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之極限,李安之野心

2021-01-20 廈門奧斯卡國際影城灣悅城店
從一個對故事如此精雕細琢的人,到現在在技術上執迷不悟。

 

 

IMDb上,北美媒體對於李安新片爭議頗多

 

不能理解李安要在這部傳統的動作片上,做出什麼大文章。上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在北美口碑不佳,票房慘敗。爛番茄上好評率至今仍只有44%,IMDb上則是6.2分。

 

 


爛番茄網可以看出,北美影評人與普通觀眾都對比利·林恩不滿

 

好萊塢這個地方,比我們想像的要保守得多。

反而是在豆瓣網上,比利·林恩的8.4高分宣示了國內觀眾對這部影片的好感。

這分數甚至超過了臥虎藏龍,與色,戒持平。

 

 

豆瓣網上,中國觀眾對比利·林恩評價不俗

 

不過,這回的雙子殺手,國內媒體還沒來得及來反擊,歐洲那邊就已經開始跟北美唱起了反調。

 

法國媒體對雙子殺手的評價普遍很高

 

這個曾經孕育了「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國度,桀驁而清高的世界藝術電影中心,竟對一部動作類型片給予了熱情的肯定。

 

誰又能想到,這部[雙子殺手]套著一身商業大片的馬甲,竟然藏著一顆藝術電影的內核。


李安,一個看似溫順平和的謙謙儒士,早已大力甩開了好萊塢工業體系的規範與教條,野心勃勃地在新電影的革新之路大步邁進。

 


 

 

做新電影,是要有勇氣的。

 

在電影的歷史上,每一項新技術的推廣,都舉步維艱。

 

1898年,電影剛剛誕生,盧米埃爾兄弟短短的一則[火車進站],就嚇壞了在場的觀眾。

 

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無數電影人、評論家激烈質疑,卓別林更是斥之為「垃圾般的發明」。

 

1935年,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上映,許多人認為彩色沒有必要,反而削弱了作品的內涵和深度,普遍進入彩色電影時代一直拖到60年代才實現。

 

70年代,人們為電影該不該使用電腦特效而爭論不休。

 

90年代,對於數字電影能否代替膠片電影,又是一場曠日持久地辯論。

 

2009年,3D電影阿凡達全球熱映,人們為電影的視覺特效拍手稱讚,卻並沒看出使用3D的必要性。

 

阿凡達當年上映時,也有很多人認為形式大過內容

 

電影,每隔一陣,就要增添一副新的面孔。

 

如今那張最新的面孔,便是「高幀率電影」。

 

2012年,彼得·傑克遜率先倡議要將3D電影提高幀率,然而48幀率的霍比特人並沒有引起多少波瀾。

 

直到2016年,李安將自己的新片比利·林恩一口氣提升至120幀率,並且還搭配上4K的解析度與3D效果。

 

彼時,響應高幀率放映的影院少之又少,全球掰著指頭都能數的過來。

 

加上比利·林恩裡的生活場景居多,許多觀眾反映,並沒感受到高幀率有什麼特別之處。

 

 

比利·林恩是一部現實主義影片,李安試圖用高幀率還原日常的真實

 

李安卻大度地攤了攤手——

 

「拍爛了,請罵我,不要罵技術,技術是無辜的。」

 

電影總是要朝著未來發展的。李安不怕成為犧牲品。

 

他還要再試一把。

 

這一回,乾脆用120幀拍了一部動作大片——

 

雙子殺手

 

 

電影用高幀/3D技術,再現了新時代下的「火車進站」

 

之前,由於放映120幀對於影院條件和成本的要求極高,全球能夠滿足放映的寥寥無幾。

 

當年的120幀版比利·林恩甚至一票難求,導致很多觀眾至今都無緣觀看。

 

為了讓更多觀眾感受到高幀的魅力,雙子殺手這次特地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選擇。

 

除了繼續少量保持120幀/3D的放映版本,全國10000餘家影院中將有一半的影院提供放映60幀/3D版的[雙子殺手],佔據票房市場的80%以上。

 

這意味著,幾乎人人都有機會看到高幀版的李安新片。

 

實際上,對於大部分人來說,60幀的動態畫面效果已經足以與24幀拉開差距。

 

60幀/3D的版本不僅大部分影院可以滿足,也讓普通觀眾有了循序漸進體驗高幀電影的過程。

 

而那些視覺更為敏銳、眼光更加挑剔的觀眾,也可以選擇終極的120幀/3D版進行觀看。

 

而且,這部雙子殺手中的動作戲可算是足夠多了。

 

高速的動作場面在高幀的幫助下清晰而真實,你能用身體感觸到戰鬥的激烈,追擊的速度。

 

李安為了充分展示出高幀率的優勢,採用了更加大膽的鏡頭設計。

 

甚至從電子遊戲中尋找靈感。

 

「現在電影的發展已經落後很多了,年輕人更喜歡玩遊戲,而不是看電影,說明遊戲比電影更吸引人。」李安在採訪中說道。

 


所以,我們在雙子殺手裡看到了大量第一視角的鏡頭,以及近距離的長鏡頭跟拍。

 

這都是在借鑑電子遊戲特有的沉浸感與參與感。

 

除此之外,電影還使用了最前沿的動作捕捉技術,生成了一個完全數位化的角色——

 

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

 

數字角色在高幀率的挑戰下,比以往的精度要求更加嚴苛。

 

尤其是在動態細節上,容不得半點模糊。

 

當兩個不同年齡的史密斯站在一起或者扭打成一團時,即使近距離的逼視,都看不出誰真誰假。

 

 

過去的電影,雖然也一直在建造著以假亂真的世界,但它終究與觀眾銀幕相隔。

 

在觀眾心底,那始終還是一個想像搭建的視覺奇觀。

 

而李安則試圖通過這個新技術打通人們的感官維度,化解銀幕的界線,讓觀眾置身於不可分辨的真實感中。

 

這種超越情理之外的真實感,呈現出一種感官上的迷情,更豐富地刺激著觀眾的神經反射,以獲得一部電影中更全面、完整的體驗。

 

 

當我們被殺手緊追不捨的時候,那種緊張和恐懼。

 

與當年我們走在萬人矚目的中場盛會上的尷尬一樣,滲透到自己的骨子裡。

 

不管高幀電影會不會成為電影的未來,這樣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你都沒有任何理由拒絕。

 

 

從來沒有一個華人導演,在國際影壇能夠獲得如此成功的地位,號令好萊塢最先進、最龐雜的電影技術團隊。

 

李安歷經二十餘年,橫掃歐洲藝術電影節,徵戰美國奧斯卡,在世界各地收穫了全面的認可。

 

他的電影類型多變,題材不拘一格,不受語種和地域的限制。

 

人們之所以喜歡李安,是喜歡他骨子裡東方式的情懷與哲思,與西方式的電影語言和戲劇手法的完美融合。

 

 

李安因為少年派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東方講究內在的鬥爭與平衡,強調修為,重視家庭。

 

以小家之齊,而達天下之平。

 

李安的電影也始終著眼於個人的內心掙扎,家庭的矛盾衝突,傳統道德與人性情慾之間的對抗。

 

同時他又溫和、寬容地試圖去和解這一切。

 

這種獨特的李安式風格在他的電影作品裡一脈相承。

 

在早期的作品,從推手,到理智與情感,他結合了西方戲劇化的敘事結構與東方克制內斂的情緒表達。

 

不僅讓西方人看懂了喜宴飲食男女裡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也讓中國人在[理智與情感]裡領會到西方古典社會下的家庭生活與人文內涵。

 

 

喜宴讓李安獲得了第一個國際節大獎——柏林金熊獎

 

之後,李安又嘗試在通俗化的敘事下,完成個人化的藝術表達,捅破了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之間的隔膜。

 

冰風暴、臥虎藏龍、斷背山以及色,戒,皆證明了他的成功。

 

每一個普通觀眾,都能從電影中感受到他作品的深刻內涵:

 

內在的情感衝突,無法挽回的家庭傷痕,以及個體在大環境之下的疏離與壓抑。

 

 

冰風暴裡李安再現了70年代美國中產家庭的壓抑感

 


少年派開始,李安的電影走向新的階段。

 

為了突破現有的敘事體系,他將目光寄托在了新技術的革新與應用。

 

事實上,李安自始至終都清楚,技術是為了更好地敘事而服務的。

 

但過於搶眼的技術話題,已然淹沒了人們對故事上平心靜氣的體驗與探討。

 

況且,少年派中的精美畫面,是觀眾容易感知得到的特效魅力。

 

但對於比利·林恩在時間維度上的高幀率解析,卻不是那麼容易發覺。

 

 

李安在少年派中擁抱3D電影技術,大膽挑戰數字攝影的極限

 


其實從內容上看,李安近年來的幾部影片,一直保持了高度相同的主題——

 

對信仰的探索與懷疑。

 

派對宗教信仰的困惑,比利·林恩對美國夢和戰場意義的反思,直到雙子殺手裡,複製人對造物主的疑慮。

 

其實都暗含了一種成長蛻變的意味,曾經相信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自我又該何去何從。

 

童真的消逝,新自我的誕生,內心的和解。

 

少年派,到比利·林恩,再到雙子殺手,這三部電影甚至可以看成是老年李安的「成長三部曲」,回顧了人的一生不同年齡段所經歷的轉折與重生。

 

而在雙子殺手裡,更有一種老年李安對話青年李安的既視感。

 

亦或許是他眼看孩子長大成熟,正在思考當下新的父子關係。

 

「我想是對我生命的回顧吧。如果年輕的話,我面對他會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況?」李安在採訪中說道。

 

 雙子殺手雖然以動作戲為主,但仍透露著李安對生命的回顧

 


而在電影內容之外,他要做的,更是要「殺死」的是過去對電影的偏見,狹隘的定義,以及落後保守的製作方式。

 

那李安到底要創造什麼呢?

 

電影的拍攝方式?電影的觀看方式?電影的定義?

 

其實很簡單,他要做的只是增加電影的一個維度。

 

他要徹底取代過去的電影嗎?

 

當然不是。

 

就像有了3D電影,2D電影也還存在。有了彩色片,你也可以拍黑白片。

 

電影不應該只有一種形式,一種樣貌?

 

新的電影與舊的電影完全可以共存。

 

就像是派與老虎的共存,殘酷的戰爭與空虛的作秀共存,新的複製人與本體之間共存。

 

這,或許才是東方文化中對於創造的理解,才是一個東方文人的野心,才是華人導演李安心中的電影未來。

 

李安永遠不會按照傳統類型片拍攝電影,對家庭的關注依然明顯

 


 

人到六十,難免陷入陳腐,鬥志盡失。

 

而我們眼前的李安,即將步入65,卻還是一身不畏世事的膽魄。

 

不畏失敗,勇於挑戰。

 

這不正是一個偉大導演所必備的強大意志與平和心態?

 

李安的偶像英格瑪·伯格曼,64歲仍志於打造3小時之長的芬妮與亞歷山大,不顧觀眾慣常的觀影時長。

 

 

李安的精神導師英格瑪·伯格曼在相似的年齡挑戰新作

 


馬丁·斯科塞斯,65歲時還在虛心學習香港後輩電影,改編拍攝無間行者

 

黑澤明65歲時,首次前往蘇聯,大膽嘗試俄語片德爾扎·烏蘇拉的拍攝。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65歲的李安,依舊熱愛冒險,不想躲在自己已經被認可的舒適區。

 

李安的野心一直都在。

 

青年時的他,想要打破東西方文化敘事的壁壘。

 

他做到了。

 

中年時的他,想要跨越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之間的溝壑。

 

他做到了。

 

老年時的他,想要用一個新技術,去探索一種新的電影語言。

 

這或許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接受程度。因為爭議,是所有先驅者共同面對的困境。

 

但歷史終將記住,未來電影敘事的變化是從一個中國人開始的。

 

雙子殺手片場,李安與他全新的攝影設備

 


有人說,李安變了。

 

是的,他的心變得更加雄遠壯闊。

 

也像他的高幀電影,變得更加細膩、豐富。

  



相關焦點

  • 星軼影城|雙子之極限,李安之野心
    李安的新電影《雙子殺手》,發布定檔預告,正式宣布內地定檔10月18日,時隔三年回歸,這一次李安聯手威爾
  • 邀請你一起領略李安《雙子殺手》暗藏的野心
    而李安,也是追求電影技術極致的人,2016年,李安將自己的新片《比利·林恩》一口氣提升至120幀率,並且還搭配上4K的解析度與3D效果。 彼時,響應高幀率放映的影院少之又少,全球掰著指頭都能數的過來。那一年,很多電影發燒友坐飛機到上海,體驗融合了3D、4K和120幀技術的CINITY觀影快感。
  • 從《雙子殺手》看李安的「技術革新」之殤
    其中,由派拉蒙出品、李安執導的《雙子殺手》,以及迪士尼出品的《沉睡魔咒2》,日本批片動畫《航海王:狂熱行動》將在10月18日同時公映,再掀十月小高潮。 但臨近中國上映之時,《雙子殺手》的北美負面口碑也隨之跳躍眼前。李安電影技術的革新的同時,電影故事本身是否被忽視?「HFR(高幀速率)電影」的發展,已經喧賓奪主影響內容的論調再次被廣泛提起。 回顧李安導演「電影技術革新的七年」,是掙扎和收穫並存。 「CINITY」版本下,北美口碑的崩塌?
  • 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到底怎麼了???
    也許,李安導演的這部《雙子殺手》,真的不太行。那麼,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而這,也是他想要在拍完一部120幀劇情片之後,又嘗試去拍120幀動作片《雙子殺手》的原因吧。就像一開始說的,李安導演是個很有野心的男人。
  • 《雙子殺手》|李安導演的爭議之作
    近日,李安導演的新作《雙子殺手》上映了是由黑人巨星威爾史密斯主演劇情主線是20年前的自己來殺現在的自己還是比較有噱頭的但是這部電影的爭議巨大口碑也分裂的很嚴重有說超級水的,也有說非常好看的總之吃瓜群眾還是比較懵逼的
  • 雙子殺手:李安的哲學之作,全新特效,演繹不同的威爾史密斯
    hello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冉看電影隨著《雙子殺手》的上映引發了人們兩極分化有的人認為這是李安的一次失敗也有的人認為這是導演李安對青春的探索對於過去的回憶的的重新審視正視自己的一種情懷《雙子殺手》主要講述了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一名美國情報局特工亨利在殺完了最後一位「恐怖分子」之後就打算金盆洗手退出江湖了沒想到卻意外遭到了一名神秘殺手的追殺
  • 作為華人之光的導演李安,《雙子殺手》是他的故事,票房會有多少
    熟悉李安的人都知道,他的第一部電影《推手》獲得了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評委會特別獎。李安導演是中國人民的光。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暫時不被認可,但技術創新的價值終將得到認可。最近上映的科幻電影《雙子殺手》其實是李安自己的故事。他是亨利。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評李安《雙子殺手》
    與故事上的缺乏創意和野心相反,李安此片在技術上的激進、大膽和決絕做法令我吃驚!李安的這部片子,乍看起來就像是高畫質電視,是我目前看過最清晰的3D畫面!比很多2D電影畫質還要清晰!人物、物品的細節非常之多,令你目不暇接,眼睛不知該看哪兒——它帶來的另一個變化,就是不再用攝影機的聚焦、虛焦來引導觀眾的視覺重點,有點像傳統國畫的「散點透視」,觀眾能同時看到前景、人物、背景乃至大遠景,需要你自己去把握視線焦點(當然只是一定程度上)。
  • 李安回歸之作《雙子殺手》:威爾·史密斯同時出演「兩個自己」
    作為李安時隔三年的回歸之作,電影《雙子殺手》一直備受關注。記者從近日曝光的一支電影特輯發現,為完美還原主演威爾·史密斯的年輕樣貌,製作方邀請到了《阿凡達》《指環王》等片的特效團隊,共同製作出一老一少威爾·史密斯同框對決,這一精彩絕倫的畫面。
  • 不是誰都能拍《雙子殺手》,「技術顛覆」只有李安能做到
    李安對於電影技術的野心,不僅僅在於《雙子殺手》那精益求精到近乎苛刻的拍攝方式和放映條件。從《斷背山》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那一年開始,不滿足於用傳統方式展現自己影片人文內核的李安,就流露出對好萊塢最為前沿的高清高幀技術與CG特效的探索與推進的野心。
  • 李安《雙子殺手》最全觀影指南
    」數字造人「的影像歷史到李安這裡已經登峰造極,真假難辨。《雙子殺手》的最特別之處就在於這裡,一個演員同時飾演年齡跨度大的兩個角色。到了《雙子殺手》,李安繼續嘗試 數字人物 + 高幀 + 3D 的終極結合,全方位地呈現這部「自己追殺自己」的動作科幻片。
  • 李安最差的電影《雙子殺手》,卻在科技上成就了他
    《雙子殺手》,3D、4K、120幀,電影史上第一次熒幕『造人』。這次,李安更加瘋狂。電影院停止投資3D巨幕,導演遠離3D巨坑,一時間,3D電影成為眾人避之不及的概念。哪怕是我們最近看到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和復仇者聯盟:奧創時代,都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3D。他們都是以2D技術拍攝,後期製作才轉成3D的。李安的心中有一顆種子。「2D電影就像牆上的一幅畫,不是真的。
  • 拍完《雙子殺手》的李安,真的江郎才盡了嗎
    18歲那年李安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了伯格曼的《處女泉》,從未在臺灣看過這樣文藝電影的李安形容自己「觸電了,仿佛被奪去了處子之身」,從那時起伯格曼就成了李安在電影上的精神之父。更重要的是,在拍攝《斷臂山》的前後,李安的父親也去世了。
  • 李安的答案是《雙子殺手》
    —— 李安無論你是普通影迷、電影從業者,還是對未來好奇的極客,李安的新片《雙子殺手》都是你一定要走進影院看的作品。而且至少要看一次 60幀+3D 版本的。△ 《雙子殺手》定檔10月18日它是「處於電影產業鏈最頂端」的奧斯卡金獎導演,為了推動行業邊界而做的創新。這裡面有李安眼中電影的未來。《雙子殺手》劇本成型於1997年,那是《終結者》《黑客帝國》等動作硬漢和硬核科幻盛行的年代。
  • 《雙子殺手》:李安的進與退
    》是爛片,也不覺得李安這一次失手。所以這一次的威爾史密斯演技在線,120幀或60幀的效果加分不少,動作場面更是三場大戰各有千秋,作為商業片,《雙子殺手》完全可看,甚至在部分迷戀傳統動作片和科幻片的影迷群體那裡,依舊好看。
  • 超級3D電影《雙子殺手》背後:李安的實驗,復星的大棋局
    上周六《雙子殺手》北京首映活動的導演交流環節上,許多現場觀眾不禁感嘆道。李安上臺前,一旁的工作人員還特地叮囑負責現場音頻的同事把音量開大。「因為李安拍這個電影是體力活,三年時間,快把他的體力耗盡了。」一位內部人士告訴小娛。兩個月前他曾見過正在處理影片後期的李安,目睹過他更為憔悴的一面。執導《雙子殺手》對於李安來說,確實不易。
  • 《雙子殺手》:李安還是在拍文藝片
    《雙子殺手》的北美口碑和票房都不理想,投資虧損已成定局。而豆瓣評分只有7.1。這對於一出手就長期穩定在8.5分的李安來說,就是不及格的成績。全世界只有一個獨特的李安導演,所以他的作品必須滿足某種期待。觀眾走進影院看《雙子殺手》,不是為了槍戰的火爆場面,或是好萊塢一線明星的面孔,而是奔著「李安」這塊金字招牌去的。在日益被漫威大片佔據的電影工業中,我們期待某種前所未見的驚喜。比如宣傳中的「電影的未來——120幀」。然而驚喜寥寥無幾。放映幀數的提升並沒有帶來多少令人震驚的畫面效果。對於「李安」來說,缺乏驚喜,就是失敗。
  • 120幀《雙子殺手》的背後:不止是李安的冒險,也是電影產業的冒險
    不同於之前偏劇情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次的《雙子殺手》是標準的動作大片,在4K、3D、120幀畫面的呈現之下,畫面不僅更加清晰,而且動作更加流暢,接近於人們肉眼所看到的視覺感官體驗極限,看《雙子殺手》,有一種置身於電影場景中的錯覺
  • 李安的《雙子殺手》撲街了,但李安卻還是贏了
    文 | 林鹿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編輯 | 不飛 前段時間,李安導演的電影《雙子殺手》上映,無數明星為他打call。
  • 李安聊《雙子殺手》:拍電影,我是一個貪心的人
    《雙子殺手》李安說:2D電影一百多年來發展得非常好,它是了不起的藝術,但有一個新的東西在召喚我《雙子殺手》李安說:從拍3D電影開始,我發覺我們的眼睛更尖了,需要的解析度跟電影語言要與時俱進《雙子殺手》李安說:任何一個新的事態出現,它都會逼問我們——自己存在的意識與價值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