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電影之道

2021-02-17 中國編導網

文/張靚蓓(李安口述傳記《十年一覺電影夢》執筆作者,本文經李安本人審定)
攝影/劉振祥、黎曉亮。

見人所未見,走自己的路

從《推手》開張拍劇情片起,李安先以父親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問世,家庭親情與父子關係,是他給大家的第一個印象:「我頭三部都拍家庭劇,是諷刺喜劇(comedyofmanners),因為這樣,才去拍了《理性與感性》(編註:大陸通譯「《理智與情感》」),之後刻意求變,因為受不了了,也不是生涯規劃,就不想重複。要創新的話,就得去冒險,那時候下了決心,絕不碰老套路。」


儘管如此,頭四部電影的成功,已然為他開拓出一片前所未達的新領域,《喜宴》打頭陣,《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再加以深化,李安順當地進入西片世界,開始跨界東西、走跨文化的路。


《冰風暴》是他首部改變路線之作,背景放在1973年美國水門案聽證會、越戰停戰協議發生的關鍵時刻,當「極端父權形象」破碎、美國國家的創造力及家庭的凝聚力面臨逐步瓦解時,新秩序要如何建立?他以美國康乃迪克州兩個中產家庭為骨幹,來看道德崩解的力量滲入一般家庭後對人們的影響:「《理性與感性》是社會制約要你成為好人,但片中人都想越軌、追求自我。而《冰風暴》是社會開放,你被鼓勵叛逆、任性而為,可主角們又出於本性的保守善良,重新思辨常軌。」這是他從諷刺喜劇跨入嚴肅悲劇的嘗試,贏得口碑,但也初嘗票房上的不熱絡。有趣的是,至今一提起《冰風暴》,人們多眼前一亮,不僅李安,連工作人員都有相同的經驗,就因為《冰風暴》捕捉到的七○年代美國氣氛準確到嚇人。


拍《與魔鬼共騎》時,他又切入關鍵轉折,和主流說法擰著來,因為他看到前人所未見的新視界:「原來美國內戰期間南方人抗拒北佬的心態,和我們在西化過程中產生的抗拒感是很相似的。」該片透過一個男孩的觀點,來檢視美國化的內在動力「洋基精神」:「美國內戰奠基了現今民主與資本主義的步調,也就是洋基精神全面實踐的開始,就從這裡,美國逐漸開始對全世界展現影響力。南方的失敗是時勢所趨,洋基精神強迫南方轉變,也肇始了世界的轉變。人類徵服他者的方式多使用野蠻的暴力,美國亦然。但除了暴力外,洋基精神也帶來了一項新元素—人權—人人都應有相同的權利追求他的夢想,這才是美國徵服世界的最大利器。人們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也學習如何尊重他人,及承認人人擁有同等機會去追求自我實現(fulfillment)。


「美國人不僅自己實行,它還有使命感及習性去改變別人。美國化的風行全球,不只是趨勢、政經及軍事強權的介入,它主張的人權、自由平等、資本主義,也成就了現代社會的面貌。但隨之而來的代價是美式文化、流行習性、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全面強勢入侵,被改造的人們對美國洋基佬的價值觀與文化欲拒還迎的心情,該何以自處?……片中的主角們經過戰爭,對自我價值、生命本質及人類文明有所體悟,而不是誰輸誰贏。


「其實人權是個永恆的議題,有人之處就有人權。世界上每個種族、每個時代都面臨不同的處境;狀況不斷地變動,我們也不斷地調整;光是坐標該怎麼放,就不是件簡單的事,這是一個理性與感性不斷衡量與協調的過程,其中有爭取、也有忍讓,有了解、也有抗衡……它不是民族或種族主義的一句口號就能成就的;人性、人情與文化,不是政治、戰爭可以阻斷或解決的;人的智力無法解決時,才動拳頭。這些糾紛歸結到最後,都和『自由、平等』有關。」


他的視野及電影贏得了同儕的尊敬,導演強納森·德米(JonathanDemme)、雷利·史考特(SirRidleyScott,編註:大陸通譯「雷德利·斯科特」)等人不但重複觀看,且公開稱讚,可觀眾、影評卻迴響不大,李安首嘗雙料滑鐵盧;就在拍攝《臥虎藏龍》的當下,他第一次面對內外交攻的巨大壓力,一切都要從頭來過。這樁公案,直到拍完《胡士託風波》(編註:大陸又譯「《製造伍德斯託克》」),2009年他重剪導演版加入當年捨棄的十五分鐘片段,再次發行藍光DVD,《與魔鬼共騎》才終於翻身,此時已是十年後了。而李安的堅持與毅力,也在此顯現。


對他來說,有些東西,過去就過去了;有些感觸,則緊握不放,沉潛以待;更有些感應,會三不五時地回頭找來,你得聆聽那個呼喚。至於成敗,每部電影都有它的命,只是沒想到的是,在兩部西片初嘗票房敗北、重回華人世界拍攝《臥虎藏龍》,蕩至谷底後的反彈力道居然如此驚人,李安曾說:「我拍西片像是在練習,像為拍國片做準備。」三部西片下來,他紮實的累積,讓他再創事業高峰。

從區域到國際,從邊緣到中心

千禧年的《臥虎藏龍》是他創作生涯的分水嶺,「《臥》片之後,我不一樣了」,該片開創出全面的新格局,就創作思路來看,李安開始自覺地進入潛意識層面,啟動另一個階段;從製作層面來說,他的格局打開了,選擇多了,好東西都擺在面前任由他挑,此後他技藝次次翻新精進,遊走東、西時也更加得心應手。之後十二年裡,他拍了五部電影,有讓他首次萌生退意的《綠巨人浩克》,有讓他拿下兩座威尼斯金獅獎的《斷背山》和《色,戒》,兩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斷背山》及《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有迴響不大的《胡士託風波》。


這段期間,世界在變,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面日漸鬆動;李安也在變,他在國際間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五部電影,讓他從邊緣到核心、從區域到國際,從亞洲到全世界,累積出今日的聲望及實力:如奧斯卡競賽中,起步於最佳外語片的他,進入角逐最佳影片、奪下最佳導演時,大家理所當然地接受;在威尼斯影展、在第五十屆金馬獎上擔任評審團主席,他眾望所歸。一路下來,他的國際聲望、拍片規模、技藝鍛鍊、人脈錢脈及社會資源等,全方位地以等比級數跳升,累積的速度是相乘,而非相加。


《臥虎藏龍》披荊斬棘所開拓出的新局面及開創性,十多年來,經由不斷的發酵,牽動著世界影壇的變革。對華人導演來說,《臥》片再掀華語片武俠風潮,至今方興未艾﹔對西方導演而言,它在刺激西方動作片開始大量融入中國武術元素的同時,也揭示了外語片打入美國主流市場的可能性;近年來,加上國際局勢的變化,東西方平分秋色的態勢已然成形。


李安說:「現在好萊塢電影拍給全世界看,西片越來越不西化,而是向世界化靠攏,同時觀眾也越來越世界化了。」2012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市場上呈現的逆勢操作,可謂最佳明證,全球各地的迴響、熱度都大過美國本土。2013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人們的反應,又再度證明,憑著電影,李安已擄獲世人的心;就在宣布他獲得「最佳導演」時,全場起立鼓掌,自發地祝福,連李安都嚇了一跳:「我路走到一半,還沒上臺……難得啦,這樣的經驗。這是第二次拿奧斯卡最佳導演,按理說,已經沒有新鮮感了,沒想到世界各地的反應比上一次還熱烈。再得獎,對創作沒有影響,但在這個行業裡是有影響的,包括亞洲、全球及華人世界怎麼看我。」臺灣當然不用說,這次是全世界都高興,就因為電影深入人心。這部讓同儕佩服、啟發心靈,卻讓他耗神四年的電影,沒有卡司,挑戰的又是最難拍的電影元素「水、動物、小孩」,加上初次以3D技術拍攝,而且長期合作的製片人詹姆士·夏慕斯(JamesSchamus,編註:大陸常譯「詹姆斯·沙姆斯」)也沒參與,結果如此,李安是既欣慰、又引以為榮。


李安覺得,拍《少年Pi》的感覺很像《臥虎藏龍》,都是很辛苦換來的。前期掙扎了一年半,才拍到,中間曾被封殺兩次,最後還是他親至電影公司高層辦公室力爭,硬把片子給抓了回來。拍攝時,李安控制預算不超支,只拍到八分之一他要的鏡頭,能夠選擇的不多,編排上費盡心神。上片前,已有大賠的心理準備,沒想到,世界各地捷報頻傳,俄國、南美、歐洲、印度、加拿大,以及中國大陸和臺灣等地反應極佳,就只有美國熱得慢。奧斯卡前哨戰開打之後,得的又多是技術獎項。不過,遲到總比不到好,奧斯卡讓他抱回四座,包括「最佳導演」。而作曲麥克·丹(MychaelDanna)的一路得獎,更讓李安打心底高興,兩人在拍《綠巨人》時同嘗挫敗的滋味,這次總算一吐悶氣。而找回麥克重新合作,一來李安有心,再來有這個機會,三來事情真給他們做成了。怪不得麥克上臺領奧斯卡時,李安在臺下猛吹口哨,拼命鼓掌:「真的很替他高興,其實世事並不像我們以前書本裡講的那一套,好心有好報,努力必有成。不過一旦發生,就很高興。」


對於全球的熱烈迴響,李安也很迷惘:「是運氣吧!?」


其實《少年Pi》能在全球引發共鳴,是因為它純粹,也因為李安的功力夠了、充分表達出這個純粹。他藉由電影語言(畫面、節奏感、結構等),內涵直指人心,呈現人性中的共同體驗—孤絕中求生存與家庭價值;沒有其他附加因素如明星光環、喧譁特效的加持。因為李安電影裡的一切都是為內容服務,而非僅是技藝展示,他說:「對電影的技藝我也很有興趣,沒興趣,不會來做電影,這方面是做到位了!但我拍片主要還是在探尋純真(innocence)。」這是他和熱衷技藝、以鏡頭或特效炫惑觀眾的創作者不同之處。而這一切的努力,最後引發出人性的淨化力量,匯聚成流;奧斯卡,只是總結人心向背的出口,《少年Pi》讓李安再次經歷一個新的翻轉。


(原文載於《大眾電影》2014年第12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相關文章:

李安導演的電影請重點關注,《飲食男女》敘事分析

李安——《十年一覺電影夢》

相關焦點

  •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993年,李安憑藉電影《喜宴》,獲得了第43屆柏林金熊獎,揚名國際影壇。這個曾經在家當了六年家庭煮夫的男人,從此走上了開掛之路。三座奧斯卡金像獎、四座金球獎、歐洲三大電影節最佳影片、中國香港金像獎、中國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輾轉幾度春秋,李安用前半生的時間編織自己的電影夢想,而當夢醒時,他已是榮耀加身的華人之光了。
  • 李安的金馬之殤
    鏡頭掃過觀眾席,人們看到李安僵住的雙手、無奈的張望和苦澀的微笑。他在頒獎禮後努力呼籲「希望就藝術論藝術,不希望有任何的政治事件或其他的東西來幹擾」。歸根到底,還是希望那些站上這個平臺的人「給電影人一定尊重」。李安從電影中獲得的最初的尊重,正是來自金馬獎。1990年,在NYU電影製作專業畢業後,蟄伏了近6年的李安感到絕望,「計劃全部死光,銳氣磨盡」。
  • 沒想到李安的這部橫空之作,把華語電影推向了全世界
    作為亞洲電影圈的扛把子導演李安,從業至今,為我們帶來許多優秀的影片,同時因為李安出色的導演技巧,甚至為我們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李安電影的敘事風格以細膩溫潤見長,大部分影片主要以探討社會倫理關係和文化衝突為主。李安憑藉他獨特的藝術視角,和對東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讓他在世界頂尖級別的導演中穩穩佔據了一席之地。
  • 沒想到李安的這部橫空之作,把華語電影推向了全世界
    在李安過往所執導的電影中,最帶有中國傳統美學意蘊的電影,莫過於《臥虎藏龍》這部拍攝於2000年,由但誰曾想俞秀蓮剛將青冥劍帶到貝勒府,晚上便被人給盜走,俞秀蓮發現後便追了上去和盜取青冥劍之人交手,但最後因為盜劍之人有人相助,所以還是讓他們逃走了。
  • 【張藝謀VS李安】華語電影冰與火之歌!
    ,是談及中國電影發展繞不開的兩個名字,也是屢被視為國際影壇「華人之光」的兩張面孔。兩人都是50後,一個生於西北黃土地,一個長於寶島書香閣;一個出身於大陸學院派,率「第五代」共同崛起,把中國電影帶入大片時代;一個融會東西方文化給養,接力臺灣新電影運動,讓世界開始矚目中國電影。當這樣兩位大師來一場「世紀相會」,一定會迸發出奇異的火花。張藝謀手握坎城評委會獎,李安坐擁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們互相渴望對方的光環,而兩人加在一起,便拼起了世界影壇大滿貫。
  • 雙子之極限,李安之野心
    1898年,電影剛剛誕生,盧米埃爾兄弟短短的一則[火車進站],就嚇壞了在場的觀眾。 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無數電影人、評論家激烈質疑,卓別林更是斥之為「垃圾般的發明」。 彼時,響應高幀率放映的影院少之又少,全球掰著指頭都能數的過來。 加上比利·林恩裡的生活場景居多,許多觀眾反映,並沒感受到高幀率有什麼特別之處。
  • 「中國好父親」郎雄,與李安攜手探索「父親之道」,最終成就彼此
    當時46歲的他憑藉《狼牙口》中的角色,獲得了第1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可謂是大器晚成。大器晚成的最佳拍檔儘管在獲得金馬獎最佳配角後,郎雄老師開始逐漸獲得更多演出機會,但真正讓他成為「中國好父親」的作品,距離他的這一次獲獎還有15年的時差。1990年,當時還是新晉導演的李安寫出了電影《推手》的劇本,並獲得了當年的最佳劇本獎。
  • 《喜宴》是一部很李安的電影
    同事意外獲贈了這本《十年一覺電影夢》,關於李安。頗有興趣,求來一閱。這是另一雙手寫出的李安,和他的電影。《十年一覺電影夢》是2002年的書,有些歲月了。但是看他的故事,和看他的人一樣,總給人一種淡淡的,說不清的憂鬱。他把電影拍出了屬於他的氣質。
  • 【重磅】華語電影第一人:李安導演電影大全集!
    從小父親就對李安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子承父業成為一名老師,不僅在平時以極高的要求嚴律李安,甚至逢年過節還要行磕頭跪拜禮。日後李安電影中高大權威,不苟言笑的父親形象,其心理映射便來自於此。一開始,外界並不理解李安的轉變,但其實在他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中李安就提到過:「人生應該是個永恆的掙扎。」 並不甘心只做一名「作者導演」的李安,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完成一系列的作品之後,便一頭扎進了自己完全陌生的類型片領域,然後無限掙扎。事實證明,這種「掙扎」就是「天降大任」前的試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就是電影之神對李安敢為人先的勇者精神最好的回饋。
  • 李安成了中國電影最大的一碗雞湯,但這不是李安的錯啊!
    首先李安人品好這是有口皆碑,出道幾十年,幾乎沒有什麼負面新聞,就算你不喜歡李安的電影風格,但當這個人坐在你面前溫文爾雅地娓娓道來時,沒有誰會聽不進去。如果換成馮小剛來說李安的臺詞,那就不是雞湯,而是開炮。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李安是華語電影唯一一個,從本土體制中起飛,再殺到好萊塢,取得如此高成就的人。兩座導演奧斯卡獎,美國人都沒幾個做到過。歷史上還有其他一些華人得過奧斯卡,但他們都沒有李安這麼強的外來者身份。
  • 李安電影的信與義
    李安應該算是中國電影歷史上最具有文化的導演。 他最開始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講的就是兒子與父親的故事,這是一種感情故事。 接下來就是傑出的飲食男女,我覺得這算是把中國人品質都摸透了,中國人該是個什麼樣的,我想在這部電影裡李安做了一個總結
  • 李安:從「廚師」到電影大師
    書中講述了李安是如何走上電影之路,也講述了李安十年的電影創作成就和困境。書中那些曲折的電影創作故事自然讓人感動,但更觸動我的是李安夫妻之間的包容和愛情,當然還有李安對電影的愛。看完書後我不敢想像,李安「遊蕩」的那些年的感受是怎樣,但好像作為一個導演擁有不堪回首的經歷和「慘不忍睹」的生活已經成為必修課,然而這門課多少分是及格?
  • 李安|電影還能做什麼
    李安導演的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記得嗎?不也是IMDB6.2、爛番茄44的「平庸之作」?但捫心自問,你們覺得是爛片嗎?豆瓣8.6的高分至今在掛在那兒呢!李安的電影在國內外遭遇不同的口碑,早就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雖然在國外也收穫了不少好評,但遠遠沒達到國內封神的程度,票房更是靠國內市場才挽回生機。。
  • 李安電影中的同性慾望:隱藏的男體,隱秘的激情
    正因如此,有人評價李安提前內化了觀眾對同性戀的恐懼,讓他的同志電影男女老少皆宜。©️逆光拍攝,毫無情色之感最終,李安憑藉《斷背山》奪下奧斯卡最佳導演、1.78億美元票房的好成績,引發全球矚目。後來,「斷背山」也成為同志群體新的代名詞。
  • 比李安的電影更酷的是他的夫人——林惠嘉
    李安現在已經是拿下數座奧斯卡小金人的國際大導演,很多人都知道他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如《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旅行》,但不知道比李安電影更酷的是他的夫人
  • 李安:為電影而生
    即使現在已經功成名就,電影之外,李安仍覺得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電腦不會用,信用卡也不會用,一般生活上的事情都不太靈光。並不是現在做大導演才不管生活上的瑣事,從年輕時李安就迷迷糊糊。他調侃自己可能是活在另外一個空間的人,但到電影裡面就好像換了一個人。
  • 從《雙子殺手》看李安的「技術革新」之殤
    但臨近中國上映之時,《雙子殺手》的北美負面口碑也隨之跳躍眼前。李安電影技術的革新的同時,電影故事本身是否被忽視?「HFR(高幀速率)電影」的發展,已經喧賓奪主影響內容的論調再次被廣泛提起。 回顧李安導演「電影技術革新的七年」,是掙扎和收穫並存。 「CINITY」版本下,北美口碑的崩塌?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推手就是練習讓自己保持平衡,同時讓對方失去平衡」《推手》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李安正式執導的第一部影片,由於製作成本有限(電影中還加入了感謝名單),情節會比後面兩部簡單,影片注重表現中西方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其中郎雄飾演的父親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性之道,並身體力行,面對西方文化充滿自信,在影片中與他對立的就是完全不能接受東方文明的洋兒媳。
  • 家庭三部曲之一《推手》以「父親」形象變化解讀李安的電影人生
    年執導30分鐘的短片《蔭涼湖畔》,到1992年執導一個多小時的電影《推手》,期間有長達10年的蟄伏期,這段時間無疑為李安的創作提供了更多源自生活的靈感,也正是這10年成就了他。,由於製作成本有限(電影中還加入了感謝名單),情節會比後面兩部簡單,影片注重表現中西方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其中郎雄飾演的父親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性之道,並身體力行,面對西方文化充滿自信,在影片中與他對立的就是完全不能接受東方文明的洋兒媳。
  • 淺談:李安電影藝術風格探析
    揭示人性之美是李安作品的一個顯而易見的特色,能夠抓住人性關懷是李安的作品能夠抓住人心的主要原因,凡塵中的人,不論他來自哪裡都會被埋藏在日常瑣碎的生活裡,對於人情人性的描述並沒有國界的界限,沒有時間之分,沒有背景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