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有意外
交通事故和高處墜落傷等「嚴重創傷」
每天都會出現在新聞上
創傷已成為當今世界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其致死和致殘率高
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我國每年因創傷就醫的患者高達6200萬人次,致死約70-80萬人,佔全國死亡總數的9%左右。在45歲以下人群中,創傷是首位的死亡原因。「黃金救治一小時」是搶救嚴重創傷病人的關鍵。
東莞市人民醫院創傷中心
東莞市人民醫院是市內最大型三級甲等公立醫療機構,積極按照國家要求部署創傷中心建設,成立了以袁耀欽院長為主任委員的創傷中心管理委員會,中心的辦公室設在醫務科,由醫務科負責中心的全面運作。
創傷中心充分發揮醫院多學科的優勢,由急診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燒傷整形外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等多科室的經驗豐富的醫師組成創傷救治團隊,團隊成員都經過專業化的急診急救培訓。24小時常態化待命的創傷救治團隊一旦接收到創傷急救啟動信息,成員能第一時間獲取院前急救的創傷患者信息並在10分鐘之內抵達急診科,做好接收病人的準備,達到「醫生等患者」的工作狀態,充分提高救治效率,縮短「綠色通道停留時間」。
紅樓院區創傷中心於今年11月11日正式啟動,普濟院區創傷中心於今年11月30日正式啟動。運轉近一個月以來,啟動創傷團隊(簡稱「TTA」)進行治療的危重創傷患者近20例。
11月11日晚上9點,一男子駕車快速行駛到東莞市人民醫院後門路段時,撞上道路中間的隔離護欄,劇烈衝擊造成護欄欄杆直接插入駕駛室,並貫穿整個車身,駕駛人頭部、面部和胸部遭到嚴重創傷。
東莞市人民醫院迅速派出了救護車抵達現場。急診科醫師龐進喜當即判斷病情危急,並啟動TTA。救護車尚在護送患者回急診科的路上,創傷團隊已經提前集合併做好急救準備。
「顱腦嚴重創傷、頸椎損傷、呼喊無應答、昏迷指數(GCS評分)3分。面部流血傷口已包紮止血、頸椎託制動、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在創傷團隊有序的分工合作下,床邊X光、超聲,以及隨後的CT評估和急救治療,全程僅用了56分鐘。穩定住病情後,患者被迅速轉移到急診ICU住院治療。
由於搶救迅速,在ICU治療十幾天後,患者恢復了自主呼吸,拔除氣管插管。
11月13日下午,一名騎著電動車的女子與大貨車相撞,當場昏迷。外院救護車送達東莞市人民醫院後,急診科立刻啟動TTA。接到信息10分鐘之內,TTA團隊成員全部抵達急診科。
在TTA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生命體徵相對好轉後行CT檢查,明確為骨盆骨折(C3型骨折),骨盆幾乎散架,合併創傷性休克、股骨粉碎骨折、膀胱破裂,直腸和陰道損傷等,如此嚴重的創傷,致殘和死亡率往往非常之高。
同時,患者的生命體徵極其微弱。為迅速穩定患者的病情,TTA團隊當機立斷,在急診創傷復甦單元為患者進行了「緊急」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直接輸未行交叉配血的O型紅細胞(俗稱「萬能血」)。「緊急」輸血能縮短等候搶救時間,曾經在東莞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創下最快8分鐘輸上血的記錄。對於嚴重創傷患者快速恢復血容量、改善血氧,有很大的作用。
該患者經過「緊急」輸血及一系列創傷控制措施後,生命體徵趨於平穩。TTA迅速集結泌尿外科、普外科會診,將患者轉入ICU,由相應的專科安排緊急的損傷控制性手術,以及後期的擇期手術。目前,患者恢復良好,已經轉至普通病房進行後續的康復治療。
東莞市人民醫院紅樓院區創傷急救團隊李劍強主任表示,TTA的成立為急性創傷患者提供了高質量的標準化治療。TTA促進本院急救流程持續優化,快速穩定住患者病情後,後續救治中依託本院強大的多學科綜合實力,確實降低了嚴重創傷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提高了搶救的成功率。
普濟院區創傷急救團隊鄒秋平主任則表示,今後,東莞市人民醫院將持續優化創傷救治流程,將創傷中心打造成為全市創傷救治的典範,並爭取牽頭建設全市創傷救治聯盟,構建創傷急救網絡,提升全市的創傷救治水平,為市民健康保駕護航。