現的是中西之間的差異。在中國,曉生作為女婿是輕易不接受丈母娘的幫助的,尤其是在物質上。

李安導演的電影總是這樣,就像是一杯加了很少但是很名貴茶葉的茶水,不仔細去喝是喝不出什麼茶水的味道的。但是,只要你仔細去品嘗就能嘗出茶葉的清香。

李安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導演,他的電影總是介於商業片和藝術片之間。所以,他的電影總是雅俗共賞的,不同的人看也會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便是才華。

一來一往的推手之間,隱藏的是中國人獨特的處世哲學。

相關焦點

  • 《推手》:一鳴驚人的李安
    不同於商業片中動作片、武俠片中的東方元素強調的是中國武術本身的感官衝擊力,李安的文化符號通常反映的是更為深刻的中國人的價值取向與精神世界。「推手」在影片中它不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符號,更是化作敘事邏輯,成為一種影片內蘊。通俗地講,即是一種中式哲學,以進為退、借力打力、以柔克剛、剛柔並濟、天人合一、順勢而為。
  • 《推手》——李安電影處女作影評
    他在推手的哲學中讀懂了父親,也以推手的哲學影響了妻子。影片開頭衝突的爆發就表現得十分明顯,一個像是從中國文人畫中走出來的老人,與敲打著鍵盤的現代白人女性同處一室。老人不懂英語,女人不通中文,兩種文化的極端理想代表同在一片屋簷下,矛盾衝突不斷。
  • 致科研「神童」與「天才」少女——成也「推手」,敗也「推手」
    應該說,《推手》這部電視劇的故事還不錯!該劇講述了職場小白柳青陽通過學習「推手」思想,在眾人的合力幫助下,從太極推手中悟出了人生之道、經商之道,從一個玩世不恭的富二代,變成職場高手的故事 。太極推手從本質上說,它是太極拳獨特的操練方式,它是一種訓練方式。誠然,劇名為推手,當之無愧,深諳精髓。
  • 王勁松:參演電視劇《推手》
    2018年1月,參演電視劇《推手》。1月7日,擔任主持的歷史節目《暗戰——我的特工生涯》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2月,主演的電影《重返鐵柱山》殺青。2月24日,參加綜藝節目《聲臨其境》。6月26日,執導的院線公益電影《明天有多遠》上映。《大唐榮耀》劇中,飾演唐玄宗之子唐肅宗李亨的王勁松老師,將太子歷經大唐亂世、江山動蕩內心的怯懦與掙扎演繹淋漓,一個眼神足以令人嘆服。
  • 太極推手的「真」與「假」
    「三節棍進槍」、「空手奪刀」這類武術表演,兩個人對打,當然不是真的,但是大家都覺得精彩、激烈,越逼真越好,從來也不會有人要求兩個人拼個你死我活。但是,偏偏到了太極推手,這種表演就幾乎成了一個讓人不能容忍的方式。旁觀者不清我在公園和學生們推手,經常有人問:「老先生,您這是真的假的啊?」「假的假的,我們自己玩兒。」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李安的作品在技術變革上有多少變化,他的敘事能力以及他作品中所體現的人文關懷都是不變的,李安的電影一直以獨特的東西方文化觀念及衝突的展現吸引著觀眾,特別是影片中對於東方文化走向的探討更是引人深思。在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年代,不少華人導演都用他們敏感的鏡頭記錄著,李安的青年時期是在臺灣度過的,所以李安可以同時吸納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營養。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李安的作品在技術變革上有多少變化,他的敘事能力以及他作品中所體現的人文關懷都是不變的,李安的電影一直以獨特的東西方文化觀念及衝突的展現吸引著觀眾,特別是影片中對於東方文化走向的探討更是引人深思。
  • 李安電影讀解之《推手》
    短短一個月,他和兒媳婦因觀念不同,難以融洽,兒子在父親與妻子之間萬般無奈。兒子的心理傾向,有些像作家莫懷戚《散步》裡的兒子,在母親與兒子因走大路還是小路發生分歧時兒子打算順著母親,畢竟陪伴兒子的時間遠比母親剩下的時日多。
  • 四正推手法
    文後視頻節選自趙澤仁老師製片的王培生推手教材。這些內容多見於網絡,本次選刊是為了更好的讓初學者學習。本期內容上上期的繼續。四正推手法( 演示)四正是指東、南、西、北四個正的方向。四正推手是兩人在推手時,用掤、捋、擠、按四法、四個正向周而復始地做互相推揉的運動。練四正推手時,兩人對立,做雙搭手右式。
  • 李安電影《推手》影評
    李安電影《推手》影評靚哥兒(高二)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朱曉生接到美國生活,由於語言不通和生活習慣的不同
  • 李安用《推手》撕開了傳統孝道的尷尬
    對此,華人導演李安在電影《推手》中,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然而,在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相處中,父子之間還是因為不一樣的文化理念產生了隔膜。特別是有一次,瑪莎胃病發作,作為太極推手大師的老朱主動提出用穴位按壓法來幫助瑪莎減輕腹痛,作為長輩的他很自然地拿起瑪莎的手,瑪莎卻因緊張而胃出血,痛得大叫。曉生不由得大聲質問父親:「你把她怎麼了?」連小孫子也對他說:「你把媽媽弄壞了。」
  • 電影《推手》 老朱的家,我們的家
    1991年12月,著名導演李安的《推手》上映。電影中,既有精妙的太極拳推手技巧的展示,也有家庭生活中的紛爭瑣事。讓我們重溫這部電影的經典鏡頭,仔細品味這部經典的太極大戲吧。老朱的兒子曉生夾在父親和妻子之間,沒有找到好的辦法,只能任由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不說話的日子兒媳瑪莎是一名職業作家,在家寫作是她的工作方式。寫作也有沒頭緒的時候,老朱來了以後,她的創作更加艱難...
  • 關於太極拳推手的問答(四)
    > 2、關於太極拳推手的問答(二)3、關於太極拳推手的問答(三)4、關於太極拳推手的問答(?)我恩師林墨根說:「推手時,在一般情況下,先用雙手輕輕地放在對方的身上毫不費力,對方有什麼動向我能清楚地知道,如果對方先動了,我就順勢而予以打擊。如果對方不動,我就設法引他動,方法是我松一松或探一探,稍有頂抗,我就松腰落胯將對方的勁接下來實施提放,將對方從對方來力的線路反方向打回去,實戰起來千變萬化,要因人而異。」推手技法中的蹬、掤、引、坐之「引」,有兩個技術內涵,功夫技藝層次不同。
  • 「推手」成就李安,卻也成其絆腳石
    或許,對李安來說,「推手」和「李安電影」這兩個標籤可能既是其實現電影夢想的墊腳石,也是阻礙其電影夢想的絆腳石。畢竟,如果沒有推手,李安就不會享譽海內外,也就不會有現在飽受爭議的李安。作為李安電影生涯中的第一部敘事故事片,《推手》不見得比後來廣為流傳的《臥虎藏龍》地位低多少。
  • 李安用《推手》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向時代妥協,與自己和解
    李安以他獨特的電影手法,把中國古老的武俠文化,再一次推向世界最閃亮的舞臺。李安對中國文化有自己很深的理解。其實早在拍《臥虎藏龍》之前,李安就拍過一系列講述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電影,比如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有人說,沒看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就不能算了解李安。
  • 國潮推手熊超新作走紅 肌本哲學重新定義國潮風
    國潮湧動,自然離不開幕後推手—— 熊超,亦是其中一個。熊超,這位中國最頂尖的廣告創意與設計大師,不論是現代主義設計、先鋒藝術作品還是裝置藝術實驗、跨界創意等,風格各異的作品中都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堪稱多元創意設計的集大成者。而作為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代表人物,他同樣在自己的領域採擷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之花,用特有的方式定義國潮,讓中國元素擁抱當代藝術。
  • 王子健給朱閃閃算卦畫出的烏龜:道出了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房子讓中國人產生「共情」,而在電視劇中我們又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精神特質與處世哲學。02中國式的勝利,往往取決於壽命。李敖就做過這樣的事情。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確實了得。 看誰有耐心有命去等待,一個活60歲,另一個活90歲,無論前者多麼厲害,最終還是要敗在後面那個活得久的人手裡。中國人把活著看成人生的最高目的。因此,才有「好死不賴活著」。
  • 李安電影《推手》,中西文化差異的調和需要尋求一種平衡
    作為李安導演的處女作,也是其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推手》可以說是誕生就站在了高起點上,豆瓣評分8.4,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等多項提名,郎雄和王萊分別憑藉朱父和陳太的角色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
  • 李安導演執導的第一部作品,小眾但高分《推手》
    李安的電影《推手》選擇這樣一個中國老人在美國的故事,本身就包含著自然的衝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倫理、感情則是屬於全人類的。 《推手》是由李安執導,而洋媳婦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事業比家庭重要,反映出美國人的獨立意識,與我們中國人的群體意識是不一樣的。老朱本身又是一個善良的人,他就是很多老人真實的處境,到底該如何和家人相處?又如何和自己相處,才是這個電影主要要表達的主題。
  •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一、矛盾:盤根錯節的家庭倫理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國人對於家庭有著西方人難以理解的血脈情結,一個小家庭所衍生出來的交際關係和人情世故通常都如同微觀社會般複雜多樣,用"愛恨交織"這四個字來形容中國式家庭顯得尤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